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增强的MoS_(2)光电探测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程佳宝 唐大秀 +4 位作者 谢颖 顾辰杰 刘自军 芦鹏飞 沈祥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7-875,共9页
为了提升2维MoS_(2)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响应速度和响应光谱范围,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向MoS_(2)块体中插入四庚基阳离子,采用超声辅助剥离工艺获得了高质量的多层MoS_(2)纳米片,并通过旋涂方法制备MoS_(2)光电探测器,在MoS_(2)纳米片上修... 为了提升2维MoS_(2)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响应速度和响应光谱范围,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向MoS_(2)块体中插入四庚基阳离子,采用超声辅助剥离工艺获得了高质量的多层MoS_(2)纳米片,并通过旋涂方法制备MoS_(2)光电探测器,在MoS_(2)纳米片上修饰具有双重等离激元共振模式的金纳米棒(Au NRs)来增强入射光与光吸收层的相互作用,提升其光电探测性能与宽光谱响应能力。结果表明,MoS_(2)/Au NRs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从2.4×10-3 A/W提高到0.484 A/W,响应时间从50 ms提升到20 ms。上述工作对于简化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流程,优化新型光电探测器的结构,扩展探测器的可探测光谱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器 2维材料 电化学剥离 金纳米棒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对InGaN/GaN多量子阱发光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恒 闫龙 +2 位作者 李玲 张源涛 张宝林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4-330,共7页
Ag纳米粒子的形貌对InGaN/Ga N多量子阱(MQWs)的光致发光(PL)效率有着显著影响。本文采用离子束沉积(IBD)技术将Ag沉积在InGaN/Ga N MQWs上,然后通过快速热退火处理制备Ag纳米粒子。通过改变Ag的沉积时间获得了具有不同Ag纳米粒子形貌... Ag纳米粒子的形貌对InGaN/Ga N多量子阱(MQWs)的光致发光(PL)效率有着显著影响。本文采用离子束沉积(IBD)技术将Ag沉积在InGaN/Ga N MQWs上,然后通过快速热退火处理制备Ag纳米粒子。通过改变Ag的沉积时间获得了具有不同Ag纳米粒子形貌的样品。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各样品的Ag纳米粒子形貌和尺寸进行了表征,并且测试了吸收谱、室温和变温PL谱及时间分辨光致发光(TRPL)谱。结果表明:随着Ag沉积时间的延长,所得Ag纳米粒子粒径增大,粒子纵横比先增大后减小且吸收谱峰红移。由于不同形貌的Ag纳米粒子在入射光作用下产生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LSPs)与MQWs中激子耦合强度不同,光发射能力也不同,与没有Ag纳米粒子的样品相比,沉积时间为15 s的样品室温PL积分强度被抑制6.74倍,沉积时间为25 s和35 s的样品室温PL积分强度分别增强1.55和1.72倍且峰位发生红移,沉积时间为45 s的样品室温PL积分强度基本没有变化。TRPL与变温PL的测试结果证明,室温PL积分强度的改变是由于LSPs与MQWs中的激子耦合作用引起的。纵横比大且吸收谱与MQWs的PL谱交叠大的Ag纳米粒子能够更好地增强InGaN/Ga N MQWs的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沉积 AG纳米粒子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INGAN/GAN多量子阱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硅蓝光波段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浩冰 陶金 +8 位作者 吕金光 孟德佳 李阳 赵永周 王家先 张军 秦余欣 王惟彪 梁静秋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62-1384,共23页
为增强硅的蓝光吸收,在硅表面设计银纳米颗粒阵列,基于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对增强的硅蓝光吸收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有限时域差分法计算银纳米颗粒阵列/硅复合结构中硅的蓝光吸收特性。结果表明:金属颗粒的消光能力与其几何参... 为增强硅的蓝光吸收,在硅表面设计银纳米颗粒阵列,基于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对增强的硅蓝光吸收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有限时域差分法计算银纳米颗粒阵列/硅复合结构中硅的蓝光吸收特性。结果表明:金属颗粒的消光能力与其几何参数有关,改变银纳米颗粒阵列的半径r、高度H与周期P可调控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强度与共振频率,当银纳米颗粒阵列参数设定为:r=18.5 nm、H=45 nm、P=49 nm时,在共振吸收波长为465 nm的情况下,硅的蓝光吸收率由59%增加至94%,光吸收增益为0.57,光生载流子数目增益为0.53,分析认为是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硅在蓝光波段的光吸收导致上述增益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了解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效应,改善硅的蓝光吸收特性,设计和制备高蓝光响应度硅基可见光光电探测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蓝光 吸收率 有限时域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高灵敏传感研究进展(特邀) 被引量:1
4
作者 白天硕 王莞竹 +2 位作者 张龙飞 张璇如 崔铁军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0,共18页
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是一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超材料的电磁谐振模式,在微波、毫米波和太赫兹频段可实现深亚波长场束缚、高品质因子、高介电灵敏度等优异传感特性,并且与平面印刷电路工艺兼容,易于和信号检测电路、无线通信电路集成,因... 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是一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超材料的电磁谐振模式,在微波、毫米波和太赫兹频段可实现深亚波长场束缚、高品质因子、高介电灵敏度等优异传感特性,并且与平面印刷电路工艺兼容,易于和信号检测电路、无线通信电路集成,因此在小型化便携式的物联传感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传感的新原理、相关技术及典型应用。在传感新原理方面,讨论了新型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谐振结构、电磁模式、以及涡旋波传感原理;在传感指标提升技术方面,探讨了模式间耦合和有源放大两种传感增强方法;在应用探索方面,回顾了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在溶液浓度传感、细胞传感和力学量传感等方向的代表性工作,介绍了小型化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传感系统的最新进展。最后,对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传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谐振 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传感增强 传感灵敏度 传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液晶微波介电常数测量传感器
5
作者 李若舟 吴哲元 +3 位作者 杨铭清 屈科 于映 严静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1-478,共8页
液晶材料在微波频段具有良好的调制特性,在微波可调谐器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针对液晶材料微波介电常数的测量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谐振的传感器。通过设计环形谐振器结构,在sub-6 GHz频段形成局域表面等... 液晶材料在微波频段具有良好的调制特性,在微波可调谐器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针对液晶材料微波介电常数的测量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谐振的传感器。通过设计环形谐振器结构,在sub-6 GHz频段形成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窄带谐振峰。通过给液晶施加外加电场,能够实现对液晶介电常数的调控。通过谐振频点位置的拟合,能够得到对应的液晶的介电常数大小,从而实现液晶材料在微波频段的介电常数的测量。本文研究了不同液晶层厚度、不同液晶介电常数对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谐振频点的影响。随着液晶层厚度增加或者液晶介电常数的减小,谐振频点f_(1)和f_(2)都逐渐增大。当液晶层厚度大于或等于0.5 mm时,谐振频点f_(1)和f_(2)随介电常数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线性度,且具有高灵敏度(>400 MHz/Δε),远大于基于目前报道的其他形式介电常数传感器。同时,本传感器结构可以在液晶层上下施加电场,从而实现在不同外加电场作用下液晶材料微波介电常数的测量,在液晶微波特性研究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微波介电常数 传感器 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文彬 庞建民 +3 位作者 郑利斌 李新军 李文琪 周永金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20,24,共4页
温度是电力系统中设备运行状态的关键参数,高压变电器、电缆接头等电力设备故障的发生常伴随着温度异常升高。对电力设备的温度进行无线实时监测,可以快速发现温度异常变化,有效防止事故发生。无源无线传感器不采用电池供电,有利于降低... 温度是电力系统中设备运行状态的关键参数,高压变电器、电缆接头等电力设备故障的发生常伴随着温度异常升高。对电力设备的温度进行无线实时监测,可以快速发现温度异常变化,有效防止事故发生。无源无线传感器不采用电池供电,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基于等效局域表面等离激元(ELSPs)的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可实现对温度变化的实时监测。仿真结果表明:该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可有效感知温度变化,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无源无线传感器 温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光谱特性研究进展
7
作者 任益弘 朱君 +2 位作者 李娜 王各 娄健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共6页
LSPR与以往的SPR相比,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在紫外-可见光区域表现强吸收作用的光学响应,且在温度,生物以及化学等传感器领域做出了比较独特的研究。通过对LSPR在传感器领域已有成果的论述,将这些内容呈现给读者。
关键词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填充型曲线的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研究
8
作者 乔晓晨 史坦 +3 位作者 宋世超 傅涛 李向平 邓子岚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1-69,共9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填充曲线的超构表面结构,利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该超构表面的近场电磁特性,实现了高度局域及高品质因子(Q-factor)的多阶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oof plasmon resonances)。我们发现采用不同结...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填充曲线的超构表面结构,利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该超构表面的近场电磁特性,实现了高度局域及高品质因子(Q-factor)的多阶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oof plasmon resonances)。我们发现采用不同结构形状和尺寸的空间填充曲线均可产生共振频率规则分布的多阶谐振模式,通过调整结构的等效波导长度,可同时获得高的谐振波长/结构尺寸压缩比与高品质因子。空间填充曲线所支持的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由磁偶极子与电偶极子模式交替支持;其余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空间填充曲线的分布形式,结构所支持的表面等离激元的谐振特性不受形状曲折的影响,而只与等效波导总长度有关。此外,近场模式的强度分布随着空气波导的走向而改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结构进行特定排布。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设计基于空间填充曲线的小型化高品质因子电磁谐振器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构表面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场共振增强 等离激波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光学氢气传感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郑龙超 刘勇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9-57,共9页
综述了基于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SP)的光学氢气传感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两种基于SP的测量方法,即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法(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和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法(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 综述了基于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SP)的光学氢气传感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两种基于SP的测量方法,即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法(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和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法(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继而阐述了基于这两种原理的传感器的测量方法、传感结构和传感特性。此外,回顾了现有的各种不同的光学氢气传感器,并介绍了它们各自存在的优/劣势。最后,强调了未来基于SP的光学氢气传感器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挑战,如具备特异性和稳定性的特殊材料、不断发展与应用的新型纳米结构以及可以适应未来需求的多点式传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 氢气传感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法 表面等离共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激元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88
10
作者 王振林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7-324,共38页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微加工技术的进步,对支持表面等离激元的金属微纳结构体系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方向,即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由于表面等离激元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在数据存储、超分辨成像、光准直、太阳能电池、生物传...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微加工技术的进步,对支持表面等离激元的金属微纳结构体系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方向,即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由于表面等离激元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在数据存储、超分辨成像、光准直、太阳能电池、生物传感器以及负折射材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成为当前广受国内外学者重视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对表面等离激元的特点、基本现象,以及其带来的新颖效应及其应用研究前景的最新发展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极化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增强光透射 传感 超构材料 金属开口环 电偶极子共振 磁共振 负折射 超透镜 隐身 亚波长光波导 量子效应 波粒二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激元增强型光电探测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苏宛然 冯琳 +6 位作者 石林林 张叶 王文艳 李国辉 冀婷 郝玉英 崔艳霞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14-1028,共15页
光电探测器可以实现光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在工业、军事、医疗等领域已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但是,传统的平直型光电探测器捕获线光的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响应率等性能指标的进一步提高。而基于贵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共... 光电探测器可以实现光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在工业、军事、医疗等领域已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但是,传统的平直型光电探测器捕获线光的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响应率等性能指标的进一步提高。而基于贵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可以急剧增强近场区域的(纳米尺度)电场强度和对线光的捕获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光电探测器性能。本文首先介绍了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原理。随后,详细介绍了金属纳米颗粒、金属光栅等不同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增强型光电探测器研究进展。最后,总结全文并针对表面等离激元增强型光电探测器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型表面等离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光电探测器 金属纳米颗粒 金属光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激元金属纳米粒子的多元化结构及应用
12
作者 王雅雯 李东 +2 位作者 梁文凯 孙迎辉 江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3-1224,共12页
目前,单一的金属纳米粒子结构已经难以满足多学科交叉发展的需求.因此,将多种金属纳米粒子(如不同尺寸、形状、组分等)集成在同一基底表面,能够充分发挥不同金属纳米粒子的性质和优势,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多元化表面等离... 目前,单一的金属纳米粒子结构已经难以满足多学科交叉发展的需求.因此,将多种金属纳米粒子(如不同尺寸、形状、组分等)集成在同一基底表面,能够充分发挥不同金属纳米粒子的性质和优势,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多元化表面等离激元纳米粒子结构的构筑方法,以及其在信息编码、光电器件、能源催化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当前在多元化结构制备中存在的挑战,并展望了利用多元化结构实现性能提升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纳米粒子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化纳米结构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劈裂纳米环多极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及折射率传感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宁思同 高希宇 +1 位作者 黄运欢 殷丽艳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5,共7页
研究了在三开口劈裂金属纳米环中,当入射场偏振方向不同时出现的多极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现象及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表明,当入射场偏振方向分别沿x轴和y轴时,在可见光-近红外区域分别激发起两个和三个明显的共振峰。通过改变缺口的张... 研究了在三开口劈裂金属纳米环中,当入射场偏振方向不同时出现的多极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现象及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表明,当入射场偏振方向分别沿x轴和y轴时,在可见光-近红外区域分别激发起两个和三个明显的共振峰。通过改变缺口的张角,能够实现对共振峰位和强度的可控调整。共振峰位处劈裂纳米环的近场分布表明,LHA(左半弧)和DRHA(双右半弧)之间等离激元的杂化耦合是形成上述共振的原因。劈裂纳米环的多极共振非常适合折射率传感应用。当改变周围环境折射率,入射场沿x轴偏振时,折射率敏感度的最大值可达到1365nm/RIU;入射场沿y轴偏振时,折射率敏感度最大值可达2229nm/RI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劈裂纳米环 近场增强 共振模式 折射率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激元强弱耦合的频域和时域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瀚法 胡小永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1-877,共7页
从频域和时域两个维度研究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系统在强耦合与弱耦合区域的特性,在理论上研究给定参数的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系统的本征频率、损耗以及亮暗模式随耦合强度的演化。在频域上对门结构在强耦合区域的杂化模式特征、散射光谱特性... 从频域和时域两个维度研究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系统在强耦合与弱耦合区域的特性,在理论上研究给定参数的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系统的本征频率、损耗以及亮暗模式随耦合强度的演化。在频域上对门结构在强耦合区域的杂化模式特征、散射光谱特性、偶极子与四极子模式的劈裂情况进行数值计算;在时域上,由于激发出两个不同频率的杂化模式叠加形成拍频,利用拍频信号周期可以精确地给出杂化模式的频率,得到散射光谱对应的频率不是精确的模式频率的结论。通过扫描耦合距离观察模式演化,找到奇异点所处区域,通过系统的频域响应拟合,确定奇异点的位置。在弱耦合区域,时域计算给出亮暗模式分别按自身衰减速率衰减的预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表面表面等离 强耦合 弱耦合 奇异点 耦合模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群表示论的微波等离激元谐振器模式响应研究
15
作者 杨杰 王甲富 +2 位作者 贾宇翔 陈维 屈绍波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48-1355,共8页
作为光频段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低频对应物,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因其深亚波长局域场增强和高Q值谐振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微波等离激元谐振器是产生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典型器件,其特点是具有多重离散旋转对称性和镜面反射对称性... 作为光频段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低频对应物,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因其深亚波长局域场增强和高Q值谐振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微波等离激元谐振器是产生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典型器件,其特点是具有多重离散旋转对称性和镜面反射对称性。以往的研究提出了等效媒质法和等效色散法分析微波等离激元谐振器的模式响应,但这两种方法都未能充分考虑谐振器的几何对称性从而未能全面揭示其模式特性。本文针对谐振器的几何对称性提出了群表示论方法分析其模式响应。通过对称性分析,发现谐振器的几何对称性所构成的群的不可约表示数等于谐振器所能支持的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数目。以对称性构成C7v群的谐振器为例,C7v群的5个不可约表示数对应了5种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分别为零阶模式(也即磁偶极子)、偶极子、四极子、六极子和十四极子。受限于几何对称性,谐振器将不能支持更多阶的模式。为验证群表示论方法,设计了对称性构成C7v群的微波等离激元谐振器,全波仿真结果很好地证明了上述理论。本文提出的群表示论方法也可推广到其他频段如光频,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微波等离激谐振器 对称性 群表示论 不可约表示 电磁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级人工等离激元结构增强的太赫兹光电导天线(特邀)(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遇林 谢欣荣 +1 位作者 陈红胜 高飞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6-125,共10页
为提高太赫兹光电导天线输出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级人工等离激元结构的光电导天线的设计方法。层级人工等离激元结构由纳米尺度金属块阵列和微米尺度周期栅格结合而成,理论与仿真结果表明,前者通过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谐振效应可提... 为提高太赫兹光电导天线输出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级人工等离激元结构的光电导天线的设计方法。层级人工等离激元结构由纳米尺度金属块阵列和微米尺度周期栅格结合而成,理论与仿真结果表明,前者通过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谐振效应可提高光子-电子转换效率,后者则利用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基模的禁带和高阶模式与电流源模式之间的正交性增强了光电导天线的垂直方向性。集成了层级人工等离激元结构的光电导天线结合了两种结构的优点,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其输出效率优于分别采用两种结构的方案。相较于未改进的光电导天线,层级人工等离激元结构在较宽频带范围内(0.86~1.51 THz)实现了光电导天线垂直方向辐射功率密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导天线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太赫兹源 人工表面等离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谐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致变色材料微纳结构设计及多波段调控应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蔡轩皓 娄兴 +1 位作者 覃继宁 周涵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7,共7页
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在外电场下光响应性质可逆变化的特性,由于其响应可控、能耗小、多波段可兼容等优势在光热管理应用方面极具发展潜力。然而,传统的电致变色材料存在调控慢、变色单一、调控波段窄的局限性,限制了电致变色技术的进一步... 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在外电场下光响应性质可逆变化的特性,由于其响应可控、能耗小、多波段可兼容等优势在光热管理应用方面极具发展潜力。然而,传统的电致变色材料存在调控慢、变色单一、调控波段窄的局限性,限制了电致变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微纳结构化的电致变色材料实现了循环性能改善、灵活的响应光谱选择性等优势,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并引起了研究者重点关注。本文介绍了电致变色器件(ECD)的基本结构,并围绕扩散动力学、结构色设计、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机理对近几年ECD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进行重点论述,分析了多波段兼容响应ECD潜在的应用前景。最后,总结了电致变色材料目前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变色材料 微纳结构设计 多波段兼容响应 扩散动力学 结构色设计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圆孔阵列异常光学透射模拟研究
18
作者 陈琳 韩雪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1-227,共7页
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对金纳米圆孔阵列的物理场进行模拟,分析不同金属膜厚度、孔径、周期下阵列的光谱和电场分布,探究异常光学透射(extraordinary optical transmission,EOT)的成因.通过分析发现透射峰主要有3个成因:一是材料本身... 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对金纳米圆孔阵列的物理场进行模拟,分析不同金属膜厚度、孔径、周期下阵列的光谱和电场分布,探究异常光学透射(extraordinary optical transmission,EOT)的成因.通过分析发现透射峰主要有3个成因:一是材料本身的带间跃迁特性会导致透射峰;二是金属阵列产生的表面波会激发金属膜背侧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通过散射形成透射峰;三是耦合的表面等离激元转化成波导模式,沿着圆孔传输造成透射峰,该透射峰的频率低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光学透射(EOT) 表面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波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半圆环/长板阵列的法诺共振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李娜 王勇凯 +2 位作者 聂俊英 尹宝银 张中月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60-367,共8页
本文设计了金属半圆环/长板阵列,并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该阵列的透射特性。研究表明:由于半圆环与长板之间的电场耦合,在该阵列中产生了法诺共振现象。法诺共振峰强烈地依赖于半圆环/长板的结构参数和相对位置,并且法诺共振峰对周围介... 本文设计了金属半圆环/长板阵列,并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该阵列的透射特性。研究表明:由于半圆环与长板之间的电场耦合,在该阵列中产生了法诺共振现象。法诺共振峰强烈地依赖于半圆环/长板的结构参数和相对位置,并且法诺共振峰对周围介质折射率有着较高的灵敏度,最高可以达到862.5 nm/RIU。这些结果有助于设计基于法诺共振的微纳光子学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法诺共振 有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纳米颗粒对富Ag二氧化硅薄膜电致发光谱的影响
20
作者 冉广照 文杰 +1 位作者 尤力平 徐万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24-2327,共4页
利用磁控溅射和热退火在硅衬底上制备了Ag纳米颗粒镶嵌的氧化硅薄膜(SiO2∶Ag),制作了电致发光结构ITO/SiO2∶Ag/p-Si,观测到了可见区的电致发光。发现薄膜中的Ag纳米颗粒不仅成倍地提高器件的发光强度,还明显地移动电致发光的峰位。Ag... 利用磁控溅射和热退火在硅衬底上制备了Ag纳米颗粒镶嵌的氧化硅薄膜(SiO2∶Ag),制作了电致发光结构ITO/SiO2∶Ag/p-Si,观测到了可见区的电致发光。发现薄膜中的Ag纳米颗粒不仅成倍地提高器件的发光强度,还明显地移动电致发光的峰位。Ag含量越高,颗粒越大,发光峰位越红移。氧化硅中的发光中心与纳米Ag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可用来定性解释这一实验结果。这种效应可把低效发光的材料转换为相对高效的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发光 AG纳米颗粒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