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EEG及rSO_(2)联合NBNA在先天性膈疝新生儿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1
作者 马颖君 王惠萍 +2 位作者 席朝霞 苟维娜 王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1-496,共6页
目的通过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_(2))、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等检查方... 目的通过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_(2))、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等检查方法评估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患儿脑损伤情况,以明确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的足月CDH住院患儿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损伤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脑损伤组(n=36)和对照组(n=47)。比较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及入院、生后14 d、生后28 d的改良aEEG评分、rSO_(2);比较生后28 d时NBNA评分;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种工具对脑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脑损伤组患儿各时间节点改良aEEG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脑损伤组患儿rSO_(2)在生后14 d、生后28 d低于对照组并恢复缓慢,NBNA评分也提示脑损伤组患儿神经发育明显低于对照组;ROC曲线显示生后28 d rSO_(2)、生后28 d aEEG、NBNA评分联合诊断脑损伤的效能优于单用(曲线下面积:0.968 vs.0.701 vs.0.685 vs.0.870;敏感度:92.0%vs.53.7%vs.87.8%vs.95.1%;特异度:97.0%vs.86.1%vs.50.0%vs.72.2%)。结论联合应用改良aEEG评分、rSO_(2)、NBNA在CDH患儿脑损伤诊断时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膈疝 组织饱和度(rso_(2)) 振幅整合电图(aEEG) 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NBNA)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氧饱和度监测在围术期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郑业英 郭飞 魏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467-471,476,共6页
局部氧饱和度(rSO_2)是一种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评估局部氧供需平衡的新型方法,具有无创、连续、灵敏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指导。局部氧饱和度通常因监测部位不同而称为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和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StO_2)。最初,脑氧... 局部氧饱和度(rSO_2)是一种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评估局部氧供需平衡的新型方法,具有无创、连续、灵敏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指导。局部氧饱和度通常因监测部位不同而称为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和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StO_2)。最初,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胸手术中得到应用,在老年和危重症患者的非心脏手术中也具有监测价值。随着临床运用增多,局部氧饱和度逐渐扩展到对外周组织氧饱和度的测定,用于评估外周组织微循环功能状态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组织缺血缺氧并予以干预可以优化整个临床治疗管理,尤其对重大手术及危重症患者可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将着重介绍脑氧饱和度及组织氧饱和度在围术期的临床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饱和度 饱和度 组织饱和度 近红外光谱 围术期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泓邑 刘孝文 赵晶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6-850,共5页
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是指利用近红外光监测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实时、无创反映脑组织氧供氧耗平衡的监测方法。本文主要总结该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进展和局限性。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局部组织饱和度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监测体外循环手术中脑组织氧合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腾轶超 丁海曙 +3 位作者 龚庆成 贾在申 黄岚 王培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8-832,共5页
体外循环手术中,为防止因脑氧供需失衡导致脑缺氧,就要实时监测患者局部脑组织的氧合状况,以根据其变化调整生理参数或采取应急手段。用该研究小组自行研制的近红外仪器(使用一个双波长的近红外光源和两个近红外检测器)监测心脏手术中... 体外循环手术中,为防止因脑氧供需失衡导致脑缺氧,就要实时监测患者局部脑组织的氧合状况,以根据其变化调整生理参数或采取应急手段。用该研究小组自行研制的近红外仪器(使用一个双波长的近红外光源和两个近红外检测器)监测心脏手术中患者的脑氧,可以求出局部脑组织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并根据稳态空间分辨光谱(SRS)算法求出局部脑组织的氧饱和度(rSO2)。体外循环中用监护仪监测患者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生理参数。测得的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容易受到干扰,而rSO2的抗干扰性能较好。rSO2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可以监测到,而SvO2只能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监测到。多数患者rSO2和SvO2存在正向相关性,但二者的相关系数并不很高。这是因为SvO2是大静脉的血氧饱和度,而测得的rSO2反映局部脑组织的氧合状况,二者的生理意义不同。实验结果表明,体外循环手术中rSO2可以反映患者脑组织氧合状况的变化,而仅仅监测SvO2是不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近红外光谱 局部组织饱和度 混合静脉血饱和度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回输在骨科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瑞 王韶双 王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回输在骨科脊柱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骨科脊柱手术患者5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回输技术,对照组不采取上述措施,比较两组血流动力...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回输在骨科脊柱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骨科脊柱手术患者5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回输技术,对照组不采取上述措施,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血常规、凝血指标、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与异体血输血量及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有创动脉血压(invasive artery blood pressure,IBP)下降,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升高,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均下降,术中异体血输入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rS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回输可减少异体输血量,对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及脑组织氧合无不良影响,在骨科脊柱手术中应用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控制性降压 自体血回输 骨科脊柱手术 血流动力学 局部组织饱和度(rs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下颅内巨大基底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宝伟 米卫东 李佳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500-1502,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基底动脉瘤手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技术(DHCA)的应用和围术期的麻醉管理。方法根据7例深低温停循环下颅内巨大基底动脉瘤手术中脑氧饱和度(rSO2)以及体温、心电图等监测指标的变化,调控围术期的管理措施,以期维护术中脑等重要... 目的探讨颅内基底动脉瘤手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技术(DHCA)的应用和围术期的麻醉管理。方法根据7例深低温停循环下颅内巨大基底动脉瘤手术中脑氧饱和度(rSO2)以及体温、心电图等监测指标的变化,调控围术期的管理措施,以期维护术中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氧供需平衡;并观察、记录术后患者的转归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即使在深低温的条件下,停循环也可使rSO2明显降低,恢复循环后可逐渐得以改善。低流量灌注与停循环相比较,前者可使脑氧供需平衡得以更好的维持。本组7例患者术后未出现停循环所致全脑缺氧的情况,尽管有3例患者死亡。结论DH-CA辅以相应的脑保护措施和监测手段可有效的应用于颅内巨大基底动脉瘤的手术,而在避免全脑缺氧的同时,降低局部血管损伤的发生率也是改善手术预后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 停循环 饱和度(rso2)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