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固循环床提升管内的局部颗粒浓度及流动发展 被引量:26
1
作者 黄卫星 漆小波 +2 位作者 潘永亮 祝京旭 石炎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6-631,共6页
采用反射式光纤浓度探头对f100mm×15.1m循环床提升管8个轴向截面上11个径向位置的局部颗粒浓度进行了测量, 分析研究了颗粒浓度径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沿轴向的发展变化。结果表明: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是一个由核... 采用反射式光纤浓度探头对f100mm×15.1m循环床提升管8个轴向截面上11个径向位置的局部颗粒浓度进行了测量, 分析研究了颗粒浓度径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沿轴向的发展变化。结果表明: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是一个由核心区向边壁区逐渐扩展,并最终达到总体充分发展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受边壁区发展过程所控制;相对于核心区,边壁区的发展不仅显著缓慢,而且受操作条件的影响也较显著。实验还发现:在颗粒加速段,无因次颗粒浓度的径向分布不具有相似性,不仅与径向位置有关,而且还与床层截面高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管 局部颗粒浓度 循环流化床 流动发展 气固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重颗粒在循环床提升管内的局部颗粒浓度分布 被引量:2
2
作者 段小平 漆小波 +2 位作者 黄卫星 林海波 祝京旭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46-50,共5页
为研究颗粒物性对循环床提升管中气固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以空气 -沙子为气 -固体系 ,采用光纤探头测试了Φ 10 0mm× 10m循环床提升管中的局部颗粒浓度 ,并与FCC颗粒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粗重颗粒 (沙子 )无因次浓度的径向分布及... 为研究颗粒物性对循环床提升管中气固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以空气 -沙子为气 -固体系 ,采用光纤探头测试了Φ 10 0mm× 10m循环床提升管中的局部颗粒浓度 ,并与FCC颗粒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粗重颗粒 (沙子 )无因次浓度的径向分布及其沿轴向的发展与细颗粒 (FCC)有明显的不同 ,重颗粒无因次浓度的径向分布沿轴向没有明确的相似性 ,环核流动结构也发生变化 ,其环区缩小 ,核心区扩展到边壁处附近。采用间歇指数 (IntermittencyIn dex)对提升管内气 -固混合程度进行的定量描述表明 ,随着床层高度的增加 ,间歇指数逐渐减小 ,径向分布更加均匀 ;在相同Gs1.2 /Gg2 .0 条件下 ,确定截面上间歇指数的径向分布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床提升管 粗重颗粒 局部颗粒浓度 环核流动结构 间歇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波长调制检测循环湍动流化床局部颗粒浓度
3
作者 张长练 曾涛 +1 位作者 刘少北 董亮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84,共4页
针对当前方法致检测的准确度低,检测过程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激光波长调制实现循环湍动流化床局部颗粒浓度检测的方法。首先根据颗粒动力学理论模拟颗粒脉动流动和k-ε双方程模型实现气固湍流流动模拟,建立循环湍动流化床气固两相... 针对当前方法致检测的准确度低,检测过程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激光波长调制实现循环湍动流化床局部颗粒浓度检测的方法。首先根据颗粒动力学理论模拟颗粒脉动流动和k-ε双方程模型实现气固湍流流动模拟,建立循环湍动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实现循环湍动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分析,然后通过改变激光二极管驱动电流时输出的波长扫描循环湍动流化床局部颗粒浓度的峰值,并利用锁相放大的方法,对通过的循环湍动流化床局部颗粒浓度进行检测,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准确描述循环湍动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特性,检测准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波长调制 循环湍动流化床 局部颗粒浓度 检测准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气固提升管内的颗粒浓度及环核结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漆小波 黄卫星 +2 位作者 潘永亮 祝京旭 石炎福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3-47,共5页
根据100mm×15.1m循环床提升管8个截面上11个径向位置的局部颗粒浓度的系统实验数据研究了提升管中气固两相流的环核流动结构。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局部颗粒浓度大约在无因次半径r/R=0.8处与相应截面的平均颗粒浓度 εs达到相等,... 根据100mm×15.1m循环床提升管8个截面上11个径向位置的局部颗粒浓度的系统实验数据研究了提升管中气固两相流的环核流动结构。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局部颗粒浓度大约在无因次半径r/R=0.8处与相应截面的平均颗粒浓度 εs达到相等,操作条件和轴向位置的改变对其没有明显影响,并由此提出以εs= εs为确定核心区无因次半径的依据。近壁环形区内的颗粒浓度及其对操作条件变化的敏感性均显著大于核心区,是构成提升管截面平均颗粒浓度总体变化的主要因素。核心区和边壁区的平均颗粒浓度随 εs的增加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增加关系,所得到的环、核区平均颗粒浓度关联式的预测结果与本实验数据及文献数据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管 循环流化床 局部颗粒浓度 环核流动结构 无因次核心区半径 气固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