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断陷带北部块体构造活动样式及强震构造背景 被引量:9
1
作者 于慎谔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6,共8页
应用地块构造几何学方法和原理 ,系统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地块构造类型、结构和运动特征 .运用断块“多米诺”模型 ,通过断裂构造地貌分析对比 ,系统地讨论了断块变形、断陷盆地伸展运动特点 ,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 :... 应用地块构造几何学方法和原理 ,系统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地块构造类型、结构和运动特征 .运用断块“多米诺”模型 ,通过断裂构造地貌分析对比 ,系统地讨论了断块变形、断陷盆地伸展运动特点 ,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 :①以北西向断裂划分 ,由西向东分为西区段、中区段和东区段 ,相应的地壳伸展量分别为 4 .4 6km ,2 .80km和1.86km .断块平均伸展量约为 1km .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大致相同 ;②以恒山断块为界 ,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可分为南北两区 ,两区地震活动水平不同 ,分别为M≥ 7和 6≤M<7,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差异性 .分析认为地震活动的差异性与地块运动方式及特点有关 .北部区断块向NW方向伸展 ,表现出张性地堑式扩展特征 .南部区地块掀斜运动特点 ,地块伸展运动方向向南东 ,与断裂倾向相反 .地块掀斜旋转在断裂上产生附加构造应力 ,这可能是南部区孕育大地震的主要因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 块运动 几何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断陷北部北东东向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卢海峰 李玉森 +1 位作者 马保起 王成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0-446,共7页
五台山北麓断裂、灵丘盆地南缘断裂和牌坊断裂为北东东走向,呈行斜列式展布于山西断陷内。以该3个断裂为例,运用地貌学原理、地质构造学方法及卫星照片判读手段,描述和分析了该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表现、运动方式及活动分段性。初步研究... 五台山北麓断裂、灵丘盆地南缘断裂和牌坊断裂为北东东走向,呈行斜列式展布于山西断陷内。以该3个断裂为例,运用地貌学原理、地质构造学方法及卫星照片判读手段,描述和分析了该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表现、运动方式及活动分段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3条断裂均为右旋滑动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2)由山西断陷中部向外,五台山北麓断裂、灵丘盆地南缘断裂和牌坊断裂3条断裂的活动性在同期是逐渐减弱的;(3)晚更新世以来,3条断裂的活动性均具有分段性,且都表现出中段活动性最强、西段活动性弱于东段的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同一大地构造背景下不同构造活动性的复杂性和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构造运动 分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观测研究山西断陷带现今构造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瑞春 张锦 +2 位作者 郭文峰 陈慧 陈永前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1-258,共8页
基于1999—2007年山西断陷带GPS站点位移速率,采用格林函数法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地壳10 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变化,并与区域地质构造、中强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机制解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中强地震活动受区域构造应力场... 基于1999—2007年山西断陷带GPS站点位移速率,采用格林函数法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地壳10 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变化,并与区域地质构造、中强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机制解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中强地震活动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现今应力场变化强烈的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一致性较强;构造应力场变化和中强地震活动还受构造相关区强震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忻定盆地原平段至石岭关隆起区中强地震活跃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影响有关;山西南部尤其是运城盆地具有较高的背景应力水平,应进一步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GPS位移速率 构造应力场变化 地震活动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序列与反转构造带形成机制 被引量:53
4
作者 孙永河 陈艺博 +2 位作者 孙继刚 付晓飞 胡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5-283,共9页
立足松辽盆地北部区域地震解释,从分析断裂几何学特征着手,以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为主线,系统剖析了盆地演化不同阶段断裂的变形机制,揭示了反转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经历了断陷... 立足松辽盆地北部区域地震解释,从分析断裂几何学特征着手,以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为主线,系统剖析了盆地演化不同阶段断裂的变形机制,揭示了反转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经历了断陷期的持续伸展变形、拗陷期的持续张扭变形和反转期的连续挤压构造反转变形。盆地晚期构造反转变形是在基底深大断裂、断陷期北西—南东向引张应力场形成的半地堑以及拗陷期近东西向拉张应力场形成的多方位断裂密集带基础上开始演化的。反转期左旋压扭变形场与断陷半地堑、基底深大断裂共同控制了次级背斜带和反转构造带的形成,大庆长垣地区受北北东向断陷半地堑和北北东向基底深大断裂双重影响,反转程度最大,将反转期初始北东向的次级背斜带最终连成北北东向的反转构造带,同时将拗陷期形成的以近南北向为主体的断裂密集带旋转改造成以北西—北北西向为主体的断裂密集带展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演化 构造格局 裂密集 反转构造 形成机制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缘地壳强烈拆离薄化作用下的油气地质特征——以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白云凹陷为例 被引量:78
5
作者 庞雄 任建业 +3 位作者 郑金云 刘军 于鹏 柳保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9,共13页
综合利用重力、磁力、三维地震、海底地震和深水油气探井、南海大洋钻探井等资料,开展了陆缘地壳伸展薄化与白云深水区凹陷结构、构造及油气地质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深水区裂陷期经历了早期上地壳脆性伸展高角度断裂控制的箕状半... 综合利用重力、磁力、三维地震、海底地震和深水油气探井、南海大洋钻探井等资料,开展了陆缘地壳伸展薄化与白云深水区凹陷结构、构造及油气地质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深水区裂陷期经历了早期上地壳脆性伸展高角度断裂控制的箕状半地堑断陷、中期地壳脆韧性差异伸展低角度拆离断裂控制的宽深断陷、晚期以韧性地壳流变为主的碟形断坳盆地演化过程;受穿过地壳的大型拆离断裂控制而发育的宽深断陷是深水区盆地结构的重要特征。陆缘地壳强烈拆离薄化形成的白云凹陷宽深断陷为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和规模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可容空间;陆缘岩石圈薄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了裂后拗陷期热沉降差异,进而控制了拗陷期陆架坡折带的发育和深水储集层沉积环境;岩石圈强烈薄化、幔源上升导致的高热流背景,使得深水区的储集层成岩作用、烃源岩成烃过程和油气成藏条件具有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 深水 陆缘地壳 拆离 宽深 陆架坡折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北部裂陷带铅锌矿床控矿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常宗东 刘玉林 +1 位作者 董君鹏 张佳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2-331,共10页
以典型铅锌矿床为例,从岩浆侵入和铅锌矿形成的时空耦合性,控矿构造及其演化特征,矿石Rb-Sr,S,Pb同位素测试等方面分析研究南秦岭北部裂陷带铅锌矿床控矿机理。铅锌矿床受纵向褶断带与横向隆起带交汇部位形成的“成矿结”下部预测中-晚... 以典型铅锌矿床为例,从岩浆侵入和铅锌矿形成的时空耦合性,控矿构造及其演化特征,矿石Rb-Sr,S,Pb同位素测试等方面分析研究南秦岭北部裂陷带铅锌矿床控矿机理。铅锌矿床受纵向褶断带与横向隆起带交汇部位形成的“成矿结”下部预测中-晚三叠世隐伏岩体斜向上涌形成的“被动”隆断带控制,岩体沿深大断裂上涌刺穿并连通上部纵向线状背斜倒转翼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之间“硅钙面”附近形成的层间滑脱、负压、扩容构造带,铅锌成矿热液虹吸入负压构造空间内聚集成矿;成矿后期岩浆及构造的进一步活动,导致控矿褶断裂进一步发展和演化变形,铅锌之赋矿构造也得到再次疏通和拓展,铅锌矿体随之发生重熔、迁移、再聚集成矿。分析论证隐伏岩体涌入与铅锌矿床控矿构造的形成、发展、演化和矿体重熔、迁移、再聚集成矿的控矿机理,提出南秦岭北部裂陷带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北部 控矿机理 隐伏岩体 负压扩容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构造的平衡剖面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学锋 孟令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11-15,共5页
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反演技术,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3条代表性剖面构造的发育史.研究表明,研究区火石岭期初始张裂,沙河子期断陷强烈扩张,营城期断陷向拗陷转化,登娄库—泉头期断陷期后热冷却沉降,青山口—姚家期表现... 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反演技术,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3条代表性剖面构造的发育史.研究表明,研究区火石岭期初始张裂,沙河子期断陷强烈扩张,营城期断陷向拗陷转化,登娄库—泉头期断陷期后热冷却沉降,青山口—姚家期表现为弱伸展作用.从火石岭期—泉头期的整个深层构造发育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伸展盆地演化序列.从油气主运移期与构造形成期的配套关系考虑,古中央隆起带是深层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根据松辽盆地深层构造演化史,认为近期的勘探重点应放在以中央古隆起带为核心的深层常规构造油气藏勘探上,同时兼顾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构造 平衡剖面 松辽盆地北部 伸展作用 伸展盆地 反演技术 油气藏勘探 中央隆起 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一带的活动构造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韩同林 郑英龙 唐哲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亚东—格尔木一带的活动构造,以亚东-羊八井-温泉活动构造带、和属于一些边界翘起带和断块翘起带的一部分最为明显。地震活动主要与活动构造带中的断裂带有关,在进行有关工程建设时应尽量避开或采取必要的防震措施。地热活动主要受活动... 亚东—格尔木一带的活动构造,以亚东-羊八井-温泉活动构造带、和属于一些边界翘起带和断块翘起带的一部分最为明显。地震活动主要与活动构造带中的断裂带有关,在进行有关工程建设时应尽量避开或采取必要的防震措施。地热活动主要受活动构造带中的断陷带制约,地热资源的寻找和开发利用应在现今活动构造表现强烈地段和南北向张性断陷带中及构造转折部位。水力资源主要分布于受活动构造强烈隆升作用形成的峡谷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隆升 地热资源 地热活动 羊八井 构造 活动 水力资源 地热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多龙矿集区美日切错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勤 张志 +5 位作者 宋俊龙 丁帅 王艺云 杨超 杨欢欢 高轲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840-841,共2页
斑岩铜矿的产出往往与造山期和造山后期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特别是安山岩和英安岩等钙碱性系列火山喷发活动有成因联系,并且大部分为陆相,多受断裂、坳陷带或断陷盆地的控制(北京大学地质系,1978)。近年来,西藏改则县多龙矿... 斑岩铜矿的产出往往与造山期和造山后期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特别是安山岩和英安岩等钙碱性系列火山喷发活动有成因联系,并且大部分为陆相,多受断裂、坳陷带或断陷盆地的控制(北京大学地质系,1978)。近年来,西藏改则县多龙矿集区发现的包括多不杂、波龙、荣那及拿若在内几个重要斑岩铜(金)矿床都与区内美日切错组(K1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改则县 矿集 斑岩铜矿 盆地 构造背景 火山岩分布 火山喷发 钙碱性系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地堑系的现代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惠民 《中国地震》 1987年第4期-,共7页
山西地堑系近二十多年来地壳垂直活动较为强烈,山区上升幅度为30—50毫米,盆地下降幅度为20—40毫米。主要断裂垂直位移速率小于1毫米/年,有些断裂水平位移速率约1.5—2.0毫米/年。本区现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北东—北东东向挤压作用,致使... 山西地堑系近二十多年来地壳垂直活动较为强烈,山区上升幅度为30—50毫米,盆地下降幅度为20—40毫米。主要断裂垂直位移速率小于1毫米/年,有些断裂水平位移速率约1.5—2.0毫米/年。本区现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北东—北东东向挤压作用,致使地堑系出现了北北东向不连续的剪切破裂带,两侧块体作相对右旋扭动,再加上北西向的拉张作用,区内形成了一系列的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地堑系 西向 拉张作用 地堑盆地 构造活动 北东东 隆起 隆起 地壳垂直形变 地壳垂直位移 地壳形变 现代构造 地质构造 活动特征 沉降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店-告城煤盆地边缘缺层构造探讨
11
作者 袁耀庭 黄经明 宋士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1987年第2期20-25,74,共7页
1973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在登封煤田芦店—告城盆地边缘发现三叠系大面积直接覆盖于山西组底部主要可采煤层之上,缺失近千米二叠系以上地层的特殊构造,并经十余年的勘探,“解放”了几亿吨原来认为因埋深而无法开采的煤炭储量,取... 1973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在登封煤田芦店—告城盆地边缘发现三叠系大面积直接覆盖于山西组底部主要可采煤层之上,缺失近千米二叠系以上地层的特殊构造,并经十余年的勘探,“解放”了几亿吨原来认为因埋深而无法开采的煤炭储量,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山西 盆地边缘 地层 重力滑动 滑动构造 滑塌构造 构造 沉积构造 成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