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碎屑岩储集层层内非均质性测井定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潮流 周灿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5-599,共5页
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可提供反映岩石导电特性的高分辨率二维图像,能够精细描述储集层岩电特性的细微变化。采用反映阵列数据分布集中程度的评估函数定量计算储集层的非均质系数,实现依据测井信息对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进行连续定... 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可提供反映岩石导电特性的高分辨率二维图像,能够精细描述储集层岩电特性的细微变化。采用反映阵列数据分布集中程度的评估函数定量计算储集层的非均质系数,实现依据测井信息对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进行连续定量评价的研究目标。参照中国陆相储集层基于渗透率变异系数的非均质程度分类标准,根据计算的非均质系数C将储集层均质程度分为3类:均质(C<0.15);相对均质(0.15≤C<0.5);强非均质(C≥0.5)。以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河口坝两种沉积微相为例,将岩心渗透率数据与非均质系数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成像测井的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能够很好地刻画砂岩储集层层内非均质程度,可以用于碎屑岩储集层非均质性定量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储集评价 层内非均质性 成像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方式与碎屑岩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22-28,共7页
砂体的韵律性和砂岩储层层内不连续薄隔层的存在导致砂岩储层层内渗透率差异,从而影响其层内非均质性。本文对八类沉积方式形成的砂体的内部韵律性及泥质薄夹层分布特征进行讨论,建立各类砂体沉积模式与碎屑岩储层层的非均质性的联系。
关键词 沉积方式 碎屑岩储 层内非均质性 韵律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沉积环境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以黄骅坳陷为例 被引量:36
3
作者 郑浚茂 于兴河 +1 位作者 谢承强 李丽霞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4期501-508,共8页
以黄骅坳陷第三系为例,系统论述了冲积扇、水下扇、重力流水道、堡坝、三角洲及河流等沉积砂体的层内非均质性。其中辫状河沉积砂体属于强非均质层,堡坝沉积砂体属于均质层,不同沉积砂体的非均质性特点受沉积条件及沉积方式的控制,... 以黄骅坳陷第三系为例,系统论述了冲积扇、水下扇、重力流水道、堡坝、三角洲及河流等沉积砂体的层内非均质性。其中辫状河沉积砂体属于强非均质层,堡坝沉积砂体属于均质层,不同沉积砂体的非均质性特点受沉积条件及沉积方式的控制,而成岩作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沉积环境 层内非均质性 油藏 储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高树新 杨少春 +1 位作者 胡红波 郭勇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5期10-13,共4页
论述了运用非线性映射方法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并定量表征了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特征。结果表明,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克服了单因素非均质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解决了各种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贡献及其权重较难确定的难... 论述了运用非线性映射方法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并定量表征了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特征。结果表明,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克服了单因素非均质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解决了各种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贡献及其权重较难确定的难题;研究区目的层各小层及韵律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差异中等,层间非均质性呈较强一中等,平面非均质性则以中等一较强为主,而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呈中等程度。研究成果在研究区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沙二段 综合指数 断块 平面 层内非均质性 单因素 权重 韵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21断块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谢俊 张金亮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10-13,共4页
储层非均质性变化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法21断块的岩石物性分析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断块的层内、层间及平面的非均质性变化特点,从而为该断块制定开发调整方案奠定了基础。本文的分析方法也可推广到... 储层非均质性变化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法21断块的岩石物性分析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断块的层内、层间及平面的非均质性变化特点,从而为该断块制定开发调整方案奠定了基础。本文的分析方法也可推广到对同类型非均质性油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内非均质性 平面 油气采收率 法21断块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煤层气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定量评价——以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为例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俊乾 卢双舫 +2 位作者 薛海涛 王伟明 张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9,共8页
煤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煤层气开采。以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3#煤层为例,开展高阶煤层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采用变异系数定量评价了煤储层物性参数(含气量、吸附时间、宏观和显微裂隙密度)和煤岩学参数(显微组分和最大镜质体反射率)在储层... 煤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煤层气开采。以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3#煤层为例,开展高阶煤层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采用变异系数定量评价了煤储层物性参数(含气量、吸附时间、宏观和显微裂隙密度)和煤岩学参数(显微组分和最大镜质体反射率)在储层纵向上的非均质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煤储层参数层内非均质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吸附时间(平均变异系数0.524 6)、矿物质含量(0.466 5)、总显微裂隙密度(0.438 1)、总宏观裂隙密度(0.314 3)、惰质组含量(0.247 3)、镜质组含量(0.112 5)、含气量(0.087 7)和最大镜质组反射率(0.013 5)。其中,吸附时间、矿物质含量和裂隙密度层内非均质性较强,是需要重点评价的储层参数。研究成果为煤层气储层非均质性的精细刻画以及定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系数 层内非均质性 高阶煤储 郑庄区块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县探区低孔低渗砂体的成因类型与层内非均质模式 被引量:9
7
作者 陈景山 周彦 +3 位作者 彭军 谭秀成 王明献 苟迎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58,共6页
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岩芯、分析化验、测井等资料的沉积相精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主要发育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三种沉积相,在其中识别出的砂体成因类型主要有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重力流水道、远... 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岩芯、分析化验、测井等资料的沉积相精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主要发育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三种沉积相,在其中识别出的砂体成因类型主要有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重力流水道、远源浊积等10种不同微相类型的砂体,它们的孔隙度分布于2.20%-14.90%,渗透率为0.01“10^-3~6.50×10^-3μm^2,多数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类型。导致这些砂体最终演变成低孔低渗储层的主要原因是沉积期后的压实作用和胶结充填作用,求得压实损孔率为18%-19%,胶结充填损孔率平均约为9%,最终使这些砂体的现今平均孔隙度仅在10%左右。根据单砂体内粒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参数及其测井响应特征在垂向上的变化型式,区分出孔渗向上变差型、孔渗向上变好型、复合型、复杂型等四种基本类型的层内非均质模式,分析并指出了前三种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砂体微相类型、沉积水动力、沉积物粒度、沉积序列等因素,而复杂型层内非均质性则主要与砂体内差异胶结作用、差异埋藏溶蚀作用等成岩改造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成因类型 层内非均质性 模式 控制因素 低孔低渗 富县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非均质砂层内石油运移和聚集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4
8
作者 马中良 曾溅辉 +3 位作者 冯炎松 赵玉旗 王永诗 刘惠民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8年第6期33-38,共6页
通过不同充注方式层内非均质砂层油运移和聚集的二维模拟实验表明:正韵律砂层中,不同非均质程度,即不同渗透率级差的砂层,在不同的充注方式和能量条件下,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与含油层位具有差异。当渗透率级差较小时,中部渗透率中等的砂... 通过不同充注方式层内非均质砂层油运移和聚集的二维模拟实验表明:正韵律砂层中,不同非均质程度,即不同渗透率级差的砂层,在不同的充注方式和能量条件下,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与含油层位具有差异。当渗透率级差较小时,中部渗透率中等的砂层比下部渗透率大的砂层和上部渗透率小的砂层更容易成为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成为含油层;当渗透率级差较大时,下部渗透率大的砂层比中部渗透率中等的砂层和上部渗透率小的砂层更容易成为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为含油层。反韵律砂层中,渗透率级差较小时,上部渗透率大的砂层和中部渗透率中等的砂层比下部渗透率小的砂层更容易成为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为含油层。在稳态充注条件下,侧向充注和断层充注含油层位基本相同,含油饱和度在垂向上表现为"韵律"特征;断层幕式充注下,含油面积更大,中等渗透率和大渗透率砂层均为含油层,且在大渗透率砂层中运移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内非均质性 实验模拟 渗透率级差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控制作用的定量评价——以英台地区青山口组、泉头组四段Ⅰ砂组为例 被引量:19
9
作者 胡忠贵 朱忠德 +1 位作者 李相明 冯常茂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6,共3页
目的层段的沉积微相研究是认识储层各种物性特征的重要基础。文章以英台地区下白垩统青山口组、泉头组四段Ⅰ砂组为研究对象,确定为扇三角洲相沉积,并划分出六种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引入油藏描述中相控模型的概念,定量地讨论了研究区沉... 目的层段的沉积微相研究是认识储层各种物性特征的重要基础。文章以英台地区下白垩统青山口组、泉头组四段Ⅰ砂组为研究对象,确定为扇三角洲相沉积,并划分出六种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引入油藏描述中相控模型的概念,定量地讨论了研究区沉积微相与储层发育程度、储层物性及单层内非均质性的关系。研究表明,水下分支河道、河口砂坝微相的储层物性良好,而席状砂、远砂坝微相的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反映沉积微相的变化规律控制着储层物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英台地区 油藏描述 相控 席状砂 扇三角洲 层内非均质性 下白垩统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层内流动单元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白振强 杜庆龙 +1 位作者 王曙光 凌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58,共4页
为了确定利用渗透率差异划分层内流动单元划分的界限,根据流动单元的定义,设计了层内正韵律非均质模型,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通过理论模型的模拟,研究了河流相储层层内非均质正韵律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差下垂向各部分的水淹特征、水淹... 为了确定利用渗透率差异划分层内流动单元划分的界限,根据流动单元的定义,设计了层内正韵律非均质模型,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通过理论模型的模拟,研究了河流相储层层内非均质正韵律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差下垂向各部分的水淹特征、水淹规律和采出程度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储层层内渗透率的相对大小决定了注入水驱油自然形成的通道。不同厚度储层划分层内流动单元的界限明显不同,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理论模型验证,提出了层内流动单元划分的渗流差异指标,为层内流动单元的划分提供主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储 层内流动单元 渗透率级差 层内非均质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家铺油田孔一段枣Ⅴ油组储集层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武军昌 尹伟 +1 位作者 王卓 郭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6,共3页
在分析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毛管压力参数等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成果,从岩石类型、储集层物性、孔隙结构及非均质性等方面对沈家铺油田孔一段枣Ⅴ油组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孔一段枣Ⅴ油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 在分析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毛管压力参数等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成果,从岩石类型、储集层物性、孔隙结构及非均质性等方面对沈家铺油田孔一段枣Ⅴ油组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孔一段枣Ⅴ油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杂砂岩;孔一段枣Ⅴ油组为中孔、中渗储集层,其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粒度中值及泥质含量等因素影响。研究认为,孔一段枣Ⅴ油组具有较强的平面、层间、层内非均质性,并可划分为四类,以Ⅱ类和Ⅲ类储集层为主,Ⅱ类储集层最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储集评价 岩屑 储集 毛管压力 砂岩 层内非均质性 岩石类型 长石 粒度中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地化、测井资料综合评价油层水淹程度方法日趋成熟
1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8期73-73,共1页
“地化、测井资料在油层水淹程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是在深入总结大庆油田水淹形成机理和油水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薄、差油层和非均质层采用井壁取心、地化热解分析、镜下荧光分析等项录井技术,以准确求取剩余油饱和度为核心,... “地化、测井资料在油层水淹程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是在深入总结大庆油田水淹形成机理和油水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薄、差油层和非均质层采用井壁取心、地化热解分析、镜下荧光分析等项录井技术,以准确求取剩余油饱和度为核心,通过地化分析获得剩余油饱和度及原油性质参数,通过实物观察及镜下荧光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等手段,分析判断储层油水分布状况,结合测井资料,建立了图版法、谱图法、图像法等多种综合评价水淹层的新方法。该方法受层薄、低渗透、层内非均质性等因素影响较小,可细致解剖油层水淹状况,提高水淹层精细评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程度 水淹 综合评价 测井资料 地化 应用 油水运动规律 剩余油饱和度 层内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油藏描述中的沉积微相研究——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一段、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33
13
作者 刘家铎 田景春 +4 位作者 李琦 董伟 徐学兵 王新征 王富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36-45,共10页
本文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一段、沙二段地层为研究对象,划分出了16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随着湖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 本文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一段、沙二段地层为研究对象,划分出了16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随着湖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给的变化,三角洲由东北向西南不断推进或收缩.在纵向上可明显划分二个旋回,即沙二段从早到晚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平原,沙一段从早到晚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并通过相控模型的研究,定量地讨论了沉积微相对砂体(储层)发育程度、储层物性及储层单层内非均质性的控制,研究表明分流河道、边滩和河口坝沉积微相为研究区内最有利的相带.并指出砂体的沉积微相特征从微观上和宏观上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这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的储层模型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沉积擞相 层内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