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工艺及其新进展 被引量:92
1
作者 刘晓涛 张延安 崔建忠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7期41-43,50,共4页
综述了金属层状复合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国内外生产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工艺方法及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几种高效、低耗、短流程的制备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新技术。阐述了自蔓延高温合成(SHS)焊接技术的原理、工艺,并对其研究和应用的... 综述了金属层状复合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国内外生产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工艺方法及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几种高效、低耗、短流程的制备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新技术。阐述了自蔓延高温合成(SHS)焊接技术的原理、工艺,并对其研究和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 生产工艺 自蔓延高温合成 焊接 层状复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35
2
作者 田广民 李选明 +3 位作者 赵永庆 刘彩利 贺林娜 刘啸锋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696-701,共6页
概述了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爆炸焊接复合法、轧制复合法和爆炸-轧制复合法3种加工技术。介绍了爆炸焊接复合的机理研究及布药、起爆方式、炸药配制、参数选择等工艺技术研究;论述了轧制复合法的热轧复合、等辊径等辊速冷轧复合、等辊径... 概述了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爆炸焊接复合法、轧制复合法和爆炸-轧制复合法3种加工技术。介绍了爆炸焊接复合的机理研究及布药、起爆方式、炸药配制、参数选择等工艺技术研究;论述了轧制复合法的热轧复合、等辊径等辊速冷轧复合、等辊径等辊速冷轧复合的技术现状;探讨了爆炸-轧制复合技术的关键是爆炸焊接参数的选择、金属层之间均匀的牵引力、轧制工艺参数确定等。指出了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使材料结构复杂化,提高损伤容限,实现复合材料的韧化;功能一体化,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相互渗透、综合集成;高性能化,进一步提高比强度、比模量;智能化,材料、结构和电子相互融合;低成本化,从过去主要关心性能与质量转到降低成本,强调低成本生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 加工技术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微观变形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姜爽 贾楠 Peng Lin Ru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4,11,共12页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通过调控其内部的多尺度微结构特性,可以实现金属结构材料强度-韧性的协同提升,在高端先进制造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显著依赖于各组元层的性能、厚度和异...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通过调控其内部的多尺度微结构特性,可以实现金属结构材料强度-韧性的协同提升,在高端先进制造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显著依赖于各组元层的性能、厚度和异质界面的结构特性。变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微观应力/应变在异质界面处的协调特性对组元金属的形变微观机制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复合材料整体的性能。因此,探索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行为-变形机制-宏观力学性能”的内在关联并揭示其对应的微观形变机理,对设计具有优异综合力学性能的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聚焦于晶态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力学行为及变形机理,介绍了其力学行为的尺寸与界面效应,着重讨论了室温下材料的微观形变物理过程,阐明了非均匀金属层状复合体强韧化的机理。最后,对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塑性变形 微观力学行为 变形机制 异质界面 强韧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生刚 王涛 孙丽达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20,共6页
通过固/固相复合、固/液相复合、液态复合铸造和气相沉积法对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介绍。
关键词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固/固相复合 固/液相复合 液态复合铸造 气相沉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金属层状结构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5
作者 徐圣航 周承商 刘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5-1142,共18页
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材料研究者的关注。该类复合材料利用具有不同金属组元本征特性,并充分发挥了金属-金属界面的不同特性以及金属层之间的协调变形效应的优势。由于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 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材料研究者的关注。该类复合材料利用具有不同金属组元本征特性,并充分发挥了金属-金属界面的不同特性以及金属层之间的协调变形效应的优势。由于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氧化以及优良的塑性,在防冲击、耐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围绕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阐述组元成分、层厚、应变速率以及外加应力状态等与其性能之间的本构关系,可以为进一步优化该材料的结构有着指导意义。此外,还阐述了制备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不同方法以及其适用金属、应用背景等,并着重介绍了一种利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的具有可控界面的新型Ti基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有望广泛运用于其他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制备技术 显微组织 结构-性能本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高书刊 余国庆 +3 位作者 王国迪 李江华 景然 解念锁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16,21,共5页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可设计性、优异的综合性能、多样的制备方法使其成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并得到广泛应用。综述了固-固相复合法、液-固相复合法、液-液相复合法制备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工艺特点及应用,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的优...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可设计性、优异的综合性能、多样的制备方法使其成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并得到广泛应用。综述了固-固相复合法、液-固相复合法、液-液相复合法制备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工艺特点及应用,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对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结合性能的评价方法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龙 张心金 +1 位作者 刘会云 祝志超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95-201,共7页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质量是评价其复合性能的主要指标。介绍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结合性能的主要评价方法,分析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及无损检测等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评价方法的选择要结合复合材料性能要求及复层尺寸等具体情况来...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质量是评价其复合性能的主要指标。介绍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结合性能的主要评价方法,分析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及无损检测等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评价方法的选择要结合复合材料性能要求及复层尺寸等具体情况来进行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结合性能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玻璃层状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国宏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2002年第2期23-26,共4页
关键词 金属/玻璃层状复合材料 发展前景 抗冲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冷轧变形行为及界面过渡层演变
9
作者 唐延川 许举文 +4 位作者 崔泽云 王文慧 张欣磊 唐兴昌 赵龙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7-182,共6页
高铍含量的铍铜(Cu-Be)合金时效后抗拉强度可达1400 MPa以上,伸长率却不到5%,呈现显著的强度-塑性倒置关系,严重影响了合金服役的安全可靠性。高强Cu-Be合金塑性变形时产生的局部应变集中现象是导致其低塑性的根本原因,将层状非均质构... 高铍含量的铍铜(Cu-Be)合金时效后抗拉强度可达1400 MPa以上,伸长率却不到5%,呈现显著的强度-塑性倒置关系,严重影响了合金服役的安全可靠性。高强Cu-Be合金塑性变形时产生的局部应变集中现象是导致其低塑性的根本原因,将层状非均质构型设计的思想运用于Cu-Be合金,构建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减少该现象的产生,有望获得高强塑性的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运用塑性变形法制备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简单易行,受到广泛关注。前人对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轧制变形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复合材料金属组元方面,对界面过渡层变形规律研究较少。本工作利用真空热压复合及后续冷轧变形的方式制备了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O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结合能谱仪(EDS)、显微维氏硬度计对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冷轧变形行为及界面过渡层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冷轧前金属层间界面基本呈平直状,界面结合良好且无裂纹、孔洞等缺陷。当冷轧压下率不超过50%时,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发生不均匀的宏观变形,Cu-Zn层在板材厚度方向的变形量明显大于Cu-Be层和界面过渡层,当冷轧压下率为35%时,界面过渡层的厚度仅减小8.3%,不均匀的塑性变形导致Cu-Be/Cu-Zn界面由平直状态变为波浪状态;当冷轧压下率超过65%时,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内部发生均匀、协调的变形,各层厚度基本按照总冷轧压下率变化。不同冷轧压下率下,显微硬度最高的均为过渡层,其次是Cu-Be层,而Cu-Zn层的显微硬度最低。这是因为在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冷轧变形过程中,界面过渡层主要起到协调变形的作用,处于显著剪切应力状态,会产生额外的背应力强化。本工作探讨了界面过渡层在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冷轧过程中的宏观变形以及强化机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塑性加工变形规律并合理制定其塑性加工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Be合金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 冷轧 界面过渡层 宏观变形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TiB_2陶瓷与Ti6Al4V熔化连接及层状复合材料制备 被引量:5
10
作者 宋亚林 张龙 +1 位作者 赵忠民 马涛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40,115,共4页
通过引入Ti-6Al-4V合金板,采用超重力场燃烧合成技术,在制备细晶TiC-TiB2凝固陶瓷的同时,实现了陶瓷-钛合金的熔化扩散焊,进而制备出具有成分梯度特征的陶瓷-钛合金层状复合材料.陶瓷-钛合金层间接头组织表明,正是因超重力场燃烧合成的... 通过引入Ti-6Al-4V合金板,采用超重力场燃烧合成技术,在制备细晶TiC-TiB2凝固陶瓷的同时,实现了陶瓷-钛合金的熔化扩散焊,进而制备出具有成分梯度特征的陶瓷-钛合金层状复合材料.陶瓷-钛合金层间接头组织表明,正是因超重力场燃烧合成的爆燃特性及超重力场对燃烧产物形成的高温真空环境,使得钛合金表面发生熔化,进而发生液态陶瓷-钛合金液相层间的原子互扩散现象,故在陶瓷-钛合金连接区形成钛合金与富钛碳化物呈相间分布且细小TiB2片晶镶嵌其上的凝固组织,并使陶瓷-钛合金接头呈现成分梯度特征,进而使得陶瓷-钛合金的连接抗剪强度达到450 MPa±35 MPa,层状复合材料硬度从陶瓷至钛合金一侧则呈线性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燃烧合成 超重力场 熔化连接 原子互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