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尾状核中血脑屏障超微结构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康仲涵 陈春鹏 +2 位作者 王玮 吴翊钦 钟秀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9-52,共4页
三例新生儿和三例胎儿尾状核的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它们的毛细血管内皮有胞饮泡;内皮有无隔膜的孔,内皮连接较短而直.内皮可有连续、完整的基膜,厚约40~50nm,但也有的内皮无连续基膜,只见到絮状、电子密度低的基膜样物质,胶质... 三例新生儿和三例胎儿尾状核的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它们的毛细血管内皮有胞饮泡;内皮有无隔膜的孔,内皮连接较短而直.内皮可有连续、完整的基膜,厚约40~50nm,但也有的内皮无连续基膜,只见到絮状、电子密度低的基膜样物质,胶质膜环绕,或未完全环绕内皮外周.胶质膜上可见到胞饮作用.新生儿尾状核中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特点,使新生儿尾状核中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大.在某种病理条件下,如缺氧、酸中毒破坏血脑屏障,促进血液中游离胆红素越过血脑屏障,沉积于脑基底核,引起新生儿核黄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尾状核 血脑屏障 核黄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状核梗死的CT血管造影分析
2
作者 岳伟 相蕾 +1 位作者 张雅静 纪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10-1212,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CT血管造影在尾状核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尾状核梗死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25例经MRI及临床确诊尾状核头部梗死的患者进行头颅和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异常情况。结果 25例患... 目的通过分析CT血管造影在尾状核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尾状核梗死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25例经MRI及临床确诊尾状核头部梗死的患者进行头颅和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异常情况。结果 25例患者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有16例(64.0%)患者存在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其中5例(20.0%)有严重的狭窄或者闭塞。血管病变部位位于颅外血管比例明显高于颅内血管。9例(36.0%)患者CT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为小血管病变引起。结论尾状核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重要的病因,而不完全是过去认为的单纯的小血管病变。病理机制上,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深穿支动脉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状核 脑梗死 脑血管造影术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糖尿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尾状核梗死的临床表现 被引量:1
3
作者 陆建明 《临床误诊误治》 2000年第3期202-202,共1页
关键词 脑梗死 尾状核梗死 诊断 误诊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额部入路注射自体动脉血法构建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
4
作者 何国林 陆兵勋 吕田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额部入路2次注射自体动脉血的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改进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SD大鼠16只,分为经额部入路组(8只)和经顶部入路组(8只)。2组分别在立体定向仪辅助下,自大鼠额部以及顶部入路进针至左侧尾状核中... 目的探讨采用经额部入路2次注射自体动脉血的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改进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SD大鼠16只,分为经额部入路组(8只)和经顶部入路组(8只)。2组分别在立体定向仪辅助下,自大鼠额部以及顶部入路进针至左侧尾状核中心,取股动脉血50μl分2次注入尾状核,观察比较2种不同方法所致血肿的形态及容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大鼠左侧尾状核内均可见血肿形成。经额部入路组大鼠平均血肿容量(25.1±0.4)μl,明显多于经顶部入路组(24.2±1.0)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肿容量离散度分别为1.4%和4.2%。经额部入路组大鼠血肿形态较规则,优于经预部入路组。结论经额部入路2次注射自体动脉血技术是构建稳定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状核 脑出血 立体定位技术 输血 自体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用光导纤维导入大鼠皮层额叶和尾状核对纹状体的单胺类和氨基酸类神经介质含量的影响
5
作者 沈政 肖健 +1 位作者 王立华 林庶芝 《心理学报》 1982年第2期253-258,共6页
迄今为止,激光在脑研究和临床应用上,主要是利用高功率激光做为手术刀、激光武器及其防护等方面。即使在这方面、由于激光辐照的穿透力很小,限制了它的应用。
关键词 光导纤维 纹状体 激光武器 临床应用 尾状核 手术刀 含量 北京大学 皮层 氮分子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状核头部出血(附18例临床CT资料)
6
作者 陈宜鑫 赵江明 《安徽医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1-22,共2页
自1981年Edward等人首次报道1例CT证实的尾状核出血以来,国内外陆续有所报道,人们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我科自1986年6月至1991年5月收治的经CT证实的18例尾状核头部出血报道分析如下:
关键词 脑出血 尾状核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伴发抑郁的尾状核静息态fMRI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屈洪颖 高勇安 +1 位作者 张苗 卢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6期901-905,共5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伴发抑郁(DPD)患者的尾状核功能连接改变。方法选取43例PD患者(包括21例DPD)和23例正常对照的rs-fMRI数据,比较三组间差异。结果与帕金森病非抑郁(NDPD)患者相比,DPD左侧尾状核与左侧楔前叶、顶上小叶功能连接增强...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伴发抑郁(DPD)患者的尾状核功能连接改变。方法选取43例PD患者(包括21例DPD)和23例正常对照的rs-fMRI数据,比较三组间差异。结果与帕金森病非抑郁(NDPD)患者相比,DPD左侧尾状核与左侧楔前叶、顶上小叶功能连接增强;右侧尾状核与左侧枕中回、楔叶及右侧舌回、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DPD右侧尾状核与右侧舌回功能连接强度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AMD)评分呈正相关。结论DPD患者尾状核与默认网络、视觉加工网络功能连接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伴发抑郁 磁共振成像 尾状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状核出血2例误诊分析
8
作者 刘小英 《临床医药实践》 2009年第2期153-153,共1页
例1,患者,女,69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规律服用降压药。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4d入院,入院前无诱因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不伴发热及肢体抽搐,无意识丧失及大小便失禁,无肢体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障碍。自行就诊于... 例1,患者,女,69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规律服用降压药。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4d入院,入院前无诱因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不伴发热及肢体抽搐,无意识丧失及大小便失禁,无肢体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障碍。自行就诊于住所附近诊所,测血压180/100mmHg(1mmHg:0.133kPa),按高血压脑病治疗,予调整日服降压药(具体不详),血压下降不明显,头痛症状亦不缓解,遂来我院就诊。入院后查体,血压170/100mmHg,肺、心、腹无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状核出血 误诊分析 高血压病史 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检查 剧烈头痛 肢体抽搐 大小便失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属动物尾状核内微量注入东莨菪碱对氦氖激光镇痛作用的影响
9
作者 王宗明 汪世昌 王云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34-237,共4页
本文在国内外首次介绍马尾状核埋管术。200μg胆碱受体阻断剂—东茛菪碱注入单侧马尾状核,e-Ne激光引起的镇痛效应不同程度地受到阻断。
关键词 尾状核 东莨菪碱 氦氖激光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状核-眶部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江琦 侯璐璐 +2 位作者 邱江 李长燃 王焕贞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5-666,共12页
采用修改后的Taylor攻击范式,将被试为虚拟对手选择的白噪音的惩罚强度作为反应性攻击的指标,选取眶部内侧前额叶(Orbit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OMPFC)作为种子点,考察静息状态下正常人群OMPFC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及其与反应性攻击之间... 采用修改后的Taylor攻击范式,将被试为虚拟对手选择的白噪音的惩罚强度作为反应性攻击的指标,选取眶部内侧前额叶(Orbit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OMPFC)作为种子点,考察静息状态下正常人群OMPFC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及其与反应性攻击之间的关系。功能连接结果表明,左侧OMPFC与右侧角回(Angular gyrus)、左侧OMPFC与双侧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右侧OMPFC与右侧尾状核的功能连接与反应性攻击显著负相关。格兰杰因果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右侧尾状核到右侧OMPFC的效应连接与反应性攻击呈显著负相关,尤其是与激发条件下的反应性攻击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静息状态下OMPFC与尾状核的连接与反应性攻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攻击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 效应连接 格兰杰因果分析 眶部内侧前额叶 尾状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强迫症患者尾状核静息态功能连接异常研究
11
作者 李炎 李坤 +3 位作者 王壁 时艳丽 李先瑞 张红星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32-36,共5页
目的 探讨静息状态下成年强迫症患者尾状核与其他脑区之间功能连接的异常改变.方法 对43例强迫症患者(病例组)和4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静息态磁共振扫描,以双侧尾状核作为种子点,进行基于全脑的功能连接分析... 目的 探讨静息状态下成年强迫症患者尾状核与其他脑区之间功能连接的异常改变.方法 对43例强迫症患者(病例组)和4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静息态磁共振扫描,以双侧尾状核作为种子点,进行基于全脑的功能连接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左侧尾状核与右侧眶额下回、右侧颞中回、右侧前扣带回和右侧楔叶的功能连接增强(P<0.005),与右侧小脑脚1区、右侧海马旁回、左侧颞下回和左侧中央前回的功能连接减弱(P<0.005);右侧尾状核与右侧眶额下回、左侧颞下回、左侧三角部额下回和左侧楔叶的功能连接增强(P<0.005),与左侧小脑8区、右侧海马旁回、右侧岛叶和左侧补充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减弱(P<0.005).结论 静息状态下强迫症患者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环路功能异常,小脑和楔叶与尾状核存在异常功能连接,小脑与楔叶等环路外脑区与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环路共同参与强迫症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尾状核 静息态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状核头部出血12例临床分析
12
作者 杨志红 《临床医药实践》 2005年第12期919-919,共1页
关键词 尾状核头部出血 临床分析 脑出血 病例 本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血肿形成过程中的管涌现象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吕田明 陆兵勋 +1 位作者 尹恝 罗一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89-491,共3页
目的对脑出血"环状出血"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初步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采用"两次注射自体动脉血法构建的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分别用自体动脉血及墨汁标记的自体动脉血制... 目的对脑出血"环状出血"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初步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采用"两次注射自体动脉血法构建的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分别用自体动脉血及墨汁标记的自体动脉血制作脑出血模型,脑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实验组及模型组大鼠尾状核均可见血肿形成。部分血液反流至同侧胼胝体及脑室。大部分血肿沿内囊向后扩展。小血管周围可见"环状出血"灶,血液均有墨汁标记。结论"环状出血"是原发血肿沿血管周围间隙向周围扩展;也可以沿神经纤维周围间隙向外围扩展。血肿沿组织间隙向远端扩展的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管涌现象"。"管涌现象"与脑出血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尾状核 周围神经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的正常和高血压大鼠脑血管对压力的耐受性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丹令 范冷艳 +2 位作者 沈金根 何正瑞 吴晋宝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16,共5页
为了明确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机制,研究了脑血管对压力耐受性问题。所制作的模型是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京都纯种大鼠为对照,插管至颈内动脉,压力维持在 34· 58 kPa,注射 4~5 ml血液来模仿血压的上升,发现和京都鼠比较,高血压鼠脑... 为了明确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机制,研究了脑血管对压力耐受性问题。所制作的模型是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京都纯种大鼠为对照,插管至颈内动脉,压力维持在 34· 58 kPa,注射 4~5 ml血液来模仿血压的上升,发现和京都鼠比较,高血压鼠脑出血者较多。脑组织有大小不同的出血,并可渗入蛛网膜下腔。结果提示:这种脑血管的破裂与高血压和老龄化有关(P<0.01),血压变化及老龄化可引起脑血管一系列的退变,这可能是长期高血压导致脑血管壁紧张度增加或痉挛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质 尾状核 丘脑 脑血管 高血压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帕金森病触觉刺激异常激活脑区意义初探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恒毅 赵艺蕾 +3 位作者 郑旭宁 徐晓俊 孔德兴 张敏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6-142,共7页
目的:探求原发性帕金森病(PD)触觉功能脑区异常激活程度是否与病情严重度直接相关;对PD触觉脑功能改变与尾状核功能缺陷间的联系提供可能的影像学依据;对前额叶的激活在PD脑功能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做出可能的解释。方法:21名早期PD患者,... 目的:探求原发性帕金森病(PD)触觉功能脑区异常激活程度是否与病情严重度直接相关;对PD触觉脑功能改变与尾状核功能缺陷间的联系提供可能的影像学依据;对前额叶的激活在PD脑功能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做出可能的解释。方法:21名早期PD患者,平均年龄(60.43±9.65)岁;22名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平均年龄(59.23±11.12)岁。所有患者进行统一PD量表(UPDRS)评分,以评价病情严重程度。首先通过触觉任务的fMR I研究,确定PD患者相较于正常人激活增强和减弱的脑区。接着将上述脑区作为感兴趣区(ROI),提取出每个PD患者执行触觉任务时各ROI平均BOLD信号强度,并计算信号变化百分比。将各ROI的信号变化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作相关分析,同时作ROI之间相关分析。结果:PD患者右侧初级感觉及运动区,右侧辅助运动区,双侧楔前叶,双侧枕叶视觉皮层,左侧颞中回及双侧尾状核的激活较对照组降低;右侧前额叶及右侧尾状核激活较对照组增高。右侧辅助运动区的信号变化与UPDRS评分呈负相关。双侧尾状核与异常激活脑区的信号变化呈现正相关。右侧前额叶与激活降低脑区的信号变化呈现正相关。结论:早期帕金森患者接受触觉刺激时,辅助运动区的信号改变可以提示病情严重程度。尾状核在PD触觉神经功能改变中应该起着重要作用。前额叶激活增加的原因可能并不是代偿作用,而更可能是PD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的一种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触觉 磁共振成像 FMRI 辅助运动区 尾状核/病理学 前额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症的脑功能障碍 被引量:12
16
作者 蔡厚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1-407,共7页
近期,对强迫症(OCD)的现象学解释强调了病人在特定情境下错误识别和情绪与动机功能的异常加工。来自神经解剖、神经生理以及近期神经心理和功能成像等的相关研究证据显示:OCD病人眶额皮层(OFC)、前扣带回皮层(ACC)的过度激活可能会导致... 近期,对强迫症(OCD)的现象学解释强调了病人在特定情境下错误识别和情绪与动机功能的异常加工。来自神经解剖、神经生理以及近期神经心理和功能成像等的相关研究证据显示:OCD病人眶额皮层(OFC)、前扣带回皮层(ACC)的过度激活可能会导致错误识别功能和对行为结果预期的情绪与动机评价增高;背外侧前额皮层(DLPC)的活动减弱损害了对信息加工的认知整合能力。以上这些皮层信号在控制行为活动程序的尾状核进行整合。OCD病人的强迫性观念和行为可能由这些结构相关的神经网络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功能障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眶额皮层 前扣带回皮层 背外侧前额皮层 尾状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1WI健康成人脑部皮层下灰质核团纹理特征的可重复性及可信度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昆 樊文萍 +5 位作者 王雪 王波涛 许欢 刘梦琦 陈峰 陈志晔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2-106,111,共6页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脑部皮层下灰质核团的磁共振T1WI纹理特征测量的可重复性及可信度。资料与方法对16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脑部磁共振T1WI扫描,并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对脑部皮层下灰质核团(尾状核、壳核、丘脑)行纹理特征分析,纹理特征参数...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脑部皮层下灰质核团的磁共振T1WI纹理特征测量的可重复性及可信度。资料与方法对16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脑部磁共振T1WI扫描,并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对脑部皮层下灰质核团(尾状核、壳核、丘脑)行纹理特征分析,纹理特征参数值包括能量、对比度、自相关、逆差矩、熵。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法分析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及观察者间的可信度。结果观察者内皮层下灰质结构尾状核头、壳核及丘脑的纹理特征参数值ICC分别为0.970~0.990、0.815~0.996及0.677~0.996,其中丘脑自相关参数ICC为0.677,可重复性等级为良,其余皮层下核团纹理参数ICC均高于0.74,可重复性等级为优。观察者间皮层下灰质结构尾状核头、壳核及丘脑的纹理特征参数值ICC分别为0.960~0.982、0.833~0.994及0.829~0.989,均高于0.74,可信度等级为优。Bland-Altman法分析提示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皮层下灰质核团纹理参数差值绝大部分位于95%一致性界限内。结论 T1WI图像可以可靠地评估正常成人脑部皮层下灰质核团纹理特征(能量、对比度、自相关、逆差矩、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尾状核 丘脑 志愿工作者 成年人 可重复性 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导向-习惯学习系统的神经机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董晨杰 梁晶晶 +2 位作者 董玉媛 郑钟艳 彭子文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7-677,共11页
行为学习双系统模型认为行为习得涉及两个系统:目标导向学习系统与习惯学习系统,前者是对行为反应与结果之间的联结进行动态加工的学习系统,与尾状核、腹内侧前额叶皮质、眶额叶皮质相关;后者是对刺激-反应关系自动化加工的学习系统,与... 行为学习双系统模型认为行为习得涉及两个系统:目标导向学习系统与习惯学习系统,前者是对行为反应与结果之间的联结进行动态加工的学习系统,与尾状核、腹内侧前额叶皮质、眶额叶皮质相关;后者是对刺激-反应关系自动化加工的学习系统,与壳核、辅助运动区相关。这两种行为学习系统的研究范式主要有结果贬值范式和偶然性降低范式。大量研究发现强迫症、自闭症、成瘾等心理、精神疾病均表现出目标导向学习系统与习惯学习系统缺损,且这种缺损在患病不同阶段呈现动态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学习系统 习惯学习系统 尾状核 壳核 刻板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T2 FLAIR序列自回归模型纹理分析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磐石 郑石磊 +1 位作者 王晗 张祥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尾状核头处T2 FLAIR序列自回归模型纹理特征参数的变化及T2 FLAIR序列自回归模型纹理分析对P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PD患者和2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MRI和临床资料。选取每例T2 FLAIR图像显...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尾状核头处T2 FLAIR序列自回归模型纹理特征参数的变化及T2 FLAIR序列自回归模型纹理分析对P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PD患者和2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MRI和临床资料。选取每例T2 FLAIR图像显示尾状核头的最大层面,用MaZda软件手动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自回归模型特征参数。比较两组的纹理特征参数,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结果采用自回归模型纹理特征分析提取出5个特征参数,组内左、右尾状核头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与对照组的尾状核头处特征参数Teta4、Teta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特征参数Teta4、Teta3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5%CI 0.62~0.87,P<0.05)和0.68(95%CI 0.54~0.8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患者T2 FLAIR尾状核头处自回归模型特征参数Teta4、Teta3发生改变,T2 FLAIR自回归模型纹理特征分析能够为PD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尾状核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塞85例临床分析
20
作者 隋邦森 冯亚青 +1 位作者 吴育锦 田文 《临床荟萃》 CAS 1987年第7期296-297,共2页
腔隙性脑梗塞或腔隙性卒中,是发生于脑深部穿动脉闭塞所致的脑缺血性软化,最终形成豌豆粒粟粒大小的腔隙。国内外已有报导。本文将我院1983~1986年经临床和CT证实的腔隙性梗塞85例作一分析及文献讨论。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78例,女7例,... 腔隙性脑梗塞或腔隙性卒中,是发生于脑深部穿动脉闭塞所致的脑缺血性软化,最终形成豌豆粒粟粒大小的腔隙。国内外已有报导。本文将我院1983~1986年经临床和CT证实的腔隙性梗塞85例作一分析及文献讨论。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78例,女7例,男女之间比例为11:1,年龄介于43~84岁,平均63.5岁。其中40~50岁9例,51~60岁25例,61~70岁39例,71~80岁11例,81~90岁1例。38例(44.7%)呈缓慢起病,22例(25.8%)呈急性起病,21例(24.7%)病前有TIA表现,4例(4.7%)无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梗塞 CT 共济失调 内囊 病灶 尾状核 壳核 运动失调 神经系统疾病 纹状体 轻偏瘫 腔隙综合征 TIA 构音障碍 感觉运动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