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网络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
7
1
作者
曹琳昱
朱仕军
周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5-688,共4页
受地震资料品质、岩性、构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一地震属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预测储层的方向,并存在多解性。地震属性融合技术用井孔资料对地震属性进行标定,建立储层含油气性与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采取数学手段融合多种地震属性进...
受地震资料品质、岩性、构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一地震属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预测储层的方向,并存在多解性。地震属性融合技术用井孔资料对地震属性进行标定,建立储层含油气性与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采取数学手段融合多种地震属性进行储层含油气性判别,避免了单一地震属性解释储层的多解性问题。BP网络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但是易陷入局部极小值,不收敛,影响预测精度。针对该问题,采用粒子群优化其网络权值和阈值,再用BP网络对储层、非储层进行模式识别,取得较好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群优化
BP网络
地震
属性融合技术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在导水裂隙带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
14
2
作者
袁峰
申涛
+2 位作者
谢晓深
马丽
汶小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34-3244,共11页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是“保水采煤”的基础参数,准确揭示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有助于实现保水开采。三维地震技术具有数据横向连续、纵向分辨率较高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钻孔资料的不足。为了研究陕北某煤矿不同开采阶段导水裂隙带...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是“保水采煤”的基础参数,准确揭示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有助于实现保水开采。三维地震技术具有数据横向连续、纵向分辨率较高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钻孔资料的不足。为了研究陕北某煤矿不同开采阶段导水裂隙带发育范围及其演化规律,以该矿30101,301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以漏失量为监督数据的深度前馈神经网络方法融合多种地震属性对研究区分层开采全垮落式采动损害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探测。首先,在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地震属性,并进行有监督的深度学习;然后,融合多种属性信息建立裂隙模型,利用裂隙模型分析确定采动覆岩结构破坏和导水裂隙带的三维空间范围、形态特征、垂向岩石破坏程度及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最后,通过分析2个工作面的开采时间差异,揭示导水裂隙的发育、闭合规律。研究表明30101工作面断裂带发育最大高度为120 m,30102工作面断裂带发育最大高度为133 m,以高角度裂隙为主,主要沿垂直、平行工作面方向发育。导水裂隙带的裂隙发育是先增大后降低,断裂带上部裂隙闭合较好,断裂带下部和工作面边缘裂隙闭合较差,采动后18个月裂隙比采动后4个月减少了21%,离层裂隙减少了50%。通过本次研究认为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属性融合技术对煤层采动引起的岩层破坏规律探测具有针对性,其精度能满足生产需要,费用低,是一种有效探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多
属性融合技术
导水裂隙带
三维地震
技术
保水采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复合曲流带内部构型界面识别新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
1
3
作者
何康
张鹏志
+2 位作者
周军良
甘立琴
舒晓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为了刻画海上油田复合曲流带砂体储层结构,分析生产井组平面注水受效不均的地质因素,提出有效增产措施。以渤海Q油田北区NmⅢ2含油砂体为目标砂体,首先基于井间剖面相分析,建立9种单河道间切叠类型,通过正演模拟识别不同切叠类型的地震...
为了刻画海上油田复合曲流带砂体储层结构,分析生产井组平面注水受效不均的地质因素,提出有效增产措施。以渤海Q油田北区NmⅢ2含油砂体为目标砂体,首先基于井间剖面相分析,建立9种单河道间切叠类型,通过正演模拟识别不同切叠类型的地震响应特征;再依据地震响应强度,采用单一振幅属性和双属性融合技术,对地震响应强度的切叠界面进行准确定位;最后结合井间剖面相分析定微相、古地貌特征定走向、单砂体厚度分布及构型定量方法定规模等,完成对复合曲流带内部不同单河道间切叠界面(内部构型界面)的识别与刻画。结果表明:曲流带内部单河道间的切叠界面将片状砂体分割为多个不同的连通体或半连通体,不同的切叠类型渗流能力有所不同。该研究成果能够对复合曲流带砂体注采结构优化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砂体刻画
内部构型
正演模拟
属性融合技术
古地貌分析
构型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网络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
7
1
作者
曹琳昱
朱仕军
周强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
出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5-688,共4页
文摘
受地震资料品质、岩性、构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一地震属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预测储层的方向,并存在多解性。地震属性融合技术用井孔资料对地震属性进行标定,建立储层含油气性与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采取数学手段融合多种地震属性进行储层含油气性判别,避免了单一地震属性解释储层的多解性问题。BP网络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但是易陷入局部极小值,不收敛,影响预测精度。针对该问题,采用粒子群优化其网络权值和阈值,再用BP网络对储层、非储层进行模式识别,取得较好成效。
关键词
粒子群优化
BP网络
地震
属性融合技术
储层预测
Keywords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BP neural network, seismic attribute fusion technique, reservoir prediction
分类号
TE13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在导水裂隙带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
14
2
作者
袁峰
申涛
谢晓深
马丽
汶小岗
机构
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34-3244,共11页
基金
陕西省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9CGHJ-20)
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DZBZ2020-01)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8SMHKJ-B-J-24)。
文摘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是“保水采煤”的基础参数,准确揭示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有助于实现保水开采。三维地震技术具有数据横向连续、纵向分辨率较高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钻孔资料的不足。为了研究陕北某煤矿不同开采阶段导水裂隙带发育范围及其演化规律,以该矿30101,301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以漏失量为监督数据的深度前馈神经网络方法融合多种地震属性对研究区分层开采全垮落式采动损害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探测。首先,在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地震属性,并进行有监督的深度学习;然后,融合多种属性信息建立裂隙模型,利用裂隙模型分析确定采动覆岩结构破坏和导水裂隙带的三维空间范围、形态特征、垂向岩石破坏程度及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最后,通过分析2个工作面的开采时间差异,揭示导水裂隙的发育、闭合规律。研究表明30101工作面断裂带发育最大高度为120 m,30102工作面断裂带发育最大高度为133 m,以高角度裂隙为主,主要沿垂直、平行工作面方向发育。导水裂隙带的裂隙发育是先增大后降低,断裂带上部裂隙闭合较好,断裂带下部和工作面边缘裂隙闭合较差,采动后18个月裂隙比采动后4个月减少了21%,离层裂隙减少了50%。通过本次研究认为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属性融合技术对煤层采动引起的岩层破坏规律探测具有针对性,其精度能满足生产需要,费用低,是一种有效探测技术。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多
属性融合技术
导水裂隙带
三维地震
技术
保水采煤
Keywords
deep learning
multi-attribute fusion technology
water diversion fracture zone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technology
water-preserved mining
分类号
TD745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复合曲流带内部构型界面识别新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
1
3
作者
何康
张鹏志
周军良
甘立琴
舒晓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
出处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双高’油田挖潜关键技术研究”(编号:YXKY-2018-TJ-04)资助。
文摘
为了刻画海上油田复合曲流带砂体储层结构,分析生产井组平面注水受效不均的地质因素,提出有效增产措施。以渤海Q油田北区NmⅢ2含油砂体为目标砂体,首先基于井间剖面相分析,建立9种单河道间切叠类型,通过正演模拟识别不同切叠类型的地震响应特征;再依据地震响应强度,采用单一振幅属性和双属性融合技术,对地震响应强度的切叠界面进行准确定位;最后结合井间剖面相分析定微相、古地貌特征定走向、单砂体厚度分布及构型定量方法定规模等,完成对复合曲流带内部不同单河道间切叠界面(内部构型界面)的识别与刻画。结果表明:曲流带内部单河道间的切叠界面将片状砂体分割为多个不同的连通体或半连通体,不同的切叠类型渗流能力有所不同。该研究成果能够对复合曲流带砂体注采结构优化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
单砂体刻画
内部构型
正演模拟
属性融合技术
古地貌分析
构型界面
Keywords
characterization of single sand body
internal configuration
forward modeling
attribute fusion technology
paleogeomorphological analysis
architecture interfaces
分类号
TE12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网络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中的应用
曹琳昱
朱仕军
周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在导水裂隙带探测中的应用
袁峰
申涛
谢晓深
马丽
汶小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复合曲流带内部构型界面识别新方法及其应用
何康
张鹏志
周军良
甘立琴
舒晓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