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2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热点、演化与展望
1
作者 马楠 有清楠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6-304,共9页
梳理国内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基于CNKI数据库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总结归纳研究热点与主题。结果表明:国内聚焦于“农业生产托管”“现代农业”... 梳理国内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基于CNKI数据库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总结归纳研究热点与主题。结果表明:国内聚焦于“农业生产托管”“现代农业”等热点、国外聚焦于“land use”“rural development”等热点。国内外研究主题集中于5个主要领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现代化路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产业链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公益性服务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在演化趋势上,依据国内外发文量,国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演化进程分为3个阶段,国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演化进程分为4个阶段。因此,未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或将聚焦于服务的专业化与社会化、促进小规模农场适应性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3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服务业 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链 农业生产托管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
作者 陈洁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6,共8页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基于要素、产业和生态系统层面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供数字化要素、创造产业融合基础、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基于要素、产业和生态系统层面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供数字化要素、创造产业融合基础、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赋能。当前,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一些现实瓶颈,包括数字化要素供给不足、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不够、数字化生态系统还未实现互通互联等。为突破这些现实困境,需要推动数字化要素高水平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生态系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生产服务业 内在逻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门槛特征研究——基于30个省域面板的实证分析
3
作者 潘经韬 智瑞婷 +1 位作者 吴萍 李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6-323,335,共9页
提高农业碳生产率对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门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农业生... 提高农业碳生产率对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门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农地经营规模门槛和农村人力资本门槛。随着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据此,提出应健全绿色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低碳技术的培训与应用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服务业 农地经营规模 农村人力资本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娟美 梁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3,共9页
为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成为解决“稳增长、促减排”两难困境的良方,论文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与空间效应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和时空特征并进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成为解决“稳增长、促减排”两难困境的良方,论文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与空间效应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和时空特征并进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高碳生产率并存在异质性特征,其促进作用自东部到西部逐渐显著,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更能推动碳生产率发展;科技创新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碳生产率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本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辐射效应对邻近地区碳生产率水平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形成地区间绿色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集聚 科技创新 生产 时空演化 空间滞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企业韧性
5
作者 纪玉俊 宋皓 《产经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7,共16页
提升制造业企业韧性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借助多地区多企业贸易模型,将其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结合,从理论上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韧性的多维度影响和微观作用渠道,进一步利用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 提升制造业企业韧性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借助多地区多企业贸易模型,将其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结合,从理论上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韧性的多维度影响和微观作用渠道,进一步利用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韧性的影响存在生命周期、破产风险、技术属性异质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节约要素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三个作用渠道提升了制造业企业韧性。因此,应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的抗风险作用,进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企业韧 外部冲击 微观机理 要素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刘伟丽 聂淑花 陈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11,共15页
从市场化水平和环境规制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一,基准回归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够降低制造业碳排放率,促进制造业低碳化发展,这一影响在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内生性问题、调整变量... 从市场化水平和环境规制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一,基准回归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够降低制造业碳排放率,促进制造业低碳化发展,这一影响在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内生性问题、调整变量的测度方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都存在。第二,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低碳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依赖于市场化水平和环境规制两方面的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前者增强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促进作用,后者则减弱了这种促进作用。第三,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促进作用在内陆地区表现更强,市场化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也主要体现在内陆地区,环境规制则在沿海和内陆地区分别起到正向和负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开放 制造业低碳化 市场化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成坤 刘彦林 +1 位作者 刘俊 张茗泓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0,共6页
文章基于2006—2022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核密度估计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 文章基于2006—2022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核密度估计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水平整体较低,目前为勉强协调状态,并且呈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趋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三大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此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服务业 耦合协调度 融合发展 时空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交互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8
作者 田新豹 李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94,共16页
经济新常态下,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交互影响,并探究两者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2010—2021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经济新常态下,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交互影响,并探究两者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2010—2021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联立方程模型,通过广义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交互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区域经济韧性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差异性,且在不同特征的城市中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生产服务业集聚 区域经济韧 交互影响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胜利 张笑笛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4,150,151,共13页
在量化分析数据要素指数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1年MRIO数据库中60个国家的样本数据,验证数据要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数据要素能显著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其作用因目的国收入水平、价值链分工地... 在量化分析数据要素指数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1年MRIO数据库中60个国家的样本数据,验证数据要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数据要素能显著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其作用因目的国收入水平、价值链分工地位与数据价值化能力差异表现出明显异质性;数据要素通过产业关联与技术外溢间接驱动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提升;在数字贸易自由化和要素市场一体化动态调节下,数据要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据此,我国要对接国际高标准数字经济规则,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化能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深化要素市场化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改革,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生产服务业 全球价值链韧 产业关联 技术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碳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方露 杨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78,共5页
文章基于2006—2022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碳减排效应,并探究了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存在“倒U”型影响,当协同集聚水平达到一定临界值后,进一步提升可... 文章基于2006—2022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碳减排效应,并探究了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存在“倒U”型影响,当协同集聚水平达到一定临界值后,进一步提升可能会抑制碳排放;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的临界值在不同经济区域有所差异,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倒U”型影响显著,而在东北地区,“倒U”型影响并不显著;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碳减排效应主要通过绿色创新和资源错配两条作用路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服务业 协同集聚 碳减排效应 内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优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多样化水平研究:一个大都市带城市经济增长的视角
11
作者 胡晨光 唐奇 +1 位作者 孙久文 单静怡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明确区域最优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多样化水平,有利于优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中国环渤海、长三角、粤闽三大都市带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究城市生产性服务... 明确区域最优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多样化水平,有利于优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中国环渤海、长三角、粤闽三大都市带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究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多样化水平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以及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调节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存在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最优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多样化水平,城市遵循动态比较优势的适度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多样化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2)发挥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正向调节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多样化发展绩效的作用,提高城市最优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多样化水平,需要使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多样化发展保持较好协动性。研究结论可为优化大都市带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提升其发展绩效的政策实践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生产服务业 相对多样化 大都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粮食可持续安全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和中介效应视角分析
12
作者 李锦 李明亮 +1 位作者 蒲娟 余国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272,289,共10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粮食可持续安全指明新的方向,对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粮食可持续安全水平指数,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粮食可持续安...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粮食可持续安全指明新的方向,对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粮食可持续安全水平指数,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粮食可持续安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粮食可持续安全直接效应的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分别为0.818和-0.368,空间溢出效应的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分别为3.922和-1.600,均表现倒“U”型的影响,但当前大部地区的集聚水平尚未跨越拐点值;分行业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粮食可持续安全水平的提升作用弱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区域看,东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粮食可持续安全的保障作用优于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缓解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错配两种非线性机制提升粮食可持续安全水平。未来应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积极引导向高端产业集聚,充分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地制宜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合理集聚,并疏通要素错配的非线性作用路径,保障粮食可持续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集聚 粮食可持续安全 空间溢出效应 中介效应 要素错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十五五”的生产性服务业:趋势预测、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
13
作者 夏杰长 田野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57,共17页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稳增长、促就业、产业融合、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但也存在结构不合理、融合不足、重点领域开放水平有待提高、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比较低等问题。“十五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着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稳增长、促就业、产业融合、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但也存在结构不合理、融合不足、重点领域开放水平有待提高、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比较低等问题。“十五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技术革命加速演替和服务贸易成为全球化新驱动力等新环境。“十五五”时期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有望提高至32.66%,吸纳就业占比将达到38.54%。“十五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应锚定促进经济增长、牵引制造业升级和助力贸易强国建设三大战略定位。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应从四方面协同发力:围绕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构建优质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和数智赋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高端延伸;释放先进制造业的引领作用,推动“两业”不断深入融合;改革优化生产性服务业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外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动态变化及国际比较——兼论生产性服务业在贸易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14
作者 田野 徐紫嫣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54,共19页
在外部不确定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货物出口已进入慢增长时代。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有望助力贸易强国建设。为探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最新进展及其对贸易强国建设的作用,基... 在外部不确定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货物出口已进入慢增长时代。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有望助力贸易强国建设。为探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最新进展及其对贸易强国建设的作用,基于2000—2023年ADB全球投入产出表,测度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基本特征和出口中间品国内生产性服务增加值率,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经历了由上升到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已是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多数生产性服务业已实现从全球价值链下游位置向上游位置的转变,多数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增值能力经历了显著增长。第二,相比发达国家,中国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全球价值链活动依赖程度更大,且全球价值链增值能力较弱。第三,中国全球价值链活动并未明显呈现与全球一致的服务化趋势,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不断增强,但存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支撑作用不足的问题。为此,应当多措并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加快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突破,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新优势,深化“两业融合”水平,助力贸易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全球价值链 对外开放 贸易强国 全球投入产出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耦合协调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15
作者 陈楠 Abilimi Essossinam Cyrille 杨春慧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9-298,共10页
在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融合大背景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基于吉林省2010-2022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新... 在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融合大背景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基于吉林省2010-2022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和动态耦合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持续攀升,分别由0.284 9提升至0.837 9、0.100 1提升至0.994 1;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系统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的长期均衡关系,且互为格兰杰原因,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有效促进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的重要原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的重要动力;2010-2022年,吉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上升趋势明显,先后经历拮抗阶段(0.410 9)、勉强协调(0.517 9~0.572 0)、初级协调(0.637 4)、中级协调(0.735 8~0.773 8)、高度协调(0.843 1~0.870 9~0.916 6~0.914 7~0.914 8~0.915 3~0.915 7)的变化过程,目前两系统处于关系稳定的高水平耦合阶段。未来应通过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发展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农业生产服务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协整分析 GRANGER因果检验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远洋渔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6
作者 陈斌 刘迪 乐云特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5年第2期91-97,共7页
建设渔业强国的关键是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远洋渔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水产品供给质量不高、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不足,远洋母港开放自由度偏低、国际市场竞争力... 建设渔业强国的关键是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远洋渔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水产品供给质量不高、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不足,远洋母港开放自由度偏低、国际市场竞争力话语权缺失,“大产业小企业”短板明显、产业整体贡献度较低。为探讨中国远洋渔业强国的建设路径,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着力点,指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催生远洋渔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形成远洋渔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选择,是推进远洋渔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为赋能中国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从全球视角看,应着重推进远洋渔业港航物流体系、水产品交易市场、劳动力专业市场、渔船修造装备中心建设;从国内视角看,应重点推进远洋渔业金融服务中心、产业链科技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开放合作的发展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远洋渔业 生产服务业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基于非农就业和要素供给视角 被引量:15
17
作者 魏滨辉 罗明忠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6,共13页
基于2003—2019年21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智慧城市试点作为一项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基于2003—2019年21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智慧城市试点作为一项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且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安慰剂等多种方法检验后依然稳健。(2)“需求-供给”两端分析表明,促进非农就业和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供给是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路径。(3)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以及传统基础设施和规模化种植较为完善的城市更明显。(4)城镇化在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具有显著“单一”门槛效应,只有在人口、产业和土地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时,数字经济才能发挥出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智慧城市 农业生产服务业 非农就业 准自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农村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唐小平 王阳 蒋健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8-286,共9页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基础,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能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动能,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在测度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基础上,利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基础,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能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动能,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在测度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基础上,利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固定效应模型下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系数为0.013 4且显著,说明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合理化与农业产业高级化在中介检验检验中系数分别为0.033 2、0.035 4、0.018 2且显著为正;异质性条件下,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对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为中部>东部>西部;农业发达省份影响较为显著,而对农业不发达地区无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数字经济 农业生产服务业 机制研究 中介效应 区域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龙腾 樊帆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512-1520,共9页
文章基于2003—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BM-GML指数模型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路径,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对城镇化进程中农业... 文章基于2003—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BM-GML指数模型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路径,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对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阶段性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通过改善绿色技术效率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进步路径的贡献不明显。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非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P<0.05),对粮食主产区的作用不显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人口城镇化和就业城镇化水平跨越门槛值后,增长效应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服务业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 绿色发展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吉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连升 张育齐 王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260-262,267,共4页
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新的引擎,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首先厘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明确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和要求。进而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 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新的引擎,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首先厘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明确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和要求。进而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剖析吉林省农业生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对吉林省农业现代发展意义重大,需要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引导要素汇聚到农业生产服务业。要加大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培育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农人”,解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创新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产服务业 现代化农业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