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划分新方法-最大受光面法 被引量:27
1
作者 庄崇洋 黄清麟 +2 位作者 马志波 郑群瑞 王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共11页
【目的】依据林木树冠是否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林木树冠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提出林层划分新方法——最大受光面法,为揭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垂直结构的自然分异规律提供新方法。【方法】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将林... 【目的】依据林木树冠是否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林木树冠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提出林层划分新方法——最大受光面法,为揭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垂直结构的自然分异规律提供新方法。【方法】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将林分划分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在受光层中,以林木树高为聚类因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法)对受光层进一步分层。【结果】通过最大受光面法将5块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标准地划分为受光层Ⅰ和非受光层Ⅱ,其中受光层包括Ⅰ_1和Ⅰ_2亚层;最大受光面法林层划分结果显示,5块标准地的受光层和非受光层的分界面高度(即第Ⅰ,Ⅱ层分界面高度)分别为17.0,16.5,17.0,17.0和16.0 m;Ⅰ_1和Ⅰ_2亚层的分界面高度分别为25.0,27.0,25.0,22.9和25.0 m;划分林层后,Ⅰ_1,Ⅰ_2和Ⅱ层的每公顷蓄积量,相邻的Ⅰ_1,Ⅰ_2和Ⅱ层间的高差和Ⅰ_1,Ⅰ_2,Ⅱ层平均胸径均符足林层划分国家标准(GBT 26424—2010)。【结论】CVPA-H曲线的变化规律证实了最大受光面的存在,在野外只需判断林木树冠是否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林木树冠是否明显突出(即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即可实现林层划分,无需测量每株林木树高,野外操作简单易行;林层划分结果与剖面图判断结果的对比和各层测树因子都符合林层划分国家标准(GBT 26424—2010)等,验证了最大受光面法划分林层的科学性;最大受光面法能较好地反映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垂直结构的自然分异规律,该方法依据林木树冠是否能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进行林层划分,体现了林木对垂直光照和空间资源竞争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天然阔叶林 层划分 最大受光面 ward法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的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2 位作者 赵海涛 张帆宇 梁收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1-1244,共14页
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包括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这些红层地层的沉积组合、构造变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等是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地质过程的客观记录,对其系统研究是重建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之基础... 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包括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这些红层地层的沉积组合、构造变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等是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地质过程的客观记录,对其系统研究是重建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之基础。依据这些红层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沉积序列与沉积环境、空间分布型式和构造线方向及构造样式,西秦岭及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个构造层。三个构造层对应于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即早白垩世北东向盆—山构造、晚白垩世区域左旋走滑拉分构造和渐新世—上新世区域伸展泛盆地阶段。结合印支期多块体拼贴形成的中国大陆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格局与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分析,认为西秦岭早白垩世北东向盆山构造格局是中生代以来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的东亚区域性伸展构造的组成部分;晚白垩世走滑拉分盆地则是白垩纪拉萨地块与羌塘—昌都地块汇聚碰撞背景下中国西北大陆区域性左旋走滑作用的结果;而渐新世—上新世的泛盆地阶段则指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构造—地貌响应之前经历了漫长区域伸展均衡坳陷和侵蚀夷平期,这说明上新世,西秦岭尚未成为现今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构造响应起始于上新世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西秦岭 中—新生代 构造层划分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考虑执行延迟最小化和资源约束的改进层划分算法 被引量:7
3
作者 陈乃金 江建慧 +2 位作者 陈昕 周洲 徐莹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55-1066,共12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层划分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了划分块的最小执行延迟和尽可能充分利用可重构资源,能够跟踪层划分算法节点分配过程并进行调整,消除了经典层划分算法不能动态更新就绪节点列表选取节点进行划分的缺陷.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层划分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了划分块的最小执行延迟和尽可能充分利用可重构资源,能够跟踪层划分算法节点分配过程并进行调整,消除了经典层划分算法不能动态更新就绪节点列表选取节点进行划分的缺陷.实验结果表明,与层划分算法相比,所提出的改进层划分算法在模块数、执行延迟和跨模块间的I/O边数等三个方面均获得了改进.与现有的簇划分、增强静态列表、多目标时域划分、簇层次敏感等四种划分算法相比,新算法能获得最少的执行延迟,并且随着可重构处理单元面积的增大,模块数的均值也是最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构计算 时域划分 层划分 最小化执行延迟 资源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描述中的小层划分与对比——以垦西油田K71断块东营组为例 被引量:41
4
作者 郭秀蓉 程守田 刘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5-58,共4页
结合研究实例 ,提出了根据成因地层学分析的储层地层单元分级以及充分认识沉积微相基础上的小层划分与对比 ;同时 ,依据钻井、测井资料 ,以环境水动力条件变化为基础总结出稳定型、分叉型、尖灭型、稳定叠置型、叠置分叉型、叠置尖灭型... 结合研究实例 ,提出了根据成因地层学分析的储层地层单元分级以及充分认识沉积微相基础上的小层划分与对比 ;同时 ,依据钻井、测井资料 ,以环境水动力条件变化为基础总结出稳定型、分叉型、尖灭型、稳定叠置型、叠置分叉型、叠置尖灭型等 6种小层稳定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西油田 油藏描述 东营组 层划分 对比 成因地 沉积微相 测井资料 环境水动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被引量:25
5
作者 贾鹏 李明 +5 位作者 卢远征 樊茹 李鑫 邓胜徽 曾乙洋 刘鑫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7,共9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发育大套白云岩,由于岩性、电性差异小,化石稀少,地层厚度变化大,层序划分与演化特征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基于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露头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及测井资料的研究,结合测井曲线频谱...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发育大套白云岩,由于岩性、电性差异小,化石稀少,地层厚度变化大,层序划分与演化特征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基于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露头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及测井资料的研究,结合测井曲线频谱趋势分析技术及碳氧同位素相关数据,开展对洗象池群层序地层的划分及建立全盆地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盆地内虽然基本都是一套白云岩,各分区命名差异大,但依然具有全盆范围内可对比的不整合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研究认为四川盆地洗象池群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且厘定了盆地内各分区间的层序地层对应关系。在建立全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发现洗象池群地层分布呈西薄东厚的楔形体,其中遂宁-乐至-资阳以西缺乏洗象池群沉积。层序格架内有利储集层的分布明显受控于层序界面,其中颗粒滩相主要发育在高位体系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洗象池群 碳、氧同位素 频谱趋势分析 序地层划分 序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第三纪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杜振川 丁述理 魏魁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9-712,共4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第三纪地震、测井曲线和岩相资料的综合分析,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盆地充填序列按古构造运动面划分为5个超层序,分别与盆地演化的阶段性相当。在其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19个Ⅲ级层序和42个Ⅳ级层序。并...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第三纪地震、测井曲线和岩相资料的综合分析,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盆地充填序列按古构造运动面划分为5个超层序,分别与盆地演化的阶段性相当。在其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19个Ⅲ级层序和42个Ⅳ级层序。并以基准面旋回为基础,长周期基准面旋回为周期,短周期为成因地层单元,论述了不同结构和叠加样式的短期旋回型式及在中长周期旋回中的分布规律,基准面变化与层序发育特征、层序分布模式、沉积体系类型和盆地充填演化序列,以及与油气储盖组合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高分辨率序地层划分 琼东南盆地 基准面旋回 叠加样式 沉积体系 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北慈利大庸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划分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忠雄 王剑 +1 位作者 段太忠 高永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7-33,共7页
通过对各类层序界面的识别,以沉积特征、副层序和体系域与结构转换面等层序分析,进行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将湘西北慈利 大庸地区台缘斜坡相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划分为11个Ⅲ级层序,其中上震旦统7个、下寒武统4个,主要是Ⅱ型层序。在区... 通过对各类层序界面的识别,以沉积特征、副层序和体系域与结构转换面等层序分析,进行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将湘西北慈利 大庸地区台缘斜坡相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划分为11个Ⅲ级层序,其中上震旦统7个、下寒武统4个,主要是Ⅱ型层序。在区域层序地层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露头层序地层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震旦统—下寒武统 沉积特征 序地层划分 慈利-大庸地区 湘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姆河右岸B区中部卡洛夫-牛津阶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发育模式 被引量:6
8
作者 武重阳 于炳松 +5 位作者 王红军 阮壮 程传捷 郭同翠 张良杰 程木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4-937,共14页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然而目前盆地内卡洛夫—牛津阶的层序划分和地层对比依然存在争议。基于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以阿姆河右岸B区29口井的岩心资料及50口井的测井资料为依据,结合地...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然而目前盆地内卡洛夫—牛津阶的层序划分和地层对比依然存在争议。基于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以阿姆河右岸B区29口井的岩心资料及50口井的测井资料为依据,结合地震、薄片、地球化学等手段,开展了阿姆河右岸B区卡洛夫-牛津阶的层序地层研究。将阿姆河右岸B区卡洛夫-牛津阶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和15个四级层序,其中卡洛夫阶包括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牛津阶分为3个三级层序(SQ3-SQ5)。在高精度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垂向上,各级层序格架内部高位域生屑砂屑灰岩及礁滩体沉积更为发育;在平面上,根据不同层序沉积几何体和沉积相的分布,明确提出了卡洛夫期和牛津期发育两种不同的碳酸盐岩台地类型的观点:SQ1-SQ2时期(卡洛夫期)研究区应为缓坡型台地,初始具有西高东低的地貌,坡度较缓,沉积速率差别不大,主要发育缓坡台地层序地层模式; SQ3-SQ5时期(牛津期)则演化为镶边台地,研究区沉积速率远小于A区,随着海平面变化形成了差异巨大的西高东低沉积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右岸 卡洛夫-牛津阶 序地层划分 序地格架 序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层划分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马珍玉 王树森 +3 位作者 王春霞 赵波 赵婧 吴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2-117,共6页
以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型、林龄及密度的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碳储量高于纯林,其排列顺序为白桦落叶松林(158.14 t/hm^2)>落叶松白桦林(137.62 t/hm^2)>... 以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型、林龄及密度的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碳储量高于纯林,其排列顺序为白桦落叶松林(158.14 t/hm^2)>落叶松白桦林(137.62 t/hm^2)>白桦林(132.23 t/hm^2)>兴安落叶松林(110.62 t/hm^2);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30~34年、35~39年和40~45年林分碳储量依次为136.01、145.04和161.61 t/hm^2;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其碳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2 000~2 499株/hm^2(179.42 t/hm^2)、2 500~2 999株/hm^2(135.95 t/hm^2)、3 000~3 499株/hm^2(133.09 t/hm^2)、≥3 500株/hm^2(131.16 t/hm^2)。基于组内方差分析所得结果差异均不显著,因此林龄介于30~45年之间、平均林分密度1 450~3 850株/hm^2的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在进行碳汇计量时可以划分为同一碳层进行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 层划分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林层划分的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断面积生长模型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松 朱光玉 +3 位作者 陈振雄 卢侃 黄朗 刘卓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4-192,共9页
【目的】研究复层林林分层次对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断面积生长的影响,从林层角度构建复层混交异龄林断面积生长模型,反映不同林层的断面积生长规律,为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生长收获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南省51块栎类天... 【目的】研究复层林林分层次对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断面积生长的影响,从林层角度构建复层混交异龄林断面积生长模型,反映不同林层的断面积生长规律,为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生长收获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南省51块栎类天然次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树高聚类法、国际林联标准和光竞争高度法划分林层,以Schumacher式分别对全林分及上层林、下层林断面积进行拟合,选择最优林层划分方法;考虑总断面积与各林层断面积的相容性问题,通过比例平差法构建相容性林层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全树高聚类法、国际林联标准和光竞争高度法的林层划分结果均满足《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要求,且不同林层间统计量的F检验结果均显著;Schumacher式能较好模拟全林分及不同林层的断面积生长,其确定系数(R 2)均在0.92以上,相比不分层的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分层后不同林层断面积生长模型R 2从0.9259提高到0.9455~0.9846;选择国际林联标准的优势高划分作为栎类天然次生林最优林层划分方法,其断面积生长模型精度最高(R 2=0.9704,MAE=1.4588,RMSE=2.1786),与不分层的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相比,R 2提高5.0%,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39.8%、26.4%;以总断面积为基础控制的比例平差法能较好解决总断面积与各林层断面积的相容性问题,相比各分项的独立预估模型,上层林R 2由0.9746提高到0.9868,下层林R 2由0.9802提高到0.9888。【结论】复层林林分层次对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断面积生长影响显著,考虑林层效应对研究林层断面积特征、提高断面积建模精度具有重要作用。从林层角度揭示亚热带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分断面积生长过程,对栎类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生长收获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划分 断面积生长模型 比例平差法 相容性 栎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区震旦系层序地层划分 被引量:25
11
作者 梅冥相 聂瑞贞 +2 位作者 张海 陈永红 孟晓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60,共12页
上扬子区的震旦系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前者包含较多的黑色页岩,而后者则以大套白云岩为特征。从岩相序列到米级旋回,从沉积相序列到三级层序,可将浅水台地背景的震旦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这些三级层序均以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为... 上扬子区的震旦系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前者包含较多的黑色页岩,而后者则以大套白云岩为特征。从岩相序列到米级旋回,从沉积相序列到三级层序,可将浅水台地背景的震旦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这些三级层序均以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为特征;该5个三级层序组成一个二级层序,陡山沱组较多的黑色页岩到灯影组大套白云岩所组成的向上变浅序列是该二级层序的主要特点,从而表明二级层序与三级层序具有相似的相序组构。以各个主要剖面点的层序划分为基础,依据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可以建立研究区域震旦系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表明,包含较多的深水黑色页岩系的陡山沱组,代表了大冰期之后的海侵作用的特点;与寒武系的变化特征不同,而原生沉积组构保存较为完好的灯影组白云岩,自北西而南东沉积环境由浅变深的沉积背景中均为白云岩,这种变化特点可能意味着前寒武纪末期特殊的白云石化作用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沉积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划分 震旦系 上扬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的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被引量:24
12
作者 梅冥相 张海 +1 位作者 孟晓庆 陈永红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292-1304,共13页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邻区的下寒武统发育完整,是一套从黑色页岩系到碳酸盐岩的地层序列。寒武系与震旦系之交的台地淹没事件之后,在研究区域普遍形成一套以牛蹄塘组为代表的缺氧盆地相黑色岩系,随着沉积环境的逐渐变浅,在下寒武统顶部...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邻区的下寒武统发育完整,是一套从黑色页岩系到碳酸盐岩的地层序列。寒武系与震旦系之交的台地淹没事件之后,在研究区域普遍形成一套以牛蹄塘组为代表的缺氧盆地相黑色岩系,随着沉积环境的逐渐变浅,在下寒武统顶部发育一套以清虚洞组为代表的碳酸盐岩地层。因此,下寒武统组成一个二级层序,其中可以进一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形成一个有序的海侵—海退旋回序列。在二级层序之中,三级层序形成一个有序的垂直叠加形式,自下而上三级层序由"凝缩段(CS)+高水位体系域(HST)"序列演变为"海侵体系域(TST)+凝缩段(CS)+高水位体系域(HST)",层序界面类型由淹没不整合型层序界面演变为明显的暴露间断面,意味着二级层序的相序组构与三级层序存在相似性。上述时间变化在不同的空间古地理背景之中形成了一些差异,从北西向南东,古地理背景由浅变深,下寒武统厚度变薄,向东南变为一个难以进行三级层序划分的凝缩序列。以不同古地理背景的典型剖面的层序划分为基础,根据三级层序的两大属性——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可以建立研究区域能反映出地层记录中"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的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表明,研究区域的下寒武统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地层序列,代表以凝缩序列为基底的碳酸盐台地生长与形成过程:伴随着寒武纪早期的快速海侵作用事件所造成的生态空间的拓展,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奠定了古地理基础,同时意味着沉积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事件之间的较为密切的关系以及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区 下寒武统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区中、上寒武统的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被引量:19
13
作者 梅冥相 刘智荣 +1 位作者 孟晓庆 陈永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7-626,共10页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邻区的中、上寒武统发育完整,是一套从少量灰岩到大套白云岩所组成的地层序列;以娄山关群白云岩为代表的自北西而南东的进积作用穿时,代表了与二级海退作用相对应的碳酸盐台地进积作用的基本特征,从而形成一个复杂...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邻区的中、上寒武统发育完整,是一套从少量灰岩到大套白云岩所组成的地层序列;以娄山关群白云岩为代表的自北西而南东的进积作用穿时,代表了与二级海退作用相对应的碳酸盐台地进积作用的基本特征,从而形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格架。在研究区域,特别是浅水台地背景之中,从厚度较小的含化石的陡坡寺组到厚度近千米的贫乏化石的娄山关群白云岩,给层序地层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而在较深水背景之中的中、上寒武统,沉积相序列的有序性正好弥补浅水背景中的不足。中、上寒武统组成一个二级层序,其中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七个三级层序,形成一个有序的海侵—海退旋回序列。伴随着上述时间变化的同时,从北西向南东,古地理背景由浅变深,中、上寒武统由大套白云岩地层相变为泥页岩夹灰岩地层。在不同古地理背景的典型剖面的层序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三级层序的两大属性———“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可以建立研究区域能反映出地层记录中“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区域的中、上寒武统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表明:虽然地层的沉积记录较为复杂,但是建立在以“沉积物的时间演化序列与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为基础的层序地层研究,可以从复杂的地层记录之中寻找出更多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区 中、上寒武统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法的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徐敬领 王贵文 +1 位作者 刘洛夫 张春花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186,共5页
测井资料是地层信息的集合体,测井信号的奇异性一般反映了地层边界信息。经验模态分解能检测信号的奇异性。为此,针对目前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存在人为性和多解性等问题,提出了利用基于测井资料的经验模态分解法进行地... 测井资料是地层信息的集合体,测井信号的奇异性一般反映了地层边界信息。经验模态分解能检测信号的奇异性。为此,针对目前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存在人为性和多解性等问题,提出了利用基于测井资料的经验模态分解法进行地层划分及对比。方法的基本原理是:①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对测井资料进行分解,得到不同频率成分的本征模态函数;②根据多级分解下的本征模态函数表现出的周期性振荡特征,将其与地质上划分的各级层序界面建立对应关系,即不同频率的周期对应不同规模的层序、各个频率段之间的突变点对应着层序界面,进而实现对各级层序的划分;③在各级层序格架控制下,进行等时地层对比。在长庆油田延长组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得到的结果比地质分层结果更精细,对比效果更好,为利用测井资料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数据 划分 本征模态函数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 被引量:33
15
作者 张满郎 李熙喆 +1 位作者 谷江锐 谢武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9-298,共10页
利用露头、岩心、钻测井、地震资料,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建立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19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层序的体系域构成及其基本特征。二级层序对应于特定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SS1—裂陷海湾... 利用露头、岩心、钻测井、地震资料,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建立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19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层序的体系域构成及其基本特征。二级层序对应于特定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SS1—裂陷海湾与局限海共存阶段;SS2—统一陆表海阶段;SS3—近海平原沼泽、三角洲阶段;SS4—近海湖盆沉积阶段;SS5—内陆红色碎屑岩沉积阶段。建立了三种层序格架中的沉积砂体发育模式(包括太原组的海陆交互相潮坪—三角洲模式,山西组的近海平原沼泽—三角洲模式、下石盒子组的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模式),并对层序格架中的主要砂体类型及分布进行分析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古生代 划分 沉积演化 砂体类型 序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划分 被引量:7
16
作者 朱永进 刘玲利 +1 位作者 赵睿 尹太举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共4页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划分过程中,综合分析露头、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发现一些新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野外露头上特征明显的岩性转化面及暴露侵蚀岩溶发育带;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具有弱振幅,中—低连续特征的退覆层序界面;沉积相序...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划分过程中,综合分析露头、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发现一些新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野外露头上特征明显的岩性转化面及暴露侵蚀岩溶发育带;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具有弱振幅,中—低连续特征的退覆层序界面;沉积相序变化及沉积粒序特征反映出的海平面变化规律。能谱曲线上识别出Th-K占主导和U占主导的2种异常峰点,前者被认为一般代表较大规模的海侵。根据这些新标志,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完成了层序划分工作,并以PG2井为例阐述了三级层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划分 飞仙关组 普光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曲线自动分层技术及在杏北地区小层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7
作者 程玉群 李秀荣 刘铁桩 《断块油气田》 CAS 2000年第2期23-25,共3页
首先阐述了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小层划分的原理和方法 ,采用层内差异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进行分层 ,该方法是目前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小层划分和对比 ,并最终实现定量化、自动化的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通过大量地质研究认为卡准所分地层的顶... 首先阐述了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小层划分的原理和方法 ,采用层内差异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进行分层 ,该方法是目前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小层划分和对比 ,并最终实现定量化、自动化的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通过大量地质研究认为卡准所分地层的顶、底界是自动分层的基础 ,而对分层参数 (B值和dmin 值 )的选取以及一些分层处理技巧都必须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储层分布特征 ,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结合杏北地区河流相储层的具体实际 ,对区内葡Ⅰ 1~ 3主力油层进行划分和对比。通过对比 52口井的自动分层与人工分层结果 ,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的符合程度 ,大大提高了小层划分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曲线 内差异法 自动划分 自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北部拗陷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润合 斯春松 +3 位作者 陈明 马立桥 王鹏万 谭富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在对北羌塘拗陷侏罗系地层发育特征分析基础上,通过典型剖面沉积相、层序界面特征、准层序叠置序列、体系域构成等研究,将侏罗系地层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第1层序(SQ1)对应于雀莫错组地层,第2层序(SQ2)对应于布曲组中下部地层,第3层... 在对北羌塘拗陷侏罗系地层发育特征分析基础上,通过典型剖面沉积相、层序界面特征、准层序叠置序列、体系域构成等研究,将侏罗系地层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第1层序(SQ1)对应于雀莫错组地层,第2层序(SQ2)对应于布曲组中下部地层,第3层序(SQ3)对应于布曲组上部和夏里组下部地层,第4层序(SQ4)对应于夏里组中上部和索瓦组下部地层,第5层序(SQ5)对应于索瓦组上部和雪山组地层。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北羌塘拗陷内侏罗系层序地层对比。研究区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对羌塘盆地地层划分与对比、分析盆地古地理微地貌、预测盆地埋藏区生储盖发育特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剖面 划分 北羌塘拗陷 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 被引量:11
19
作者 何莹 黎平 +2 位作者 杨宇 吴亚军 唐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26,148,共5页
运用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结合野外露头层序调查和覆盖区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的分析,根据层序界面组成、特征、识别标志及形成机理等因素,将四川盆地通南巴地区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地层划分为8个Ⅲ级层序、2个Ⅱ级... 运用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结合野外露头层序调查和覆盖区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的分析,根据层序界面组成、特征、识别标志及形成机理等因素,将四川盆地通南巴地区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地层划分为8个Ⅲ级层序、2个Ⅱ级层序。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该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台盆的沉积充填结构和有利储层发育层位进行了刻划,还指出了本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部署的有利方向为马路背—黑池梁地区的T1f1—P2ch、T1f3、T1j2储层及元坝地区的T1f1—P2ch、T1f3、T1j2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通南巴地区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划分 序格架 储集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划分及储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李忠 雷雪 晏礼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1期39-43,12-13,共5页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对川东地区TMC气田某区块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横剖面进行了高频层序划分,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储层分布规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石炭系顶界的差异风化剥蚀现象进行了解释。应用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学...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对川东地区TMC气田某区块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横剖面进行了高频层序划分,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储层分布规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石炭系顶界的差异风化剥蚀现象进行了解释。应用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学的观点,分析了形成该区石炭系地层和储层速度特征的地质原因,即石炭系的块状高速特征是石炭系成岩作用强,白云岩化程度高,沉积岩性颗粒相对较粗,孔隙类型以溶孔、溶洞为主等地质特征的综合反映。该地区有效储层表现为块状高速特征中的若干相对低速(薄)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石炭系 序地 特征 沉积岩 速度 划分 条带 气田 分布 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