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局地气候区的城市碳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1
作者 孙佳慧 周凯 郑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257-7276,共20页
在当前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提升城市气候适应性和实现碳中和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风险的必然选择,优化城市形态和碳汇能力能够实现对局地气候环境的调节,从而强化城市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韧性。因此,应用局地气候区框架(Local ... 在当前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提升城市气候适应性和实现碳中和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风险的必然选择,优化城市形态和碳汇能力能够实现对局地气候环境的调节,从而强化城市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韧性。因此,应用局地气候区框架(Local Climate Zone,LCZ)对城市区域微气候特征进行精细分类以精确量化城市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以此更准确探究城市不同形态碳汇能力。将LCZ方案和CASA模型相结合,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对象,深度聚焦2022年NPP动态演变,运用混淆矩阵、异常检测等多元统计分析NPP与不同LCZ类型内在关联,并探讨了NPP的时空维度变化及其季节性周期规律。研究表明:(1)中心城区以紧密型建成区(G1)为主,占36.4%,开敞型建成区(G2)占32.51%,自然类(G3)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占31.1%。(2)NPP季节性变化显著,季度均值先增加后减少,峰谷差值为1608.77gC m^(-2)a^(-1)。(3)NPP与光照、温度、水分等自然因素以及绿地率等人为因素均存在相关关系。根据不同LCZ类型的NPP变化构建了四个城市类型分区(E1、E2、E3、E4),并提出了针对性碳汇优化策略。研究结果为制定精准的气候适应策略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局地气候区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城市绿化 可持续碳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局地气候区类型的西安市最佳热缓解空间形态因子
2
作者 朱瑜 吴春波 +4 位作者 翁睿瑶 陈思唯 王旭辉 寇新园 何金莹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2期142-150,共9页
【目的】深入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因子对地表温度的驱动机制,为精准制定不同城市形态区域热缓解策略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LCZ框架,集成多源遥感数据与地理大数据,对西安市LST的空间分异规律展开探究,借助机器学习模型与SHAP方法,深... 【目的】深入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因子对地表温度的驱动机制,为精准制定不同城市形态区域热缓解策略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LCZ框架,集成多源遥感数据与地理大数据,对西安市LST的空间分异规律展开探究,借助机器学习模型与SHAP方法,深入解析城市空间形态因子对LST的贡献及其非线性关系。【结果】1)建筑类型LCZ的LST高于自然类型LCZ,LCZC温度最低,LCZ2温度最高;2)随着建筑高度增加,ISF、DEM对地表温度的贡献率逐渐降低,而FVC、MBH的贡献比例则呈上升趋势;3)在城市规划方面,针对建筑类型(LCZ1~7)应采用差异化的植被恢复策略,同时建议控制平均树高小于2.5 m、LCZ2建筑密度小于56%,高层建筑高度大于75 m,低层建筑高度小于9 m。【结论】城市形态因子对LST的贡献度受到LCZ类型的影响,且城市形态因子与LST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阈值效应。未来应通过参数化的气候适宜性城市设计实现热缓解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区(lcz) 地表温度(LST) CatBoost模型 SHAP框架 城市热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UDAPT方法的局地气候区分类流程优化及地表热环境特征分析——以西安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衍 雷宸骁 +2 位作者 杨柳 李奇 赵龙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25,共9页
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是依据城市地表特征进行分区的城市气候定量分析方法。现有WUDAPT分类流程(World Urban Database and Access Portal ToolsM,WUDAPT)由于人为样本类别识别偏差造成建成类型分类精度明显低于自然类型... 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是依据城市地表特征进行分区的城市气候定量分析方法。现有WUDAPT分类流程(World Urban Database and Access Portal ToolsM,WUDAPT)由于人为样本类别识别偏差造成建成类型分类精度明显低于自然类型,本文以西安主城区为例对这一分类流程进行优化,优化流程采用GIS计算和归一化差异指数计算达到预先识别建筑形态特征与自然覆盖属性的目的,结果用于提取不同LCZ样本类型。采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内地表温度数据,与LCZ分类地图叠置分析得到不同LCZ地表热环境差异与规律。从LCZ分类结果来看,优化的分类流程制作的LCZ地图总体分类精度、建成类型分类精度和自然覆盖类型分类精度分别为79.76%、79.97%和79.41%,相比常规流程下的精度分别提升17.4%、19.4%和9.5%,Kappa系数为0.78,一致性达到显著水平。从地表温度分析结果来看,建成类型LCZ地表温度受建筑密度、高度、功能等共同影响,建筑高度相近时密度越大地表温度越高,而建筑密度一定高度越高地表温度越低,LCZ10受人为热影响而地表温度最高。自然覆盖类型地表温度整体低于建成类型,但仍表现出显著的类间差异,如无植被覆盖的硬化地面与裸地均高于植被覆盖类型,低矮植被与稀疏林地均高于稠密林地,水体地表温度最低。从局地气候区分类视角合理规划不同LCZ用地类型可达到改善城市地表热环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区分类 GIS计算 归一化差异指数 分类精度 地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地气候区的西安市城市热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梅焕 姚明昊 +4 位作者 王涛 李雅雯 邓彦昊 赵滢滢 张政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44-1653,共10页
快速城市化过程引起的城市热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改善城市热环境对于提高城市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基于2019-2022年9期70 m分辨率的ECOSTRESS数据,结合局地气候... 快速城市化过程引起的城市热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改善城市热环境对于提高城市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基于2019-2022年9期70 m分辨率的ECOSTRESS数据,结合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分类,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统计等方法,对城市热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可为城市科学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建筑类型(LCZ1-7)局地气候区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72.94%。其中紧凑型中低层建筑(LCZ2-3)局地气候区分布在城市一环路以内,开敞型建筑类型(LCZ4-7)局地气候区分布在城市一环和绕城高速之间,自然类型(LCZA,LCZB)局地气候区和大型低层和硬地面(LCZ7)局地气候区分布于绕城高速周边。(2)日间,紧凑型建筑类型(LCZ3)局地气候区地表温度最高,水体(LCZA)地表温度最低;夜间,水体(LCZA)地表温度最高,植被(LCZB)地表温度最低。紧凑型建筑类型(LCZ1-3)地表温度高于开敞型建筑类型(LCZ4-6),且日间地表温度表现为紧凑型高层(LCZ1)<紧凑型中层(LCZ2)<紧凑型低层(LCZ3),夜间反之。(3)日间,地表温度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以紧凑型建筑类型(LCZ1-3)局地气候区为主的城市二环路内,地表温度低值区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研究区东南部和二环西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LCZA)和水体(LCZB)局地气候区内;夜间地表温度高值区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水体(LCZB)和绕城高速内的建筑类型(LCZ1-6)区域,地表温度低值区与日间相似。(4)地表温度与NDVI呈显著负相关,与人口和夜间灯光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西安市未来建筑类型应多以开敞型建筑为主,并在开敞型建筑类型(LCZ4-7)局地气候区中加强城市绿化,同时,在紧凑型建筑类型(LCZ1-3)局地气候区中建设通风廊道,可起到改善城市热环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局地气候区 城市热环境 ECOSTRESS 日尺度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临安区局地气候区的下垫面组成与空间结构对冬季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晏海 杨诗敏 +1 位作者 郭晓晖 包志毅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8-234,266,共8页
适宜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等城市气候因素对人居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揭示城市户外热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是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的理论基础。针对具有特定气候条件和城市形态的杭州市临安区,调... 适宜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等城市气候因素对人居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揭示城市户外热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是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的理论基础。针对具有特定气候条件和城市形态的杭州市临安区,调查冬季不同局地气候区空气温度时空变化特征,深入分析了景观下垫面组成和空间结构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午后,不同测点温度差异较大,最大温差达3.2℃,且气温主要受测点周围环境影响;到了晚上,各局地气候区内部温差较小,均在0.7~0.9℃,而不同局地气候区之间差异明显,最大温差达2.6℃。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冬季午后气温主要受到下垫面结构的影响,而夜晚气温主要受到测点周围100~200 m范围内下垫面组成的影响,此时气温随绿化覆盖率的增加而降低,随建筑覆盖率的增加而升高。研究表明,在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过程中,合理控制绿化和建筑的组成比率,优化景观下垫面的三维空间结构,有助于改善城市户外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区 气温 下垫面 天空可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地气候区与昼夜城市热岛效应的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高鹏 刘桂馨 +1 位作者 陈吉科 徐志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针对局地气候区框架下城市地表热环境昼夜差异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机载LiDAR、IKONOS-2等多源遥感数据实现了局地气候区分类,重点分析了局地气候区与城市地表温度之间的响应关系及其昼夜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局地气候区类型地表温度存在显... 针对局地气候区框架下城市地表热环境昼夜差异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机载LiDAR、IKONOS-2等多源遥感数据实现了局地气候区分类,重点分析了局地气候区与城市地表温度之间的响应关系及其昼夜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局地气候区类型地表温度存在显著的昼夜差异.在白天,大型低层建筑区LCZ 8地表温度最高,水体LCZ G地表温度最低.在夜间,裸土/沙土LCZ F为最冷的局地气候区,而水体LCZ G呈现了最高的地表温度.随建筑高度的升高,紧凑建筑类型区和开敞建筑类型区白天地表温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夜间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局地气候区类型的热属性在夜间(85.8%)比白天(79.5%)更容易区分.不论白天与夜间,开敞高层建筑区LCZ 4和水体LCZ G分别为建筑类型区和土地覆盖类型区中与其他局地气候区地表温度区分更明显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区 城市热岛 激光雷达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地气候区的上海产业街区屋顶绿化近地降温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骆天庆 刘亦凡 龚修齐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2期58-66,共9页
屋顶绿化是削减城市热岛强度的重要手段,其改善街区近地热环境的能力受街区形态的影响。文章基于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框架,对上海4个优化类与转型类产业园样区中共115个产业街区进行形态分类,从各样区的主导类区中共选... 屋顶绿化是削减城市热岛强度的重要手段,其改善街区近地热环境的能力受街区形态的影响。文章基于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框架,对上海4个优化类与转型类产业园样区中共115个产业街区进行形态分类,从各样区的主导类区中共选取12个典型街区,在上海夏季7月标准气象日条件下进行ENVI-met热环境模拟。结果表明:上海工业街区夏季白天近地温度最高的时刻与屋顶绿化降温效果最佳的时刻均为14∶00;上海夏季白天产业街区覆盖屋顶绿化前后近地热环境的改善具有统计显著性;铺设屋顶绿化后,LCZ5和LCZ3组街区的降温均值分别为-0.12℃与-0.07℃,且LCZ5类区的降温效果更佳。因此,从缓解热岛现象出发,上海产业园区若推进屋顶绿化建设,应优先考虑以LCZ5为主导形态类区的转型类产业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顶绿化 近地热环境 局地气候区 产业街区 ENVI-m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地气候区视角下的城市热环境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耿树丰 任嘉义 +2 位作者 杨俊 国安东 席建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21-2227,共7页
城市化发展带来热岛效应,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地表温度可以反映地表增温程度,更能直接影响人类居住舒适度。运用Landsat8 TIRS热红外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反演地表温度,以建筑数据、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决策树分类等方法划分... 城市化发展带来热岛效应,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地表温度可以反映地表增温程度,更能直接影响人类居住舒适度。运用Landsat8 TIRS热红外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反演地表温度,以建筑数据、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决策树分类等方法划分局地气候区,从区域角度定量分析不同类型气候区地表温度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北京、天津、石家庄密集型建筑分别占比27.54%、21.95%、25.09%,且以中低层为主,城市公园包含了主要的绿地和水体。(2)在空间分布上,市中心地表温度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显著,森林、河流是主要低温区。(3)不同气候区的地表温度存在差异,建成区总体高于自然地表;其中建筑区域内表现为紧密型低层(LCZ3)平均地表温度最高,稀疏型高层(LCZ4)地表温度最低,北京、天津、石家庄分别相差1.53℃、2.30℃、2.22℃;植被和水体能够降低地表温度,裸土和铺设路面的地表温度始终较高。因此应充分考虑建筑布局,合理利用植被和水域分布,减少热量聚集,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气候 局地气候区 地表温度 建筑环境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地气候区视角下的城市热环境优化研究——以澳门地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君男 陈天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23,共12页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高温热浪风险,明晰城市复杂的空间形态与热环境的关系,以澳门地区为例,首先,通过ENVI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CART决策树分类等方法划定局地气候区(LCZs);其次,利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LCZs热环境的关键影响因子和影...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高温热浪风险,明晰城市复杂的空间形态与热环境的关系,以澳门地区为例,首先,通过ENVI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CART决策树分类等方法划定局地气候区(LCZs);其次,利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LCZs热环境的关键影响因子和影响机制;最后结合热环境优化等级评估,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以中低层建筑、裸露地表为主的LCZs升温效应显著;以乔木、水体和高层建筑为主的LCZs降温效应显著;2)阻挡太阳辐射比通风散热更有利于地表降温;3)空间误差模型(SEM)能较好地描述澳门地区城市形态与热环境的关系;4)各LCZs分区热环境影响因子及影响机制差异较大;5)SVF、BD、BVD和ISD具有增温效应,BH、BH_S、GSD和WSD具有降温效应,且GSD、WSD、ISD和BVD的影响系数普遍较高;6)澳门地区宜优先优化LCZ10(重工业)、LCZF(裸土或沙)、LCZ4(开阔高层)、LCZ5(开阔中层)、LCZA(茂密树木)、LCZ6(开阔低层)热环境。将为澳门地区等高密度城市制定高温风险应对决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区 城市热环境 地表温度 城市形态 空间误差模型 澳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地气候区框架下的城市热岛特征及缓解策略——以郴州市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亚萍 郑伯红 +1 位作者 谢杨辉 曾祥平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6-116,共11页
局地气候区提供了标准化的城市空间分类框架,在明确局地气候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沟通跨学科的信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以郴州市为例,首先计算、叠加和聚类8个局地气候区指标,获得局地气候区图,然后进一步分析夏季高温月份中不同局地气... 局地气候区提供了标准化的城市空间分类框架,在明确局地气候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沟通跨学科的信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以郴州市为例,首先计算、叠加和聚类8个局地气候区指标,获得局地气候区图,然后进一步分析夏季高温月份中不同局地气候区类型的地表温度和热岛强度的时空特点,以及局地气候区指标与平均地表热岛强度之间的关系。最后,从热岛重点控制单元、重点控制局地气候区类型和局地气候区指标3个层面提出缓解城市热岛的规划策略。研究发现,在200m×200m的栅格精度下,郴州市的核心区域以紧密中层(LCZ-2)和紧密低层(LCZ-3)居多,开敞中层(LCZ-5)和开敞低层(LCZ-6)通常出现在核心区外围,紧密高层(LCZ-1)和开敞高层(LCZ-4)数量较少。在夏季高温季节,建成环境型LCZ的平均地表温度明显高于自然环境型,紧密型LCZ-1-3和工业型LCZ-8B的地表温度和地表热岛强度较高。大面积的生态冷源集中在风景名胜区(LCZ-A),其他自然环境型(LCZ-B-D和LCZ-G)在建成区内形成若干小冷源。不透水率、植被覆盖率、天空视域因子与平均地表热岛强度的相关性较高。局地气候区图有助于确定城市热岛缓解的关键区域,为制订城市气候优化相关的规划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局地气候区 地表温度 地表热岛强度 郴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ECOSTRESS探究昆明市局地气候分区昼夜热环境特征
11
作者 王志浩 贺竹 +1 位作者 朱鹏坤 邓诗涵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18-124,共7页
全球变暖和城市化水平提升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城市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地表温度是反映城市内部热环境差异的关键,本工作利用ECOSTRESS温度数据解析昆明市主城区的昼夜热环境变化特征,并结合局地气候区分类体系,探究地... 全球变暖和城市化水平提升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城市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地表温度是反映城市内部热环境差异的关键,本工作利用ECOSTRESS温度数据解析昆明市主城区的昼夜热环境变化特征,并结合局地气候区分类体系,探究地表温度与各分区类型的关联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日间各时间段的热特征相似,建筑高度与地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而夜间则相反。自然覆盖类型中,日间的水体和密集树木具有很好的降温效果,而夜间的水体相对温度最高,植被的降温效果减弱约2℃。建成类型中的大型低层建筑和重工业厂房的升温和降温幅度最高,紧凑中层建筑的地表温度变化程度最低,但在全天内均表现出较高的地表温度,应优先考虑对这些区域采取针对性措施以缓解热效应。本工作为优化建筑布局和蓝绿生态系统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权衡昼夜城市内部热环境差异,为建设宜居城市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TRESS 局地气候区 WUDAPT 城市热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成都街道空间冬季热舒适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郝又佳 陈岚 +2 位作者 谭林 欧阳金龙 陈春华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1期27-36,共10页
为探究街区空间布局与空间形态特点、微气候环境和使用者环境感知之间的关系,文章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理论并结合林荫空间对街道的限定,在成都市选出6条符合相应指标的街道,在冬季进行热舒适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时空下,不同LCZ分区下的... 为探究街区空间布局与空间形态特点、微气候环境和使用者环境感知之间的关系,文章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理论并结合林荫空间对街道的限定,在成都市选出6条符合相应指标的街道,在冬季进行热舒适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时空下,不同LCZ分区下的街道微气候数值有差异。紧凑型街道温度波动大于开敞型;开敞型街道湿度波动范围大于紧凑型。(2)紧凑低层型街道和开敞中层型街道是最为舒适的两种街道类型。(3)人群对微气候的热感觉与热舒适具有二次线性关系,街道空间形态会对人的热偏好产生影响。(4)空间形态与行为活动会影响人的热期望与热中性范围。因此,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街道空间特征,还应将街道所处环境、使用群体属性及活动特征纳入考量,以创造更为舒适的街道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区 街道空间 气候 热舒适 生理等效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合成孔径雷达和光学影像的土地覆被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樊新成 张喜来 +2 位作者 林庆润 郝君明 李旺平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67-174,共8页
由于城市地物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般的土地分类体系类型简单,局地气候分区分类体系能够得到多类型精细化分类。因此,本文基于高分二号光学影像(GF-2)和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以局地气候分类体系为理论基... 由于城市地物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般的土地分类体系类型简单,局地气候分区分类体系能够得到多类型精细化分类。因此,本文基于高分二号光学影像(GF-2)和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以局地气候分类体系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类型样本库,借助随机森林和神经网络分类器,得到2020年兰州市城区的精细化土地利用类型;最后通过构建建筑成像几何关系模型自动识别阴影,校正分类结果。结果表明,2020年兰州市城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建筑用地和林地为主,其占比达到占69.6%;分类方法中神经网络分类器的分类精度优于随机森林,精度可以达到95.3%,Kappa系数为0.94,但随机森林在计算速度及波谱信息差异较小的地方分类精度较高;融合GF-2和极化SAR数据能够更好地改善混分问题,而产生错分的主要原因是高低层土地类型形态和光谱特征的混淆;最终自动识别的阴影类型面积约为4.4 km^(2),提升分类精度0.5%~1.2%。研究成果可为复杂下垫面的城市土地利用精细化分类提供方法支持和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区 合成孔径雷达 影像融合 精细化分类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热风险评估及气候适应性规划策略——以重庆内环核心区为例
14
作者 李旭 祝鑫晖 +1 位作者 施乾雨 陆海天 《规划师》 2025年第7期35-44,共10页
针对高密度山地城市建筑密集、功能多样的复杂环境,结合用地功能构建局地气候亚型分类体系,同时构建“危险性—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性”的复合指标评估热风险,并分析不同局地气候区亚型的热风险特征与热风险贡献程度。结果表明,重庆内... 针对高密度山地城市建筑密集、功能多样的复杂环境,结合用地功能构建局地气候亚型分类体系,同时构建“危险性—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性”的复合指标评估热风险,并分析不同局地气候区亚型的热风险特征与热风险贡献程度。结果表明,重庆内环高热风险区主要分为紧凑中高层商业商务及居住街区、开敞型商业商务街区、大型低层商业商务街区、非常开敞的低层综合服务街区、大型低层工业与物流仓储街区。基于此,提出构建热风险识别、查询与管控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制定应对热风险的山地城市气候适应性空间规划策略,设置城市更新应对热风险的菜单式工具包。分析显示,叠加功能的局地气候区亚型能够更精准地识别热风险区域及背后的影响因素,据此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城市热风险缓解策略,可为类似城市应对热风险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区亚型 用地功能 热风险评估 气候适应性规划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街区尺度屋顶绿化热效应及其与城市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7
15
作者 姜之点 彭立华 +2 位作者 杨小山 姚灵烨 朱春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7120-7134,共15页
研究探讨大面积屋顶绿化如何改善城市冠层内部三维空间的热环境,改善效果与城市形态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基于三维小气候模型ENVI-met 4.2,开展街区尺度屋顶绿化热效应研究。在南京市选择具有不同形态结构特征的8个典型样区,每个样区设... 研究探讨大面积屋顶绿化如何改善城市冠层内部三维空间的热环境,改善效果与城市形态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基于三维小气候模型ENVI-met 4.2,开展街区尺度屋顶绿化热效应研究。在南京市选择具有不同形态结构特征的8个典型样区,每个样区设置2种朝向(街道与主导风向平行或相交)、3种屋顶绿化情景(传统光屋顶、简易型绿化、复合型绿化),共对48种情景进行了微气候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街区尺度屋顶绿化产生的"冷岛"可从屋面扩散到地面空间,缓解城市冠层热岛效应。白天14:00时,8个样区屋顶1.5 m高处的降温强度最高可达0.64℃,样区平均降温强度最大值为0.44℃;地面1.5 m高处的降温最大值为0.55℃,样区平均降温强度最大值为0.25℃。建筑高度、高宽比、容积率与屋面、地面降温强度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建筑密度与屋面降温强度显著正相关,但与地面降温强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总的来说,紧凑低层建筑区和开敞低层建筑区实施屋顶绿化后产生的降温效应明显高于紧凑和开敞高层建筑区;建筑高度和密度相同时,街道走向与主导风向呈45°夹角比与主导风向平行具有更高的降温强度。研究结果能够促进对亚热带城市地区建筑-植被-大气相互关系的深入认识,并为屋顶绿化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顶绿化 热效应 城市形态结构 局地气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层结对建筑风环境定量影响的大涡模拟
16
作者 李玉洁 徐一平 +1 位作者 苗世光 严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8-532,共15页
基于局地气候区分类,选取了北京门头沟地区4种局地气候区(高层开阔、高层密集、中层密集、稀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大涡模拟方法,数值研究温度层结效应对不同局地气候区风和湍流特性的影响。2019年11月7日晴天小风个例模拟... 基于局地气候区分类,选取了北京门头沟地区4种局地气候区(高层开阔、高层密集、中层密集、稀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大涡模拟方法,数值研究温度层结效应对不同局地气候区风和湍流特性的影响。2019年11月7日晴天小风个例模拟结果表明:1)温度层结对湍涡的形状和范围有显著影响。在近地面水平剖面上,稳定层结下涡旋数量较中性层结情况减少,但涡旋的纵向延伸范围可增大67%;不稳定层结下涡旋数量较中性层结增加,涡旋的纵向范围可缩小60%。在垂直剖面上,相较于中性层结,稳定层结下环流结构减弱且涡旋的纵向范围可缩小40%,不稳定层结下环流结构增强且涡旋的纵向范围可增大20%,该现象在高层密集型地块最为明显。2)4种局地气候区的风速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平行于盛行风方向的建筑物两侧及屋顶附近,热力作用对总风速有增益作用,近地面风速较入流风速可增加1.27~2.18倍。3)4种局地气候区湍动能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建筑物底部拐角处和屋顶,不稳定层结下近地面的湍动能是中性层结的1.2~1.5倍,而稳定层结下是中性层结的0.5~0.8倍,即不稳定层结条件下浮力引起的热力湍流增强混合效率,而稳定层结条件下湍流运动受到抑制。4)相较于其他局地气候区,高层密集区域的建筑物底部风速较大,在不稳定层结下易形成较强的狭管效应,其街区峡谷最大风速是中层密集的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界层 大气湍流 局地气候区 层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浪条件下城市三维景观格局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17
作者 姜睿原 陆海翔 +1 位作者 (保)瓦西里·科斯托夫 曹加杰 《中国园林》 2025年第8期21-28,共8页
大气颗粒物是中国城市居民健康主要威胁之一,其浓度和分布受城市三维空间特征影响显著,高温热浪频发使得这种作用关系趋向复杂。引入融合三维属性的局地气候分区景观分类体系,设定一般与高温2种气候情景,建立土地利用回归模型,探究不同... 大气颗粒物是中国城市居民健康主要威胁之一,其浓度和分布受城市三维空间特征影响显著,高温热浪频发使得这种作用关系趋向复杂。引入融合三维属性的局地气候分区景观分类体系,设定一般与高温2种气候情景,建立土地利用回归模型,探究不同情景下城市三维景观格局对大气颗粒物浓度作用规律的差异。结果显示,高温热浪条件下,PM2.5颗粒市区较高浓度区域占比下降了54.01%,但郊区中较高浓度区域面积上升了约1/5。PM10颗粒较低浓度区域面积显著减少了17.52%,市区中约有1/3的区域从中浓度提升至较高浓度。不同情景下,建筑密度增加会导致颗粒物累积,而工业区景观形状复杂性增加有助于缓解大气污染。自然景观的净化作用在高温情景下受到抑制,尤其是植物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高温热浪 大气颗粒物 三维景观格局 局地气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