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萨地块西北部阿翁错复式岩体岩浆混合作用:岩相学和矿物学约束
1
作者 雷传扬 杨宗耀 +4 位作者 唐菊兴 文辉 王静 杨显华 罗海金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6-1625,共20页
阿翁错复式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 复式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广泛发育, 岩浆混合作用特征明显, 是开展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次研究选择复式岩体中花岗闪长岩及其中发育的暗色微粒包体为研究对象, 着重从岩相学和矿物... 阿翁错复式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 复式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广泛发育, 岩浆混合作用特征明显, 是开展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次研究选择复式岩体中花岗闪长岩及其中发育的暗色微粒包体为研究对象, 着重从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研究。包体和寄主岩中见大量不平衡结构, 如嵌晶结构、环斑结构、石英眼斑结构, 包体中见针状角闪石、磷灰石等。寄主岩斜长石普遍发育复杂的韵律环带, An值为32~65, 以中长石和拉长石为主, 少量奥长石, An值多呈振荡变化, 边部具致密韵律环带结构特征, 是结晶晚期阶段岩浆房静态环境下快速结晶的产物, 幔部区域具有稀疏韵律环带结构特征, An值为44~65, 属于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从核部→幔部→边部整体呈现出正环带→反环带→正环带或正环带→反环带→正环带→反环带→正环带的变化趋势;包体中斜长石捕虏晶形态多样, 但仍具有与寄主岩斜长石相似的形态特征, 与寄主岩斜长石的差异表现在斜长石捕虏晶An值为10~68, 整体偏低, 具清晰的核-边结构, 从核部→幔部→边部整体呈现出反环带→正环带或反环带→正环带→反环带→正环带的变化趋势;包体基质斜长石粒径明显偏小, 核部存在弱的熔蚀作用, 见少量具正环带结构的斜长石, An值为26~62, 代表镁铁质岩浆注入长英质岩浆房前结晶的斜长石, 但大多数包体基质斜长石具明显的核-边结构, 发育正-反环带, An值为32~77。与寄主岩相比, 包体基质斜长石核部An值明显偏低, 两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岩浆体系。矿物温压计研究表明, 寄主岩形成于216~304MPa压力和632~718℃温度环境, 而包体形成于279~463MPa压力和722~768℃温度环境。结合区域构造背景, 认为阿翁错复式岩体与早白垩世晚期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持续向北俯冲诱发镁铁质岩浆底侵, 与上覆长英质岩浆发生混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学 矿物化学 岩浆混合作用 阿翁错复式岩体 狮泉河-纳木错 特提斯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带中段岩浆混合作用:来自花岗杂岩的证据 被引量:90
2
作者 董国臣 莫宣学 +4 位作者 赵志丹 朱弟成 王亮亮 陈涛 李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35-844,共10页
巨型冈底斯岩浆岩带横旦于青藏高原南部,主要由花岗质岩石组成,其中存在大量的镁铁质微粒包体,以辉长岩为主的基性岩相对集中在岩浆岩带南部。辉长岩类与花岗质岩石呈渐变过渡关系。辉长岩中出现有石英,暗色矿物沿着长石颗粒边部分布,... 巨型冈底斯岩浆岩带横旦于青藏高原南部,主要由花岗质岩石组成,其中存在大量的镁铁质微粒包体,以辉长岩为主的基性岩相对集中在岩浆岩带南部。辉长岩类与花岗质岩石呈渐变过渡关系。辉长岩中出现有石英,暗色矿物沿着长石颗粒边部分布,花岗闪长岩中出现有基性倍长石(An>80),辉长岩中有中长石(An=45)出现,镁铁质微粒包体(MME)包体中倍长石-钙长石(An=72~90)和中长石(An=37)共存,这些矿物组合的不协调现象是岩浆演化过程中混合作用的表现形式;MME的化学成分相对高钾、铝和铁镁,MME、花岗岩类寄主岩及辉长岩类岩石化学成分呈直线变异趋势(相对MgO), MME的SiO_2和K_2O、Na_2O成分的过渡性变化也都反映出混合作用特征;基性辉长岩类、酸性花岗质岩石和MME包体的稀土配分模式基本一致,其微量元素特征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反映了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辉长岩类的^(143)Nd/^(144)Nd比值较高,^(87) Sr/^(86)Sr比值较低,而偏酸性的花岗质岩石中^(143)Nd/^(144)Nd比值较低,^(87)Sr/^(86)Sr比值较高,构成直线性分布趋势,并位于地幔演化线的延伸方向上,显示区域岩浆混合作用特征;辉长岩、花岗岩类和MME的同位素年龄值十分接近,也表明三者属于岩浆混合作用产物。研究证明,冈底斯岩浆岩带中不同岩性均由不同比例的基性端元和酸性端元成分混合而成,其中基性端元成分所占的比例变化在16%~90%不等,仅从侵入岩浆推算,幔源基性岩浆对冈底斯地壳垂向增厚的贡献率超过5%。可以推断,随着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冈底斯岩浆岩带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其时代为50~45Ma,属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开始15Ma后的主碰撞期内,岩浆混合作用是碰撞过程中壳幔物质与成分交换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研究主碰撞带北部青藏高原的陆壳增生与改造、地壳结构及成分变化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辉长岩类 岩浆混合作用 岩浆岩带 冈底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岩浆混合作用与喷发机制初步探讨 被引量:46
3
作者 樊祺诚 隋建立 +2 位作者 孙谦 李霓 王团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03-1708,共6页
根据岩浆演化和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天池火山之下存在地壳和地幔双层岩浆房。地幔玄武质岩浆向地壳岩浆房的补给,保持了天池火山逾百万年持续不断的喷发活动。本文从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浮岩中的玄武质粗安岩-粗安岩角砾和条带状岩浆的岩... 根据岩浆演化和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天池火山之下存在地壳和地幔双层岩浆房。地幔玄武质岩浆向地壳岩浆房的补给,保持了天池火山逾百万年持续不断的喷发活动。本文从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浮岩中的玄武质粗安岩-粗安岩角砾和条带状岩浆的岩相学、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研究,提出地幔的粗面玄武质岩浆向地壳岩浆房的注入,触发千年大喷发,初步探讨了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岩浆混合作用与喷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岩 角砾和岩浆条带 岩浆混合作用 千年大喷发 天池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岩浆混合作用: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3
4
作者 王超 刘良 +2 位作者 张安达 杨文强 曹玉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09-2819,共11页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似斑状中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发育有岩浆成因的暗色包体,并且该花岗岩被花岗细晶岩呈脉状侵入。该岩体含有丰富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如暗色包体中的碱性长石斑晶、针状磷灰石、长石的环斑结构、...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似斑状中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发育有岩浆成因的暗色包体,并且该花岗岩被花岗细晶岩呈脉状侵入。该岩体含有丰富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如暗色包体中的碱性长石斑晶、针状磷灰石、长石的环斑结构、石英/斜长石主晶和榍石眼斑等。暗色包体、寄主花岗岩和花岗细晶岩代表了岩浆混合演化过程中不同端元比例混合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上,钾长花岗岩和暗色包体的主要氧化物含量在 Harker 图解中多呈线性变化。暗色包体主要为闪长质,MgO、K_2O 含量高,为钾玄岩系列,总体上高场强元素不亏损,显示了岩浆混合中的基性端元信息,可能为幔源熔体结晶分异或壳幔物质的混合产物。寄主花岗岩均为准铝质,富碱,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亏损 Nb、Ta、Sr、P、Ti 等高场强元素, 高K_2O/Na_2O,富集高不相容元素,Ga 含量高,显示了 A 型花岗岩的特征,Th/U 和 Nb/Ta 比值分别介于为6.67~10.96、8.99~11.94,代表了下地壳源区。花岗细晶岩均为钠质、过铝质,TiO_2、MgO 含量低,Na_2O 和 CaO 含量高,具有混合岩浆侵位后分异的特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岩浆混合作用对于环斑结构花岗岩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花岗细晶岩中环斑长石的斜长石外环与钾长石内核的厚度比大于钾长花岗岩中的环斑长石,指示混合岩浆在一定的减压条件下更有利于环斑结构的形成。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钾玄质暗色包体、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和中钾钙碱性花岗细晶岩代表了岩浆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一个幔源岩浆和下地壳不断相互作用,引起地壳连续伸展减薄的过程,指示阿尔金南缘在早古生代末期存在造山后伸展背景下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同一岩体中两种不同时代岩性的环斑结构显示了该岩体形成历史中的一定时空演化关系,代表了伸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结构 不平衡结构 暗色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 阿尔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朗斑岩铜矿岩浆混合作用: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4
5
作者 曹殿华 王安建 +3 位作者 李文昌 王高尚 李瑞萍 李以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6-175,共10页
普朗斑岩铜矿花岗闪长斑岩中存在大量的随机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包体与寄主岩存在渐变接触关系。包体成分为闪长质,具有岩浆结构,存在针状磷灰石,显示了快速冷却结晶的特征。包体内可见具有暗色矿物镶边的眼球状石英,表明存在岩浆混... 普朗斑岩铜矿花岗闪长斑岩中存在大量的随机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包体与寄主岩存在渐变接触关系。包体成分为闪长质,具有岩浆结构,存在针状磷灰石,显示了快速冷却结晶的特征。包体内可见具有暗色矿物镶边的眼球状石英,表明存在岩浆混合作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包体与寄主岩之间有成分交换。包体和寄主岩强不相容元素均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均表现出显著的负异常,具有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包体和寄主岩Mg#均较高,源区均有幔源岩浆的贡献。普朗斑岩铜矿蚀变矿化模式反映了其成矿环境偏基性,暗示镁铁质岩浆的加入对成矿具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朗 斑岩铜矿 镁铁质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岩浆混合作用:以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闪长岩体为例 被引量:51
6
作者 陈国超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战庆 陈有炘 刘成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44-1065,共22页
东昆仑造山带晚华力西期—印支期花岗质岩石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本文以东昆仑东段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闪长岩体为例,对暗色微粒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包体的野外产出特征、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表明,他们是基性岩浆... 东昆仑造山带晚华力西期—印支期花岗质岩石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本文以东昆仑东段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闪长岩体为例,对暗色微粒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包体的野外产出特征、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表明,他们是基性岩浆进入中酸性岩浆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和寄主花岗岩有着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的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也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反映了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显示,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成年龄为(224.9±4.1)Ma,与寄主岩的同位素年龄值(225±5)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了在晚三叠世期间东昆仑地区存在着后碰撞阶段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和勒冈希里克特岩体 花岗闪长岩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LA-ICP-MS锆石U-PB年龄 晚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普陀山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及其岩石包体的地球化学与岩浆混合作用 被引量:32
7
作者 张晓琳 邱检生 +3 位作者 王德滋 王汝成 徐夕生 陈小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92,共12页
浙江普陀山岩体是我国东南沿海产出的由多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典型I_A型复合花岗质杂岩体。锆石U_Pb定年结果显示该杂岩体主要由 3期岩浆侵入活动形成 ,自早至晚分别为石英闪长玢岩 (约 170Ma)、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约 110Ma)和晶洞钾长... 浙江普陀山岩体是我国东南沿海产出的由多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典型I_A型复合花岗质杂岩体。锆石U_Pb定年结果显示该杂岩体主要由 3期岩浆侵入活动形成 ,自早至晚分别为石英闪长玢岩 (约 170Ma)、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约 110Ma)和晶洞钾长花岗岩 (约 90Ma) ,其中黑云母钾长花岗岩是该杂岩体的主体岩性 ,在该类岩石中常发育有丰富的深色闪长质包体。本文重点研究了该杂岩体中的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寄主岩 )及其中的深色闪长质包体。寄主花岗岩为高演化的I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硅、富碱、准铝或弱过铝质 ,富大离子亲石元素 (如Rb、Th等 )和轻稀土元素 (LREE/HREE =8.5 8~ 13.83) ,具有中强的铕负异常 (δEu =0 .2 9~ 0 .4 3) ,并显著亏损Sr、Ba、P和Ti等。闪长质包体与寄主岩之间主、微量元素表现出混合成因的演化趋势 ,二者具有相似的Nd同位素组成〔εNd(t)值分别为 - 6 .30~ - 6 .6 0和 - 6 .95~ - 7.12〕 ,均表现出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岩石的特点。对包体与寄主岩产出构造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 ,该杂岩体中的深色闪长质包体是在伸展引张构造背景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闪长质包体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作用 浙江普陀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东部然乌地区早白垩世岩浆混合作用:锆石SHRIM P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敏 朱弟成 +3 位作者 赵志丹 王立全 莫宣学 周长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2-160,共9页
目前对西藏冈底斯带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作用的岩石成因以及冈底斯带不同构造单元的东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探讨这些问题,文中对冈底斯带东部地区然乌岩体中的闪长岩脉进行了锆石SHRIM P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然乌岩体... 目前对西藏冈底斯带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作用的岩石成因以及冈底斯带不同构造单元的东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探讨这些问题,文中对冈底斯带东部地区然乌岩体中的闪长岩脉进行了锆石SHRIM P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然乌岩体中闪长岩脉的锆石SHRIM PU-Pb年龄为(114.2±0.9)Ma,与二长花岗岩为同期侵位。然乌闪长岩脉具有不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其εHf(t)值介于-4.2~+4.9,对应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0.85~1.44Ga。闪长岩脉的全岩εNd(t)值为-4.7,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29Ga,与锆石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一致。然乌地区同期发生的闪长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侵位以及不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很可能表明然乌地区大约在115Ma发生了重要的岩浆混合作用。结合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的区域性对比,我们认为,与北冈底斯带相比,然乌地区同中冈底斯带之间具有更好的可对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锆石HF同位素 岩浆混合作用 然乌岩体 冈底斯东部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地区燕山期侵入岩成因与三端元岩浆混合作用 被引量:23
9
作者 狄永军 赵海玲 +3 位作者 吴淦国 张达 臧文拴 刘清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8-538,共11页
本文从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探讨了铜陵地区岩浆演化的制约因素。显微镜下发现了岩浆混合结构。研究表明岩浆混合作用属较均一的化学混合。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组合表明燕山早期为加厚的陆壳或具有山根... 本文从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探讨了铜陵地区岩浆演化的制约因素。显微镜下发现了岩浆混合结构。研究表明岩浆混合作用属较均一的化学混合。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组合表明燕山早期为加厚的陆壳或具有山根的造山带,岩浆形成于55km以下。Izanagi板块俯冲及大陆岩石圈拆沉减薄诱发软流圈物质上涌,减压熔融产生玄武岩岩浆,底侵并加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正长岩岩浆。参与岩浆混合的是进化的玄武岩岩浆。铜陵地区侵入岩主要是三端元岩浆——玄武岩岩浆、正长岩岩浆和花岗岩岩浆混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玄武岩 正长岩 花岗岩 岩浆 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 燕山期 铜陵地区 侵入岩 三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早白垩世岩浆混合作用:新昌小将岩体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对兴 李春麟 +2 位作者 高万里 王宗秀 赵志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993-4003,共11页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发育的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中多处发现了暗色包体,被认为是大规模壳幔相互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本文获得了浙东新昌地区小将岩体的花岗岩及暗色闪长质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和地球化学新结果。锆石U-Pb定...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发育的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中多处发现了暗色包体,被认为是大规模壳幔相互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本文获得了浙东新昌地区小将岩体的花岗岩及暗色闪长质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和地球化学新结果。锆石U-Pb定年表明寄主花岗岩(121.1±0.9Ma)与暗色闪长质包体(117.6±1.0Ma)近于同期形成于早白垩纪。寄主花岗岩为高硅、富碱、富钾、准铝质或弱过铝质的钙碱性花岗岩,具有较强的铕负异常(8Eu=0.23~0.30)和Sr、Ba、P和Ti等元素的亏损,属于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暗色闪长质包体具有重稀土亏损的特征,与寄主花岗岩在主量和微量元素上呈现混合作用趋势。小将岩体的上述特征与浙东晚中生代和福建沿海同期的岩浆岩特征一致,它们可能都是在早白垩纪伸展构造背景下,起源于俯冲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或者演化为闪长质成分,并与壳源花岗质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研究为浙东及浙闽沿海地区晚中生代壳-幔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作用 早白垩世 浙东小将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28
11
作者 齐有强 胡瑞忠 +1 位作者 刘燊 田建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09-416,共8页
本文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岩浆混合作用的研究进展,集中在混合作用的验证及地幔物质参与对混合作用的影响。从能量、物质运移的角度认识岩浆混合作用,以揭示上地幔、地壳的信息,并为认识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提供约束。综合归纳了岩浆... 本文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岩浆混合作用的研究进展,集中在混合作用的验证及地幔物质参与对混合作用的影响。从能量、物质运移的角度认识岩浆混合作用,以揭示上地幔、地壳的信息,并为认识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提供约束。综合归纳了岩浆混合作用主要的研究方法,系统总结了混合作用发生的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应用已有理论和数据进行简单的数值模拟,合理解释岩脉的不混合特征。作为壳-幔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阐述了岩浆混合与底侵作用的关系,并介绍了常见的岩浆混合作用岩石成因模型。最后说明了岩浆混合作用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壳幔相互作用 底侵作用 岩石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作用新证据:新昌儒岙岩石包体群的发现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董传万 沈忠悦 +2 位作者 杜振永 杨永峰 顾红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4-230,242,共8页
在浙江东部新昌儒岙花岗岩体中,新发现大量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包体.它们成群出现,大小不一,大部分呈圆或次圆形,具微细粒结构和冷凝边构造,并发育针状磷灰石.包体的分布,形态和结构构造特点表明,它们属淬冷包体.在化学上,岩石包体与寄主... 在浙江东部新昌儒岙花岗岩体中,新发现大量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包体.它们成群出现,大小不一,大部分呈圆或次圆形,具微细粒结构和冷凝边构造,并发育针状磷灰石.包体的分布,形态和结构构造特点表明,它们属淬冷包体.在化学上,岩石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及共生的辉绿岩都属亚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协变关系证实,它们由玄武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不均匀混合形成.新昌儒岙岩石包体群的发现和研究,为研究浙东地区晚中生代的岩浆混合作用、壳幔作用及花岗岩的成因提供了一个新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晚中生代 浙东 新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潭和漳州深成杂岩中斜长石捕虏晶与岩浆混合作用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武显 董传万 周新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86-290,共5页
在闽东南平潭和漳州火成杂岩中,广泛发育岩浆混合现象,表现为花岗质岩石中存在辉长-闪长质同深成岩墙和淬冷岩石包体。花岗质和闪长质岩石中普遍存在An>70%的斜长石捕虏晶。这种成分的斜长石是辉长岩特有的,而不是任一种花岗... 在闽东南平潭和漳州火成杂岩中,广泛发育岩浆混合现象,表现为花岗质岩石中存在辉长-闪长质同深成岩墙和淬冷岩石包体。花岗质和闪长质岩石中普遍存在An>70%的斜长石捕虏晶。这种成分的斜长石是辉长岩特有的,而不是任一种花岗岩的斑晶。在斜长石捕虏晶四周,都有与花岗岩中的斜长石成分相当的斜长石加生膜。斜长石捕虏晶可分为自形的、熔融状、筛孔状和碎片状等四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石捕虏晶 岩浆混合作用 深成岩 深成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沐尘石英二长岩及其镁铁质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对岩浆混合作用的示踪 被引量:22
14
作者 刘亮 邱检生 李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7-336,共10页
浙江沐尘石英二长岩体中普遍发育形态各异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本文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对该石英二长岩和其中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进行了精确的年龄测定,获得的年龄分别为112·1±1·0Ma和112·4±1&... 浙江沐尘石英二长岩体中普遍发育形态各异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本文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对该石英二长岩和其中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进行了精确的年龄测定,获得的年龄分别为112·1±1·0Ma和112·4±1·2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它们同时形成,这为指示包体属岩浆混合作用成因提供了关键证据。包体野外多呈塑性形态,包体中可见与寄主岩中相似的钾长石斑晶,包体中的斜长石发育复杂的核边环带结构,并普遍出现针状磷灰石,这些特征也指示包体的形成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过程。包体与寄主岩样品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其共同特点主要表现为εHf(t)值散布于正值与负值之间。综合分析表明,沐尘岩体中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最可能为亏损的地幔组分与其诱发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经混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微粒包体 石英二长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组成 岩浆混合作用 浙江沐尘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来自东江口花岗岩体闪长质包体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雷 张成立 +2 位作者 周莹 田会全 李小菲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1-306,共16页
东江口花岗岩及闪长质包体分别获得了218Ma和224Ma的形成年龄,闪长质包体中存在岩浆不平衡结构并发育与寄主花岗岩相同的钾长石斑晶及淬冷形成的针状磷灰石,揭示了花岗岩形成过程中曾发生二元岩浆混合作用。这种混合作用已造成寄主花岗... 东江口花岗岩及闪长质包体分别获得了218Ma和224Ma的形成年龄,闪长质包体中存在岩浆不平衡结构并发育与寄主花岗岩相同的钾长石斑晶及淬冷形成的针状磷灰石,揭示了花岗岩形成过程中曾发生二元岩浆混合作用。这种混合作用已造成寄主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化学组成的趋同,同时使得它们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发生强烈均一化。但暗色闪长质包体锆石具有较宽的εHf(t)值(-4.58~3.31),保留了二端元岩浆源区的特征。秦岭早中生代同期闪长质包体锆石εHf(t)>10及寄主花岗岩锆石εHf(t)<-10的差异表明,它们分别来自相对亏损地幔源区和中元古代滞留于地壳的幔源基性物质,而两个源区的岩浆,自224Ma以来发生强烈混合作用,形成大规模的壳幔混合花岗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生代 闪长质包体 岩石地球化学 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义县组火山岩:拆沉作用还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被引量:36
16
作者 张宏福 邵济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8,共12页
通过对所有已发表的辽西义县组火山岩数据进行系统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发现义县组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其上部层位中酸性组分增多。其高的Mg值和埃达克质特征并不是原始岩浆本身的性质,不能作为下地壳拆沉作用的有力证据。义... 通过对所有已发表的辽西义县组火山岩数据进行系统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发现义县组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其上部层位中酸性组分增多。其高的Mg值和埃达克质特征并不是原始岩浆本身的性质,不能作为下地壳拆沉作用的有力证据。义县组火山岩的基性部分主要来自于受洋壳俯冲作用改造过的岩石圈地幔,并存在与古老下地壳来源的熔体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因此,义县组火山岩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而非下地壳拆沉作用的产物。底侵的下地壳也参与了义县组火山岩的形成,但软流圈组分的参与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义县组 火山岩 岩浆混合作用 岩石圈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马厂箐复式岩体岩浆混合作用:岩石学与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广宁 邓军 +4 位作者 叶锦华 孙诺 和文言 刘江涛 高雪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9-609,共11页
滇西马厂箐铜矿区含矿斑岩体中的暗色包体与其寄主富碱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的特征。寄主花岗斑岩Si O2含量为65.10%-70.60%,Al2O3为14.65%-17.55%,Mg O为0.80%-1.70%,Ca O为0.43%-1.92%,Na2O+K2O为8.25%-12.23%。受混染包体Si O... 滇西马厂箐铜矿区含矿斑岩体中的暗色包体与其寄主富碱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的特征。寄主花岗斑岩Si O2含量为65.10%-70.60%,Al2O3为14.65%-17.55%,Mg O为0.80%-1.70%,Ca O为0.43%-1.92%,Na2O+K2O为8.25%-12.23%。受混染包体Si O2为62.50%-77.30%,Al2O3为10.00%-15.70%,Mg O为0.75%-3.82%,Ca O为0.86%-2.15%,Na2O+K2O为7.68%-10.22%。二者稀土配分曲线都是典型的右倾型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寄主岩具有高Sr(392.00×10^-6-919.00×10^-6)、低Y(10.10×10^-6-17.10×10^-6)、低Yb(1.00×10^-6-1.40×10^-6),高Sr/Y(33.24×10^-6-104.43×10^-6)、高(La/Yb)N(36.08×10^-6-89.09×10^-6)特点;暗色包体也具有高Sr(314.00×10^-6-652.00×10^-6),低Y(7.20×10^-6-15.10×10^-6)、低Yb(0.60×10^-6-1.50×10^-6)特征。通过对混染MME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前人对未混染或弱混染包体的研究资料,提出马厂箐复式岩体和其中的MME可能与该地区地幔玄武岩的底侵作用有关,而这种玄武岩底侵导致的不同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马厂箐铜矿的部分成矿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E暗色包体 富碱花岗斑岩 岩浆混合作用 马厂箐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混合作用:来自岩石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94
18
作者 王德滋 谢磊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1,共6页
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是导致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形成的主要机制。暗色、细粒且具火成结构的岩石包体是指示岩浆混合作用存在的可靠证据。这些岩石包体具有下列特征:(1)包体常呈等轴状,表明包体岩浆曾以液态球滴状存在于... 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是导致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形成的主要机制。暗色、细粒且具火成结构的岩石包体是指示岩浆混合作用存在的可靠证据。这些岩石包体具有下列特征:(1)包体常呈等轴状,表明包体岩浆曾以液态球滴状存在于寄主岩浆中;(2)由于基性岩浆温度恒高于酸性岩浆(温度超出约300℃),这类包体常具有淬冷边;(3)包体有时含有反向脉;(4)包体中能见到自寄主岩浆捕获的长石捕虏晶。进一步分析了三个典型的含暗色微粒包体的花岗质杂岩(平潭、普陀山、花山—姑婆山)研究实例,认为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成,可用来自深部岩浆房的玄武质岩浆向浅部酸性岩浆房的注入作用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包体 壳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天山阿拉塔格环状杂岩体中闪长质包体地球化学与岩浆混合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余吉远 计波 王国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7-782,共16页
环状杂岩体的岩相分带有多种成因模式。为了查明新疆阿拉塔格环状岩体的成因,本文特就其中暗色包体的成因及其岩浆演化进行探讨。包体分布极不均匀,在酸性岩单元的东南角集中发育,大部分呈浑圆状或次圆状,微细粒结构,部分包体中含有寄... 环状杂岩体的岩相分带有多种成因模式。为了查明新疆阿拉塔格环状岩体的成因,本文特就其中暗色包体的成因及其岩浆演化进行探讨。包体分布极不均匀,在酸性岩单元的东南角集中发育,大部分呈浑圆状或次圆状,微细粒结构,部分包体中含有寄主岩石中的长石斑晶。通过对暗色包体主量、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及单颗粒锆石U-Pb年龄测试,认为该环状岩体中的暗色包体主要为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SiO_2(56.72%~61.80%)低,K_2O+Na_2O(8.12%~10.55%)高,具有高钾富碱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里特曼指数(σ)为4.59~4.85,稀土元素富集。包体及寄主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协变图呈不同程度的线性关系,而且两者稀土、微量元素曲线形态相近,显示出包体和寄主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征表明,环状花岗岩岩浆的形成至少与两种岩桨的混合有关。包体的(^(87)Sr/^(86)Sr)t较低(0.705204~0.705914)、ε_(Nd)(t)=1.65~2.57,全部为正值,揭示包体的原始岩浆为幔源玄武质岩浆。包体和寄主岩石的关系显示岩浆的混合方式为基性岩浆注入到已经开始结晶的酸性岩浆。本研究为环状杂岩体的多种成因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认为其中的环状花岗岩单元为壳源酸性岩浆与幔源基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包体和寄主岩石的特征均反映在晚古生代中天山造山带发生过一定程度的后碰撞地壳垂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岩体 岩浆包体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作用 中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会琼 王京彬 王玉往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147-1148,共2页
在新疆准噶尔地区广泛分布有后碰撞花岗岩类(Han et al.,1997),这类花岗岩一般具εNd(t)值高、87Sr/86Sr初始值相对较低、Nd和Pb模式年龄较年轻等特点(吴福元等,1997;韩宝福等,1998)。其中,包古图铜钼矿区的克拉玛依二长花岗岩、希勒库... 在新疆准噶尔地区广泛分布有后碰撞花岗岩类(Han et al.,1997),这类花岗岩一般具εNd(t)值高、87Sr/86Sr初始值相对较低、Nd和Pb模式年龄较年轻等特点(吴福元等,1997;韩宝福等,1998)。其中,包古图铜钼矿区的克拉玛依二长花岗岩、希勒库都克铜钼矿区花岗闪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后碰撞花岗岩 含矿斑岩体 包古图 二长花岗岩 新疆 暗色包体 初始值 斑岩型铜钼矿床 花岗闪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