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南段红岭铅锌矿床岩浆演化序列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剑锋 王可勇 +3 位作者 权鸿雁 孙丰月 赵来时 张雪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9-1542,共14页
红岭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处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产于燕山晚期花岗岩与二叠系大石寨组的外接触带上,受NE向断裂控制。本文对红岭矿区及其外围主要岩浆岩开展了年代学研究,系统的LA-ICP-MS锆石定年结果表明:红岭矿区与矿化关系密切... 红岭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处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产于燕山晚期花岗岩与二叠系大石寨组的外接触带上,受NE向断裂控制。本文对红岭矿区及其外围主要岩浆岩开展了年代学研究,系统的LA-ICP-MS锆石定年结果表明:红岭矿区与矿化关系密切的乌兰坝岩体中浅褐黄色花岗斑岩、中粗粒花岗岩、灰褐色斑状花岗岩及深部钻孔揭露的细粒花岗岩测试结果分别为136.70±0.85Ma、144.1±1.5Ma、139.7±1.1Ma和144.82±0.81Ma,显示出由多阶段岩浆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的特征;乌兰楚鲁特岩体中浅褐灰色斑状花岗岩、含斑细粒花岗岩测年结果为141.9±1.2Ma、139.83±0.82Ma。根据锆石UPb测年的结果,得出两个岩体为同一次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的结论。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区内花岗岩类富SiO_2(75.50%~76.14%)、K_2O(4.38%~5.19%),贫Al_2O_3(12.25%~13.08%)、Ba(26.6×10^(-6)~164×10^(-6))、Sr(4.74×10^(-6)~46.0×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具明显铕负异常,δEu值为0.44~0.80,富集高场强元素Zr、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显示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属性,表明其形成于伸展构造体系的造山后环境。本文根据对矿区及外围侵入岩年代学研究,结合矿区地质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构造演化史概括为:古亚洲洋双向俯冲可能延续到晚石炭世;约从二叠纪开始,该区进入了碰撞造山阶段;中三叠世-二叠纪的构造岩浆事件与碰撞造山后陆壳加厚和拆沉作用有关,同时标志着中亚造山带演化的终止;170~230Ma为该区构造活动的平静期;进入侏罗纪-早白垩世(120~170Ma),该区受到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活动的远程影响;120Ma~今,鲜有关于岩体年龄的报道,据此我们认为该区域并未受到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强烈影响;并得出红岭铅锌矿的成矿动力学背景为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碰撞造山后陆壳伸展环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岭铅锌矿床 岩浆序列 动力学背景 大兴安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安吉铅锌多金属矿床岩浆侵位序列与成矿控制 被引量:13
2
作者 谢玉玲 唐燕文 +5 位作者 李应栩 李媛 刘保顺 邱立明 张欣欣 姜妍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34-3346,共13页
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通过室内岩矿相鉴定和岩石化学分析,结合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对安吉矿区主要侵入岩单元的岩浆侵位序列、岩浆演化、构造背景及矿化控制进行了探讨。矿区岩浆活动时限为141~117Ma,处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中... 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通过室内岩矿相鉴定和岩石化学分析,结合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对安吉矿区主要侵入岩单元的岩浆侵位序列、岩浆演化、构造背景及矿化控制进行了探讨。矿区岩浆活动时限为141~117Ma,处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中国东部构造活化和构造机制转化阶段。矿区不同侵入岩单元的侵位顺序依次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细粒花岗岩及双峰式脉岩组合,除双峰式脉岩组合外,其余岩石单元构成坞山关杂岩体。杂岩体不同岩石单元间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其成分变化是先存断裂的多次张开和焊结、深源物质注入和结晶分异联合作用的结果。双峰式脉岩组合是区域岩石圈减薄高峰、深部物质快速上涌的表现,也是中国东部应力场进入引张阶段的标志。矿区主要经历了两次矿化事件。第一期与花岗闪长岩(137Ma)侵位有关,形成以石榴子石矽卡岩为特征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化,其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部;第二期为与细粒花岗岩(134~135Ma)侵位有关的铅锌(银)、钼矿化,形成了以绿帘石矽卡岩为主的矽卡岩型铅锌(银)矿化,同时在矿区北部的石灰岩地层中形成了碳酸盐交代型铅锌矿化、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形成脉状、网脉状铅锌矿化及网脉状-浸染状辉钼矿化。主要侵入岩单元的岩石化学表明,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显示了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而细粒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界于I型与S型之间,但均表现有深源物质加入,细粒花岗岩相对于花岗闪长岩显示相对氧化条件和较强的分异特征。深源物质加入和进一步的结晶分异是造成熔体中成矿金属元素富集的重要机制。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和细粒花岗岩主要发育于矿区东西两侧,因此矿区西侧为铁铜勘查的有利地区,而东部的铅锌(银)钼矿化值得进一步工作,但矿区后期NE和近EW向断裂构造对矿体的保存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在勘查工作中应加强矿区构造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 岩石化学 成矿控制 岩浆侵位序列 铅锌多金属矿区 浙江安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岩浆-构造-钼成矿地质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 被引量:37
3
作者 刘翠 邓晋福 +8 位作者 许立权 张昱 赵寒冬 孔维琼 李宁 罗照华 白立兵 赵国春 苏尚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6-178,共13页
兴蒙造山带是中国一条重要的成矿带。通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在该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钼矿床,但是钼矿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还不是很清楚。对该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地质图分析以及钼矿的研究得知:(1)... 兴蒙造山带是中国一条重要的成矿带。通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在该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钼矿床,但是钼矿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还不是很清楚。对该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地质图分析以及钼矿的研究得知:(1)研究区印支期和燕山期是两个独立的造山旋回,印支期造山在220~200 Ma左右结束,以区域上发育一套碱性、过碱性含晶洞的A型花岗岩类为标志。燕山期造山始于早侏罗世,并于早白垩世晚期进入后造山,以区域上分布的一套碱性、过碱性含晶洞的A型花岗岩类(如巴尔哲岩体、阿龙山岩体)为标志。(2)该区燕山期钼矿的主要成矿期有两期:180 Ma左右及130 Ma左右。180 Ma是燕山期造山的早期,主要为Cu-Mo组合的矿床,有关的火成岩组合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等;130 Ma是燕山期造山的晚期,系以Mo(W/U)为主的矿床,有关的火成岩组合为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霏细岩等。(3)研究区中生代可以大致识别出4次区域挤压逆冲事件:J1之后,J2之后,J3之后及K1之后4次。K2沉积把上述的逆冲构造全部不整合覆盖,区域挤压事件结束。因此,燕山期的钼矿成矿是在挤压造山的总体背景下,而不是岩石圈尺度伸展的大陆裂谷环境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岩浆-构造-钼矿事件序列 中生代 成矿时代 挤压逆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燕辽地区燕山期造山过程、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33
4
作者 邓晋福 冯艳芳 +4 位作者 刘翠 肖庆辉 苏尚国 周肃 高延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3-633,共11页
太行—燕辽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和重要煤田分布区。本文首先讨论了该区18个金属矿床以及相关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选取了其中10个比较可信的数据作为成矿作用的近似年龄,以及运用4... 太行—燕辽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和重要煤田分布区。本文首先讨论了该区18个金属矿床以及相关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选取了其中10个比较可信的数据作为成矿作用的近似年龄,以及运用4个煤田的已有的相关地层的时代,在已有的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的框架基础上,扩展提出该区岩浆-沉积-构造-变质-成矿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进而,讨论造山过程,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的可能成生联系。前造山幕—初始造山幕(J1)和后造山幕(K12)比较宁静的构造和湿热环境为煤田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学环境。同造山幕的大量岩浆活动为金属矿床形成提供重要背景。早期造山幕(J2)伴随古老下地壳的熔融,生成以安山质为主的岩浆活动和伴生以Au为主成矿作用。峰期造山幕(J3),陆壳升温达峰值,导致上地壳岩石大规模熔融作用,形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侵入,伴生以Mo为主的成矿作用。晚期造山幕(K11),"过热的"上部地壳开始降温,壳幔深部的镁铁质岩浆更多地喷出和侵入,伴生以Fe矿床的形成,同时,新形成的侏罗纪下地壳熔融,伴生Cu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太行—燕辽造山带 岩浆-沉积-构造-变质-成矿事件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中段白容-白容西斑岩铜钼矿区的岩浆-热液-矿化中心厘定 被引量:1
5
作者 邹心宇 秦克章 +5 位作者 李光明 张西平 赵俊兴 张裴培 张夏楠 张金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26-2044,共19页
尼木矿集区位于中新世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中段,由白容矿区、白容西矿区、岗讲斑岩铜钼矿床、冲江斑岩铜钼矿床、厅宫斑岩铜钼矿床组成。前人对其内的岗讲、冲江、厅宫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矿床学研究,然而对白容和白容西新区的研究还鲜有涉及... 尼木矿集区位于中新世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中段,由白容矿区、白容西矿区、岗讲斑岩铜钼矿床、冲江斑岩铜钼矿床、厅宫斑岩铜钼矿床组成。前人对其内的岗讲、冲江、厅宫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矿床学研究,然而对白容和白容西新区的研究还鲜有涉及。白容-白容西矿区为白容矿区和白容西矿区的统称,由于矿区内矿化分散、岩浆岩类型复杂,无明显中心式蚀变分带、无典型的成矿斑岩体,"白容-白容西矿区的岩浆-热液-矿化中心在哪里"成为了制约生产和科研工作进一步开展的最大问题。本文就这一关键问题展开了详细研究,基于详细的地表观察、钻孔岩芯编录,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成岩成矿年代学分析,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白容-白容西矿区属于同一个斑岩系统;(2)矿区岩浆侵位序列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英安斑岩、煌斑岩,其中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有关,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 9±0. 2Ma和13. 8±0. 2Ma,英安斑岩和煌斑岩破坏矿体,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 6±0. 4Ma和11. 1±0. 2Ma,矿体的单点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在13. 35±0. 19Ma至13. 82±0. 20Ma之间;(3)岩浆-热液-矿化中心在白容-白容西矿区中部区域,尚未被钻孔控制;(4)当前的钻探工程仅揭露了斑岩系统的顶部,钻孔中主要揭露的是泥化带,但少量深部钻孔中揭示的高温脉系,暗示着蚀变和矿化"有根"并且往深部延伸。综上所述,白容-白容西是一个完整的斑岩系统的顶部,有着清晰的岩浆-热液-矿化中心,深部有着巨大潜力。从而为寻找岩浆-热液-矿化中心提供了重要参考,为进一步的矿床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宏观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容-白容西斑岩铜钼矿区 锆石U-Pb年龄 辉钼矿RE-OS年龄 热液蚀变 岩浆侵位序列 冈底斯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中-大比例尺专题地质填图实践——以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坡北岩体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焦建刚 芮会超 +5 位作者 夏明哲 钱壮志 靳树芳 徐刚 陈炳龙 段少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89-2101,共13页
目前,1∶5万地质填图规范中缺少对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填图方法的系统总结。以塔里木东北部坡北基性-超基性岩体为例,开展专题地质填图实践,在岩体地质、地球物理、遥感和地球化学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问题、地质填图、矿床预测相... 目前,1∶5万地质填图规范中缺少对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填图方法的系统总结。以塔里木东北部坡北基性-超基性岩体为例,开展专题地质填图实践,在岩体地质、地球物理、遥感和地球化学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问题、地质填图、矿床预测相结合的填图方法。将坡北基性-超基性岩体作为一个岩浆序列,根据岩浆性质与含矿性特征划分为2个岩浆亚序列,5个岩浆单元,分别对应不同的岩性组合。与岩浆亚序列相对应存在2类岩浆矿床,其中赋存铜镍矿化的岩相主要为橄榄岩相,含磁铁矿、钛铁矿的岩相主要与辉长岩、辉长苏长岩、辉石岩相有关。从野外踏勘、实测剖面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基性-超基性侵入岩1∶5万专题地质填图的方法,为此类工作提供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超基性岩 专题地质填图 岩浆序列 填图单元 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哈日扎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国显正 贾群子 +4 位作者 李金超 孔会磊 姚学钢 栗亚芝 马忠元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2期286-300,共15页
为探讨东昆仑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岩浆演化序列及其岩石成因,对哈日扎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哈日扎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23.8±4.3 Ma,形成于晚志留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高硅,SiO_2... 为探讨东昆仑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岩浆演化序列及其岩石成因,对哈日扎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哈日扎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23.8±4.3 Ma,形成于晚志留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高硅,SiO_2介于71.21%~74.46%;高铝,Al_2O_3含量介于13.48%~14.46%;富钾贫钠,K_2O/Na_2O比值为1.32~1.54;A/CNK介于1.02~1.08,显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特征;稀土显示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配分模式,富集Rb、Th、K元素,亏损Ba以及Nb、Ta、Ti等,具有I到S过渡型花岗岩特征,源区主要为上地壳砂屑岩部分熔融,是区域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岩浆序列 花岗闪长岩 东昆仑哈日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 被引量:208
8
作者 徐先兵 张岳桥 +2 位作者 贾东 舒良树 王瑞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3-593,共21页
华南地区早中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构造动力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换。这个时期大地构造过程及其发生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一直是地学界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华南早中生代构造变形样... 华南地区早中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构造动力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换。这个时期大地构造过程及其发生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一直是地学界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华南早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和岩浆活动序列,区分了印支构造事件和早燕山构造事件及其产生的地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构造事件发生于中、晚三叠世(245~225Ma),构造运动产生的变形形迹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褶皱和冲断-推覆构造以及NE-NNE向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其动力与华南-华北板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陆碰撞和华南地块南缘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作用有关。这次挤压构造事件导致华南东部加里东褶皱基底强烈复活,地壳重熔型花岗岩沿十万大山—云开大山—武夷山构造带和雪峰山地区分布。早侏罗世早期(205~190Ma)在华南存在一个岩浆活动沉寂期,早侏罗世晚期(190~180Ma)沿南岭构造带发育具有伸展特征的A型花岗岩和双峰式火山岩。起始于中侏罗世晚期(~170Ma)的早燕山构造事件,在华南形成了宽1300km、NE-NNE向褶皱逆冲构造系统,地壳增厚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导致了软弱的华夏加里东褶皱基底的再次强烈复活,诱发了强烈的岩浆活动,东南沿海地区火山弧相继出现。这期构造事件记录了东部大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过程,并主导了华南晚中生代一系列陆内构造和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生代 褶皱逆冲推覆构造 岩浆演化序列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厅宫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杜等虎 杨志明 +4 位作者 刘云飞 曲焕春 李秋耘 许博 巴登珠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7-474,共28页
本文对西藏厅宫大型铜矿进行了详细研究,矿床详细的地质岩相学-蚀变以及典型剖面填图表明,矿区存在2个岩浆事件高峰,即始新世的钾长花岗岩(~50 Ma)和中新世的斑状二长花岗岩、英云闪长斑岩及闪长玢岩(约13~17 Ma)。野外和室内研究发... 本文对西藏厅宫大型铜矿进行了详细研究,矿床详细的地质岩相学-蚀变以及典型剖面填图表明,矿区存在2个岩浆事件高峰,即始新世的钾长花岗岩(~50 Ma)和中新世的斑状二长花岗岩、英云闪长斑岩及闪长玢岩(约13~17 Ma)。野外和室内研究发现,厅宫矿区存在2期重要的矿化事件,即始新世(~50 Ma)铜矿化及中新世(~15Ma)的铜钼矿化。始新世含矿岩体为钾长花岗岩,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其成矿岩体结构的特殊性,表现在该矿床的成矿岩体没有典型的斑状结构,而是独特的细晶-似伟晶结构,说明含矿岩浆发生过骤冷,可能是流体突然逃逸,矿物结晶的固相点发生漂移所致。同时,该岩体还发育大量显微文象结构、显微晶洞构造等,均说明岩浆曾经富水,并且曾经流体饱和;中新世含矿岩体为具有埃达克岩特征的斑状二长花岗岩,主要以脉状的铜、钼矿化为主。该矿床蚀变分带类似于冈底斯带其他斑岩矿床。时间上,分别为早期的钾硅酸盐化、转换阶段的青磐岩化、随后的绢英岩化及最晚期的泥化蚀变;空间上,以含矿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最晚期的泥化呈补丁状或条带状叠加早期各类蚀变。铜矿化主要发生在始新世的黑云母化阶段和中新世的绢英岩化阶段,而钼矿化主要发生在中新世的钾硅酸盐化和绢英岩化的转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分带 岩浆演化序列 斑岩铜矿床 厅宫 冈底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60
10
作者 邓晋福 赵国春 +4 位作者 苏尚国 刘翠 陈亦寒 李芳凝 赵兴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7-165,共9页
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两个主要特征。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别是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与同期变形带的走向(和构造指向)具有很强相关性。本文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及岩浆-构造... 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两个主要特征。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别是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与同期变形带的走向(和构造指向)具有很强相关性。本文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及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等的共同约束,讨论华北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叠加、构造应力场转换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认为,燕山地区发育的“花边状”的褶皱和被褶皱的逆冲推覆带等,是多幕挤压变形叠加的记录。早侏罗世晚期(J31 )、中侏罗世晚期(J32 )、晚侏罗世中期(J23 )、晚侏罗世晚期(J33 )和早白垩世早期(K11 )5期不同方向展布的火成岩对应方向不同的收缩构造,提出早白垩世早期(K11 )本区可能存在区域北西向挤压构造及该期华北地区总体仍处于收缩构造环境的认识。华北燕山造山带是在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上扬(斯克)—楚科奇(斯克) (Verkhoyano-Chukotsk)造山带,伊泽奈崎(Izanagi)洋俯冲带和特提斯洋俯冲带4个边界会聚大背景中形成和演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造山带 岩浆-构造事件序列 构造叠加 收缩构造 北西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太行—燕山—辽西地区燕山期(J—K)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26
11
作者 邓晋福 苏尚国 +6 位作者 刘翠 赵国春 赵兴国 周肃 肖庆辉 吴宗絮 耿科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240,共9页
太行—燕山—辽西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亦是燕山期煤田分布的重要地带。讨论了该区18个燕山期金属矿床及其相关的侵入体的同位素年龄,两者在时间上的总体一致性,以及重要煤田的形成... 太行—燕山—辽西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亦是燕山期煤田分布的重要地带。讨论了该区18个燕山期金属矿床及其相关的侵入体的同位素年龄,两者在时间上的总体一致性,以及重要煤田的形成与特征时代的沉积建造相伴生,均从年代学的约束方面提供了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构造事件的成因联系。在已有的燕山造山带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的基础上,把成矿作用纳入其中,提出了该造山带燕山期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进而,从物质组成的角度,讨论了该造山带金属成矿作用与火成岩组合的成因联系;同时也讨论了成矿作用可能的源区以及成矿作用的阶段性与造山带之间的成生联系。提出了造山带与成矿作用的初步框架模型。前造山幕—初始造山幕(J1)和后造山幕(K21)比较宁静的构造环境和湿热环境为煤田形成提供良好的动力学环境。同造山幕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为金属矿床形成提供重要背景:早期造山幕(J2)伴随古老下地壳的熔融,生成以安山质为主的岩浆活动及伴生主要的Au和Pb、Zn矿床;峰期造山幕(J3),陆壳升温达峰值,导致上地壳岩石的大规模熔融作用,形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的侵入,伴生大量Mo矿;晚期造山幕(K11),“过热的”上部地壳开始降温,壳幔深部的镁铁质岩浆更多地喷出和侵入,伴生Fe矿床的形成,同时,新形成的侏罗纪下地壳熔融,伴生Cu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J—K) 太行-燕山-辽西造山带 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序列 造山幕与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