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层控蚁群层位自动追踪的Wheeler转换方法及其应用
1
作者 殷文 郭加树 +2 位作者 李援 朱剑兵 李长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9,共9页
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增强同相轴的连续性,然后引入支持向量机技术对地震剖面上的点进行分类处理,同时以地震振幅、瞬时相位、层位倾角、信息素浓度等信息作为蚁群层位追踪的评价函数,提出改进蚁群搜索的地震层位对比和自动追踪算法。... 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增强同相轴的连续性,然后引入支持向量机技术对地震剖面上的点进行分类处理,同时以地震振幅、瞬时相位、层位倾角、信息素浓度等信息作为蚁群层位追踪的评价函数,提出改进蚁群搜索的地震层位对比和自动追踪算法。在此基础上,将时深域沉积旋回韵律体对比追踪结果转换到Wheeler域,实现时间域和Wheeler域的同步解释,从而有效揭示沉积组合的空间关系,突出缺失和叠加模式,使在年代地层域中提取时间切片成为可能,对沉积、侵蚀和沉积时间有更深刻的理解。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层位自动追踪 蚁群算法 Wheeler转换 体系域同步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蚁群追踪策略的地震层位自动识别方法 被引量:14
2
作者 殷文 李援 +3 位作者 郭加树 张琳 朱剑兵 李长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3-561,共9页
目前层位拾取和标定更多地是依靠人工或机器辅助的方式进行,如同相轴追踪、基于神经网络和图像边缘提取技术的层位拾取,业界的地震层位追踪方法偏重于三维层位追踪和剖面自动追踪算法。存在效率低、需要人为指定种子点、训练追踪时间长... 目前层位拾取和标定更多地是依靠人工或机器辅助的方式进行,如同相轴追踪、基于神经网络和图像边缘提取技术的层位拾取,业界的地震层位追踪方法偏重于三维层位追踪和剖面自动追踪算法。存在效率低、需要人为指定种子点、训练追踪时间长等缺陷,且每次只能完成一个层位(面)追踪,无法对层间关系进行解释。为此,提出了基于改进蚁群追踪策略的地震层位自动识别方法。首先采用改进的加权中值滤波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在增强同相轴连续性的基础上,减少了传统种子点生长算法中的人为参与;基于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引入支持向量机(SVM)技术对地震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同时综合考虑地震振幅、瞬时相位、层位倾角、信息素浓度等多种信息,纳入蚁群层位追踪的评价函数,采用改进的蚁群搜索算法实现地震层位自动追踪。通过对追踪区域进行划分,实现区域内小层加密,提供多种合理的层位加密策略,完成地震层位追踪后期处理。实际资料应用结果检验了方法的有效性,为层序地层分析、沉积体系域解释、精细储层描述提供了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位自动追踪 地震数据预处理 SVM回归分析 评价函数 改进蚁群算法 信息素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分频调谐体和Wheeler转换技术的薄储层预测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殷文 朱剑兵 +2 位作者 李援 郭加树 李长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69-1282,I0007,共15页
传统的储层预测主要在时间域或深度域进行,尤其对陆相复杂地质体而言,存在较强的多解性。另外,常规地震调谐体的分析是以地震资料的主频为基础,不考虑高频分量的贡献。为此,以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首先采用分频技术提取... 传统的储层预测主要在时间域或深度域进行,尤其对陆相复杂地质体而言,存在较强的多解性。另外,常规地震调谐体的分析是以地震资料的主频为基础,不考虑高频分量的贡献。为此,以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首先采用分频技术提取不同频段地震数据调谐体;然后,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的地震层位自动追踪和拾取的基础上,在时间域结合沉积旋回特性将层位追踪结果进行Wheeler域转换,构建地层对比和年代地层格架,实现年代地层和沉积体系域的同步解释,有效揭示了沉积组合间的空间关系;进而提取高频调谐体地层切片,实现层控薄储层预测,通过等时界面有效提高了薄砂体的横向预测精度。上述方法既能发挥地震数据的高纵向分辨率的优势,又能在Wheeler域发挥等时切片的横向分辨率的优势,减小了储层解释的多解性,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为薄储层的识别提供了新思路。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分频调谐体 层位自动追踪 Wheeler域转换 体系域同步解释 薄储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属性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勤英 杨茜 刘忠亮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59,共3页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利用地震属性研究储层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文中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在精细地层小层对比、整体解剖精细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层段内的砂泥岩薄互层砂组进行了多种地震属性的处理分析...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利用地震属性研究储层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文中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在精细地层小层对比、整体解剖精细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层段内的砂泥岩薄互层砂组进行了多种地震属性的处理分析及试验,形成了一套多体多属性地层追踪及快速高效的储层描述方法。利用此技术在东濮凹陷马厂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不仅从整体上描述了储层的空间展布,而且利用丰富的地层信息描述了小断块内储层的分布特征,为断块油气藏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位自动追踪 精细对比 振幅属性描述储 相干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三维解释方法在地震解释和油藏描述中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明富 任春丽 蔡正旗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6年第10期139-142,共4页
全三维解释方法是一种能有效地将地质、钻井、测井、物探、计算机等知识综合应用于地震解释和油藏描述的综合解释方法,它可以使解释人员从不同属性的三维数据体中快速获取各种信息。详细介绍了在多个油田应用全三维解释技术在构造解释... 全三维解释方法是一种能有效地将地质、钻井、测井、物探、计算机等知识综合应用于地震解释和油藏描述的综合解释方法,它可以使解释人员从不同属性的三维数据体中快速获取各种信息。详细介绍了在多个油田应用全三维解释技术在构造解释、沉积相分析、砂体空间展布、地震反演、相干体断层解释、断层内层位追踪、波阻抗砂体追踪、三维可视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指导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三维解释 层位自动追踪 三维可视化 沉积相 砂体构造解释 相干体地震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在DF气田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雷 韩文明 张恒山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1期18-21,共4页
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在DF气田气藏描述中的应用效果表明 ,以方差体与相干体技术为基础 ,利用层位自动追踪技术和层面可视化及沿层精细雕刻等三维可视化解释新方法 ,不仅能够从三维空间整体把握该气田气藏的构造和沉积特征 ,避免地震解释... 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在DF气田气藏描述中的应用效果表明 ,以方差体与相干体技术为基础 ,利用层位自动追踪技术和层面可视化及沿层精细雕刻等三维可视化解释新方法 ,不仅能够从三维空间整体把握该气田气藏的构造和沉积特征 ,避免地震解释的随意性 ,而且可以提高地震解释的精度和效率 ,使地震信息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 DF气田 方差体技术 相干体技术 层位自动追踪 面可视化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下精细构造建模的技术策略 被引量:14
7
作者 范廷恩 翁斌 +1 位作者 张金淼 桑淑云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3期172-176,共5页
渤海海域新近系断层复杂 ,构造破碎 ,地层横向变化很大 ,在这种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精细构造建模的难度很大。为此 ,以全三维可视化解释为主要工作思路 ,对已引进的各种相关软件系统进行了技术组合应用研究 ,形成了一套在复杂地质条件下... 渤海海域新近系断层复杂 ,构造破碎 ,地层横向变化很大 ,在这种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精细构造建模的难度很大。为此 ,以全三维可视化解释为主要工作思路 ,对已引进的各种相关软件系统进行了技术组合应用研究 ,形成了一套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精细构造建模的技术策略 ,并在秦皇岛 2 7/ 33和渤中 2 5 1构造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后续的油藏地质建模提供了高精度的边界约束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 油藏 层位自动追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