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 被引量:44
1
作者 李建康 张德会 +1 位作者 王登红 张文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5-183,共9页
除了结晶分异模式外,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也是伟晶岩成岩成矿的重要机制。熔体包裹体和实验研究表明,富氟花岗岩浆的液态不混溶会形成富挥发份的贫硅熔体和与其共轭的富硅酸盐熔体。花岗岩中的异离体型伟晶岩和贯入状脉型伟晶岩... 除了结晶分异模式外,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也是伟晶岩成岩成矿的重要机制。熔体包裹体和实验研究表明,富氟花岗岩浆的液态不混溶会形成富挥发份的贫硅熔体和与其共轭的富硅酸盐熔体。花岗岩中的异离体型伟晶岩和贯入状脉型伟晶岩,挥发份、助熔剂等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在不混溶相间的突变性是该类不混溶作用的主要标志。富氟花岗岩浆不混溶作用不但可以解释伟晶岩的特征性矿物分带,对传统的伟晶岩成岩理论提出了挑战;还对稀有金属有高度富集作用,这主要归功于F、B、P等挥发份对稀有金属元素的亲和力。然而,目前该类不混溶作用成矿效应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主要要归因于没有理想的地质对象。甲基卡矿床是亚洲最大的固体锂矿床,初步研究表明该矿床发生了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是研究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过程中稀有金属的分配、迁移、富集规律和机制的理想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氟花岗岩 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 成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富碱斑岩中地幔流体作用踪迹及其成矿作用意义 被引量:55
2
作者 刘显凡 蔡永文 +5 位作者 卢秋霞 陶专 赵甫峰 蔡飞跃 李春辉 宋祥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36,共23页
滇西地区大量产出的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的形成和演化与该区新生代陆内变形、构造作用、幔源岩浆和深源流体活动,及其与此有关而广泛发育的内生多金属矿产存在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较... 滇西地区大量产出的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的形成和演化与该区新生代陆内变形、构造作用、幔源岩浆和深源流体活动,及其与此有关而广泛发育的内生多金属矿产存在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较为系统地分析论证了这一关联的内在统一制约和联系的纽带即深部地质过程和由此相伴的含矿地幔流体作用,初步揭示了这种深部过程和地幔流体作用的微观踪迹和方式可以直接表现为:(1)呈脉状和浸染状穿插于深源包体岩石中的富钠玻璃,透光镜下呈微晶和雏晶,颜色随成分差异而不均匀,化学成分以高硅、铝、钠、铁,低钾、钙、镁为特征,矿物成分以钠长石、角闪石、磁铁矿(镜铁矿)、钛铁矿组合为特征,是富碱岩浆携带包体岩石之前即已存在的上地幔流体;(2)呈脉状、团块状和浸染状穿插于主岩和各类包体岩石的富铁玻璃;(3)呈独立包体产出于霓辉正长斑岩中的富铁熔浆包体。后两者物质在透光镜下无光性,呈黑色不透明,反光镜下不反光,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显微晶质结构,化学成分以高硅、铝、铁,低钙、镁、钠、钾为特征,矿物组成上以硅酸盐和石英为主,含有碳硅石、含铬自然铁、钛铁矿、磷灰石等地幔标志矿物,其中微晶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之间呈熔离结构交生,反映了地幔流体的熔浆性质及其与富碱岩浆不混溶的特征;由地幔流体对岩石的交代浸染作用,引起主岩和包体岩石中普遍发育各种蚀变作用,如角闪石化、硅化和绿泥石化等,并导致矿物组合总体上表现为暗色矿物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的退变序列。该地幔流体微观踪迹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富碱岩浆共存,并共同运移,但两者由于组成和性质的差异而互不混溶;结合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和本文论证的综合分析认为,当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系统封闭较好,地幔流体则伴随富碱岩浆的结晶过程对富碱斑岩进行同步自交代蚀变,在斑岩体或其深部形成矿床,构成正岩浆成矿体系,典型成矿实例如马厂箐斑岩钼矿床;若在此成岩成矿过程中发生构造作用扰动,则地幔流体进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或紧邻接触带的地层围岩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构成接触带成矿体系,典型成矿实例如马厂箐矿区中赋存于夕卡岩—大理岩带中的斑岩型铜矿和主要赋存于地层围岩中的斑岩型金矿,若金矿出现在斑岩体内,则一般受控于穿切斑岩体的成岩后断裂;若岩浆和流体运移通道的深大断裂体系发育,环境相对开放,则地幔流体伴随富碱岩浆的成岩过程而脱离岩浆沿分支断裂通道进入远离岩体的不同地层岩石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构成远程热液成矿系统,典型成矿实例如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在这一成矿过程中,地幔流体可以随深度和环境变化引起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其性质由熔浆→超临界流体→液相流体转化,并运载和沿途活化成矿物质至适宜容矿部位集中,促使幔壳物质叠加成矿;进而有利于深部成矿并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富铁熔浆包体 富钠与富铁玻璃 地幔流体与岩浆不混溶作用 流体交代蚀变成矿 滇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概述 被引量:2
3
作者 韩梓衡 李建康 +1 位作者 刘永超 邓静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41-2862,共22页
四川甲基卡锂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部,是我国已知产量、规模最大的固体锂矿床。甲基卡矿床是花岗伟晶岩型矿床,自内向外依次发育二云母花岗岩、微斜长石型(Ⅰ)、微斜长石-钠长石型(Ⅱ)、钠长石型(Ⅲ)、钠长石-锂辉石型(Ⅳ)、锂-... 四川甲基卡锂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部,是我国已知产量、规模最大的固体锂矿床。甲基卡矿床是花岗伟晶岩型矿床,自内向外依次发育二云母花岗岩、微斜长石型(Ⅰ)、微斜长石-钠长石型(Ⅱ)、钠长石型(Ⅲ)、钠长石-锂辉石型(Ⅳ)、锂-白云母型(Ⅴ)伟晶岩,且二云母花岗岩内发育大量的剥离体。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上,花岗岩与伟晶岩的稀土、微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显著的突变关系;各类型伟晶岩中石英和锂辉石内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_(2)包裹体、纯CO_(2)包裹体、富子晶包裹体和熔体包裹体。包裹体均一实验表明熔体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在750~800℃之间,对应的捕获压力为550~700MPa。在花岗岩熔体包裹体均一之前,富水熔体和贫水熔体在同一个体系内共存;石英和锂辉石内含硅酸盐子矿物包裹体与熔体-流体过渡型包裹体明显不同。锂辉石和石英中包裹体的C-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且其形成演化处于相对密闭的构造环境。全岩Ba-Sr-Nd-Hf同位素组成指示三叠系西康群变沉积岩是花岗岩的重要源岩。全岩Zn和Li同位素则表明在岩浆侵位过程可能发生过显著的不混溶作用。综上,甲基卡矿床形成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卡 伟晶岩型锂矿床 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 稀有金属 成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初期壳幔演化的物理过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守旭 张兴春 陈衍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2-449,共8页
原始地幔处于全球性的高温熔融状态,其上层的冷却演化过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高熔点矿物结晶沉降阶段、岩浆不混溶阶段和固化成壳阶段。在此过程中,原始地幔逸出挥发性物质,形成了地球的超临界流体圈。通过岩浆不混溶作用所形成的富Si-A... 原始地幔处于全球性的高温熔融状态,其上层的冷却演化过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高熔点矿物结晶沉降阶段、岩浆不混溶阶段和固化成壳阶段。在此过程中,原始地幔逸出挥发性物质,形成了地球的超临界流体圈。通过岩浆不混溶作用所形成的富Si-Al质岩浆最终固化为原始大陆壳。超临界流体圈的分解,分别形成酸性H2O圈和CO2大气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演化 原始地幔熔融体 岩浆不混溶作用 超临界流体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脉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名则 秦宇龙 +5 位作者 李峥 徐云峰 武文辉 刘伟 叶亚康 周雄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6-378,共13页
对川西甲基卡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脉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二云母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背景及其与伟晶岩脉的成因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的SiO_2含量在73.93%~75.06%之间;全碱含量7.90%~8.3... 对川西甲基卡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脉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二云母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背景及其与伟晶岩脉的成因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的SiO_2含量在73.93%~75.06%之间;全碱含量7.90%~8.36%,钾质含量较高,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Al_2O_3含量为14.24%~14.77%,A/CNK=1.14~1.24,具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ΣREE=31.18×10^(-6)~41.67×10^(-6),LREE/HREE=4.15~6.41,δEu=0.46~0.70;CaO/Na_2O=0.07~0.12(<0.3),指示其物源可能是含砂屑物质极少的泥质岩;Al_2O_3/TiO_2=133.1~279.8,比值较高,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属高压低温型后碰撞强过铝质岩石。花岗伟晶岩脉SiO_2含量在72.59%~80.91%之间,全碱含量5.26%~10.60%,Al_2O_3含量11.79%~17.64%,σ=0.74~3.80,A/CNK=0.98~2.38,ΣREE=4.03×10^(-6)~8.29×10^(-6),LREE/HREE=2.61~10.40,δEu=0.18~0.68,与岩体差异明显,主、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也较大。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脉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岩浆不混溶作用可能是形成甲基卡含矿伟晶岩脉的关键因素,花岗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通过不混溶作用分离出富含挥发分的伟晶岩熔体,在运移或侵位过程中可能交代围岩矿物而使稀有金属元素进一步富集。二云母花岗岩浆和伟晶岩熔体性质的不同导致稀土元素和Th、Sr、Ti、Y、Rb、N等微量元素在两者中含量有明显差异。伟晶岩熔体在运移或就位过程中所经的路径不同和周围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位置产出的伟晶岩的元素含量有较大的变化。与二云母花岗岩相比,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跳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甲基卡 二云母花岗岩 伟晶岩脉 强过铝质 后碰撞 高压低温型 岩浆不混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西地区红格层状岩体上部带中单斜辉石的环带结构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2
6
作者 武晓霁 邢长明 +1 位作者 曹永华 王焰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6-648,共13页
我国攀西地区出露的红格镁铁-超镁铁质层状岩体赋含世界级的钒钛磁铁矿矿床。该岩体自下而上被分为下部橄辉岩带、中部辉石岩带和上部辉长岩带。厚层磁铁矿主矿体主要赋存在中部辉石岩带中,而下部带和上部带发育浸染状和海绵陨铁结构矿... 我国攀西地区出露的红格镁铁-超镁铁质层状岩体赋含世界级的钒钛磁铁矿矿床。该岩体自下而上被分为下部橄辉岩带、中部辉石岩带和上部辉长岩带。厚层磁铁矿主矿体主要赋存在中部辉石岩带中,而下部带和上部带发育浸染状和海绵陨铁结构矿石。通过对上部带中含浸染状磁铁矿的辉长岩样品的岩相观察发现,在单偏光镜下单斜辉石发育多种类型环带结构,表现为由强烈出溶铁钛氧化物的暗色区和弱或无出溶的明亮区组成的复杂环带特征。弱或无出溶区相对强出溶区具有略高的Mg~#值(76~79)和较低的FeO、TiO_2、Al_2O_3、REE和Zr含量。在弱或无出溶区和强出溶区的边界,TiO_2和Al_2O_3含量发生突变,表明单斜辉石经历了增生生长的过程。强出溶区富Fe、Ti的特征表明其结晶于富Fe熔体,可能与岩浆房晶粥中粒间熔体不混溶作用产生的富Fe熔体有关。弱或无出溶区可能结晶较早、并受到富Fe熔体不同程度的溶解,随后增生再生长,形成铁钛氧化物强烈出溶区。单斜辉石单颗粒中强出溶区的REE和Zr含量变化较大,可能与粒间熔体的成分随分异的进行而持续演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斜辉石环带 岩浆不混溶作用 钒钛磁铁矿矿床 层状岩体 攀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quid immiscibility recorded in melt inclusions within corundum from alkaline basalt,Changle area,Shandong province,Eastern China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吉强 倪培 +1 位作者 沈昆 丁俊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5-130,共6页
Abundant melt-and fluid inclusions occur in corundum megacrysts of alkaline basalt from the Changle area,Shandong province,eastern China.One type of melt inclusions,i.e.muhiphase melt inclusions(glass+bubbles+daughter... Abundant melt-and fluid inclusions occur in corundum megacrysts of alkaline basalt from the Changle area,Shandong province,eastern China.One type of melt inclusions,i.e.muhiphase melt inclusions(glass+bubbles+daughter minerals)were identified,which occur along growth zones of host corundum megacrysts.Microthermometry and laser Raman microprobe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on the melt inclusions.The bubbles within the melt inclusions are confirmed to be CO_2-rich phase and the daughter minerals are probably silicates,such as augite and okenite.The results of high temperature homogenization experiment strongly suggest that two immiscible melts,i.e.a H_2O-and CO_2-rich melt and an anhydrous and CO_2-poor melt were trapped by melt inclusions in corundum megacr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山东 昌乐地区 碱性玄武岩 刚玉 岩浆不混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学新星
8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63-65,共3页
地学新星赵国春男,1961年生,辽宁省岫岩县人。1985年在长春地质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在长春地质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留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任教。1990年晋升为讲师,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中... 地学新星赵国春男,1961年生,辽宁省岫岩县人。1985年在长春地质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在长春地质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留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任教。1990年晋升为讲师,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会员。现在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稳定同位素 岩浆不混溶作用 早前寒武纪 华北陆台 古海洋学 变质作用过程 太古宙 变质流体 岩石学 变质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