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PH法的岩崩碎屑流与挡板相互作用模拟 被引量:6
1
作者 孙新坡 何思明 +1 位作者 肖军 左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6-103,共8页
调查了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岩崩碎屑流与一个障碍之间相互作用。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SPH)模拟了实验中观察到的颗粒流动规律,采用的本构模型是牛顿流体模型。研究表明,岩崩碎屑流的运动和堆积受到水槽倾角和挡板的影响,水槽挡板... 调查了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岩崩碎屑流与一个障碍之间相互作用。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SPH)模拟了实验中观察到的颗粒流动规律,采用的本构模型是牛顿流体模型。研究表明,岩崩碎屑流的运动和堆积受到水槽倾角和挡板的影响,水槽挡板周围沿深度剖面的速度图是不均匀的,随深度变化的。数值结果与干颗粒材料的水槽流砂试验进行比较,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模型参数,可用于优化高山地区防御结构尺寸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崩碎屑流 牛顿 挡板 粘度 光滑粒子体动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粒径对岩崩碎屑流对挡板冲击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孙新坡 何思明 +3 位作者 樊晓一 田述军 张玲玲 田文高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1-225,236,共6页
调查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岩崩碎屑流和一个障碍之间相互作用.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SPH)来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颗粒流动规律,采用的本构模型是牛顿流体模型.研究表明:粒径大小对颗粒运动以及与结构的冲击力有很大的影响,粒径为8,12,... 调查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岩崩碎屑流和一个障碍之间相互作用.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SPH)来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颗粒流动规律,采用的本构模型是牛顿流体模型.研究表明:粒径大小对颗粒运动以及与结构的冲击力有很大的影响,粒径为8,12,14mm时的应力云图类似,挡板两侧为应力集中部位,粒径为10mm时的应力较均匀,近似为矩形分布,在挡板中央部位.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模型参数,可以用于优化在高山地区防御结构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崩碎屑流 牛顿 挡板 粘度 S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径对岩崩-碎屑流滑震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罗肖 程谦恭 +1 位作者 王玉峰 李天话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30,共13页
岩崩-碎屑流是一种发生在高山峡谷地区,具有高位性、隐蔽性、事件突发性和灾害巨大危害性等特征的地质灾害,滑震信号监测可实现对地质灾害体运动信息的实时捕获,为灾害预警及灾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以颗粒集合体崩落运动过程为研究对象... 岩崩-碎屑流是一种发生在高山峡谷地区,具有高位性、隐蔽性、事件突发性和灾害巨大危害性等特征的地质灾害,滑震信号监测可实现对地质灾害体运动信息的实时捕获,为灾害预警及灾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以颗粒集合体崩落运动过程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开展了物理模型实验,分析了颗粒粒径对滑震信号特征的影响,探讨了岩崩-碎屑流撞击过程产生的滑震信号特征及其现实意义。结果表明:①颗粒集合体总质量一定时,滑震信号最大振幅值为17.33 g~39.21g,且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②颗粒集合体总质量一定时,滑震信号包络线平均值、阿里亚斯强度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③粒径为2~4 mm的颗粒集合体产生的滑震信号平均频率为16.95~23.02 kHz,且在总质量一定时,滑震信号的平均频率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本文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滑震信号影响因素的认识,并为灾害潜在区域监测预警系统建立、重大地质灾害灾后快速评估、应急响应措施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岩崩- 颗粒 物理模型实验 滑震 环境地震学 地震动信号 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