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手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例报告
1
作者 栗浩 陈永波 王震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107-107,共1页
关键词 尿激酶溶解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手术 尿激酶溶解 微创穿刺引流 疗效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骨窗开颅、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186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杜升荣 高兵 于家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小骨窗开颅 尿激酶溶解引流 治疗 硬膜外血肿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3
作者 宁同波 崔皓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28期168-169,共2页
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重症脑出血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术,观察组给予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 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重症脑出血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术,观察组给予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出血清除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效果优于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内出血 侧脑室外引流术 尿激酶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孔锥颅尿激酶溶解负压引流治疗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63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景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 尿激酶溶解 引流治疗 负压 锥颅 单孔 引流方法 效果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灿鑫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第11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穿刺引流组,每组患者各34例。其中联合... 目的研究分析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穿刺引流组,每组患者各34例。其中联合治疗组采用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穿刺引流组采用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穿刺引流组的76.47%(P<0.05);联合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均明显优于穿刺引流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软通道 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 尿激酶溶解 高血压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6
作者 林博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17期45-45,47,共2页
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疗效。方法:收治脑室内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单一侧脑室外引流术,观察组实行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情况与临床疗效均... 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疗效。方法:收治脑室内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单一侧脑室外引流术,观察组实行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情况与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血,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外引流术 尿激酶溶解 脑室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方法及护理体会 被引量:3
7
作者 覃祚莲 韦美丹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02Z期155-155,共1页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方法及护理。方法:注射用尿激酶25—50万U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局部注射。结果:12例患者共行16例次溶栓治疗,成功10例。结论:尿激酶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较高,不良...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方法及护理。方法:注射用尿激酶25—50万U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局部注射。结果:12例患者共行16例次溶栓治疗,成功10例。结论:尿激酶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恰当的护理和知识宣教对于其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溶栓治疗 动静脉内瘘 急性血栓 护理 注射用尿激酶 临床应用价值 尿激酶溶解 局部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伤尿激酶碎溶治疗脑室出血188例分析
8
作者 张铁铮 申英华 +2 位作者 韩培军 徐兆兵 辛振学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82-83,共2页
关键词 微创伤 脑室出血 治疗 脑室穿刺引流 2004年 1997年 尿激酶溶解 出血患者 效果满意 CS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微创治疗7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泽亚 张铁岩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期40-41,共2页
目的提高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这一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7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在CT引导下进行锥颅脑室插管、钻孔血肿腔置管、抽吸及尿激酶溶解血肿的临床治疗过程。结果60例锥颅后痊愈,10例经过手术治愈,4例... 目的提高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这一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7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在CT引导下进行锥颅脑室插管、钻孔血肿腔置管、抽吸及尿激酶溶解血肿的临床治疗过程。结果60例锥颅后痊愈,10例经过手术治愈,4例死于脑疝中枢性衰竭。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采用锥颅、钻孔、溶解等综合方法,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特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实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 锥颅 钻孔 尿激酶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治疗方案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庞小兰 童守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1-271,共1页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急重症,国内治疗HICH的方法较多,简易定向锥颅碎吸及尿激酶溶解引流术(微创术)以创伤轻微、操作方便、安全有效等优点,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对中重度HICH患者,应用临床对照方法观察内...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急重症,国内治疗HICH的方法较多,简易定向锥颅碎吸及尿激酶溶解引流术(微创术)以创伤轻微、操作方便、安全有效等优点,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对中重度HICH患者,应用临床对照方法观察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术和直视下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预后分析 治疗方案 中重度 尿激酶溶解引流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HICH 临床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8例报告 被引量:8
11
作者 汤进伟 刘倩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0期810-811,共2页
78例高血压脑出血在CT引导穿刺抽吸血肿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血肿。按日常生活能力评分,Ⅰ级23例,Ⅱ级19例,Ⅲ级22例,Ⅳ级3例,Ⅴ级2例。死亡9例。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手术 尿激酶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微创治疗4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玉方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0期114-115,共2页
关键词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微创治疗 临床分析 尿激酶溶解 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治疗时间 吸收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硬膜外血肿锥颅32例临床分析
13
作者 周泽亚 张铁岩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20期30-31,共2页
目的提高对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认识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32例急性硬膜外血肿在CT引导下进行锥颅抽吸血肿、尿激酶溶解血肿的临床治疗过程。结果30例锥颅后痊愈,2例经过手术治愈。结论急性期硬膜外血肿(血肿量适中者),采用... 目的提高对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认识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32例急性硬膜外血肿在CT引导下进行锥颅抽吸血肿、尿激酶溶解血肿的临床治疗过程。结果30例锥颅后痊愈,2例经过手术治愈。结论急性期硬膜外血肿(血肿量适中者),采用锥颅、溶解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特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硬膜外血肿 锥颅 尿激酶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4例临床分析
14
作者 张秀和 胡秀玉 郭艳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9-109,共1页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钻孔引流术 CT定向 临床分析 治疗 尿激酶溶解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65例分析
15
作者 张景伟 张光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4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高血压壳核出血 微创治疗 超早期 CT立体定向 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尿激酶溶解引流 效果 Y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VENTION OF PERICARDIAL CONSTRICTION BY TRANSCATHETER INTRAPERICARDIAL FIBRINOLYSIS WITH UROKINASE 被引量:2
16
作者 Han-binCui Xin-yiChen +5 位作者 Chang-congCui Xi-lingShou Xin-hongLiu Xiao-weiYao Jun-kuiWang Gong-changGua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10, ,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ntrapericardial urokinase irrigation along with pericardiocentesis could prevent peri-cardial constri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exudative pericarditis. Methods A total of 94 p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ntrapericardial urokinase irrigation along with pericardiocentesis could prevent peri-cardial constri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exudative pericarditis. Methods A total of 94 patients diagnosed as infectious exudative pericarditis (34 patients with purulent pericarditis and 60 with tuberculous pericarditis, the disease courses of all patients were less than 1 month), 44 males and 50 females, aged from 9 to 66 years (mean 45.4 ± 14.7 years), were consecutively recruited from 1993 to 2002. All individuals were randomly given either intrapericardial urokinase along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in study group, or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lone (including pericardiocentesis and drainage) in control group. The dosage of urokinase ranged from 200 000 to 600 000 U (mean 320 000 ± 70 000 U). The immediate effects were detected by pericardiography with sterilized air and diatrizoate meglumine as contrast media. The long-term investigation depended on the telephonic survey and echocardiographic examination. The duration of following-up ranged from 8 to 120 months (mean 56.8 ± 29.0 months). Results Percutaneous intrapericardial urokinase irrigation promoted complete drainage of pericardial effus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thickness of pericardium (from 3.1 ± 1.6 mm to 1.6 ± 1.0 mm in study group, P < 0.001; from 3.4 ± 1.6 mm to 3.2 ± 1.8 mm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respectively), and alleviated the adhesion. Intrapericardial bleeding related to fibrinolysis was found in 6 of 47 patients with non-blood pericardial effusion and no systemic bleeding and severe puncture-related complication was observed. In follow-up, there was no cardiac death, and pericardial constriction events were observed in 9 (19.1%) of study group and 27 (57.4%) of control group. Cox analysis illustrated that urokinase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ericardial constriction (relative hazard coefficient = 0.185, P < 0.0001). Conclusion The early employment of intrapericardial fibrinolysis with urokinase and pericardiocentesis appears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ricardial constri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exudative pericard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CARDITIS intrapericardial fibrinolysis UROKINASE pericardiograph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