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乾安—长岭凹陷大中型岩性—构造复合型油气田形成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周荔青 张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45-451,共7页
松辽盆地南部乾安 长岭凹陷下白垩统发育了多套优质烃源岩和三角洲前缘相砂岩储集层,形成了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在凹陷东部的华字井阶地,具备形成大中型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的各种有利条件:多期三角洲前缘相区纵横交错、相互叠加,... 松辽盆地南部乾安 长岭凹陷下白垩统发育了多套优质烃源岩和三角洲前缘相砂岩储集层,形成了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在凹陷东部的华字井阶地,具备形成大中型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的各种有利条件:多期三角洲前缘相区纵横交错、相互叠加,经常出现岩性横向相变和上倾尖灭;以乾南潜伏古隆起带古地形为背景形成的继承性南北沉积微相分异;后期构造运动造成盆地东部抬升,使得东部砂体整体上倾尖灭;后期构造运动形成一系列小断裂,对砂体上倾方向产生遮挡;大型斜向水流与区域构造格局的有机配置;成岩作用造成储层致密化。岩性—构造复合圈闭形成于嫩江期及明水期,与大规模油气运移期配置良好,为形成华字井阶地一批大中型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田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构造复合型油气田 乾安—长岭凹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41
2
作者 周荔青 江东辉 +3 位作者 张尚虎 周兴海 杨鹏程 李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3-812,共10页
为了解决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勘探成效差以及中央背斜带勘探效果南北差异大的问题,通过盆地分析理论体系对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重新认识,认为保俶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由于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油气... 为了解决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勘探成效差以及中央背斜带勘探效果南北差异大的问题,通过盆地分析理论体系对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重新认识,认为保俶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由于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油气成藏体系,有利成藏要素的叠合区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发育区。保俶斜坡带以断陷构造层为主,晚期挤压弱,构造定型早,具有"紧邻富生烃洼陷、发育多期叠置的规模储集体、形成多类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具有良好的垂向封盖条件以及发育网毯式高效输导体系"的有利成藏条件。近生烃洼陷的断层坡折带及地貌坡折带处形成的大型潮控三角洲砂体上倾尖灭带为大中型油气田发育区。中央背斜带经历了拗陷期强烈挤压,形成了大型反转背斜,具有"先存古构造背景、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断砂配置条件好以及具备高效储盖组合"四元控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叠合较好的龙井、古珍珠、湖心亭等地区是大中型气田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规律 构造油气 大中型油气田 保俶斜坡带 西湖凹陷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里北构造长兴组岩性生物礁气藏勘探又获新突破
3
作者 相秀芳(摘)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1-121,共1页
七里北2井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2005年部署的一口飞仙关组气藏评价井。该井于2005年开钻,完钻井深5662m。该井于2006年5月2日对井段5390-5454m进行射孔测试,用12mm孔板,油压:24.10MPa,上压:2.51MPa,下压:0,上温:33℃... 七里北2井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2005年部署的一口飞仙关组气藏评价井。该井于2005年开钻,完钻井深5662m。该井于2006年5月2日对井段5390-5454m进行射孔测试,用12mm孔板,油压:24.10MPa,上压:2.51MPa,下压:0,上温:33℃,稳定65min,测试获气5.55×10^4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勘探 生物礁 长兴组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构造 飞仙关组 中国石油 评价井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三叠系非构造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 被引量:8
4
作者 石玉 李宗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60,共8页
塔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表明,三叠系目的层埋深大,局部构造幅度低,圈闭类型主要为低幅度构造、岩性圈闭及岩性+构造的复合圈闭等隐蔽型圈闭。结合三叠系油气勘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3个层次、9种方法的非构造圈闭识别与评价研究思路。3个层... 塔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表明,三叠系目的层埋深大,局部构造幅度低,圈闭类型主要为低幅度构造、岩性圈闭及岩性+构造的复合圈闭等隐蔽型圈闭。结合三叠系油气勘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3个层次、9种方法的非构造圈闭识别与评价研究思路。3个层次及有关方法是:进行区域上的整体、动态、综合研究,寻找有利油气聚集带;在有利油气聚集带上,开展以层序地层学研究为基础、地震振幅提取技术为核心的塔河油田非构造圈闭地震识别与评价的系列技术研究,寻找、识别有利的非构造圈闭;在可能的圈闭基础上,利用地震烃类检测技术进行圈闭评价。3个层次、9种方法的全面研究和有机结合是减小非构造油气藏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闭 复合型圈闭 地震预测技术 构造圈闭识别与评价 三叠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我国发现大气田的地质特征和存在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会军 周新桂 张林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1年第2期121-131,共11页
2001年以来我国天然气勘探事业发展迅速,探明储量快速增长,大气田发现速度加快。大气田主要分布在六大气区:鄂尔多斯气区、四川气区、塔里木气区、柴达木气区、松辽气区、珠江口气区。总结了大气田烃源岩、储层和圈闭方面的特点,即:中... 2001年以来我国天然气勘探事业发展迅速,探明储量快速增长,大气田发现速度加快。大气田主要分布在六大气区:鄂尔多斯气区、四川气区、塔里木气区、柴达木气区、松辽气区、珠江口气区。总结了大气田烃源岩、储层和圈闭方面的特点,即:中国天然气勘探指导理论已进入"多元论"时代,有机气以煤成气为主,烃源岩热演化各阶段皆可形成大气田;大气田在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火山岩储层均有分布,以碎屑岩储层为主,碳酸盐岩储层次之;圈闭类型以构造-岩性复合型为主,少量为构造圈闭。分析了大气田烃源岩、储层、成藏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有利于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烃源 多元成气论 多阶段生气说 构造-复合型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新进展与勘探突破方向 被引量:48
6
作者 徐长贵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6,共8页
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十四五”以来,中国近海先后在渤海海域垦利地区和辽西凸起斜坡带、文昌凹陷中央断裂带、宝岛凹陷深水区及开平凹陷斜坡带等多个领域获得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助力中国海油“油气增... 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十四五”以来,中国近海先后在渤海海域垦利地区和辽西凸起斜坡带、文昌凹陷中央断裂带、宝岛凹陷深水区及开平凹陷斜坡带等多个领域获得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助力中国海油“油气增储上产攻坚工程”行动方案实施,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近海坚持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指导思想。加大岩性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勘探,加快“南海万亿大气区”和“渤海万亿大气区”建设,加强风险领域勘探,是确保中国近海未来储量稳步增长的重要措施,并指出近期年中国近海原油和天然气领域有可能取得勘探突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勘探新进展 大面积油气 源-渠-汇控砂模式 增压型构造转换带 转换断阶控藏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浅层气成藏条件及地震识别技术 被引量:12
7
作者 左国平 范国章 +1 位作者 吕福亮 邵大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为了有效识别和预测孟加拉湾浅层气的分布规律,在弄清浅层气的成因、特点、油气成藏条件(浅层气类型、生储盖等)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浅层气地震响应特征,明确浅层气的地震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孟加拉湾浅层气为深水... 为了有效识别和预测孟加拉湾浅层气的分布规律,在弄清浅层气的成因、特点、油气成藏条件(浅层气类型、生储盖等)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浅层气地震响应特征,明确浅层气的地震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孟加拉湾浅层气为深水沉积中自生自储的构造-岩性复合型气藏,具有亮点、相位反转和低频等3种典型地震反射特征。在三维工区应用地震亮点技术、远近道振幅比较法、相位属性、频率属性、叠前AVO等技术方法进行了浅层气识别,预测成果与钻井结果吻合较好,为快速高效识别浅层气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气 构造-复合型气藏 深水沉积 地震响应特征 孟加拉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