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血栓栓塞症大鼠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毛文苹 王辰 +3 位作者 庞宝森 欧阳松云 杨媛华 代华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TE)后不同时间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两者与血栓自溶率的相关性。方法经颈外静脉注入加热125I-标记纤维蛋白原自体血栓,复制大鼠PTE模型,随... 目的观察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TE)后不同时间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两者与血栓自溶率的相关性。方法经颈外静脉注入加热125I-标记纤维蛋白原自体血栓,复制大鼠PTE模型,随机分组如下:1)正常对照组;2)PTE组:又分为PTE 4 h组(PTE 4 h)、PTE 24 h组(PTE 24 h)、PTE 3 d组(PTE 3d)、PTE 5 d组(PTE 5 d),即分别在造模成功后观察4 h2、4 h3、d、5 d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浆标本测定uPA、uPAR的水平;留取左肺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留取心脏、肺脏、全血以计算血栓自溶率。结果血浆uPA、uPAR水平在PTE后4 h略有上升(P>0.05),PTE后24 h明显增加(P<0.05),3 d时最高(P<0.01),5 d时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uPAP<0.05,uPARP<0.01);PTE后4 h组、24 h组、3 d组血浆uPA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r=0.758,P<0.05;24 hr=0.764,P<0.05;3 dr=0.778,P<0.05),血浆uPAR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r=0.701,P<0.05;24 hr=0.764,P<0.05;3 dr=0.777,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PTE后4 h有少量继发血栓形成,血栓及血管壁内可见白细胞浸润;PTE后3 d、5 d见注入的血凝块明显溶解,代之以新形成的血栓。结论PTE后血浆uPA、uPAR水平增加,促进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尿激酶纤溶酶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酶激活物受体 纤维蛋白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尿激酶原与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纤溶系统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35
2
作者 许骥 华琦 +9 位作者 刘力松 万云高 李东宝 胥照平 姜燕 杨旭 李天德 胡大一 刘荣坤 杨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 对比观察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114 例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给予不同剂量的Pro UK或尿激酶(UK)进行溶栓。其中Pro -UK 30 mg及40 mg组26 例,50 mg组29例,60 mg组28例;UK组3... 目的 对比观察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114 例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给予不同剂量的Pro UK或尿激酶(UK)进行溶栓。其中Pro -UK 30 mg及40 mg组26 例,50 mg组29例,60 mg组28例;UK组31例。观察溶栓前和溶栓开始后2、24、48 h血浆纤溶酶原(PLG)、D 二聚体(D 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并于溶栓开始后90 min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Pro UK和UK组溶栓后的血管开通率。结果 各用药组溶栓开始后2 h的PLG及PAI活性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D D和t PA活性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1);UK组溶栓开始后2 h Fib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Pro UK各剂量组Fib降低不明显;以上所有变化在溶栓开始后24 h基本恢复;溶栓开始后2 h Pro UK各剂量组的Fib明显高于UK组(P<0.01),其他时间点各用药组之间的所有观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各用药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和出血并发症均无显著差异;溶栓开始后2 h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组的PAI显著低于未开通组(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UK溶栓后对全身纤溶系统激活较明显,与UK比较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无明显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尿激酶 心肌梗死患者 纤溶系统 组织纤溶酶激活物(t-PA) 急性 纤溶酶激活物抑制物 纤溶酶(PLG) 梗死相关血管 出血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 T-PA活性 D-二聚体 纤维蛋白 PAI活性 溶栓前 Fib 对比观察 不同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尿激酶原对人肺动脉内皮细胞u-PA系统的影响
3
作者 刘毅 王辰 +5 位作者 杨媛华 庞宝森 黄秀霞 辛萍 侯晓莉 王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467-470,共4页
目的 探讨重组尿激酶原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PAECs)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重组尿激酶原0或150 IU/mL与人肺动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8 h,收集培养上清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其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目的 探讨重组尿激酶原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PAECs)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重组尿激酶原0或150 IU/mL与人肺动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8 h,收集培养上清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其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含量;将重组尿激酶原(0~150 IU/mL)分别与HPAECs共同孵育(0~24 h),提取细胞总RNA并应用RT-PCR技术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细胞培养上清ELISA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重组尿激酶原150 IU/mL组细胞培养液中u-PAR的含量显著增加[(0.51±0.04)μg/L vs (0.58±0.05) μg/L,P=0.005];PAI-1的含量显著下降[(66.75±7.92) μg/L vs (53.38±12.18) μg/L,P=0.009].RT-PCR结果表明,HPAECs与重组尿激酶原150 IU/mL共同培养后0 h、4 h、8 h、12 h和24 h 5个时间点u-PA条带与GAPDH条带平均光密度之比分别为(0.34±0.11)、(0.51±0.12)、(0.58±0.12)、(0.50±0.18)和(0.35±0.10).其中8 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 h组与24 h相比P=0.053.结论 重组尿激酶原能够明显促进HPAECs释放u-PAR并显著抑制PAI-1的表达和释放.重组尿激酶原能够呈时间依赖性提高u-PA mRNA在HPAECs的表达.重组尿激酶原直接影响人肺动脉内皮细胞u-PA系统的表达,该作用可能是增强药物本身溶栓疗效的一种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尿激酶 肺动脉内皮细胞 尿激酶纤溶酶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酶激活物受体 纤溶酶激活物抑制物-1 纤维蛋白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预防儿童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膜肥厚和粘连的价值 被引量:11
4
作者 田瑶 吴浩宇 +3 位作者 李然 程漠鑫 王晓丹 陈禹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1036-1041,共6页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射尿激酶预防儿童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膜肥厚和粘连的价值。方法2019年1-12月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住院的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儿童患者7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依据成组设计率的差异...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射尿激酶预防儿童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膜肥厚和粘连的价值。方法2019年1-12月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住院的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儿童患者7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依据成组设计率的差异性检验样本含量估计,每组达到35例患儿即停止纳入,共纳入患者70例,男53例,女17例,4~14岁(27例),15~18岁(43例)。均在标准抗结核药品方案(2H-R-Z-E/10H-R-Z)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单纯置管胸腔积液引流方案,观察组采用置管胸腔积液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时胸膜肥厚及粘连情况;比较两组住院时间、置管引流时间、胸腔积液消失时间、需进行手术情况,以及胸腔积液中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Ⅲ,PcⅢ)的变化水平。结果治疗12周时,观察组胸膜肥厚,粘连或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28.6%(10/35),8.6%(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9%(22/35)、31.4%(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9、5.714,P=0.004、0.017)。观察组住院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21(14,32)d,置管引流时间[M(Q1,Q3)]为20(13,30)d,胸腔积液消失时间[M(Q1,Q3)]为19(12,29)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0(18,39)d,29(16,36)d,28(14,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75、2.382、2.164,P=0.013、0.017、0.030)。观察组需进行手术者占比为2.9%(1/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9%(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观察组尿激酶干预后胸腔积液t-PA/PAI-1的比值[M(Q1,Q3)]为0.43(0.38,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2(0.19,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733,P=0.000);观察组尿激酶干预后胸腔积液PcⅢ浓度(35.09±6.26)μg/L低于对照组(51.73±10.2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88,P=0.000)。结论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射尿激酶能增高胸腔积液纤溶酶原活性、降低PcⅢ浓度,有助于预防儿童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引起的胸膜肥厚和粘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结核 胸膜 组织粘连 预防和防护用药 尿激酶纤维蛋白酶激活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治则中药复方对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uPA纤溶途径的调控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珺明 安德明 +3 位作者 柳涛 邢练军 郑培永 季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5期952-955,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治则中药复方对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uPA-纤溶酶-MMP级联反应纤溶途径的调控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造模组,造模组1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二至丸组、失笑散组及合方组。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 目的:研究不同治则中药复方对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uPA-纤溶酶-MMP级联反应纤溶途径的调控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造模组,造模组1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二至丸组、失笑散组及合方组。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4周末处死大鼠。观察一般情况、肝功能(ALT、AST、ALP、TB il)、肝组织病理、W estern印迹法检测肝组织uPA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肝组织MMP-2、MMP-9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3个复方均能降低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P、ALT、AST水平(P<0.01),失笑散及合方能降低TB il(P<0.01);合方改善ALP、ALT优于两个复方。3个复方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P<0.01),合方优于两个复方。3个复方均能显著提高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uPA、MMP-2、MMP-9的表达(P<0.01),合方对上述环节的调控优于两个复方。结论:不同治则中药复方均能改善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减轻纤维化程度,合方作用优于两个复方,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uPA、MMP-2、MMP-9,从而调控uPA-纤溶酶-MMP级联反应纤溶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性肝纤维 二至丸 失笑散 药效学 尿激酶纤溶酶激活物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芹菜素对NCI-H446细胞系球细胞自我更新和uPA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舒玲 袁庆 +5 位作者 崔迎红 孙姝雯 陈阿 陈丹 曹建国 张坚松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研究芹菜素对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系球细胞自我更新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超低黏附板悬浮培养法从体外培养NCI-H446细胞系得到球细胞。测定球形成率用以评价0(0.1%DMSO对照组),5.0,10.0,20.0μmol/L芹菜素... 目的:研究芹菜素对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系球细胞自我更新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超低黏附板悬浮培养法从体外培养NCI-H446细胞系得到球细胞。测定球形成率用以评价0(0.1%DMSO对照组),5.0,10.0,20.0μmol/L芹菜素对NCI-H446细胞系球细胞自我更新的抑制作用;Western印迹分析球细胞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 PAR)的表达。结果:0,5.0,10.0,20.0μmol/L芹菜素呈剂量依赖性抑制NCI-H446细胞系第2代球细胞的球形成率[球形成率分别为(18.2±1.9)%,(13.6±1.7)%,(10.6±1.6),(6.9±1.3)%],并呈浓度依赖性下调u PAR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芹菜素抑制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系球细胞自我更新作用,可能与下调u PAR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肺癌干细胞 芹菜素 自我更新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孙成梅 胡美云 +2 位作者 刘艳菲 李明超 居克举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58-862,共5页
目的 :比较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与静脉肝素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CVST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组(介入组,18例)和静脉肝素抗凝组(抗凝... 目的 :比较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与静脉肝素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CVST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组(介入组,18例)和静脉肝素抗凝组(抗凝组,18例)。抗凝组给予肝素静脉血管内泵入,根据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调整剂量,维持APTT为正常值的2.0~2.5倍。介入组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在微导丝导引下将微导管头端插入血栓部位,行机械碎栓、取栓,同时局部注入尿激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用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评估脑静脉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转归。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CVST患者危险因素。结果:入院前两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临床表现、NIHSS评分、GC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血管再通率高于肝素组(94.44%vs.66.67%,χ2=3.850,P=0.041),6个月后介入组转归好于肝素组(88.89%vs.50.00%,χ2=3.827,P=0.04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介入治疗为CVST患者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1.085,95%可信区间1.024~1.361;P=0.023),而高凝状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85,95%可信区间0.049~0.611;P=0.004)。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都不同程度出现继发脑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但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治疗可改善CVST患者的转归,疗效优于静脉肝素治疗。对于合并皮层静脉、深静脉的CVST患者可采用局部动静脉联合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尿激酶纤维蛋白酶激活 肝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