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红外光谱监测局部组织氧饱和度评估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应海峰 杨育兵 +2 位作者 曹东航 王明仓 李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25-1129,共5页
目的使用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局部组织氧饱和度(StO_(2)),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局部组织灌注的影响,并探讨StO_(2)评估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行择期骨科前臂手术患者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18~64岁,BMI 20~28 kg/m^(2)... 目的使用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局部组织氧饱和度(StO_(2)),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局部组织灌注的影响,并探讨StO_(2)评估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行择期骨科前臂手术患者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18~64岁,BMI 20~28 kg/m^(2),ASAⅠ或Ⅱ级。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根据阻滞后20 min是否成功分为两组:阻滞成功组(Y组)和阻滞失败组(N组)。记录阻滞即刻、阻滞后5、10、15、20 min时HR、MAP和SpO_(2),阻滞侧和非阻滞侧StO_(2),计算上述时点阻滞侧与非阻滞侧StO_(2)的差值(ΔStO_(2)),绘制阻滞后5、10 min时ΔStO_(2)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阻滞效果,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本研究最终阻滞成功38例(88.4%)。与非阻滞侧比较,阻滞后5、10、15、20 min Y组阻滞侧StO_(2)明显升高(P<0.05)。N组不同时点阻滞侧与非阻滞侧St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阻滞即刻比较,阻滞后5、10、15、20 min Y组ΔStO_(2)明显升高(P<0.05)。N组不同时点ΔSt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滞后5 minΔStO_(2)预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AUC为0.884(95%CI 0.755~1.000),临界值3.867%,敏感性67.5%,特异性100%。阻滞后10 minΔStO_(2)预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AUC为0.950(95%CI 0.885~1.000),临界值3.856%,敏感性90.0%,特异性100%。结论臂丛神经阻滞明显增加前臂局部组织氧饱和度,近红外光谱监测局部组织氧饱和度可作为早期预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局部组织氧饱和度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臂丛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泓邑 刘孝文 赵晶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6-850,共5页
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是指利用近红外光监测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实时、无创反映脑组织氧供氧耗平衡的监测方法。本文主要总结该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进展和局限性。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局部组织饱和度 脑缺 脑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监测体外循环手术中脑组织氧合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腾轶超 丁海曙 +3 位作者 龚庆成 贾在申 黄岚 王培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8-832,共5页
体外循环手术中,为防止因脑氧供需失衡导致脑缺氧,就要实时监测患者局部脑组织的氧合状况,以根据其变化调整生理参数或采取应急手段。用该研究小组自行研制的近红外仪器(使用一个双波长的近红外光源和两个近红外检测器)监测心脏手术中... 体外循环手术中,为防止因脑氧供需失衡导致脑缺氧,就要实时监测患者局部脑组织的氧合状况,以根据其变化调整生理参数或采取应急手段。用该研究小组自行研制的近红外仪器(使用一个双波长的近红外光源和两个近红外检测器)监测心脏手术中患者的脑氧,可以求出局部脑组织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并根据稳态空间分辨光谱(SRS)算法求出局部脑组织的氧饱和度(rSO2)。体外循环中用监护仪监测患者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生理参数。测得的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容易受到干扰,而rSO2的抗干扰性能较好。rSO2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可以监测到,而SvO2只能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监测到。多数患者rSO2和SvO2存在正向相关性,但二者的相关系数并不很高。这是因为SvO2是大静脉的血氧饱和度,而测得的rSO2反映局部脑组织的氧合状况,二者的生理意义不同。实验结果表明,体外循环手术中rSO2可以反映患者脑组织氧合状况的变化,而仅仅监测SvO2是不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近红外光谱 局部组织饱和度 混合静脉血饱和度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回输在骨科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瑞 王韶双 王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回输在骨科脊柱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骨科脊柱手术患者5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回输技术,对照组不采取上述措施,比较两组血流动力...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回输在骨科脊柱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骨科脊柱手术患者5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回输技术,对照组不采取上述措施,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血常规、凝血指标、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与异体血输血量及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有创动脉血压(invasive artery blood pressure,IBP)下降,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升高,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均下降,术中异体血输入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rS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回输可减少异体输血量,对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及脑组织氧合无不良影响,在骨科脊柱手术中应用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控制性降压 自体血回输 骨科脊柱手术 血流动力学 局部组织饱和度(rS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