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DRC的尾座式无人机姿态控制
1
作者 查启繁 李刘杰 +5 位作者 吕国森 李成 童奕澄 周皓宇 李烨 田聪玲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40-344,共5页
基于小型尾座式无人机进行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无人机平台采用凤凰无人机平台:一套完整开源的尾座式无人机平台。该小型尾座式无人机采用2个电机和舵面完成无人机的垂直起降和前飞。在建模方面建立了无人机运动学、动力学和作动器的数... 基于小型尾座式无人机进行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无人机平台采用凤凰无人机平台:一套完整开源的尾座式无人机平台。该小型尾座式无人机采用2个电机和舵面完成无人机的垂直起降和前飞。在建模方面建立了无人机运动学、动力学和作动器的数学模型,为解决该无人机姿态表示的奇异性问题,采用旋转矩阵表示姿态。为提高无人机垂直起飞和前飞过程的抗干扰能力,设计了基于ADRC(主动抗干扰控制)的姿态控制器,通过Simulink进行了仿真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座式无人机 动力学 奇异性 旋转矩阵 ADR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和遗传算法的尾座式无人机结构参数优化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文帅 姚小敏 +3 位作者 李超群 张梦飞 淡煦珈 韩文霆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8-95,共8页
设计了一种垂直起降尾座式无人机,利用中心组合试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对无人机的翼展长、后掠角、小翼高和小翼厚4个结构参数进行设计,构建了25组样本点。利用ANSYS CFX进行升阻比和阻力数值模拟,通过Design-Expert软件建... 设计了一种垂直起降尾座式无人机,利用中心组合试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对无人机的翼展长、后掠角、小翼高和小翼厚4个结构参数进行设计,构建了25组样本点。利用ANSYS CFX进行升阻比和阻力数值模拟,通过Design-Expert软件建立无人机结构参数与升阻比、阻力的响应面模型,其中升阻比随着翼展长和小翼高的增加而增大,后掠角和小翼高对升阻比的影响较小,当攻角为4°~8°时,升阻比随小翼厚的增加而减小,当攻角为10°~12°时,升阻比随小翼厚的增加而增大;阻力随着翼展长和小翼厚的增加而增大,随小翼高的增加而减小,随后掠角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以升阻比最大和阻力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结构参数优化,得到最优结构参数为:翼展长1 123 mm、后掠角34°、小翼高39 mm、小翼厚3 mm,与原始样机相比升阻比提高了12. 4%,阻力降低了5. 3%。采用风洞试验对响应面模型进行了验证,其中升阻比和阻力的数值模拟相对误差小于8. 0%,响应面模型相对误差小于3%,表明响应面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通用性,可用于垂直起降尾座式无人机的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座式无人机 结构优化 遗传算法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座式无人机续航时间估算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文帅 姚小敏 +2 位作者 师志强 淡煦珈 韩文霆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90,共11页
为研究尾座式无人机翼展长、翼根弦长、翼梢弦长、机翼后掠角、小翼翼梢长、小翼展长、小翼高、小翼后掠角、小翼厚度和小翼脚长等10个结构参数对无人机续航时间的影响,利用CATIA和ANSYS建立了尾座式无人机及其外流场的三维实体模型,采... 为研究尾座式无人机翼展长、翼根弦长、翼梢弦长、机翼后掠角、小翼翼梢长、小翼展长、小翼高、小翼后掠角、小翼厚度和小翼脚长等10个结构参数对无人机续航时间的影响,利用CATIA和ANSYS建立了尾座式无人机及其外流场的三维实体模型,采用SST k-ω模型在ANSYS CFX中模拟无人机在130种不同结构参数组合下的气动特性,利用方差分析确定气动系数的特征因子为翼展长、后掠角、小翼厚度和小翼脚长,建立了4个特征因子与气动系数的多元回归模型;结合质量系数方程,最终建立了结构参数与续航时间的关系模型,精度达0. 97。采用风洞试验的方法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测量4架样机在巡航状态下的气动系数,相对误差小于14%,数值模拟方法可靠。采用定高定点盘旋的方法进行样机试飞试验,对续航时间模型进行验证,连续记录不同剩余电量时的飞行时间,结果相对误差小于15%,模型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座式无人机 气动特性 垂直起降 续航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_1-ITD的尾座式无人机姿态控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姝旸 张晶 杨凌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01-2509,共9页
针对尾座式无人机在垂直起降(VTOL)阶段对风干扰敏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1-ITD的尾座式无人机姿态控制方法。建立了垂直起降阶段尾座式无人机六自由度非线性模型,设计了基于L1自适应的无人机姿态控制器,可抑制扰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针对尾座式无人机在垂直起降(VTOL)阶段对风干扰敏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1-ITD的尾座式无人机姿态控制方法。建立了垂直起降阶段尾座式无人机六自由度非线性模型,设计了基于L1自适应的无人机姿态控制器,可抑制扰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现垂直起降阶段存在风干扰和模型不确定时对无人机姿态的良好控制。在此基础上,针对L1自适应控制方法对量测噪声敏感及无法直接获取有效微分信号的问题,引入改进跟踪微分器,在快速精确跟踪信号的同时抑制了量测噪声的影响。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_1自适应控制 跟踪微分器 尾座式无人机 姿态控制 量测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过渡轨迹优化方法
5
作者 邹旭 刘贞报 +1 位作者 赵闻 王莉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5年第9期3071-3085,共15页
针对目前基于传统最优化方法得到的过渡轨迹在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实际飞行过程中可行性低和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过渡走廊的过渡轨迹优化方法。以一种双发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机翼不同区域之间的迎角差异... 针对目前基于传统最优化方法得到的过渡轨迹在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实际飞行过程中可行性低和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过渡走廊的过渡轨迹优化方法。以一种双发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机翼不同区域之间的迎角差异,构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基于倾转旋翼飞行器过渡走廊研究思路,设计一种针对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的过渡走廊,并通过限制爬升速率和俯仰角速率来提高过渡走廊的可行性。通过分析模型误差对过渡走廊的影响,得到一条具有最大安全裕度的目标过渡轨迹。将过渡过程视为轨迹优化问题,求解得到最接近目标过渡轨迹且保留足够作动器裕度的最优过渡轨迹。仿真和实际飞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引导飞机快速安全地完成过渡,避免出现高度增加过大、过渡时间过长及作动器饱和等不利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起降无人机 动力学模型 最优化方法 过渡走廊 过渡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