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调控及其性能研究
1
作者 高静 李瑛 +3 位作者 顾可欣 顾庆文 邱报 刘兆平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5-363,共9页
通过调整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元素组成,实现对其体相结构内的类Li_(2)MnO_(3)相晶畴分散度的调控。通过结合高功率X射线衍射和球差电镜证明了Li_(1.08)Ni_(0.225)Co_(0.225)Mn_(0.450)O_(2)材料具有高度分散的类Li 2MnO_(3)相晶畴... 通过调整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元素组成,实现对其体相结构内的类Li_(2)MnO_(3)相晶畴分散度的调控。通过结合高功率X射线衍射和球差电镜证明了Li_(1.08)Ni_(0.225)Co_(0.225)Mn_(0.450)O_(2)材料具有高度分散的类Li 2MnO_(3)相晶畴,同时原位微分电化学质谱测试证明了具有高度分散的类Li_(2)MnO_(3)相晶畴的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可以成功抑制晶格氧的释放。电化学测试表明:微观结构的调控虽然可以提高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平均放电电压,但同时也降低了晶格氧的活性,减少了放电比容量。在循环过程中晶格氧稳定性的提高减轻了结构的退化程度,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表现出更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更缓慢的电压衰减。此外,晶格氧稳定性的提高还改善了材料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微观结构 氧释放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提升高钠P2-Na_(0.85)Mn_(2/3)Ni_(1/3)O_(2)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曹博 王辉 +1 位作者 吕鑫 王娟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230-6236,共7页
P2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产生Na^(+)/空位有序性和P2到O2/OP4相位转变,导致多个充放电平台。低钠P2型层状氧化物在深度脱钠时容易造成材料结构不稳定,限制了可逆容量。这些缺陷造成P2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倍率性差和... P2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产生Na^(+)/空位有序性和P2到O2/OP4相位转变,导致多个充放电平台。低钠P2型层状氧化物在深度脱钠时容易造成材料结构不稳定,限制了可逆容量。这些缺陷造成P2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倍率性差和容量快速衰减。为了抑制Na^(+)/空位有序性和相位转变,采用溶剂热法结合Li^(+)掺杂(0,0.05%,0.1%,0.15%摩尔分数)制备出了无多个电压平台和无相位转变的P2型Na_(0.85)Mn_(0.6)Ni_(0.3)Li_(01)O_(2)(NMNL-0.1)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NMNL-0.1正极材料在2 C电流密度下进行2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3%,而未掺杂锂的P2型Na_(0.85)Mn_(2/3)Ni_(1/3)O_(2)(NMN)样品的容量保持率为30%。在20 C电流密度下NMNL-0.1正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为62.5 mAh·g^(-1)。循环伏安曲线(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结果表明,掺杂Li后的NMNL-0.1正极材料充放电曲线平滑且Na^(+)扩散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Li掺杂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W共掺杂对LiNiO_(2)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刘小九 李东林 +3 位作者 任旭强 高建行 张龙 陆继承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92-5197,5209,共7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铁、钨共同掺杂的镍酸锂正极材料(LiNi_(0.97)Fe_(0.02)W_(0.01)O_(2)),研究了双阳离子掺杂对镍酸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钨共同掺杂可以显著降低镍酸锂的阳离子混排,抑制H2到H3的相变,提高循...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铁、钨共同掺杂的镍酸锂正极材料(LiNi_(0.97)Fe_(0.02)W_(0.01)O_(2)),研究了双阳离子掺杂对镍酸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钨共同掺杂可以显著降低镍酸锂的阳离子混排,抑制H2到H3的相变,提高循环稳定性并且降低电压平台的衰减。在200 mA/g的电流密度下,LiNi_(0.97)Fe_(0.02)W_(0.01)O_(2)材料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8.1%,而LiNiO_(2)材料容量保持率仅为62.9%。此外,LiNi_(0.97)Fe_(0.02)W_(0.01)O_(2)材料也具有更加优异的倍率性能(4000 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126.3 mAh/g)。因此,Fe/W共掺杂有利于提高无钴高镍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无钴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双阳离子掺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Li共掺杂优化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P2-Na_(0.67)Ni_(0.33)Mn_(0.67)O_(2)的电化学性能
4
作者 陈言 沈培智 +1 位作者 白志钟 赵红利 《现代化工》 2025年第10期240-246,共7页
采用液相沉淀-高温烧结法制备P2-Na_(0.67)Ni_(0.33)Mn_(0.67)O_(2)及其Mg-Li共掺杂样品Na_(0.67)Ni_(0.26-x-y)Mg_(x)Li_(y)Mn_(0.67)O_(2)(x=0.05~0.07,y=0.03~0.05)。实验结果表明,Na_(0.67)Ni_(0.22)Mg_(0.07)Li_(0.04)Mn_(0.67)O_... 采用液相沉淀-高温烧结法制备P2-Na_(0.67)Ni_(0.33)Mn_(0.67)O_(2)及其Mg-Li共掺杂样品Na_(0.67)Ni_(0.26-x-y)Mg_(x)Li_(y)Mn_(0.67)O_(2)(x=0.05~0.07,y=0.03~0.05)。实验结果表明,Na_(0.67)Ni_(0.22)Mg_(0.07)Li_(0.04)Mn_(0.67)O_(2)表现出高比容量、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倍率性能。在1 C下,放电比容量达130.1 mAh/g,经过200次充放电,容量保持率为77.2%。此外,利用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电化学阻抗以及非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深入探讨了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Mg-Li共掺杂 P2-Na_(2/3)Ni_(1/3)Mn_(2/3)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铝源Al_2O_3包覆Li_(1.15)Ni_(0.17)Co_(0.11)Mn_(0.57)O_2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莉莉 陈静娟 项宏发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15-2117,2176,共4页
分别采用硝酸铝[Al(NO_3)_3]、异丙醇铝(C_9H_(21)AlO_3)及纳米氧化铝(nano-Al_2O_3)为原料,通过不同方法对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Li_(1.15)Ni_(0.17)Co_(0.11)Mn_(0.57)O_2进行包覆改性,研究了不同铝源为原材料进行Al_2O_3包覆对Li_(1... 分别采用硝酸铝[Al(NO_3)_3]、异丙醇铝(C_9H_(21)AlO_3)及纳米氧化铝(nano-Al_2O_3)为原料,通过不同方法对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Li_(1.15)Ni_(0.17)Co_(0.11)Mn_(0.57)O_2进行包覆改性,研究了不同铝源为原材料进行Al_2O_3包覆对Li_(1.15)Ni_(0.17)Co_(0.11)Mn_(0.57)O_2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及电化学测试等方法来表征包覆前后Li_(1.15)Ni_(0.17)Co_(0.11)Mn_(0.57)O_2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Al(NO_3)_3为铝源的包覆提高了电池的首次比容量、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以C_9H_(21)AlO_3为铝源的包覆层对电池的循环性能有比较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AL2O3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