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堠门大桥北塔位岩体深部裂隙发育特征的综合勘察技术 被引量:4
1
作者 梁龙 潘永坚 +1 位作者 王武刚 任建新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7期28-32,共5页
在针对西堠门大桥北塔位(老虎山)岩体深部节理裂隙发育特征的勘察中,采用了钻探、孔内电视、声波CT、压水试验等综合性勘察手段,为大桥北塔位的基础设计及施工提供了准确详细的地质依据,也为今后大型工程深部地基基础的综合勘察提供了... 在针对西堠门大桥北塔位(老虎山)岩体深部节理裂隙发育特征的勘察中,采用了钻探、孔内电视、声波CT、压水试验等综合性勘察手段,为大桥北塔位的基础设计及施工提供了准确详细的地质依据,也为今后大型工程深部地基基础的综合勘察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堠门大桥 岩体深部裂隙发育特征 综合勘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发育岩体水电工程地下洞室预裂爆破试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陈星艮 关富僳 +3 位作者 付兆凯 纳小平 郝利军 李洪涛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4,共8页
硬梁包水电站地下厂房地质构造复杂,围岩裂隙发育,岩性杂乱,岩体具有“硬、碎、杂”特点,厂房开挖成型难度较大、预裂爆破效果差,为解决此问题,结合地下厂房第Ⅲ层中部拉槽施工预裂,开展了系统的爆破试验。初期试验中,预裂爆破线装药密... 硬梁包水电站地下厂房地质构造复杂,围岩裂隙发育,岩性杂乱,岩体具有“硬、碎、杂”特点,厂房开挖成型难度较大、预裂爆破效果差,为解决此问题,结合地下厂房第Ⅲ层中部拉槽施工预裂,开展了系统的爆破试验。初期试验中,预裂爆破线装药密度低于规范计算值近100 g/m的情况下,两侧边墙岩体在爆破后十分破碎,无法明显看到预裂孔的痕迹。开展的岩体声波测试和岩体完整性分析表明:厂房岩体全孔平均纵波速度为4.03 km/s,整体完整性差;岩体沿预裂孔轴向0~1.5 m、1.5~3.9 m、3.9~7.4 m深度的分段波速平均值分别为2.59 km/s、3.58 km/s、4.70 km/s,表现出在深度方向上的分段完整性差异。根据上述特点,在厂房开挖施工过程中,预裂爆破的平均单孔线装药密度取为0.123~0.284 kg/m,并针对不同深度选取不同的线装药密度,各分段采用小药卷均匀间隔装药,试验和应用效果良好,保证了壁面基本成型,半孔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洞室 裂隙发育 预裂爆破 参数优化 装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裂隙尖端放电机制的深部岩体损伤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静 刘盛东 曹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3-330,共8页
在大规模深部岩体损伤过程中发生的裂隙尖端放电现象往往引发地下雷电,对该现象发生机理、表现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地震、岩爆等的临灾预报.不同于在岩土体中液固耦合界面上发生的自然电场异常机理,在岩土体内部发生的裂隙尖端放电可谓是... 在大规模深部岩体损伤过程中发生的裂隙尖端放电现象往往引发地下雷电,对该现象发生机理、表现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地震、岩爆等的临灾预报.不同于在岩土体中液固耦合界面上发生的自然电场异常机理,在岩土体内部发生的裂隙尖端放电可谓是引发自然电场异常的另一重要微观机制.本文基于现有裂隙尖端放电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裂隙尖端放电发生的过程,解释了岩体损伤过程中自然电场异常产生的微观机理,并结合室内实验成果论述了自电位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推导,认为在大尺度岩体连续损伤过程中,自电位具有含脉冲状波动并整体下降的特征;开展了原位测试,结果证明人工采掘扰动下的深部岩体连续破坏的过程中,自电位在破坏前期缓慢下降,在破坏过程中会出现脉冲状波动,随着破坏程度的加剧整体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规律,与理论推导、室内实验结论都相符.对比室内实验和原位测试成果发现,随着研究目标的空间尺度由mm级别扩展到m的级别,自电位波动的幅值也从数十个mV扩展到数百甚至上千mV,故认为在利用自电位波动规律来预测岩体破坏状态时,须受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的约束.此外,在原位测试中发现,自电位对岩体损伤过程的响应较直流电阻率而言具有时域上的超前优势,并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损伤 裂隙尖端放电 自电位 原位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巴滩坝址深部破裂岩体特征及对拱坝稳定的影响
4
作者 蒋峻峰 赵其华 +2 位作者 邓燕华 王谊 吴浩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167,共11页
深部破裂在中国西部深切峡谷地区的岸坡深部岩体内广泛发育,其工程地质特性与发育分布特征对坝基岩体安全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以叶巴滩坝址区岩体内深部破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拱坝附近岩体深部破裂发育基本特征与工程地质特性,对深部... 深部破裂在中国西部深切峡谷地区的岸坡深部岩体内广泛发育,其工程地质特性与发育分布特征对坝基岩体安全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以叶巴滩坝址区岩体内深部破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拱坝附近岩体深部破裂发育基本特征与工程地质特性,对深部破裂成因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投影统计实测法分析了深部破裂发育程度与岩体连通率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深部破裂带位置岩体节理裂隙形成的新潜在滑移面的特征;基于JRC-JCS模型与Mohr-Coulomb强度准则,推导了一种考虑结构面起伏、节理裂隙和岩桥强度参数以及作用在岩体剪切面上的压应力等因素的非贯通性滑面参数取值方法。以2760 m拱圈高程附近典型中等与强烈深部破裂为例,采用工程地质稳定评价方法与有限元法分析了中等与强烈深部破裂对拱坝稳定的影响。研究表明:深部破裂节理裂隙优势产状方向大致与河流走向一致,其倾角以中陡倾为主,当强烈或中等深部破裂带穿过不稳定块体时,可与构成滑移面的断层等结构面共同形成新的不稳定滑移体;不同类型深部破裂带中节理裂隙对岩体连通率及其岩体力学指标具有显著不同影响;深部破裂对岩体内的应力传递具有削弱或阻隔作用;左岸2760 m高程抗力体内的强烈与中等深部破裂对该处不稳定体内的局部变形影响较大,建议采用灌浆加固或置换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破裂 深卸荷带 节理裂隙 连通率 JRC-JCS模型 Mohr-Coulomb强度准则 工程地质稳定评价方法 叶巴滩特高拱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开采上覆岩层采动裂隙网络演化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4
5
作者 王志国 周宏伟 谢和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403-2408,共6页
借助相似模拟材料模型试验,模拟了在深部开采条件下上覆岩层采动岩体裂隙分布状态,运用分形几何理论研究了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形维数随开采宽度、采场矿山压力、岩层沉降的动态演化规律,并分析了断层对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布演化的影响... 借助相似模拟材料模型试验,模拟了在深部开采条件下上覆岩层采动岩体裂隙分布状态,运用分形几何理论研究了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形维数随开采宽度、采场矿山压力、岩层沉降的动态演化规律,并分析了断层对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布演化的影响以及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在三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开采宽度增加,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形维数呈现总体增大趋势,在断层影响下表现出降维特点;分形维数与超前工作面压力和岩层沉降均具有非线性关系;三带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均具自相似性,冒落带、裂隙带、弯曲带分形维数比为1.0823:1.13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上覆 采动裂隙网络 分形维数 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向压力对裂隙岩体破坏形式及强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学伟 刘泉声 +1 位作者 刘滨 潘玉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405-2411,共7页
为系统地研究侧向压力对裂隙岩体的破坏形式及强度特征的影响,利用RMT-150C电液伺服机及侧向加压设备对含预制裂隙石膏试样进行了双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侧向压力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延性增强,表现出典型的塑性变形特征。2... 为系统地研究侧向压力对裂隙岩体的破坏形式及强度特征的影响,利用RMT-150C电液伺服机及侧向加压设备对含预制裂隙石膏试样进行了双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侧向压力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延性增强,表现出典型的塑性变形特征。2不同侧向压力条件下,裂隙试样破坏形式主要包括初始裂隙起裂破坏、侧向劈裂破坏和表面剥落破坏3种。3侧向压力与试样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等强度参数呈现非线性增加关系。进一步通过声发射监测发现,侧向压力也会明显地降低加载初期试样的声发射能量和计数。试验结果与相关文献和工程实践现象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压力 裂隙 破坏形式 强度特征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形式对岩体强度特征及破坏模式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刘学伟 刘泉声 +1 位作者 陈元 李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08-214,共7页
利用RMT-150C电液伺服机对含不同预制裂隙形式(单、双、T形交叉及X形交叉裂隙)的类岩石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系统地研究了裂隙形式对试样强度特征及失稳模式的影响。试验发现,(1)不同裂隙形式下裂隙的起裂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初始裂... 利用RMT-150C电液伺服机对含不同预制裂隙形式(单、双、T形交叉及X形交叉裂隙)的类岩石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系统地研究了裂隙形式对试样强度特征及失稳模式的影响。试验发现,(1)不同裂隙形式下裂隙的起裂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初始裂隙起裂破坏,裂隙形式与破坏模式关系不突出;(2)单轴抗压强度受裂隙形式影响明显,随着裂隙形式由单裂隙到X形交叉裂隙变化,裂隙试样抗压强度呈现增高趋势,同时试样起裂和失稳时的声发射总能量也逐渐增大。进一步对裂隙形式影响强度特征的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成果可以反映不同裂隙形式组合对工程岩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形式 破坏形式 强度特征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裂隙岩体温度场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8
8
作者 王世东 虎维岳 张文忠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3-615,618,共4页
分析了深部裂隙岩体温度场随深度基本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裂隙水流对岩体温度场的影响特征,分析了裂隙围岩温度场与裂隙中水流温度场相互影响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因素。通过假设的理论模型模拟计算了岩石热传导... 分析了深部裂隙岩体温度场随深度基本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裂隙水流对岩体温度场的影响特征,分析了裂隙围岩温度场与裂隙中水流温度场相互影响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因素。通过假设的理论模型模拟计算了岩石热传导性、水岩热对流交换系数等因素对裂隙岩体温度场的控制作用,定量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裂隙岩体温度场的影响特征,为研究深部矿井热害特征及其热害防治与地热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裂隙 地温场 热物性参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结构特征及发育程度对溶蚀岩体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社荣 王枭华 王超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18-1028,共11页
溶蚀岩体具有明显的多相复合性质,其细观溶蚀孔隙与微裂纹会对岩体宏观力学特性产生显著影响,而针对孔隙结构特征对溶蚀岩体力学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首先基于岩体溶蚀损伤演化机制研究的文献资料,将溶蚀岩体孔隙结构分为虫洞型与蜂窝型... 溶蚀岩体具有明显的多相复合性质,其细观溶蚀孔隙与微裂纹会对岩体宏观力学特性产生显著影响,而针对孔隙结构特征对溶蚀岩体力学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首先基于岩体溶蚀损伤演化机制研究的文献资料,将溶蚀岩体孔隙结构分为虫洞型与蜂窝型,采用颗粒流模拟手段,建立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特征的溶蚀岩体的颗粒流模型;从细观力学角度分析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发育程度对岩体力学行为特性的影响;分析孔隙结构特征对溶蚀岩体受载损伤演化、岩体破坏模式及破坏机理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溶蚀岩体孔隙结构特征对岩体力学行为特性存在较大影响.对于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特征的溶蚀岩体而言,其力学特性对岩溶发育程度的敏感性不同.实际工程中仅以孔隙率这一宏观等效指标来评价溶蚀岩体并不完善,应进一步考虑孔隙结构特征对岩体受载过程中力学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 孔隙结构特征 发育程度 颗粒流 力学行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流数值模拟的交叉裂隙岩体剪切力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舒杨 吴继敏 +2 位作者 岳翎 刘佳明 乐慧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37,共6页
为研究交叉双裂隙岩体在剪切过程中的力学响应机制,利用颗粒流程序PFC2D模拟了含交叉双裂隙试样直剪试验,分析了次裂隙倾角和法向应力对交叉双裂隙试样剪切应力、破坏模式、微裂纹发育及演化、能量转化和接触法向方位角演化规律的影响... 为研究交叉双裂隙岩体在剪切过程中的力学响应机制,利用颗粒流程序PFC2D模拟了含交叉双裂隙试样直剪试验,分析了次裂隙倾角和法向应力对交叉双裂隙试样剪切应力、破坏模式、微裂纹发育及演化、能量转化和接触法向方位角演化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法向应力为1、5、15 MPa时,试样破坏受主次2条裂隙的共同控制,大部分交叉双裂隙试样剪切峰值强度高于单一裂隙试样;法向应力为30 MPa时,试样破坏主要受主裂隙影响,表现为各试样强度相近,由于微裂纹扩展速度不均致使剪应力曲线在峰后呈"台阶"状;剪切过程中,裂隙试样所做边界功和黏结能与峰值强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裂隙周围颗粒接触矢量方向向剪切方向发生显著偏转。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双裂隙岩体在剪切过程中的力学响应机制,是对双隙岩体力学行为研究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双裂隙 直剪试验 力学特征 颗粒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岩体非饱和带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冉 周建伟 +3 位作者 苏丹辉 郑晓明 陈峰 张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3-211,共9页
矿产资源开发及交通设施建设导致大量山体破坏,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引发严重的地质安全隐患及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势在必行。边坡生态修复的重点在于植被的重建,目前尚存在修复理论缺乏、重建条件不明等诸多难题... 矿产资源开发及交通设施建设导致大量山体破坏,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引发严重的地质安全隐患及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势在必行。边坡生态修复的重点在于植被的重建,目前尚存在修复理论缺乏、重建条件不明等诸多难题。为了阐明岩质边坡内温度场和湿度场与边坡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在山东省章丘市小东山建立试验场,开展了多期次边坡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试验,研究了岩质边坡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分布特征,并深入分析了其生态学意义。研究表明:(1)大气温度造成了各季节监测孔内温度变化的差异性,冬季裂隙岩体非饱和带内热量从岩体深层传递到岩体表面,春季、夏季则相反,岩体内变温带的深度范围是0~467 cm,恒温带的深度大于467 cm;(2)冬季边坡内的相对湿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春季、夏季边坡内的相对湿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3)冬季岩体内20 cm深度附近会出现水汽饱和带,夏季在20~40 cm深度处开始出现水汽饱和带并往更深处延伸;(4)岩体内温度和湿度适宜植物生长,将植物在春季种于20 cm深度附近更易于存活。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 非饱和带 水汽场 温度场 湿度场 分带特征 边坡复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岩体水力特征数值模拟试验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裕行 王泳嘉 +1 位作者 王思敬 卢世宗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82-88,共7页
本文利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流量等效和渗透作用力变形效果等效互不包容;不同级别结构面体系难以用连续介质方法处理,同级别结构面体系在工程作用力变化范围内,可由其静态水力特征推演动态特征;工程岩体结构... 本文利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流量等效和渗透作用力变形效果等效互不包容;不同级别结构面体系难以用连续介质方法处理,同级别结构面体系在工程作用力变化范围内,可由其静态水力特征推演动态特征;工程岩体结构面间充分连通的假设过于粗糙,常规试验手段获取的量值倾向于局部特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 水力特征 数值模拟 试验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冲击荷载下含裂隙岩石能量耗散与损伤特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杰 孙杨 +1 位作者 洪伟 李守奎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7,共7页
为探究裂隙岩石在循环冲击荷载下的能量耗散与损伤特性,采用水刀切割技术预制不同倾角裂隙的花岗岩试样,利用分离式SHPB试验装置开展循环冲击试验。在循环冲击过程中,采用核磁共振设备进行孔隙度及T_(2)图谱测定,从细观结构层面揭示岩... 为探究裂隙岩石在循环冲击荷载下的能量耗散与损伤特性,采用水刀切割技术预制不同倾角裂隙的花岗岩试样,利用分离式SHPB试验装置开展循环冲击试验。在循环冲击过程中,采用核磁共振设备进行孔隙度及T_(2)图谱测定,从细观结构层面揭示岩样的损伤演化过程;结合能量耗散与损伤变量的理论计算,定量分析含裂隙岩石的损伤破坏特征。研究发现:裂隙岩石在循环冲击过程中,其累积损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变化曲线呈下凹型,岩样破坏时损伤增量显著增大;岩样耗散能占比和能时密度均随裂隙倾角的增大呈“倒U型”变化趋势,与累积损伤值随裂隙倾角变化趋势一致。预制裂隙倾角与应力加载方向为30°~60°的岩石内部孔隙发育较为活跃,裂隙倾角为45°的岩样在相同冲击应力下的裂纹萌生数量较多,抗冲击能力最弱;岩石破裂时,中、大型孔隙发育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冲击荷载 裂隙 能量耗散 累积损伤 破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水电站坝肩边坡碎裂松动岩体发育特征及开挖变形响应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达 王宇 +1 位作者 姚青 李文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0-56,共7页
以澜沧江某水电站左坝肩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坡体广泛发育一类同时具有碎裂结构和显著松动变形的特殊岩体,由此提出了碎裂松动岩体的概念。对其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后发现,碎裂松动岩体不仅具有从坡表往里依次呈现出散体-碎裂... 以澜沧江某水电站左坝肩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坡体广泛发育一类同时具有碎裂结构和显著松动变形的特殊岩体,由此提出了碎裂松动岩体的概念。对其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后发现,碎裂松动岩体不仅具有从坡表往里依次呈现出散体-碎裂-块裂的结构特征,而且其发育深度与极强卸荷带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鉴于此,提出了其划分标准:将具有散体-碎裂-块裂结构的岩体深度作为其结构上的发育深度,而极强卸荷带发育深度则作为其卸荷上的发育深度,取二者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发育深度。为了验证利用该标准划分的结果能够指导边坡开挖,采用UDEC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边坡开挖后,整体变形小、稳定性较好,仅局部开挖面附近出现小规模的危岩体。建议沿划分的碎裂松动岩体发育深度对该边坡进行开挖,2 880 m高程上、下开挖坡比分别为1∶1.5和1∶1。通过碎裂松动岩体的划分,能够为此类特殊的边坡岩体合理的开挖深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松动 发育特征 划分标准 数值模拟 开挖变形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岩体工程响应的特征科学现象及“深部”的界定 被引量:153
15
作者 钱七虎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根据实测数据和工程实例介绍了深部岩体工程响应中发生的一系列特征科学现象 ,这些特征科学现象归纳为静力特征现象和动力特征现象两类。静力特征现象表现为在深部工程围岩中交替出现若干破裂区和不破裂区 ;动力特征现象表现为深部矿井... 根据实测数据和工程实例介绍了深部岩体工程响应中发生的一系列特征科学现象 ,这些特征科学现象归纳为静力特征现象和动力特征现象两类。静力特征现象表现为在深部工程围岩中交替出现若干破裂区和不破裂区 ;动力特征现象表现为深部矿井中的岩块弹射和岩块冒落等岩爆现象和地下爆破时发生的冲击地压动力事件 ,即岩体中的工程性地震。文中在阐明动力特征现象本质的同时 ,介绍了与之紧密相关的岩块系的超低磨擦效应、岩块系的准共振现象和岩块系运动时发出的慢速变位波 (摆型波 )。最后介绍了对深部岩体工程的“深部”概念的应有理解及其如何科学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 工程响应 特征科学现象 分区破裂化现象 冲击地压动力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安岳石窟圆觉洞46号窟崖体危岩体变形特征
16
作者 邹红宇 张理想 +3 位作者 张景科 陈佳仪 索晨阳 白东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0-2040,共11页
危岩体发育是威胁石窟安全的主要病害之一,揭示危岩体变形演化特征对岩体稳定性评价和石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安岳石窟圆觉洞典型危岩体为研究对象,精细化监测危岩体主控卸荷裂隙上、中、下部3处变形,结合振动、降雨、温湿度等环... 危岩体发育是威胁石窟安全的主要病害之一,揭示危岩体变形演化特征对岩体稳定性评价和石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安岳石窟圆觉洞典型危岩体为研究对象,精细化监测危岩体主控卸荷裂隙上、中、下部3处变形,结合振动、降雨、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系统监测,耦合分析多源监测数据探究危岩体变形特征,结果表明:代表性拉剪倾倒型危岩体变形破坏由一卸荷裂隙主控。卸荷裂隙张开度随季节做周期性变化,春夏季张开度呈波浪状平缓变化,秋冬季裂隙上端、中部张开度呈波浪状缓慢减小,下端张开度呈波浪状陡峭增长;裂隙整体张开度变化小,不足1 mm,危岩体变形量、变形速率远大于上方崖壁;监测期间内危岩体变形对外界温度变化最为敏感,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对降雨响应明显,表现为裂隙张开度先突增后恢复(0.06~0.2 mm),对地震响应微弱;危岩体处于变形发育阶段,以卸荷裂隙根部为轴发生倾斜变形,长期发育会倾倒破坏;研究成果可为评估圆觉洞长期稳定状态和石窟寺危岩体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安岳圆觉洞 裂隙监测 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粗糙裂隙几何特征对其Forchheimer型渗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周新 盛建龙 +3 位作者 叶祖洋 罗旺 黄诗冰 程爱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75-2083,F0003,共10页
为了研究岩体粗糙裂隙几何特征与其非线性渗流特性的相互关系,基于裂隙面分形特性提出了三维粗糙裂隙的几何结构表征模型,通过直接求解N-S(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不同开度均值、标准差和分形维数对岩体裂隙Forchheimer型渗流特性的... 为了研究岩体粗糙裂隙几何特征与其非线性渗流特性的相互关系,基于裂隙面分形特性提出了三维粗糙裂隙的几何结构表征模型,通过直接求解N-S(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不同开度均值、标准差和分形维数对岩体裂隙Forchheimer型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验证了Forchheimer方程描述流量与压力梯度非线性关系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流量较小时,随着裂隙开度均值减小、标准差增大,线性系数逐渐增大即水力开度逐渐减小,渗透能力下降,分形维数对其渗透能力的影响较小,并提出了水力开度与开度均值、标准差的经验关系式;当流量较大时,水流流态从线性流向非线性流转变,随着开度均值减小、标准差和分形维数的增大,非线性系数增大,临界雷诺数减小,测得Rec范围为11.16~3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 几何特征 渗流特性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镁铁质岩体形成时代、成矿特征与深部找矿前景 被引量:7
18
作者 冯延清 钱壮志 +4 位作者 段俊 焦建刚 徐刚 任萌 陈炳龙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87-1401,共15页
喀拉通克镁铁质岩体群位于准噶尔地块东北缘,由13个小岩体组成。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些岩体多被视为同期形成。笔者新获得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显示,镁铁质岩体群发育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2个时期的岩体,其中Y3岩体闪长岩、苏长岩以及G21... 喀拉通克镁铁质岩体群位于准噶尔地块东北缘,由13个小岩体组成。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些岩体多被视为同期形成。笔者新获得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显示,镁铁质岩体群发育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2个时期的岩体,其中Y3岩体闪长岩、苏长岩以及G21岩体淡色辉长岩的年龄分别为290 Ma、283 Ma和281 Ma,与Y1和Y9含矿岩体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Y5岩体辉长岩和闪长岩的年龄均为320 Ma,明显早于其他岩体。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分析,晚石炭世Y5岩体是俯冲环境下岩浆作用的产物,这与以往研究较多的早二叠世后碰撞伸展环境下形成的岩体不同。在该矿区,具有工业价值的硫化物矿体主要赋存在Y1~Y3以及Y9岩体中,其中Y1和Y9岩体中富硫化物的矿体主要分布在岩体中部,而Y2和Y3岩体中矿体主要分布在底部的苏长岩中,在Y1-Y2以及Y2-Y3岩体结合部位均可见块状矿体。矿体空间分布及其与通道对应关系显示镁铁质含矿岩体可能形成于不同的岩浆通道系统或通道的不同部位。矿物学变化显示Y3、Y9和G21演化程度相对高于Y1和Y2岩体;同时,前者硫化物矿石多为中等稀疏浸染状和星点状,后者多为稠密浸染状和块状矿石,且前者浸染状矿石的Ni/Cu比值(0.15~2.00)总体小于后者(0.14~4.48)。上述特征表明含矿岩体的岩浆相对演化程度与矿化富集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综合分析地质、物探资料以及成矿特征,笔者认为Y1-Y3岩体深部仍具有寻找成矿岩体的潜力。G21岩体的演化程度较高,但具有与Y2、Y3岩体相似的重力异常和源区性质,推测该地段深部可能存在体积更大的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锆石SHRIMP U-PB年龄 镁铁质 成矿特征 深部找矿 喀拉通克铜镍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光纤温度示踪探测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符韵梅 董艳辉 +3 位作者 谢月清 周志超 王礼恒 张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57-1265,共9页
认识深部裂隙岩体中的地下水渗流特征(流速、渗流路径等),是深部地质工程开发建设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作为识别深部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特征的有效方法,在国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在国内鲜少见在实际场地开展的相关工... 认识深部裂隙岩体中的地下水渗流特征(流速、渗流路径等),是深部地质工程开发建设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作为识别深部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特征的有效方法,在国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在国内鲜少见在实际场地开展的相关工作。本研究以我国首个地下实验室场址甘肃北山新场花岗岩岩体中的两个钻孔(BSQ02及BSQ03)为试验对象,开展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Fiber-Optic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FO-DTS)的现场温度-水力试验,实现了对钻孔地下水温度的高精度、连续性观测。通过分析现场试验获取的钻孔温度-深度剖面随时间的变化,推断BSQ02在试验过程中存在外源地下水的流入,然后结合钻孔柱状图对钻孔中的入流导水裂隙进行了定位;基于现场观测数据建立了钻孔的渗流-传热耦合数值模型,反演估算出钻孔中地下水平均流速为0.01 m·s^(-1),通过裂隙流入地下水温度小于钻孔中原地下水温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为0.7℃,通过裂隙流入的地下水流速为1×10^(-5)m·s^(-1),获取了地下水的渗流特征。该项工作可为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裂隙介质地下水渗流规律研究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测温 裂隙 地下水渗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压缩条件下岩溶化裂隙岩体损伤破坏特征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熊绍真 史文兵 王小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8-1110,共13页
岩溶化裂隙岩体是普遍发育于自然界中具有初始损伤的岩体。为了研究岩溶化裂隙岩体损伤破坏特征,本文以贵州某地赋存的溶蚀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损伤力学理论构建岩溶化裂隙岩体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损伤演化模型,并建立岩溶化裂隙岩体损... 岩溶化裂隙岩体是普遍发育于自然界中具有初始损伤的岩体。为了研究岩溶化裂隙岩体损伤破坏特征,本文以贵州某地赋存的溶蚀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损伤力学理论构建岩溶化裂隙岩体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损伤演化模型,并建立岩溶化裂隙岩体损伤演化方程。采用颗粒流数值软件进行单轴压缩数值试验,进一步研究岩溶化裂隙岩体试件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损伤演化特征,分析岩溶化裂隙岩体的微观损伤特征。结果表明:岩溶化裂隙岩体的初始损伤主要包括溶蚀损伤和裂隙损伤。岩溶化裂隙岩体的初始损伤随着溶蚀率的增加而增加,最终增加速率趋于平缓;岩溶化裂隙岩体的损伤演化曲线均呈“S”型变化,先缓慢增加,再迅速增加,最后缓慢增加至损伤值1;岩溶化裂隙岩体存在异构特征,导致破坏裂隙起源于具有初始损伤的溶蚀孔洞和裂隙处,随后裂隙经历萌发、扩张和剪切作用、数量和长度增加以及裂隙贯通4个阶段后发生宏观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作用 裂隙 初始损伤 损伤演化 异构特征 微观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