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构造岩浆流动与相对稳定环境下岩体侵位的差异性及其对华北北缘晚古生代晚期——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约束
1
作者 蒋小洁 刘松楠 +2 位作者 周丽云 陈鑫 王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6-1649,共14页
花岗质岩浆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北北缘燕山地区构造变形、基本构造格架的分析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于花岗岩体侵位的动力学环境研究较少。与相对稳定构造环境下侵位的花岗岩不同,同构造岩浆流动通常发生在大陆边缘、造山... 花岗质岩浆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北北缘燕山地区构造变形、基本构造格架的分析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于花岗岩体侵位的动力学环境研究较少。与相对稳定构造环境下侵位的花岗岩不同,同构造岩浆流动通常发生在大陆边缘、造山带等构造活跃带,在强烈的构造应力场影响下,岩体特征、侵位过程、流动方向通常十分复杂。华北板块北缘在晚古生代期间有大量花岗质岩体侵入,其构造属性与成因分析为研究古亚洲洋的俯冲与华北板块破坏提供了关键证据。对华北板块北缘的大光顶岩体和盘山岩体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构造变形及岩石学特征分析,结合电子探针手段进行半定量的矿物学研究,并利用角闪石压力计来计算岩体形成的压力条件,得出岩体侵位的深度,探讨华北北缘不同动力学背景下的构造环境。大光顶花岗闪长岩在露头尺度上表现为大量轴面低角度北倾的无根褶皱,包体和捕虏体长轴平行于流动面理,显微镜下可见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定向排列,具有典型的同构造变形特征,角闪石全铝压力计指示结晶压力为3.62~5.64 kbar,大致对应中地壳的深度(12.86~22.99 km),认为晚古生代(320~290 Ma)时期,华北板块北缘中下地壳重熔形成由北向南的同构造岩浆流动,同时也为中—深层次的应力传递提供媒介。中生代盘山花岗岩中的包体、捕虏体未发生变形,也无暗色矿物定向排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发育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属稳定构造环境下侵位的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构造岩浆流动 岩体侵位 华北板块 大光顶岩体 盘山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岩浆流动形成的岩石的特征及其与糜棱岩、片麻岩的比较——以华北北缘隆化地区古生代晚期大光顶岩体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周丽云 王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1-548,共8页
在片麻岩地区识别后期侵位的岩浆的流动特征,识别岩浆流动形成的岩浆岩、变质作用形成的片麻岩、韧性变形条件下形成的糜棱岩三者的差异和进行野外、室内不同环境下的判别,是现代岩石学、构造地质学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通过对华北北缘... 在片麻岩地区识别后期侵位的岩浆的流动特征,识别岩浆流动形成的岩浆岩、变质作用形成的片麻岩、韧性变形条件下形成的糜棱岩三者的差异和进行野外、室内不同环境下的判别,是现代岩石学、构造地质学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通过对华北北缘大光顶岩体的塑性流动特征、相关的后期叠加韧性变形特征和区域变质片麻岩特征的比较,结合国内外对于岩浆塑性变形(magmatic flow)与韧性变形(solid-state flow)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在强变质岩石中如何分析和识别出岩浆的流动,这些岩浆的流动并不是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也不是高温环境下韧性变形作用形成的,而是形成于岩浆侵位后期的冷却结晶作用。对于如何识别和分析岩浆流动提出了野外和室内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流动 侵入岩 糜棱岩 片麻岩 大光顶岩体 华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实验产物中出现的流动构造及其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福春 饶冰 +1 位作者 朱金初 吴志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8-222,230,共6页
在高温高压实验产物中发现了长石和云母定向排列以及球粒被拉长并定向排列的现象。这种与野外常见的地质事实相一致的现象说明 ,某些花岗岩体边部钾长石的定向排列可能是岩浆流动造成的。
关键词 岩石学 流动构造 花岗岩 高温高压实验 岩浆流动 长石 云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