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矫治近视术后角膜上皮的重塑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侯杰 王雁 +2 位作者 雷玉琳 郑秀云 张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近视后角膜上皮会发生重塑效应,主要表现为上皮厚度的变化,目前关于单一步骤的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探讨TransPRK矫治近视术后...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近视后角膜上皮会发生重塑效应,主要表现为上皮厚度的变化,目前关于单一步骤的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探讨TransPRK矫治近视术后角膜光学区内不同区域上皮厚度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在济南市明水眼科医院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3例43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一1.25- -6.25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用频域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患者角膜0~2、2~5及5~6mm范围内的上皮厚度进行测量,研究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屈光度、切削深度、光学区大小以及角膜非球面性变化(Q值)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中央上皮厚度分别为(52.37±3.42)、(53.97±4.33)、(51.03±4.11)、(55.14±5.46)和(56.68±5.09)p,m,术后3个月与6个月角膜上皮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角膜0~2、2~5及5~6mm范围内角膜上皮厚度较术前分别增厚(3.69±4.23)、(5.19±3.88)和(6.23±3.91)tx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上皮厚度与屈光度和Q值变化量均呈正相关,与光学区大小呈负相关(均P〈0.05);2-5mm区和5~6mm区上皮厚度变化与切削深度均呈正相关(r=0.380、0.383,均P〈O.05),而中央区角膜上皮厚度与切削深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TransPRK术后角膜光学区内上皮增厚的分布呈“负透镜式”的变化,越接近光学区周边增厚越显著,上皮厚度变化量受屈光度、切削区大小及切削深度的影响,且这种不均匀增厚会影响角膜的非球面特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掩藏个性化手术应该达到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 屈光性角膜切削 角膜上皮 Q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轻、中度近视眼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建华 郑磊 +3 位作者 郭鸣华 黄翠萍 彭亚军 顾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6-369,共4页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轻、中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PRK治疗的81只轻、中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眼的术后半年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近视度(等值球镜)范围为-1.0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轻、中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PRK治疗的81只轻、中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眼的术后半年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近视度(等值球镜)范围为-1.00~-6.00D,其中轻度近视占16.0%,中度近视占84.0%,单纯近视占56.8%,复性近视散光占43.2%。术后半年裸眼视力≥1.0者占74.1%,≥0.8者占88.9%,≥0.5者占92.6%。剩余屈光度≤±0.5D者占84.0%,≤-1.0D者占95.1%。剩余屈光度的均数及标准差为-(0.33±0.38)D。角膜上皮下混浊情况:0级占60.5%,1/2+占35.8%,+占3.7%。无角膜感染、角膜疤痕、复发性角膜糜烂、过矫及不规则散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RK治疗轻、中度近视眼预测性及稳定性好、安全有效。远期效果有待继续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屈光性 角膜切削 近视 P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与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矫治中低度近视术后患者功能性光学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侯杰 雷玉琳 +2 位作者 张颖 马志兴 张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78-1181,共4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矫治近视术后功能性光学区的大小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矫治近视术后功能性光学区的大小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02例,均纳入右眼进行分析。其中SMILE组62例62眼,TransPRK组40例40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功能性光学区的大小,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功能性光学区的变化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SMILE组及TransPRK组术前功能性光学区分别为(7.18±1.00)mm和(7.33±0.81)mm,术后3个月两组分别为(6.00±0.78)mm及(5.77±0.82)mm,与术前相比均显著缩小(均为P=0.000),其中SMILE组较术前缩小(1.18±1.00)mm,TransPRK组缩小(1.56±1.02)mm。SMILE组术后功能性光学区较TransPRK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两组术后功能性光学区的缩小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均为P<0.05),与角膜曲率变化量、球差变化量及Q值变化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1)。结论 SMILE与TransPRK术后功能性光学区均显著缩小,在相同手术光学区设计的情况下,SMILE较TransPRK术后获得了更大的功能性光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 功能性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0nm固体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邹俊 陈国辉 +3 位作者 尹茶仙 马晓昀 宋玉英 杨冠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6期410-412,共3页
目的 评价 2 10 nm固体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对兔眼角膜组织的生物效应和皮质类固醇对角膜愈合的影响。方法  10只新西兰白兔双眼行 2 10 nm固体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预期矫正 - 5 .0 D,切削深度为 75 μm。根据左、右眼分为 2组 ,... 目的 评价 2 10 nm固体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对兔眼角膜组织的生物效应和皮质类固醇对角膜愈合的影响。方法  10只新西兰白兔双眼行 2 10 nm固体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预期矫正 - 5 .0 D,切削深度为 75 μm。根据左、右眼分为 2组 ,术后右眼滴拂炎眼液(1g· L- 1醋酸氟美松龙 ) ,左眼滴托百士眼液 (3g· L- 1妥布霉素 )。分别于术前、术后 4d、2周、1个月、3个月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光镜、透射和扫描电镜检查及超声角膜测厚。结果 兔角膜上皮在术后 4d内愈合 ,上皮愈合后激光切削区上皮下角膜实质浅层内出现轻度蜘蛛网状混浊 ,术后 3个月时中央区角膜仍有轻度混浊 (1级 ) ,厚度较术前平均减少0 .0 6 4m m。光镜检查见术后 2周、1个月切削区的角膜上皮细胞增生、增厚并上皮下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 ,术后 3个月时角膜上皮细胞恢复正常 ,上皮下浅层基质内少量胶原纤维增生 ,基质排列趋于规则。激光切削区各时期的角膜内皮层和后部基质层均无异常。点滴拂炎眼和点滴托百士眼在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下的表现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2 10 nm固体激光消融兔眼角膜后的组织愈合过程与 193nm准分子激光术后的角膜愈合过程相似。术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激光 屈光性角膜切削 皮质类固醇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余近视光学性角膜切削术疗效
5
作者 沈政伟 王玲 张祖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29-229,237,共2页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余近视光学性角膜切削术疗效广西南宁解放军303医院眼科沈政伟,王玲广西南宁解放军303医院器械科张祖进既往对RK后残余近视,缺乏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再次手术方法.PRK的出现为治疗RK后残余近视开辟...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余近视光学性角膜切削术疗效广西南宁解放军303医院眼科沈政伟,王玲广西南宁解放军303医院器械科张祖进既往对RK后残余近视,缺乏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再次手术方法.PRK的出现为治疗RK后残余近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对RK后9月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放射状角膜切开 光学 角膜切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 被引量:7
6
作者 庞国祥 王造文 +4 位作者 郑蔚 王蔚荃 孙玉敏 金玉梅 李维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为防止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近视度数回退,术后局部滴强地松龙6个月。经对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和青光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28只术眼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2.933kPa)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发生率分别为9.89%和... 为防止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近视度数回退,术后局部滴强地松龙6个月。经对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和青光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28只术眼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2.933kPa)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发生率分别为9.89%和15.05%,3月高眼压的发生率高于1月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男性患者激素升压反应比女性患者明显,1个月时分别为16.64%和5.54%;3个月时分别为18.05%和13.12%;高眼压的发生与原屈光状态(≤-2.90D和≥-3.00D)无关。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5例(0.30%)。同时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的防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屈光性光学角膜切削术 皮质类固醇 高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眼 被引量:2
7
作者 郑蔚 王蔚荃 +5 位作者 孙玉敏 金玉梅 庞国祥 王造文 胡天圣 李维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0-24,共5页
对103例经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的低于—6D近视患者随访6个月。患者按近视程度分组,通过对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情况及角膜曲率等结果的比较,证明该手术对低于—6D近视是一种安全、效果稳定、预测性... 对103例经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的低于—6D近视患者随访6个月。患者按近视程度分组,通过对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情况及角膜曲率等结果的比较,证明该手术对低于—6D近视是一种安全、效果稳定、预测性高的角膜屈光性手术。在术后6个月时88.35%的患者裸眼视力≥1.0,94.17%的患者实际矫正度数与预测矫正度数差≤±1.00D。仅少数病例出现上皮下雾状混浊和短暂的激素性眼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 光学角膜切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
8
作者 刘双珍 夏晓波 +5 位作者 黄佩刚 吴振中 王平宝 谭星平 梅萼 胡生发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443-445,共3页
采用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对53例(84眼)超高度近视(-10.00~16.00)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显示,术后裸眼视力≥0.5,1.0者分别占81.0%和23.9%;实际矫... 采用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对53例(84眼)超高度近视(-10.00~16.00)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显示,术后裸眼视力≥0.5,1.0者分别占81.0%和23.9%;实际矫正屈光度与术前预矫屈光度相差<±2.00D者占75.0%;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2级的发生率占1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切削 准分子激光 屈光性 P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
9
作者 贺自力 李佑琳 马华贞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5期357-359,共3页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 近视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准分子激光行屈光性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志钧 袁志兰 +1 位作者 曹凯 于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索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可行性,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2只实验兔(均右眼)采用联合经植片内皮面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 目的:探索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可行性,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2只实验兔(均右眼)采用联合经植片内皮面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的板层角膜移植术。结果:观察12周,实验眼的屈光状态改变值在预定的范围内;植片透明,病理组织学证明,植片、植床的交界面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炎症反应及排斥反应轻。结论:可以联合屈光手术及板层角膜移植术。有些问题须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治疗性角膜切削 屈光性角膜切削 板层角膜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兔角膜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新梁 张元钧 陈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66-770,共5页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角膜的愈合规律,并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比较。方法建立兔近视性Epi-LASIK及近视性改良PRK动物模型,用锥虫蓝-茜素红活性染色法观察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角膜的愈合规律,并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比较。方法建立兔近视性Epi-LASIK及近视性改良PRK动物模型,用锥虫蓝-茜素红活性染色法观察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活性,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瓣变化、上皮修复过程和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通过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角膜上皮及基质的愈合反应。结果 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67±0.41)d,而PRK术后为(2.75±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0,P=0.000)。PRK术后即刻和3d、5d角膜上皮瓣细胞活性率分别为(85.83±2.07)%、(48.67±3.41)%、(91.33±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060,P=0.000)。Epi-LASIK术后角膜瓣逐渐融解并被新生上皮取代,上皮愈合过程较改良PRK缓慢。PRK术后haze分级高于Epi-LAS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时2组上皮均明显增厚,3个月时上皮细胞排列仍不规则,6个月时上皮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上皮厚度已基本接近正常,与PR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前基质细胞数明显低于PRK组(P<0.05)。结论 Epi-LASIK术后上皮瓣活性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上皮修复较慢。与改良PRK比较,Epi-LASIK术后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和上皮增厚程度较轻,角膜基质细胞恢复快,haze程度明显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 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干眼症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俊华 范玉香 +1 位作者 孙则红 梁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分析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干眼症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对LASIK术后发生干眼症(68例)和未发生干眼症(114例)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行LASIK术的182例患者中发生干眼症者68... 目的分析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干眼症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对LASIK术后发生干眼症(68例)和未发生干眼症(114例)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行LASIK术的182例患者中发生干眼症者68例,发生率为37.4%。干眼症患者与未发生干眼症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是否从事电脑操作、是否长期在空调环境、术前是否配戴角膜接触镜、术后是否用糖皮质激素方面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屈光度构成间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眼症是LASIK术后常见并发症,女性、视频工作时间长、角膜接触镜配戴、屈光度高、糖皮质激素用药、所处环境空气不流通等为易发因素,临床上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降低干眼症发生率,减少其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病 角膜切削 屈光性 准分子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PRK与Epi-LASIK矫治薄角膜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3
作者 侯杰 雷玉琳 郑秀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1-536,共6页
背景单一步骤的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是一种新型的表层切削术,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快,术眼刺激性小,但关于TransPRK术后临床效果的动态性观察、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以及角膜后表面形态等的变化研究鲜见报道... 背景单一步骤的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是一种新型的表层切削术,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快,术眼刺激性小,但关于TransPRK术后临床效果的动态性观察、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以及角膜后表面形态等的变化研究鲜见报道。目的评价TransPRK矫治薄角膜近视眼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并与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6-12月在济南市明水眼科医院拟行表层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93例93眼,均纳入右眼进行分析。术眼术前角膜厚度为460~500μm,其中TransPRK组46眼,Epi-LASIK组47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记录并比较2个组术眼的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角膜后表面高度及Q值、角膜像差。结果TransPRK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和屈光度变化的眼数分布与Epi-LASIK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TransPRK组UCVA≥1.0者占93.9%,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占90.9%,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术后1个月haze最明显,TransPRK组有15眼出现haze,占32.6%,Epi-LASIK组有8眼出现haze,占17.4%,均在0.5级以下。TransPRK组haze的发生率略高于Epi-LASIK组,2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41,P=0.092)。2个组间角膜滞后量(CH)值和角膜阻力因子(CRF)值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H:F分组=0.000,P=0.999;CRF:F分组=0.110,P=0.741),但2个组术眼术后CH值和CRF值均明显下降,不同时间点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H:F时间=103.658,P=0.000;CRF:F时间=132.008,P=0.000),其中术后不同时间点CH值和CRF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术后各时间点间的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较术前均轻微后移,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2.868,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1.923,P=0.169)。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术眼角膜后表面Q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191,P=0.663;F时间=1.783,P=0.185)。2个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角膜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与球差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RMS:F分组=0.299,P=0.586;角膜球差:F分组=1.290,P=0.259)。结论TransPRK矫正薄角膜的近视眼术后视力和屈光稳定性较好,与Epi—LASIK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性能降低,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步恢复;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有轻微后移的现象,但并未影响后表面整体的非球面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手疗法 准分子激光/治疗用途 屈光性角膜切削 角膜生物力学 角膜地形图 后并发症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K后角膜水肿1例
14
作者 王卫星 吴云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3期163-163,共1页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屈光性角膜切削 角膜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的应用及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海科 金海鹰 +2 位作者 张洪洋 徐锦堂 李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的结果及并发症。介绍 PRK及LA SIK治疗近视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 789眼不同屈光度的近视进行了准分子激光治疗 ,其中 PRK治疗 2 77眼 ,LA SIK治疗 512眼 ,观察手术后的视力、屈光的变化及并发症的...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的结果及并发症。介绍 PRK及LA SIK治疗近视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 789眼不同屈光度的近视进行了准分子激光治疗 ,其中 PRK治疗 2 77眼 ,LA SIK治疗 512眼 ,观察手术后的视力、屈光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分别为 90 .3 %及 82 .4 %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欠矫和过矫。结论 准分子激光对于近视的治疗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预测性 ,其效果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近视 屈光性角膜切削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