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岛叶皮质向孤束核内GABA能神经元发出兴奋性投射的形态学研究
1
作者 陈英标 施贞 +3 位作者 尹俊滨 白杨 樊启同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1-421,共11页
目的:明确岛叶(IC)-孤束核(NTS)神经通路及相关神经元神经化学特征。方法:实验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分3组进行神经示踪。IC注射自互补型腺相关病毒(scAAVs)进行顺向标记;NTS注射逆行型scAAVs或荧光金(FG)进行逆向标记并结合免疫荧光染色... 目的:明确岛叶(IC)-孤束核(NTS)神经通路及相关神经元神经化学特征。方法:实验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分3组进行神经示踪。IC注射自互补型腺相关病毒(scAAVs)进行顺向标记;NTS注射逆行型scAAVs或荧光金(FG)进行逆向标记并结合免疫荧光染色;IC注射AAV2/1-CaMKI-Cre,NTS注射混合病毒(AAV2/9-Syn-DIO-mCherry+AAV2/9-VGAT1-EGFP)解析孤束核内神经元亚型。注射后动物存活时间分别为1周(scAAVs和FG)或4周(启动子特性病毒工具组),最终经心脏灌注后取脑、切片(含FG标记的脑切片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最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1)顺行病毒示踪显示岛叶皮质投射至孤束核的轴突终末密集分布于孤束核内侧亚核;逆行示踪进一步揭示IC内向NTS投射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少颗粒层;(2)所有从IC向NTS投射的神经元均为谷氨酸能神经元(100%,n=3);(3)NTS内接受IC投射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内侧亚核,且有79.8%±3.2%的神经元为GABA能神经元。结论:本研究证实了ICClm NTSCABA下行通路,为靶向调控内脏痛觉的中枢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束核 岛叶皮质 顺向跨单突触 谷氨酸能神经元 CABA能神经元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岛叶皮质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涂可 邱欣彤 +2 位作者 杨日升 侯立朝 陈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7-432,共6页
目的:通过保留性神经损伤(SNI)模型,探索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后,岛叶皮质(IC)中FOS蛋白和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 Glu R5)及其下游分子的表达变化,并观察对岛叶皮质局部应用m Glu R5激动剂DHPG和拮抗剂MPEP对动物疼痛行为的影响。方法:将... 目的:通过保留性神经损伤(SNI)模型,探索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后,岛叶皮质(IC)中FOS蛋白和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 Glu R5)及其下游分子的表达变化,并观察对岛叶皮质局部应用m Glu R5激动剂DHPG和拮抗剂MPEP对动物疼痛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NI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SNI组采用SNI模型制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后通过机械痛行为学检测造模是否成功,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岛叶皮质FOS蛋白的表达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IC中m Glu R5和下游分子p-ERK与PI3K的表达变化;通过埋管注射的方式向实验组与假手术组IC内给予m Glu R5拮抗剂MPEP与激动剂DHPG,观察两种药物对小鼠机械性痛行为的影响。结果:SNI术后,小鼠的机械性痛的痛阈出现明显下降,并可维持至术后4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SNI组小鼠在术后1、2周IC中FOS蛋白表达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测岛叶皮质m Glu R5及其下游分子p-ERK、PI3K的表达结果显示:术后SNI组m Glu R5表达水平相比假手术组增高(P<0.05),SNI组p-ERK表达水平相比假手术组增高(P<0.05),而PI3K仅在第2周时出现升高(P<0.05)。IC内置管给予MPEP后假手术组小鼠痛阈出现下降(P<0.05),而给予DHPG后SNI组的痛阈出现升高(P<0.05)。结论:小鼠IC中m Glu R5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或调控,并且IC中m Glu R5表现出抑制性作用。在SNI后m Glu R5出现保护性增高,而m Glu R5激动剂DHPG可起到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岛叶皮质 DHPG MPEP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岛叶参与痛觉信息传递与调控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3
作者 邱欣彤 魏斯顿 +1 位作者 史英武 张明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2-556,共5页
岛叶是大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解剖学结构上,岛叶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从功能上,前部岛叶与痛引起的情绪反应密切相关,而后部岛叶则侧重于痛信息的感受,因此岛叶同时参与了痛与痛相关情绪的信息传递与... 岛叶是大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解剖学结构上,岛叶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从功能上,前部岛叶与痛引起的情绪反应密切相关,而后部岛叶则侧重于痛信息的感受,因此岛叶同时参与了痛与痛相关情绪的信息传递与调控。岛叶对痛的调节机制包括自上向下和自下向上两个方面,由于存在着丰富的纤维联系和神经递质,其调节作用复杂而精细。本文就岛叶的解剖学结构及其参与痛觉传递与调控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为深入探索岛叶的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觉 情绪 神经递质 岛叶皮质 岛叶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情行为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郭丽萍 石天尧 周文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40-740,共1页
共情是指感知到他人的情感状态,使自己产生与他人类似的情绪或感受的能力,主要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共情行为的调节主要与岛叶皮质、前扣带回皮质及前额叶皮质有关。在共情活动中,岛叶皮质能反应个人自身对他人... 共情是指感知到他人的情感状态,使自己产生与他人类似的情绪或感受的能力,主要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共情行为的调节主要与岛叶皮质、前扣带回皮质及前额叶皮质有关。在共情活动中,岛叶皮质能反应个人自身对他人情感体验的主观强度;前扣带回皮质能够参与共情反应的处理过程;前额叶皮质激活程度与其的共情程度有密切关系,且3个脑区在不同的共情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的活动强度。因此推测,在共情活动中岛叶、前扣带回及前额叶皮质三者相互作用、互相协调,故本文将以岛叶、前扣带回及前额叶皮质三者在共情中的作用为主线,以期揭示在共情中岛叶、前扣带回及前额叶皮质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岛叶皮质 前扣带回皮质 前额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