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展陈形式和空间体验构建探究--以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
1
作者 倪倩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0期123-125,共3页
文章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探讨如何构建具有江西红色文化特征的展陈形式和空间体验,旨在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文章结合江西红色文化的革命性、群众性和区域性特点,对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展陈设计进行深入分析:提取江西... 文章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探讨如何构建具有江西红色文化特征的展陈形式和空间体验,旨在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文章结合江西红色文化的革命性、群众性和区域性特点,对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展陈设计进行深入分析:提取江西红色文化的视觉元素并将其转化为展陈形式;采用线性叙事与主题叙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场景再现和互动装置等手段,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应用现代科技,如全息投影、VR技术、灯光秀等,提升展陈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八一起义纪念馆通过多元化的展陈形式和空间设计,成功地将革命历史与当代价值观相融合,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成为全国一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未来应继续探索创新展陈形式,利用现代科技与艺术手法,进一步强化江西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凝聚新征程的精神动力,助力江西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红色文化 展陈形式 空间 八一起义纪念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非遗展叙述模式及展陈形式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美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2期98-104,共7页
非遗展从实践到“活态”策展理念的发展,使得非遗展文案大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非遗项目专题展、非遗综合展、非遗主题展等不同类型的叙述模式。从非遗保护方式、非遗策展原则、展览业态的角度分析,可将其展陈形式分为展品... 非遗展从实践到“活态”策展理念的发展,使得非遗展文案大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非遗项目专题展、非遗综合展、非遗主题展等不同类型的叙述模式。从非遗保护方式、非遗策展原则、展览业态的角度分析,可将其展陈形式分为展品展、活动展、情景展。对各类策展叙述模式的基本面貌、策展重点,以及展览形式及理念的分析,可为后续非遗展览策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展 叙述模式 展陈形式 策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展陈形式在展览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钟璐谦 晋洁芳 《戏剧之家》 2020年第6期99-100,共2页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推动着我国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媒体在全球第四次技术革命下应运而生。随着信息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媒体逐步应用于展览中,单纯的图文实物展览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展...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推动着我国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媒体在全球第四次技术革命下应运而生。随着信息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媒体逐步应用于展览中,单纯的图文实物展览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展览的可观性与趣味性,加强了人们对展示物品的印象,有助于展览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展览作为一个提供公共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如何将新媒体展陈形式应用于展览中,从而达到展示信息更准确、传播目的更明确,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展览 展陈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及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清 吴展奎 《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第2期171-176,共6页
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云南省实际,阐述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其落户昆明市的先天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气候优势和人和优势。对博物馆的分类和植物园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提出了"植物园就是活的植物... 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云南省实际,阐述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其落户昆明市的先天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气候优势和人和优势。对博物馆的分类和植物园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提出了"植物园就是活的植物博物馆"的"馆园一体"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基本形态,并探讨其展陈形式和建设布局,提出了国家植物博物馆选址的几大核心要素以及"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植物博物馆 植物多样性 优势分析 基本形态 展陈形式 建设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展览的叙事性设计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高超 冀然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期234-236,240,共4页
随着博物馆职能的演进,叙事性设计以较强的互动性和艺术性成为博物馆展览的主要设计方向。文章以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为例,探讨叙事性设计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与优化策略。
关键词 叙事性设计 叙事学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主题内容 空间布局 展陈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