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后山西构造带的应力状态变化
被引量:
5
1
作者
王凯英
马瑾
+3 位作者
刁桂苓
Yu. Rebetsky
王晓山
闫小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7-605,共9页
运用应力状态定量化参数反演方法(CAM),对发生在山西构造带(简称山西带)1967—2010年期间的地震震源机制数据进行了应力状态反演。按这个时段中国发生的强震和山西省中强地震发生时间对数据进行了分时段研究。研究表明,在2001年昆仑山口...
运用应力状态定量化参数反演方法(CAM),对发生在山西构造带(简称山西带)1967—2010年期间的地震震源机制数据进行了应力状态反演。按这个时段中国发生的强震和山西省中强地震发生时间对数据进行了分时段研究。研究表明,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山西构造带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该地震前山西带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以NW向分布为主;该地震后山西带的最大主压应力轴转变为NE向分布为主。值得强调的是,在1967—2001年11月各时间段中主压应力轴方向没有明显区别,说明该地震对山西带应力状态变化起了重要作用。当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W向分布时,山西带内的SN向构造段与NE向构造段的应力状态均以水平剪切为主;而当最大主压应力轴转为NE向分布时,山西带内SN向构造的应力状态分布表现为水平剪切,而NE向构造的应力状态分布表现为水平拉张。文中对产生应力主轴方向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对山西带强震分布与构造条件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方法
山西构造带
应力状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西断陷带北部块体构造活动样式及强震构造背景
被引量:
9
2
作者
于慎谔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6,共8页
应用地块构造几何学方法和原理 ,系统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地块构造类型、结构和运动特征 .运用断块“多米诺”模型 ,通过断裂构造地貌分析对比 ,系统地讨论了断块变形、断陷盆地伸展运动特点 ,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 :...
应用地块构造几何学方法和原理 ,系统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地块构造类型、结构和运动特征 .运用断块“多米诺”模型 ,通过断裂构造地貌分析对比 ,系统地讨论了断块变形、断陷盆地伸展运动特点 ,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 :①以北西向断裂划分 ,由西向东分为西区段、中区段和东区段 ,相应的地壳伸展量分别为 4 .4 6km ,2 .80km和1.86km .断块平均伸展量约为 1km .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大致相同 ;②以恒山断块为界 ,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可分为南北两区 ,两区地震活动水平不同 ,分别为M≥ 7和 6≤M<7,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差异性 .分析认为地震活动的差异性与地块运动方式及特点有关 .北部区断块向NW方向伸展 ,表现出张性地堑式扩展特征 .南部区地块掀斜运动特点 ,地块伸展运动方向向南东 ,与断裂倾向相反 .地块掀斜旋转在断裂上产生附加构造应力 ,这可能是南部区孕育大地震的主要因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断陷
带
北部
构造
区
断块运动
几何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后山西构造带的应力状态变化
被引量:
5
1
作者
王凯英
马瑾
刁桂苓
Yu. Rebetsky
王晓山
闫小兵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河北省地震局
Institute of Physics of the Earth
山西省地震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7-60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180)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IGCEA1204)共同资助
文摘
运用应力状态定量化参数反演方法(CAM),对发生在山西构造带(简称山西带)1967—2010年期间的地震震源机制数据进行了应力状态反演。按这个时段中国发生的强震和山西省中强地震发生时间对数据进行了分时段研究。研究表明,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山西构造带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该地震前山西带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以NW向分布为主;该地震后山西带的最大主压应力轴转变为NE向分布为主。值得强调的是,在1967—2001年11月各时间段中主压应力轴方向没有明显区别,说明该地震对山西带应力状态变化起了重要作用。当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W向分布时,山西带内的SN向构造段与NE向构造段的应力状态均以水平剪切为主;而当最大主压应力轴转为NE向分布时,山西带内SN向构造的应力状态分布表现为水平剪切,而NE向构造的应力状态分布表现为水平拉张。文中对产生应力主轴方向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对山西带强震分布与构造条件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CAM方法
山西构造带
应力状态变化
Keywords
CAM method, Shanxi tectonic belt,stress state change
分类号
P553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西断陷带北部块体构造活动样式及强震构造背景
被引量:
9
2
作者
于慎谔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6,共8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专题 (95 0 4 10 0 5 )资助
文摘
应用地块构造几何学方法和原理 ,系统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地块构造类型、结构和运动特征 .运用断块“多米诺”模型 ,通过断裂构造地貌分析对比 ,系统地讨论了断块变形、断陷盆地伸展运动特点 ,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 :①以北西向断裂划分 ,由西向东分为西区段、中区段和东区段 ,相应的地壳伸展量分别为 4 .4 6km ,2 .80km和1.86km .断块平均伸展量约为 1km .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大致相同 ;②以恒山断块为界 ,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可分为南北两区 ,两区地震活动水平不同 ,分别为M≥ 7和 6≤M<7,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差异性 .分析认为地震活动的差异性与地块运动方式及特点有关 .北部区断块向NW方向伸展 ,表现出张性地堑式扩展特征 .南部区地块掀斜运动特点 ,地块伸展运动方向向南东 ,与断裂倾向相反 .地块掀斜旋转在断裂上产生附加构造应力 ,这可能是南部区孕育大地震的主要因素之一 .
关键词
山西
断陷
带
北部
构造
区
断块运动
几何学分析
Keywords
Shanxi fault depression zone
block motion
geometrical analysis
分类号
P546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后山西构造带的应力状态变化
王凯英
马瑾
刁桂苓
Yu. Rebetsky
王晓山
闫小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山西断陷带北部块体构造活动样式及强震构造背景
于慎谔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