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层层内烃类微运移地球化学效应——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Ⅲ号砂层组5号页岩层为例
1
作者 张冬梅 李水福 +2 位作者 张延延 苏鹏 周畅然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7-856,共10页
烃源岩层内烃类微运移是页岩油富集的重要途径,所产生的地球化学效应是其发生的有力证据。为了证实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烃类微运移存在,研究页岩油富集机理,以泌页1井和程2井核桃园组三段上亚段Ⅲ号砂层组5号页岩层为研究对象,运用... 烃源岩层内烃类微运移是页岩油富集的重要途径,所产生的地球化学效应是其发生的有力证据。为了证实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烃类微运移存在,研究页岩油富集机理,以泌页1井和程2井核桃园组三段上亚段Ⅲ号砂层组5号页岩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热解、抽提色层、色谱—质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以及岩石薄片观察等技术,揭示了研究区页岩层内烃类微运移的存在及其所产生的地球化学效应。结果表明:根据热释烃(S1)含量与总有机碳(TOC)含量关系,将研究区页岩层内烃类微运移划分为弱排烃(Ⅰ类)、强排烃(Ⅱ类)和外来烃(Ⅲ类)三种情况,并定量计算出相应的排烃强度;三类烃类微运移的地球化学特征:Ⅲ类样品饱芳比最高,Ⅱ类样品饱芳比最小,Ⅰ类样品介于两者之间;正构烷烃nC_(19)与甲基菲比值出现相似的规律。另外,岩石薄片观察进一步证实:Ⅲ类样品具有较多的储集空间,外来烃可进入赋存;Ⅱ类样品裂缝发育,油气可顺畅排出;Ⅰ类样品的孔喉半径小、渗透率低、毛细管阻力大且裂缝不发育,其排烃不畅,这与其产生的地球化学效应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层内微运移 地球化学效应 5号页岩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