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配聚合物对驱油效果影响的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于波 郭兰磊 +2 位作者 刘璟垚 赵二猛 刘永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6-121,共6页
为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复配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基于在线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104的单一聚合物及复配聚合物开展岩心驱替实验。根据水驱阶段结束、聚合物驱阶段结束的核磁共振T2谱信号对不同尺寸孔喉的氟... 为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复配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基于在线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104的单一聚合物及复配聚合物开展岩心驱替实验。根据水驱阶段结束、聚合物驱阶段结束的核磁共振T2谱信号对不同尺寸孔喉的氟油动用程度占总动用程度的比例进行定量表征及分析。结果表明:在2种聚合物粘度基本相同、岩心孔喉结构相近的情况下,使用复配聚合物的岩心采出程度和中、小尺寸孔喉中氟油采出量占总油量的比例分别比使用单一聚合物高1.5%和7.1%。复配聚合物中的小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由于具有较小的尺寸,可以有效驱替出中、小尺寸孔喉中的氟油,而大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对大尺寸孔喉中的氟油驱油效果也较好,与单一聚合物相比,复配聚合物可以动用更宽尺寸孔喉范围内的氟油,从而扩大波及体积,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复配聚合物 在线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岩心驱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正韵律厚油层高含水期挖潜室内实验 被引量:11
2
作者 姜汉桥 宋亮 +1 位作者 张贤松 刘凡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43,共4页
设计了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孔隙尺度研究了河流相储层高含水后期水平井和注入凝胶2种方法挖潜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波及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在顶部(低渗层)布置水平井挖潜,可以对低渗层大... 设计了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孔隙尺度研究了河流相储层高含水后期水平井和注入凝胶2种方法挖潜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波及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在顶部(低渗层)布置水平井挖潜,可以对低渗层大孔隙有很好的动用,但剩余油依然主要富集于低渗层以及中渗层的中—小孔隙;注入凝胶段塞可以有效调整吸水剖面,对后续水驱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与水平井挖潜相比可以有效动用低渗层的大—中孔隙,对低渗层小孔隙也有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油藏 孔隙尺度 高含水期 三维平板模型替实验 岩心替实验 核磁共振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水敏致密砾岩储层压裂液侵入伤害实验
3
作者 刘赛 娄清香 +3 位作者 刘雯雯 魏云 周浩 时凤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200,共9页
通过长岩心、常规岩心驱替实验与核磁共振相结合的联测方式对强水敏致密砂砾岩储层液阻伤害距离、影响因素及压裂液侵入地层后储层伤害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可对液阻伤害程度进行定量预测的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 通过长岩心、常规岩心驱替实验与核磁共振相结合的联测方式对强水敏致密砂砾岩储层液阻伤害距离、影响因素及压裂液侵入地层后储层伤害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可对液阻伤害程度进行定量预测的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物性对液阻伤害距离起决定性作用,渗透率越小液阻伤害距离越小,越容易导致储层伤害,渗透率相当时,含砾粗砂岩岩心比含砾细砂岩岩心更容易产生液阻伤害,但差距较小,压裂液侵入地层后具有明显的“三带”特征,即压入液阻带、渗吸液阻带、原始地层带,其中“压入液阻带”是控制液阻伤害程度的主要因素。(2)物性、岩性及膨胀性黏土矿物含量共同控制了致密砾岩储层液阻伤害时变性的判值,同类复模态砂砾岩岩心渗透率越小,液阻伤害时变性判值越接近1,双模态含砾粗砂岩岩心初期液阻伤害率较高,焖井后缓解,双模态含砾细砂岩岩心初期损害率较低,焖井后升高,黏土矿物含量较高的岩心损害率时变性向1靠近。(3)液阻伤害程度与孔隙度、渗透率、黏土矿物含量的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大于80%,当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缺少岩心样品或难以进行室内驱替模拟实验时,该模型可进行液阻伤害程度的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水敏致密砾岩 压裂液侵入 液阻伤害 物性 岩性 黏土矿物含量 岩心替实验 核磁共振实验 定量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油田黄3区长8超低渗油层CO_(2)驱埋实验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小东 王进 +3 位作者 宋鹏 刘建 杨卫国 张宝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2-597,共6页
为明确姬塬油田超低渗油藏CO_(2)驱替及碳埋存机制,通过开展长岩心实验,对比分析气水不同组合驱替方式对提高采收率和CO_(2)埋存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_(2)与水交替驱采收率最高,其次为CO_(2)与水交替驱,而连续CO_(2)驱采... 为明确姬塬油田超低渗油藏CO_(2)驱替及碳埋存机制,通过开展长岩心实验,对比分析气水不同组合驱替方式对提高采收率和CO_(2)埋存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_(2)与水交替驱采收率最高,其次为CO_(2)与水交替驱,而连续CO_(2)驱采收率最低,CO_(2)突破是影响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交替注入可以抑制气窜;油藏中CO_(2)埋存位置以大孔隙为主,气水交替驱比纯气驱更有利于小孔隙中CO_(2)埋存,埋存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连续CO_(2)驱、CO_(2)与水交替驱、水驱后CO_(2)与水交替驱及水驱后CO_(2)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油田 超低渗油藏 CO_(2) 气水交替 采收率 CO_(2)埋存 岩心实验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藏吞吐水驱开发微观孔隙动用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武兴 王安成 +2 位作者 巩联浩 刘继梓 陈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5-153,共9页
致密储层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困难、能量补充不足、产量迅速下降,需要研究经济可行的补充地层能量的致密油藏开发方法。通过开展岩心在线核磁共振扫描驱替实验分析连续水驱和吞吐水驱不同孔径孔隙中原油动用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吞吐水... 致密储层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困难、能量补充不足、产量迅速下降,需要研究经济可行的补充地层能量的致密油藏开发方法。通过开展岩心在线核磁共振扫描驱替实验分析连续水驱和吞吐水驱不同孔径孔隙中原油动用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吞吐水驱的最佳吞吐次数。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A83区块长8储层样品初始状态下原油主要赋存在中、大孔隙(0.045~4.5μm)内,且中、大孔隙内的可动原油饱和度比例高;连续水驱和吞吐水驱2种注水方式下采出的原油大部分来自中、大孔隙;吞吐后水驱能提高中、大孔隙内的驱油效率和小孔隙的动用程度;注水吞吐最佳次数为2次,尽量延长闷井时间,并采用“吞吐—水驱”交替的方式开发来提高各类孔径孔隙的动用程度。研究成果为致密油藏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连续水 吞吐水 核磁共振(NMR) 岩心在线核磁共振扫描驱替实验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凝胶在多孔介质中封堵效果实验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向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6-112,共7页
为了分析聚合物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规律,利用岩心实验结合核磁共振(NMR)、扫描电镜(SEM)微观分析技术,从聚合物浓度、注入速度及注入量的角度研究凝胶对岩心的封堵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凝胶体系实验条件下,当凝胶浓度升高时,突... 为了分析聚合物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规律,利用岩心实验结合核磁共振(NMR)、扫描电镜(SEM)微观分析技术,从聚合物浓度、注入速度及注入量的角度研究凝胶对岩心的封堵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凝胶体系实验条件下,当凝胶浓度升高时,突破压力和封堵率提高,核磁共振T2谱峰面积逐渐缩小,水占岩心孔隙度分量逐渐下降,凝胶在岩心中的运移能力变弱,胶体滞留量增多,封堵性能变好;较快的凝胶注入速度会导致岩心突破压力和封堵率降低,核磁共振T2谱峰面积增大,水占孔隙度分量升高,岩心中的凝胶滞留量减少,封堵效果变差;当凝胶注入量增加时,压力曲线变化幅度逐渐增大,突破压力和封堵率提高,核磁共振T2谱峰面积逐渐减小,水占孔隙度分量下降,岩心中各处的凝胶滞留量大幅提高,胶体的运移能力下降,封堵效果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体系 封堵效果 替实验 扫描电镜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26外扩致密油试验区压裂液损害评价及其微观机理 被引量:10
7
作者 祁生金 蒋建方 +5 位作者 姜杰 初振钰 刘秋均 冯章语 唐珊 黄登铸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8-656,共9页
大庆龙26外扩试验区为典型致密储层,对压裂液损害更为敏感。依据SY/T 5107—2005《水基压裂液性能评价方法》在储层温度(90℃)下采用岩心流动装置进行了胍胶、化学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破胶液的岩心驱替实验;结合CT扫描评价了... 大庆龙26外扩试验区为典型致密储层,对压裂液损害更为敏感。依据SY/T 5107—2005《水基压裂液性能评价方法》在储层温度(90℃)下采用岩心流动装置进行了胍胶、化学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破胶液的岩心驱替实验;结合CT扫描评价了3种压裂液破胶液残渣、残胶在岩心中的分布和对孔隙孔喉的损害程度。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胍胶、化学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3种压裂液破胶液对岩心损害率分别为43.5%、24.3%和13.1%。CT扫描结果显示,胍胶和化学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破胶液残留物分别集中于岩心前1/10~2/5段和前1/2段,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破胶液残渣含量少,但能侵入岩心各处;胍胶、化学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破胶液对储层岩心孔隙和孔喉的损害率分别为15.41%和9.01%,6.43%和3.14%,8.94%和6.27%。分析认为,3种压裂液破胶液对储层岩心均以液相损害为主,固相损害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储层损害 压裂液破胶液 岩心替实验 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