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仰卧及俯卧过屈位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兴灿 陆雪华 +2 位作者 潘建虎 项林爱 俞一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4期468-470,共3页
目的 评价常规仰卧和俯卧过屈位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常规仰卧和俯卧过屈位CT的配对检查。结果  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 40例行手术治疗 ,5例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两种治疗方法显示俯卧过... 目的 评价常规仰卧和俯卧过屈位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常规仰卧和俯卧过屈位CT的配对检查。结果  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 40例行手术治疗 ,5例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两种治疗方法显示俯卧过屈位CT对揭示椎间盘突出物的大小 ,突出后缘的粘连程度及角度 ,黄韧带肥厚等均优于常规仰卧位CT。结论 俯卧过屈位CT能更多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病理变化 ,对常规仰卧具有纠正和补充作用 ,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卧 俯卧过屈位 CT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应用 CT平扫 破裂型 粘连型 包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仰卧位MRI评估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的稳定性 被引量:4
2
作者 赵玉麟 李爱民 +1 位作者 张丙磊 郑燕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90-994,共5页
目的:探讨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仰卧位MRI评估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8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7例;年... 目的:探讨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仰卧位MRI评估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8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7例;年龄47~87岁(65.9±9.0岁).滑脱节段:L310例,L466例,LS11例;依据Meyerding分类,Ⅰ度滑脱82例,Ⅱ度滑脱5例.所有患者均在站立位获得前屈、后伸侧位X线片及仰卧位MRI片,利用图像存档通信系统(PACS系统)对影像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站立位前屈(F)、后伸(E)X线片和仰卧位MRI(S),MRI图像选取T1加权正中矢状面图像.将滑脱距离与椎体宽度的百分比定义为滑脱百分比并用于最后分析.计算出F与E、F与S之间滑脱百分比的差值定义为滑移率.滑移率≥8%定义为节段不稳定.结果:三种体位平均滑脱百分比F位最大[(16.97±5.93)%],其后依次为E位[(14.04±6.38)%]和S位[(9.89±5.34)%],三种体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F-E:P<0.01;F-S:P=0.00;E-S:P=0.00).F-S、F-E之间平均滑移率分别为(7.08±4.60)%(-0.49%~24.32%)、(2.93±3.29)%(-3.46%~11.24%),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以滑移率≥8%为标准,诊断为节段不稳的患者共40例,其中F-S发现37例(92.5%),F-E发现7例(17.5%);F-E显示滑脱节段不稳的7例中,4例F-S也显示不稳,另3例(7.5%)F-S未显示不稳.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评估,应用站立前屈侧位X线片结合平卧位MRI比站立前屈后伸位X线片能更好地显示滑脱节段的不稳定;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仰卧位MRI片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腰椎失稳 过伸过屈位X线片 仰卧位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3
作者 陈威烨 王辉昊 +1 位作者 梁飞凡 詹红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9-601,共3页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高和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等原因,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个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了重大负担。我国颈椎病患病率约为3.8%—17.5%[1],且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传统医学认为,"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高和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等原因,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个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了重大负担。我国颈椎病患病率约为3.8%—17.5%[1],且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传统医学认为,"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发病的关键病机[2],牵引能够拉开椎体间距离,以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神经根、脊髓、血管的受压,调整颈椎与周围神经、血管、肌肉间的关系[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错缝 椎间盘突出 牵引时间 神经根 生理弧度 牵引角度 颈椎牵引 牵引重量 屈位牵引 力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颈椎MRI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翟少智 代海洋 +3 位作者 刘国荣 肖叶玉 洪璧楷 吴仁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3年第4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平山病患者自然位和过屈位时颈椎MRI影像学表现及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大小对平山病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行自然位和过屈位MR扫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测量过屈位平山病和对照组脊膜后间隙... 目的探讨平山病患者自然位和过屈位时颈椎MRI影像学表现及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大小对平山病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行自然位和过屈位MR扫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测量过屈位平山病和对照组脊膜后间隙大小。结果自然位平山病患者颈椎曲度异常,低位脊髓出现萎缩、扁平。过屈位时颈髓前移、变扁,脊膜后间隙出现异常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平山病和对照组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分别为(6.8±0.5 mm)和(4.2±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山病患者过屈位颈椎脊膜后间隙增宽并见异常信号,结合自然位和过屈位MRI影像学特点可协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磁共振成像 颈椎 屈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凸相关名词解释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25-225,共1页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名词解释 悬臂技术 失代偿 肋椎角差 支点侧屈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屈、伸位投照方法的研究(介绍一种投照支架及效果观察)
6
作者 黄卓英 管晶 +2 位作者 苏志民 吕春燕 邹一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3-155,共3页
介绍笔者设计的腰椎屈、伸位投照支架,可达到Puttuo提出的规范投照效果,较简便易行。选择3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和14例正常人同时摄传统法与支架法腰椎屈、伸位X线片。以L1-S1和L3-S1之间的曲度值及L3-S1之... 介绍笔者设计的腰椎屈、伸位投照支架,可达到Puttuo提出的规范投照效果,较简便易行。选择3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和14例正常人同时摄传统法与支架法腰椎屈、伸位X线片。以L1-S1和L3-S1之间的曲度值及L3-S1之间的椎间角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以上指标支架法明显优于传统法,X2>36,P<0.005;腰椎平移≥4mm者支架法24枚传统法10枚,X2=7.76,P<0.01,支架法投照可为临床提供更多腰椎屈伸运动的X线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投射技巧 腰椎 屈位 伸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rton骨折——附11例报告
7
作者 茆振华 沈侠 +2 位作者 沈建中 姜其为 胡清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62-263,共2页
Barton骨折是一种少见的损伤,约占桡骨远端骨折6.7%,全部骨折0.53%。是指通过部分桡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且腕关节伴随远端骨折片向掌侧产生不同程度移位。这种骨折首先由Barton在1938年描述我院于1980年起治疗11例,其中4例经手法复位、... Barton骨折是一种少见的损伤,约占桡骨远端骨折6.7%,全部骨折0.53%。是指通过部分桡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且腕关节伴随远端骨折片向掌侧产生不同程度移位。这种骨折首先由Barton在1938年描述我院于1980年起治疗11例,其中4例经手法复位、腕关节背伸位固定,后因复位失败而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TON骨折 骨折 腕掌屈位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卷2期疑难病案
8
作者 田雨 王晶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0-150,共1页
患者,37岁,20天前因“头晕”于外院检查发现低血糖,遂行全面体检,彩色超声检查发现子宫肌瘤。患者为明确诊断于2012年9月8日入我院妇科门诊检查。患者既往体健,10年前行剖宫产,平素月经规则,经期正常,经量正常,无痛经史。体格... 患者,37岁,20天前因“头晕”于外院检查发现低血糖,遂行全面体检,彩色超声检查发现子宫肌瘤。患者为明确诊断于2012年9月8日入我院妇科门诊检查。患者既往体健,10年前行剖宫产,平素月经规则,经期正常,经量正常,无痛经史。体格查体:T36.5℃,P80/min,R20/rain,BP124/66mmHg,一般内科查体无特殊。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无畸形,官颈不肥大、光滑、无触血,官颈管内无出血,子宫前倾前屈位,4月孕大小,质中,表面光滑,无压痛,子宫右后方突起,占据子宫直肠陷窝,双侧附件区及宫旁组织未扪及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难病案 子宫肌瘤 超声检查 子宫直肠陷窝 前倾前屈位 妇科门诊 妇科检查 表面光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肢位在脑卒中急性期护理中的作用
9
作者 费玉梅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S1期92-93,共2页
关键词 良肢位 脑卒中急性期 脑卒中病 肩关节半脱位 屈位 患侧下肢 出血性脑卒中 肢体功能障碍 膝关节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esis of Qujiashan manganese deposit, Shaanxi Province: constraints from ge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evidences 被引量:3
10
作者 WANG Zi-yong HAN Run-sheng +2 位作者 REN Tao WU Yong-tao LI Hu-j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516-3533,共18页
The Qujiashan manganes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Longmen-Daba fold belt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The layered ore bodies are distributed within the purple-red calcareous shale. Qujiashan is a hi... The Qujiashan manganes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Longmen-Daba fold belt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The layered ore bodies are distributed within the purple-red calcareous shale. Qujiashan is a high-grade w(MnO)=8.92% to 18.76%) manganese deposit with low-phosphorus w(P2O5)=0.08% to 0.16%) content. It also has a low total REEs contents(with an average of 101.3×10-6), and has inconspicuous Ce(0.81 to 1.29) and Eu(1.00 to 1.25) anomalies. lg(Ce/Ce*) values are from-0.02 to 0.11. The ores have high SiO2/Al2O3 and Al/(Al + Fe + Mn) ratios. In figures of Fe–Mn–[(Ni+Cu+Co)×10] and lgU–lgTh, all samples show that hydrothermal exhalative fluid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mineralisation. The δ13CPDB and δ18OSMOW values of eight ore samples are from-20.7‰ to-8.2‰(with an average of-12.4‰) and from 14.3‰ to 18.7‰(with an average of 17.0‰), respectively. Thes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features indicate that hydrothermal fluids derived from deep earth are participation in the metallogenic process, which is also supported by high paleo-seawater temperatures varying from 47.08 to 73.98 °C. Therefore, 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s show that the Qujiashan deposit formed from submarine exhalative hydrothermal sedim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anese deposit element geochemistry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GENESIS Qujiashan manganese depos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