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波扰动近地面边界层湍流脉动特性
1
作者 王明军 杜桂中 +1 位作者 张佳琳 吴小虎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1-1192,共12页
声波是具有能量的机械波,在大气湍流传输时会改变其物理特征参数,从而影响湍流的时空结构演化。该文基于声波特性和大气湍流理论,结合湍流脉动流速与大气物理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式,通过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声波扰动下近地面边界... 声波是具有能量的机械波,在大气湍流传输时会改变其物理特征参数,从而影响湍流的时空结构演化。该文基于声波特性和大气湍流理论,结合湍流脉动流速与大气物理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式,通过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声波扰动下近地面边界层湍流脉动特性及流速变化,进一步探索声压级的空间分布与大气湍流基本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地面区域内的声压级分布及流速变化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边界层距离声源较近的区域,声场强度越大,对湍流的扰动作用越强,湍流脉动流速变化越快,表明声源会破坏边界层内大气湍流的初始流动状态,影响湍流的时空结构演化,然而改变声源频率,对湍流脉动速度的影响并不是特别的明显。该文主要研究地空链路声波特性与大气湍流结构时空演化物理特性之间的变化规律,数值计算结果可为地空链路光电对抗中大气湍流环境光传输信道特性的改善和干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特性 近地面层湍流 湍流脉动特性 大气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湍流混合层中小激波结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玉新 易仕和 +2 位作者 何霖 程忠宇 田立丰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5,共4页
在对流马赫数为1.24的超声速湍流混合层风洞中,以NPLS实验技术为基础观察到了小激波结构。分析了小激波结构产生时的混合层流场参数,给出了从实验图像中确定对流马赫数的方法,避免了理论分析不必要的假设。探讨了小激波结构产生、发展... 在对流马赫数为1.24的超声速湍流混合层风洞中,以NPLS实验技术为基础观察到了小激波结构。分析了小激波结构产生时的混合层流场参数,给出了从实验图像中确定对流马赫数的方法,避免了理论分析不必要的假设。探讨了小激波结构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湍流混合 小激波 对流马赫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E-D卫星近地点上观测的n(He)估算湍流层顶高度 被引量:2
3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2 位作者 王劲松 王英鉴 徐寄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2-766,共5页
本文分析了AE D极轨卫星近地点的变化及其相应的大气膨胀和密度分布情况 .在高度相同情况下 ,中低纬区热层底部的大气密度比高纬区大 ,卫星受阻也就更大 ,从而卫星近地点的高度在中低纬区比高纬区要低、白天比夜间低 .采用近地点上的n(... 本文分析了AE D极轨卫星近地点的变化及其相应的大气膨胀和密度分布情况 .在高度相同情况下 ,中低纬区热层底部的大气密度比高纬区大 ,卫星受阻也就更大 ,从而卫星近地点的高度在中低纬区比高纬区要低、白天比夜间低 .采用近地点上的n(He)观测资料 ,根据大气数密度在低层内均匀混合和高层内扩散分离的不同垂直分布特征 ,粗略地估算出湍流层顶的高度Zt 及其变化 .高纬区内Zt 高低与纬度几乎无关 ,但对磁暴的响应十分明显 .中低纬区内 ,Zt 随纬度减小而增大 ;白天地区Zt 大于夜间 ,而与磁暴的关系不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D卫星 近地点 湍流 扩散分离 大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湍流剪切层对圆柱涡激振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军雷 吴金星 +1 位作者 丁林 任保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8-183,共6页
为研究完全湍流剪切层(2×10~4~4×10~4<Re<1×10~5~2×10~5)下雷诺数对涡激振动动态响应的影响,在OpenFOAM平台下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Spalart-Allmaras一方程湍流模型,采用二阶范德... 为研究完全湍流剪切层(2×10~4~4×10~4<Re<1×10~5~2×10~5)下雷诺数对涡激振动动态响应的影响,在OpenFOAM平台下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Spalart-Allmaras一方程湍流模型,采用二阶范德波尔方程描述二维圆柱体涡激振动,对完全湍流剪切层下的圆柱绕流涡激振动进行数值计算,分析涡激振动的振幅、频率特性,并在Williamson-Roshko(W-R)图谱中分析旋涡尾迹脱落模式.结果表明:在相同折减速度下提升雷诺数时,圆柱振幅会显著增大,最大振动振幅值高于自由剪切层过渡旋涡区结果及修正Griffin图谱结果.雷诺数对提高圆柱的涡激振动振幅和同步区的范围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完全湍流剪切层中,当提升阻尼参数(α≥0.38)时,涡激振动的上部分支消失,振动频率出现"阶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激振动 质量阻尼比 流固耦合 旋涡脱落 湍流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剪切湍流混合层中被动标量扩散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航 许春晓 +2 位作者 张兆顺 SERGE S AYRAULT M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27,共6页
研究被动标量在无剪切湍流混合层中的扩散。实验在风洞中进行,用大小网格尺度比为2∶1的网格实现无剪切湍流混合层,用烟粒子作为测量用的示踪粒子同时作为被动标量形成浓度场,用PIV测量得到速度场同时用Mie散射测量得到高施密特数的浓度... 研究被动标量在无剪切湍流混合层中的扩散。实验在风洞中进行,用大小网格尺度比为2∶1的网格实现无剪切湍流混合层,用烟粒子作为测量用的示踪粒子同时作为被动标量形成浓度场,用PIV测量得到速度场同时用Mie散射测量得到高施密特数的浓度场,由此可以计算得到速度和浓度相关,并用实验数据直接检验大涡模拟中亚格子应力Smagorinsky模式和亚格子质量通量梯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剪切湍流混合 被动标量 扩散 风洞试验 MIE散射 亚格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边界层中马蹄形涡的形成方式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克文 连淇祥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45-151,共7页
本文使用一种新的流动显示方法——激光片光运动法和几种实验技巧对湍流边界层中的马蹄形涡进行了观测,发现并描述了其形成的四种方式:二次不稳定式、组合式、变形式和突发式。对这四种马蹄形涡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实验结果... 本文使用一种新的流动显示方法——激光片光运动法和几种实验技巧对湍流边界层中的马蹄形涡进行了观测,发现并描述了其形成的四种方式:二次不稳定式、组合式、变形式和突发式。对这四种马蹄形涡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这些马蹄形涡在尺度、运动速度和变形上是有差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形涡 湍流力界 流动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层大气湍流对舰船激光通信的影响
7
作者 郭谊 隋波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62,共3页
近海层大气湍流对舰船激光通信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Kolmogorov和Rytov大气湍流理论,推导适用于描述强、弱湍流条件下信噪比及误码率的理论模型,结合舰船通信的物理条件进行数值仿真,同时分析在相应湍流强度下大气湍流对不同波长激光... 近海层大气湍流对舰船激光通信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Kolmogorov和Rytov大气湍流理论,推导适用于描述强、弱湍流条件下信噪比及误码率的理论模型,结合舰船通信的物理条件进行数值仿真,同时分析在相应湍流强度下大气湍流对不同波长激光通信性能指标的影响,并提出提高通信质量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大气湍流 激光通信 对数振幅起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压缩平板边界层流动的湍流/非湍流界面层空间分布的统计特性
8
作者 黄智康 刘锋 +1 位作者 张欣羡 周毅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9-718,共10页
为揭示可压缩湍流边界层中湍流/非湍流界面层(TNTI)空间分布的演化规律,对马赫数Ma为2.9的空间发展平板湍流边界层流动进行直接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湍流体积分数确定涡量阈值,从而获得TNTI的外边界,并以此为基准统计发现条件平均的涡量... 为揭示可压缩湍流边界层中湍流/非湍流界面层(TNTI)空间分布的演化规律,对马赫数Ma为2.9的空间发展平板湍流边界层流动进行直接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湍流体积分数确定涡量阈值,从而获得TNTI的外边界,并以此为基准统计发现条件平均的涡量和法向速度在TNTI处骤降。根据TNTI的统计结果发现,在湍流段平均界面层,平均TNTI高度和边界层名义厚度保持线性关系。TNTI高度的概率密度函数满足正态分布。在湍流段,界面层高度的均方根(RMS)与平均界面层高度之比呈线性减小的趋势,界面层高度和瞬时摩擦力系数的相关性系数近似为0。随着湍流边界层发展,界面层高度的RMS逐渐趋于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压缩流动 平板边界 湍流/非湍流界面 湍流体积分数 涡量阈值 法向速度 界面高度 边界名义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壁面猝发湍流对颗粒物起尘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13
9
作者 林官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99-602,共4页
应用象限分析对在环境风洞中模拟的平坦近壁面湍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近壁面湍流的间歇性结构与猝发现象,观察了颗粒物起动的过程,探讨了猝发湍流对颗粒物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比平均雷诺切应力高1个量级的瞬时雷诺切应力,时间分担率小于... 应用象限分析对在环境风洞中模拟的平坦近壁面湍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近壁面湍流的间歇性结构与猝发现象,观察了颗粒物起动的过程,探讨了猝发湍流对颗粒物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比平均雷诺切应力高1个量级的瞬时雷诺切应力,时间分担率小于20%,而对平均雷诺切应力的贡献率却达到50%.近壁面层湍流猝发行为中抛射和外交换对颗粒物的飞起有支配作用,导致的瞬时雷诺切应力足以使颗粒物脱离地表进入空中.以10倍平均雷诺应力来估计抛射行为导致的瞬时雷诺切应力,考察瞬时雷诺切应力对颗粒物起动的作用,得到了与经验公式一致的起尘临界摩擦速度公式.在颗粒物起动研究中,对于可表征湍流在空间和时间上间歇性猝发特点的瞬时雷诺切应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起动风速 象限分析 近壁面层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影响电离层F_2区的一种可能机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依谋 王劲松 +1 位作者 肖佐 索玉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2-97,共6页
在台风期间,特别是台风登陆前后,强烈的海气、陆气相互作用会增强低层大气中的湍流活动,并可能导致大气湍流层顶的抬升,这种抬升会改变高层大气结构,从而影响高层大气中的光化学过程,最终造成对电离层的影响,在台风活动抬升了湍流层顶... 在台风期间,特别是台风登陆前后,强烈的海气、陆气相互作用会增强低层大气中的湍流活动,并可能导致大气湍流层顶的抬升,这种抬升会改变高层大气结构,从而影响高层大气中的光化学过程,最终造成对电离层的影响,在台风活动抬升了湍流层顶的前提下,利用一个一维电离层物理模型,模拟了日本中纬地区 (45°N,142°E)电离层F2区的响应.模拟结果很好地定性解释了如下观测事实,台风期间,电离层foF2会下降,对给定频率电波的反射面会抬升;同时还表明以上过程会导致hmF2上升,这表明台风期间湍流层顶的抬升可能是台风影响电离层F2区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湍流 F2区临界频率 F2区峰值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往返式探空观测的大气湍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晨义 曹晓钟 +1 位作者 郭启云 袁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67-1982,共16页
利用2018年6月2日至2019年11月14日,安庆、长沙、赣州、南昌、宜昌、武汉6个站点的往返式探空试验数据,使用Thorpe分析方法计算了湍流层厚度、对数湍流耗散率、Thorpe尺度、浮力频率并进行概率、水平、垂直等分布特征的分析。这些探空... 利用2018年6月2日至2019年11月14日,安庆、长沙、赣州、南昌、宜昌、武汉6个站点的往返式探空试验数据,使用Thorpe分析方法计算了湍流层厚度、对数湍流耗散率、Thorpe尺度、浮力频率并进行概率、水平、垂直等分布特征的分析。这些探空数据观测精度较高,且垂直分辨率约为6~10 m,延伸至大约30 km的高度,可以在整个对流层和平流层下部估计湍流。本研究基于湍流特征分析,比较了各个站点之间以及上升段与下降段之间的差异。对数湍流耗散率log_(10)ε(代表ε的量级)分布具有两个模态,分别以-35 m^(2)s^(-3)和-5 m^(2)s^(-3)附近为峰值中心并向两侧递减。对流层的分布相对于平流层更加集中,且对流层的峰值中心的数值略大于平流层中心,这说明平流层的湍流强度稍弱于对流层。从对数湍流耗散率log_(10)ε、Thorpe尺度(L_T)、浮力频率(N~2)三个参数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可以看出,湍流强度受L_T与N~2的配置影响,并且对流层与平流层的特征相反。本研究揭示了高分辨率的往返式探空组网观测数据用于自由大气湍流特征研究的潜力,以及其相对于传统探空数据的时空加密观测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往返式探空资料 下投探空 Thorpe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研究最近半世纪的一些发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蔡树棠 周光坰 +1 位作者 魏中磊 谢象春 《力学进展》 EI 1980年第1期16-36,共21页
一、绪言 (Ⅰ)研究湍流的意义 (Ⅱ)国外开展湍流研究的情况 二、湍流理论的进展 (Ⅰ)先把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平均的理论 (a)1950年以前发展情况简述 (1)Reynolds方程和混合长度理论 (2)各向同性湍流的统计理论 (3)具有剪应力的普通湍流理... 一、绪言 (Ⅰ)研究湍流的意义 (Ⅱ)国外开展湍流研究的情况 二、湍流理论的进展 (Ⅰ)先把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平均的理论 (a)1950年以前发展情况简述 (1)Reynolds方程和混合长度理论 (2)各向同性湍流的统计理论 (3)具有剪应力的普通湍流理论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边界 计算机 湍流附面 拟序结构 湍流运动 湍流混合 关联函数 相关函数 湍流研究 脉动速度 流动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光学
13
《中国光学》 EI CAS 1999年第6期70-71,共2页
O431 99063995单层共轭校正宽视场自适应光学=Wide—field—of—view adaptive optics with mono—conjugatecorrection[刊,中]/阎吉祥,俞信(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19(1).—58—62将多层湍流... O431 99063995单层共轭校正宽视场自适应光学=Wide—field—of—view adaptive optics with mono—conjugatecorrection[刊,中]/阎吉祥,俞信(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19(1).—58—62将多层湍流用单层等效,为单层共轭校正宽视场自适应光学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系统 层湍流 宽视场 光电工程 理工大学 校正 时间带宽 空间带宽 直接斜率波前复原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 and hydrodynamic flow analysis of nanofluids over a plate 被引量:4
14
作者 AOUINET Hana DHAHRI Maher +2 位作者 SAFAEI Mohammad Reza SAMMOUDA Habib ANQI Ali 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340-3353,共14页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log-law behavior for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of a wall-bounded flow is performed over a flat plate immersed in three nanofluids(Zn O-water,SiO_(2)-water,TiO_(2)-water).Numerical simula...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log-law behavior for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of a wall-bounded flow is performed over a flat plate immersed in three nanofluids(Zn O-water,SiO_(2)-water,TiO_(2)-water).Numerical simulations using CFD code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boundary layer and the hydrodynamic flow.To validate the current numerical model,measurement points from published works were used,and the compared results were in good compliance.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velocity series of 0.04,0.4 and 4 m/s and nanoparticle concentrations0.1% and 5%.The influence of nanoparticles’ concentration on velocity,temperature profiles,wall shear stress,and turbulent intensity was investigated.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iscous sub-layer,the buffer layer,and the loglaw layer along the potential-flow layer could be analyzed based on their curving quality in the regions which have just a single wall distance.It was seen that the viscous sub-layer is the biggest area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areas.Alternatively,the section where the temperature changes considerably correspond to the thermal boundary layer’s thickness goes a downward trend when the velocity decreases.The thermal boundary layer gets deep away from the leading edge.However,a rise i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nanoparticles indicated a minor impact on the shear stress developed in the wall.In all cases,the thickness of the boundary layer undergoes a downward trend as the velocity increases,whereas increasing the nanoparticle concentrations would enhance the thickness.More precisely,the log layer is closed with log law,and it is minimal between Y^(+)=50 and Y^(+)=95.The temperature for nanoparticle concentration φ=5%is higher than that for φ=0.1%,in boundary layers,for all studied nanofluids.However,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behavior is inverted from the value of Y^(+)=1 and the temperature for φ =0.1%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ase of φ =5%.For turbulence intensity peak,this peak exists at Y^(+)=100 for v=4 m/s,Y^(+)=10 for v=0.4 m/s and Y^(+)=8 for v=0.04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 nanofluids hydrodynamic flow wall shear stress turbulent inten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