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活方式视角的城市青年居民交通出行与居住区位选择行为——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凯 徐媛 +1 位作者 周晶 张敏婕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引入生活方式概念并作为城市青年居民细分指标,通过构建潜在类别选择模型,探讨青年居民日常交通出行方式及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基于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将青年居民生活方式分为“市区+个人公共交通+家庭私家车”导向、“市区+个人出行... 引入生活方式概念并作为城市青年居民细分指标,通过构建潜在类别选择模型,探讨青年居民日常交通出行方式及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基于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将青年居民生活方式分为“市区+个人公共交通+家庭私家车”导向、“市区+个人出行无偏好+家庭私家车”导向、“市区+个人/家庭私家车”导向、“市郊+个人/家庭公共交通”导向、“市郊+个人/家庭私家车”导向,及“市郊+个人公共交通+宅家”导向6种类型。随后基于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研究城市青年居民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及居住区位选择间的内在联系。相关研究成果与结论为理解城市青年居民时空选择行为差异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出行方式选择 居住区位选择 潜在类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房租购行为会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吗?——基于微观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家庭 曹清峰 陈天烨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6-36,共11页
本文在考虑住房作为消费品和资本品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在单中心城市模型框架下探讨了居民购房与租房行为上的差异对其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居民购房的概率越高,其居住区位离市中心越远;租房的概率越高,其居住区位离市中心越... 本文在考虑住房作为消费品和资本品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在单中心城市模型框架下探讨了居民购房与租房行为上的差异对其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居民购房的概率越高,其居住区位离市中心越远;租房的概率越高,其居住区位离市中心越近。进一步,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S)微观数据构建排序选择模型对理论命题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控制了居民购房概率测算中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实证结果表明理论命题结论是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购房 租房 居住区位选择 单中心城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状况分析——基于北京市调查数据 被引量:1
3
作者 康琪雪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8-123,共6页
本文基于北京市调查数据,对城市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国外的支付能力指数测算了居民的区位支付能力水平,分析了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以及居民为满足其社会属性对区位的选择,还分析了居民的迁居意愿和社会排斥情况... 本文基于北京市调查数据,对城市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国外的支付能力指数测算了居民的区位支付能力水平,分析了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以及居民为满足其社会属性对区位的选择,还分析了居民的迁居意愿和社会排斥情况。结合分析结果,本文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合理化的角度得出了相关结论并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位选择 特性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居住区位选择微观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静雨 田至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158-165,共8页
分析居住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是居住区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研究影响因素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住区位的资源配置效率,使住宅开发与居民需求相吻合。对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微观因素进行综述,将影响因素归纳为:房价、交通、环境、就业... 分析居住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是居住区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研究影响因素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住区位的资源配置效率,使住宅开发与居民需求相吻合。对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微观因素进行综述,将影响因素归纳为:房价、交通、环境、就业可达性、工作地、家庭生命周期、居民社会属性和收入。总结了影响因素和居民实际选择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位选择 微观影响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人口返迁的新状况及返迁后的居住区位选择——基于“固定时距”迁移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贞 陈晨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3,共12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流动人口增速的趋缓和返迁人数的上升,省际人口返迁的规模及返迁后在省内居住区位的选择对我国城镇化格局的影响不断加深。使用2015年小普查数据计算"固定时距"省际返迁人口的规模和返迁率,以反映我国人口返... 近年来,随着我国流动人口增速的趋缓和返迁人数的上升,省际人口返迁的规模及返迁后在省内居住区位的选择对我国城镇化格局的影响不断加深。使用2015年小普查数据计算"固定时距"省际返迁人口的规模和返迁率,以反映我国人口返迁的新状况,并通过logit模型探讨影响返迁人口省内居住区位选择的因素。研究发现,2015年我国约有271万固定时距省际返迁人口,返迁率为14.16%。返迁人口规模和返迁率较往年明显上升。约10%的返迁人口在省内进行了居住区位再选择。从输出地看,西部地区返迁率高于中部;从输入地看,珠三角返迁率高于长三角。虽然以人力资本衡量,省际返迁是对迁移总人口的逆向选择,但返迁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高于非迁移人口,进行了居住区位再选择的返迁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甚至高于迁移人口。研究反映出当前人口返迁越来越可能是流动人口主动选择的结果,并将对其返回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有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返迁 固定时距 居住区位选择 人口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住房产权下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都市区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33,共7页
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位选择会受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住宅供应体系,从居住区位选择的视角来探究城市... 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位选择会受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住宅供应体系,从居住区位选择的视角来探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北京都市区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构建排序多元Logit模型对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来看,房价、土地价格、交通状况、居住区自然环境和公共服务情况等外部因素是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从宜居性特征来看,距最近公园、最近重点高中、大学以及三级甲等医院的距离等4个因素影响较为显著。(2)从家庭层面的内部影响因素来看,年龄、家庭构成和收入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居住区位选择。然而,性别、学历、职业和距离最近电影院的距离等因素对所有住房类型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3)不同住房产权的居民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除房价、土地价格、距重点高中、三级甲等医院的距离等共性影响因素外,单位住房居民受收入影响较大,经济适用房和租房居民更看重交通便捷性,家庭构成则显著影响着商品房住户的区位选择。相关结论有助于城市居住空间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居住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位选择 影响因素 排序多元Logit模型 北京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就业市场的劳动人口区位选择行为的多智能体模拟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少英 黎夏 +1 位作者 刘小平 劳春华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8,共8页
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提出了基于就业市场的劳动人口区位选择模型(Labor Market Based Model of Residential Location—LMBMRL),利用多智能体对劳动人口居住区位选择行为进行模拟研究。利用GIS方法提取经济产业空间信息,并将经济主体的... 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提出了基于就业市场的劳动人口区位选择模型(Labor Market Based Model of Residential Location—LMBMRL),利用多智能体对劳动人口居住区位选择行为进行模拟研究。利用GIS方法提取经济产业空间信息,并将经济主体的空间异质性引入人口区位选择模型中。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居住成本与通勤成本对个体区位经济效用的影响,设计基于收入和支出的个体决策规则,并利用多智能体方法对劳动人口居住区位选择行为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揭示了在特定经济产业空间结构下,不同人口群体区位选择形成的人口空间结构及其机理。通过成本系数差异分析,反映了居住成本和通勤成本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居住成本较低时,人口空间结构较为集中,而当房价上涨或居住成本较大时,劳动人口形成较为分散的空间格局;若城市交通便捷度提高,则人口的空间集聚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智能体 就业市场 居住区位选择 空间集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