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建成环境对居住安全感的影响——基于全国278个城市社区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延吉 秦波 唐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18-1325,共8页
利用CGSS、POI、道路网等数据,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中国城市建成环境对居住安全感的影响。总体来看,混合型、密路网、紧凑型的建成环境对个体的居住安全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街道眼"的保护机制并非是自动产生的,唯有在... 利用CGSS、POI、道路网等数据,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中国城市建成环境对居住安全感的影响。总体来看,混合型、密路网、紧凑型的建成环境对个体的居住安全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街道眼"的保护机制并非是自动产生的,唯有在社区凝聚力较高、人口构成较为同质的社会环境下,传统城市空间形态才能起到增进居住安全感的作用。因此,不应把当前"窄马路、密路网、开放型"的规划转型仅仅视为一项空间设计工作,而须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以使"街道眼"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居住安全感 多层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中村空间形态对居民居住安全感的影响——以广州珠村为例 被引量:30
2
作者 丁传标 张涵 +2 位作者 程明洋 王绍续 陶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73,共6页
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改变后的村落形态又影响着空间使用者的空间认知。以广州市珠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在定量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究了村落空间形态与居民居住安全感... 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改变后的村落形态又影响着空间使用者的空间认知。以广州市珠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在定量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究了村落空间形态与居民居住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珠村居民整体居住安全感不高,与其狭长弯曲的巷道、无序的居住结构密切相关;(2)村落形态结构中,"临街式"与"巷道式"2种居住形态的居住安全感差异较大,空间组构与"自然监视"是其差异的主要原因;(3)村落空间形态对不同居住者的居住安全感影响不同,对外来年轻女性的居住安全感影响较大。"自然监视"所形成的"虚拟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可防御空间",共存与共存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空间设计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空间句法 居住安全感 珠村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感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基于信任机制的检验 被引量:1
3
作者 梁辉 刘兴昊 陈佳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56,共16页
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构造包括工作安全感和居住安全感的安全感指标体系,检验安全感对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居留意愿的影响及机制。发现安全感显著影响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但居住安全感主要在居留意愿较低的阶段上发挥作用... 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构造包括工作安全感和居住安全感的安全感指标体系,检验安全感对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居留意愿的影响及机制。发现安全感显著影响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但居住安全感主要在居留意愿较低的阶段上发挥作用,之后则主要受到工作安全感的影响。和居住安全感的线性正向影响不同,工作安全感的居留意愿效应呈U型特征,这一结论比较稳健。以信任为机制的中介效应分析,检验了“安全感-信任-居留意愿”的影响链条。其中,人际信任和投资信任机制得以验证。安全感的居留意愿效应只在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群体中发挥作用,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到安全感的影响更大。最后,从破除流动人口社交内卷化、改善流动人口安全感知和发挥信任桥梁作用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安全感 工作安全感 信任 居留意愿 中介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安社会心理调研报告(2001年度)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26,共9页
对于公安工作和社会治安及时准确的评估意义重大。其信息渠道越多、评价指标越多 ,就越容易形成主体的、综合的视角 ,越容易使评价或评估更真实、客观。既往最常用的指标都是以刑事案件的发案率及案件与人口比的犯罪率 ,或是以发生案件... 对于公安工作和社会治安及时准确的评估意义重大。其信息渠道越多、评价指标越多 ,就越容易形成主体的、综合的视角 ,越容易使评价或评估更真实、客观。既往最常用的指标都是以刑事案件的发案率及案件与人口比的犯罪率 ,或是以发生案件与破获案件之比的破案率来衡量的。由于这类统计结果取自警察部门自身 ,因而容易受到警察部门“自我保护机制”的影响。本课题确定的评估指标有以下重点 :1 公众遇到犯罪或违法事件的受害率 ;2 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感受与评价 ;3 公众对警察及警务工作的评价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工作 社会治安 社会心理 2001年 反馈机制 评估指标 调查问卷 调查方式 调查报告 公众受害问题 调查研究 公共场合 犯罪侵害 社会治安 居住安全感 公众评价 警种 警察形象 警民关系 报警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