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氨对大鼠血清胆红素及肝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王彦芳 阚全程 +2 位作者 余祖江 李朵璐 关克磊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9-492,共4页
目的:分析高血氨状态下大鼠胆红素水平、胆红素代谢相关的血红素加氧酶1(HO-1)、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表达的变化及NF-κB通路的激活情况。方法:25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2组:高血氨组15只,每天给予氯化铵灌胃2... 目的:分析高血氨状态下大鼠胆红素水平、胆红素代谢相关的血红素加氧酶1(HO-1)、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表达的变化及NF-κB通路的激活情况。方法:25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2组:高血氨组15只,每天给予氯化铵灌胃2次;对照组10只,同法灌胃生理盐水。每周心脏采血一次,应用ELISA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与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4周后处死大鼠,心脏灌流后取肝脏,免疫组化SP染色观察HO-1与NF-κB的表达,RT-PCR检测UGT1A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高血氨组大鼠血清TBIL、DBIL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BIL:F组间=201.524,F时间=446.552,P均<0.001;DBIL:F组间=131.864,F时间=455.413,P均<0.001)。高血氨组HO-1蛋白表达量(2250.31±620.43)较对照组的(156.66±10.28)上调(t=56.829,P<0.001),高血氨组NF-κB阳性细胞百分比为(0.248±0.052)%,较对照组的(0.072±0.033)%增加(t=62.347,P<0.001)。高血氨组UGT1A1mRNA的表达水平(0.611±0.152)高于对照组的(0.328±0.063)(t=6.449,P<0.001)。结论:血氨升高时TBIL和DBIL亦随之升高,HO-1和UGT1A1在组织中的表达增加,提示组织处于氧化应激状态,NF-κB通路被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氨 胆红素 氧化应激 血红素加氧1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1a1 核因子-ΚB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OfUGT逆转亚洲玉米螟对Cry1Ie蛋白的抗性
2
作者 林雅玲 何康来 +2 位作者 王振营 尚素琴 张天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4-841,共8页
转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作物在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多,但长期种植转Bt基因作物,靶标害虫不可避免会对杀虫蛋白产生抗性,如何进行抗性治理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转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作物在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多,但长期种植转Bt基因作物,靶标害虫不可避免会对杀虫蛋白产生抗性,如何进行抗性治理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Of UGT)在亚洲玉米螟Cry1Ie抗性品系(ACB-IeR)及敏感品系(ACB-Bt S)的表达量,利用RNA干扰技术(RNAi)对ACB-IeR品系Of UGT基因进行沉默,并通过毒力测定试验来检验干扰效果。Of UGT基因在ACB-Ie R三龄幼虫中相对表达量高于ACB-Bt S,并且注射ds UGT后该基因表达量下降。Cry1Ie抗性品系的致死中浓度大于1000.00μg/g,在蛋白浓度为500.00μg/g时,注射ds UGT和ds GFP后的幼虫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较空白对照组存活率显著降低;在蛋白浓度为1000.00μg/g时,注射ds GFP后的幼虫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降低,注射ds UGT后的幼虫存活率较空白对照和注射ds GFP的都显著降低。由结果可以看出RNAi沉默OfUGT基因后可以降低抗性品系亚洲玉米螟对Cry1Ie蛋白的抗性,但对抗性的逆转程度还需要后续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 RNA干扰 Cry1Ie 抗性逆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解毒通路探讨枸杞汁对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代谢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贺永健 黄少文 +4 位作者 刘瑞菁 万发达 杨婕 刘焕 柳春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96-200,共5页
目的:通过大鼠毒性干预实验观察枸杞汁对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染毒大鼠肝脏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UGT1)活性及代谢解毒的影响,探讨枸... 目的:通过大鼠毒性干预实验观察枸杞汁对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染毒大鼠肝脏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UGT1)活性及代谢解毒的影响,探讨枸杞汁对DEHP代谢的干预效果。方法: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EHP组和枸杞汁干预组,每组20只,DEHP组和干预组在DEHP一次染毒(3 000 mg/kg mb)后连续7 d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枸杞汁,对照组则给予同等体积的芝麻油或生理盐水,期间每天收集大鼠24 h尿液。在染毒1、3、5、7 d后各组分别随机处死5只。采用试剂盒检测肝脏UGT1的活力,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中的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ono-(2-ethylhexyl)phthalate,MEHP)以及尿液MEHP和邻苯二甲酸(phthalic acid,PA)含量。结果:枸杞汁干预组大鼠第5天UGT1活性显著高于DEHP组和对照组(P<0.05),且相对于DEHP组血清中MEHP含量减少而尿液中MEHP和PA含量增加。结论:枸杞汁可能通过提高UGT1活力促进了DEHP的代谢与排泄,发挥了解毒效应,将来可能作为一种预防或对抗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或其他有毒化学物潜在危害的保健药材或功能食品用于人群的健康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二(2-乙基己基)酯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1 枸杞汁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64L突变降低UGT1A1酶对非结合胆红素的催化活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怡 邓国宏 +3 位作者 李露锋 郭艳 吴全新 毛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17-1021,共5页
目的研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的P364L突变型(c.1091 C>T)对催化非结合胆红素葡糖醛酸化的影响。方法构建含有UGT1A1编码序列的野生型和P364L突变型质粒,转染HEK293细胞,表达野生型与突变型蛋白;Western blot验证野生型和... 目的研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的P364L突变型(c.1091 C>T)对催化非结合胆红素葡糖醛酸化的影响。方法构建含有UGT1A1编码序列的野生型和P364L突变型质粒,转染HEK293细胞,表达野生型与突变型蛋白;Western blot验证野生型和P364L突变型蛋白表达情况;超声裂解细胞提取表达蛋白;设计两组反应,野生型为对照组,P364L突变型为实验组,分别催化非结合胆红素反应,HPLC定量检测两组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结合胆红素的浓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实验组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下降程度远小于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结合胆红素峰值;反应30 min时计算酶的活性P364L突变型为野生型的14.2%。结论突变酶UGT1A1-P364L催化非结合胆红素能力较野生型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二磷酸葡糖转移1a1 胆红素 葡糖 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相关 被引量:16
5
作者 孙碧君 赵诸慧 +3 位作者 杨琳 李刚 吴冰冰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2μmol...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2μmol·L^-1)新生儿,采用PCR对外周血UGT1A1基因进行检测.对照组为我院新生儿出生缺陷生物样本数据库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21μmol·L^-1病例.病例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均要求胎龄≥35周,出生体重≥2500g.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各65例.UGT1A1G71R是病例组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73.8%,48/65).对照组UGT1A1G71R突变位点与既往Meta分析中提取的中国健康新生儿对比,在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UGT1A1基因G71R突变中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和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把握度为0.993.与携带G/G基因型新生儿相比,UGT1A1G71R突变(A/A+G/A基因)可增加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风险(OR=7.373,95%CI3.395~16.008),把握度为1.0.结论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高胆红素脑病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1a1 基因突变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黄疸遗传关联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杨琳 丁俊杰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5期335-348,共14页
目的评价不同人群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TATA重复多态性与新生儿黄疸的遗传关联性。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chranc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目的评价不同人群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TATA重复多态性与新生儿黄疸的遗传关联性。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chranc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0年2月。获得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TATA重复多态性与新生儿黄疸遗传关联性的相关文献。以新生儿黄疸为病例组。依据NHI-NHGRI研究工作组2007年制定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报告规范为基础,并依据相关文献选取其中的14条标准用于文献质量评价。以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为指标,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OR值及其95%CI。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84篇,22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英文文献18篇,中文文献4篇);病例组1444例,对照组1 835例。按人群构成分为4个亚组: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泰国及高加索人群(印度、土耳其和美国)。①GLY71ARG基因型A/A+G/A频率:中国(OR=2.84,95%CI:2.14~3.76),日本(OR=3.22,95%CI:2.03~5.11),马来西亚和泰国人群(OR=2.41,95%CI:1.56~3.72)病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加索人群(OR=1.98,95%CI:0.49~8.03)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A/A频率:中国(OR=6.47,95%CI:3.24~12.94),马来西亚和泰国人群(OR=21.01,95%CI:5.21~84.79)病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日本(OR=3.08,95%CI:1.00~9.49)和高加索人群(OR=5.89,95%CI:0.24~145.49)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等位基因频率:中国(OR=2.82,95%CI:2.22~3.58),日本(OR=2.50,95%CI:1.72~3.62),马来西亚和泰国人群(OR=3.01,95%CI:2.07~4.37)病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加索人群(OR=2.47,95%CI:0.66~9.25)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TATA基因型7/7+6/7频率:中国(OR=0.59,95%CI:0.36~0.96)和日本人群(OR=0.15,95%CI:0.04~0.51)对照组均显著高于病例组;马来西亚(OR=1.31,95%CI:0.59~2.92)和高加索人群(OR=1.18,95%CI:0.68~2.02)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7/7频率:中国(OR=1.78,95%CI:0.11~28.69),日本(OR=0.38,95%CI:0.04~3.56),马来西亚(OR=2.46,95%CI:0.46~13.06)和高加索人群(OR=1.45,95%CI:0.91~2.33)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7频率:中国(OR=0.65,95%CI:0.35~1.21),马来西亚(OR=1.40,95%CI:0.59~3.29)和高加索人群(OR=1.17,95%CI:0.80~1.69)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日本人群(OR=0.15,95%CI:0.04~0.50)对照组显著高于病例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与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及泰国人群新生儿黄疸有关联性;启动子TATA重复多态性与新生儿黄疸无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1a1 多态性 新生儿 黄疸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郭丽萍 张国淳 +2 位作者 陈博 王钰雷 廖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5′-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1,UGT1A1)中的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51例乳...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5′-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1,UGT1A1)中的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5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UGT1A1基因型,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51例乳腺癌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1/*1)、杂合突变型(*1/*28)、纯合突变型(*28/*28)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0.9%(203/251)、19.1%(48/251)、0%(0/251);UGT1A1*6野生型(G/G)、杂合突变型(G/A)、纯合突变型(A/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2.1%(181/252)、25.5%(64/251)、2.4%(6/251)。UGT1A1*28等位基因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激素受体阴性患者(P<0.01)。结论UGT1A1*28多态性与乳腺癌激素受体状态密切相关,其可能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1a1(ugt1a1) 基因多态性 乳腺癌 二代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罗非尼对UGT1A1介导的伊立替康代谢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温纯洁 张颖 +1 位作者 吴兰香 周宏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7期773-777,共5页
目的:应用体外人肝微粒体及重组人源代谢酶孵育体系观察维罗非尼对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UGT1A1)介导的伊立替康代谢的抑制作用,通过体外-体内外推( in vitro-in vivo extrapolation,IV-IVE)... 目的:应用体外人肝微粒体及重组人源代谢酶孵育体系观察维罗非尼对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UGT1A1)介导的伊立替康代谢的抑制作用,通过体外-体内外推( in vitro-in vivo extrapolation,IV-IVE)预测体内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DDI)的发生风险。方法:以混合人肝微粒体(human liver microsomes,HLMs)及重组表达的人UGT1A1 作为酶源,观察维罗非尼对UGT1A1介导的伊立替康活性代谢产物SN-38葡糖醛酸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求得半数最大抑制浓度(half max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 50 )和抑制动力学常数 K i及抑制类型;并基于体外参数预测了体内维罗非尼与伊立替康联合应用引发的潜在DDI风险。结果:维罗非尼对UGT1A1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抑制作用,IC 50 为 4.35 μmol/L, K i为 9.77 μmol/L。口服治疗剂量的维罗非尼(960 mg,每日两次)可导致SN-38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增加7%~149%。结论:维罗非尼与伊立替康联合应用时,可通过强效抑制UGT1A1而影响伊立替康在体内的代谢清除,具有引发DDI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罗非尼 伊立替康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1a1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黄疸术后肝内胆汁淤积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华 黎一鸣 戴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梗阻性黄疸术后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胆道梗阻及再通模型,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 目的探讨大鼠梗阻性黄疸术后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胆道梗阻及再通模型,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胆道梗阻后,血清中ALT、AST、GGTI、BIL和TBIL水平及肝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肝细胞水肿,炎细胞浸润,胆管上皮及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逐渐形成;肝组织UGT1A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胆道梗阻14 d再通后以上变化逐渐恢复,再通7 d后已接近正常。胆道梗阻28 d再通后以上变化恢复速度明显变慢,再通7 d后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结论随着胆道梗阻时间的延长,肝组织UGT1A1的表达明显下降;胆道再通后,UGT1A1的表达恢复缓慢。这可能是大鼠梗阻性黄疸术后肝内胆汁淤积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1a1 大鼠 发生机制 丙二 胆道梗阻及再通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及基因诊断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丽红 郑丽萍 +3 位作者 李彬媛 黄惠 施小六 易彦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5-574,共10页
目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病,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由于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家族史阴性,加上传统的实验室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常导致漏诊、误诊。目... 目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病,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由于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家族史阴性,加上传统的实验室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常导致漏诊、误诊。目前已明确ANK1、SPTB、SPTA1、SLC4A1和EPB42基因突变可引起其对应的编码蛋白质缺失,进而导致红细胞膜缺陷。本研究旨在分析HS基因诊断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26例中国湖南HS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应用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结合Sanger测序,检测HS致病基因突变和胆红素代谢调控关键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家族多肽A1(uridine diphosphate-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 family polypeptide A1,UGT1A1)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发布的《序列变异解释的标准和指南》进行致病基因变异判读。分析不同基因变异类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临床诊断和基因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26例HS患者中,贫血23例、黄疸25例、脾大24例、胆石症14例;16例有家族史,10例无家族史;25例HS致病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阳性,1例阴性。19个家系共检出18个HS致病基因杂合变异,其中14个为致病性变异,1个可能致病性变异,3个意义未明变异。SPTB突变(12个)和ANK1突变(4个)最多。变异类型以无义突变为主(9个)。SPTB突变组与ANK1突变组相比,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及溶血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NK1突变组切脾率高于SPTB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0,P=0.014)。不同突变类型(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剪接位点突变及错义突变)组间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及溶血指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确诊的18例患者中,17例与基因诊断一致;临床疑诊患者8例,均经HS致病基因突变检测确诊。24例HS患者行UGT1A1变异检测,5例患者携带UGT1A1变异导致酶活性降低,19例酶活性正常。酶活性降低组较酶活性正常组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2,P=0.038)。结论:大多数HS患者有贫血、黄疸和脾大,常合并胆石症。中国湖南HS致病基因突变以SPTB和ANK1突变最常见,基因型与临床表型无明显相关性。基因诊断与临床诊断高度一致。UGT1A1酶活性降低可导致HS患者黄疸程度加重。临床联合基因诊断有利于HS的快速、精准诊断;而UGT1A1酶活性相关基因变异检测对HS黄疸评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型 二代测序 基因型 基因诊断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1家族多肽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玲 蒋榆辉 +3 位作者 聂潘荣 曾丽梅 段改原 李宇晨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72-678,共7页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基转移酶1A1(UGT1A1)、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B1(SLCO1B1)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西南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易感关联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籍贯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基转移酶1A1(UGT1A1)、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B1(SLCO1B1)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西南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易感关联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籍贯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90例为病例组,同时随机选取200例同期住院的无黄疸新生儿为对照组。提取外周血DNA,采用Sequenom芯片进行17个SNP位点分型检测。比较两组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结果病例组190例,男98例、女92例,平均胎龄(38.7±1.2)周。对照组200例,男116例、女84例,平均胎龄(38.9±1.3)周。病例组UGT1A1基因rs873478、rs34946978和rs4148323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SLCO1B1基因rs72559748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男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检出G6PD基因rs72554664变异,检出率为1.05%。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风险等位基因个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风险等位基因≥2个的比例较高。结论UGT1A1基因rs873478、rs34946978和rs4148323多态性与中国西南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风险增加有关。SLCO1B1基因多态性与该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无显著关联。G6PD酶活性缺乏可能不是该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1a1 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B1 葡萄糖-6-磷酸脱氢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彭罡 关焕玉 +3 位作者 王小明 何洋 覃文婷 石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5-479,共5页
目的观察生姜泻心汤(生姜、干姜、黄连等)对伊立替康(CPT-11)导致的迟发性腹泻结直肠癌小鼠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诱导的雌性结直肠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姜泻... 目的观察生姜泻心汤(生姜、干姜、黄连等)对伊立替康(CPT-11)导致的迟发性腹泻结直肠癌小鼠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诱导的雌性结直肠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姜泻心汤组。生姜泻心汤组灌胃生姜泻心汤,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生理盐水,检测腹泻指数、直肠病理形态,测定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白介素-15(IL-15)含有量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表达。结果生姜泻心汤组腹泻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这可能与显著抑制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提高血清IL-15的含有量和UGT1A1的表达有关。结论生姜泻心汤对AOM/DSS诱导结直肠癌小鼠由伊立替康导致的迟发性腹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泻心汤 伊立替康(CPT-11) 迟发性腹泻 白介素-15(IL-15)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1a1(ugt1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对白藜芦醇代谢的影响
13
作者 姜佳蕾 蒋昆谕 +3 位作者 牛慧敏 董松涛 王诗琪 孟胜男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ERS)对白藜芦醇代谢的影响。方法将肝癌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细胞用毒胡萝卜素诱导制备ERS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2组细胞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蛋白表达及差异,检测Ⅱ相药物代谢酶UGT...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ERS)对白藜芦醇代谢的影响。方法将肝癌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细胞用毒胡萝卜素诱导制备ERS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2组细胞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蛋白表达及差异,检测Ⅱ相药物代谢酶UGT1A1、UGT1A9蛋白的表达变化;将2组细胞分别制备成细胞裂解液,以白藜芦醇为模型药,进行葡萄糖醛酸化反应的体外孵育实验。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测定白藜芦醇及其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在2种孵育体系中的含量,并计算其白藜芦醇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HepG2细胞的GRP78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01),提示HepG2细胞ERS模型构建成功;模型组细胞的Ⅱ相药物代谢酶UGT1A1、UGT1A9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白藜芦醇在模型组细胞裂解液中的代谢速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01)。结论毒胡萝卜素能成功诱导肝癌HepG2细胞发生ERS,可引起Ⅱ相药物代谢酶UGT1A1、UGT1A9蛋白表达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导致白藜芦醇葡萄糖醛酸化代谢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质网应激 白藜芦醇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1a1 尿二磷酸葡萄糖转移1a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