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差异 被引量:12
1
作者 竹万宽 陈少雄 +2 位作者 张利丽 王志超 杜阿朋 《桉树科技》 2015年第4期5-9,共5页
为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林龄(1 a、2 a、3 a、5 a、7 a)尾巨桉林地0~60 cm土壤和枯落物的碳含量及碳储量,测算了不同林龄桉树林地叶面积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 为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林龄(1 a、2 a、3 a、5 a、7 a)尾巨桉林地0~60 cm土壤和枯落物的碳含量及碳储量,测算了不同林龄桉树林地叶面积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不同林龄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不同林龄相同土层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枯落物碳储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5 a(4.83 t·hm^(-2))>7 a(3.89 t·hm^(-2))>3 a(2.66 t·hm^(-2))>2 a(2.43 t·hm^(-2))>1 a(1.56 t·hm^(-2));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落物层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性,但相关性都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林 土壤有机碳碳储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段文军 李达 李冲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1,共7页
为了解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特征,对不同林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种子库的储量、垂直分布特征及与林下植被的相似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活力种子储量最高的为1~2 a生桉林,显著高于其他林型;其次为3... 为了解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特征,对不同林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种子库的储量、垂直分布特征及与林下植被的相似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活力种子储量最高的为1~2 a生桉林,显著高于其他林型;其次为3~4 a生桉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最低的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显著低于其他林型。随林龄增加,尾巨桉林土壤种子库储量快速下降。土壤种子库中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是杂木林和马尾松林,显著大于其他林型。随林龄增加,尾巨桉林土壤种子库植物种类先增后降。所有林型中,0~5 cm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均显著高于5~10 cm土层。杂木林种子库和林下植被共存植物种类最多,其次是马尾松林,杉木林最少。尾巨桉人工林随林龄的增加,共存植物种数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土壤种子库Jaccard(CJ)和Sorensens(CS)相似系数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因此,在速生桉人工林经营中适当间种(保留)乡土树种,可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种子储量垂直分布 人工 南亚热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霄县巨尾桉人工林群落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万章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6期64-66,70,共4页
为揭示云霄县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群落植被分布特征,对该区巨尾桉人工林下植被组成、群落结构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该群落林下共记录到植物22科28属36种497株,其中,灌木22种,占61.11%;草本植物14种... 为揭示云霄县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群落植被分布特征,对该区巨尾桉人工林下植被组成、群落结构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该群落林下共记录到植物22科28属36种497株,其中,灌木22种,占61.11%;草本植物14种,占38.89%。植物群落种数最多的是禾本科,其次是蔷薇科、菝葜科;从数量上看,禾本科植物所占比重最大,为23.14%。(2)各层次重要值:灌木层中毛冬青(Ilex pubescens)的重要值最大,为29.65;其次是粉背菝葜(Smilax hypoglauca)和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草本层中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的重要值最大,为52.49,占明显优势地位。(3)灌木层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明显高于草本层,但是Simpson优势度指数草本层大于灌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多样性 人工 云霄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格局 被引量:22
4
作者 文丽 王克林 +4 位作者 曾馥平 彭晚霞 杜虎 李莎莎 宋同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76-1684,共9页
利用桂东南桉树(Eucalyptus spp.)主产区5个不同林龄(1a、2a、3a、5a和8a)15个样点45个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桂东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的碳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尾巨桉人工林生态... 利用桂东南桉树(Eucalyptus spp.)主产区5个不同林龄(1a、2a、3a、5a和8a)15个样点45个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桂东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的碳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3a林龄(195.25t·hm-2)〉5a林龄(169.57t·hm-2)〉8a林龄(166.70t·hm-2)〉2a林龄(165.00t·hm-2)〉1a林龄(111.84t·hm-2);不同林龄碳储量分布格局均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其中植被层为4.87-80.54t·hm-2,占总碳储量的4.36%-48.31%,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凋落物层为0.92-3.25t·hm-2,占0.82%-1.91%,随林龄增加呈递减趋势;土壤层为3a林龄(162.53t·hm-2,83.24%)〉2a林龄(141.55t·hm-2,85.79%)〉5a林龄(112.26t·hm-2,60.22%)〉1a林龄(106.05t·hm-2,94.82%)〉8a林龄(84.50t·hm-2,50.69%)。(2)植被层碳储量以乔木层最大(3.10-78.97t·hm-2),占63.64%-99.25%,其中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以树干最大(1.58-68.84t·hm-2),占乔木层碳储量的50.90%-87.18%,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枝、叶、根分别占4.97%-12.17%、1.97%-22.36%和5.87%-14.57%,均随林龄而下降。(3)桂东南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净固碳量平均为11.73t·hm-2·a-1,2a林龄(16.03t·hm-2·a-1)最大,3a林龄的固碳能力也很高,8a林龄年净固碳量与5a林龄持平,高达11.96t·hm-2·a-1,是较好的碳汇林业树种。提高桉树林的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其负面效应将有利于桉树人工林生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碳储量 年净固碳量 桂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周期尾巨桉连栽林分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朱宇林 温远光 +2 位作者 曹福亮 梁宏温 王凌晖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0-94,共5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东门林场3.6年生尾巨桉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连栽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平均单株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3代〉1代〉2代,不同代数尾巨桉器官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干材〉干皮〉根蔸〉...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东门林场3.6年生尾巨桉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连栽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平均单株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3代〉1代〉2代,不同代数尾巨桉器官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干材〉干皮〉根蔸〉粗根〉光枝〉叶〉枯枝〉叶枝〉吸收根〉细根,地上与地下部分的比例分别为84.48%-84.75%和15.25%~15.52%;不同代数林分乔木层生产力为3代〉1代〉2代,连栽对尾巨桉林分生产力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连栽 生物量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竹万宽 陈少雄 +3 位作者 王志超 许宇星 张利丽 杜阿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5,共9页
为正确认识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C、N、P时空分配格局及两者间的关系,对5个林龄尾巨桉林分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的C含量均显著大于土壤,且不同林龄间凋落物C含量无显... 为正确认识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C、N、P时空分配格局及两者间的关系,对5个林龄尾巨桉林分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的C含量均显著大于土壤,且不同林龄间凋落物C含量无显著差异,1年生人工林土壤表层(0~20 cm)的C含量显著小于3~7年生,其他土层C含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凋落物的N含量均显著高于土壤,且1年生人工林显著大于其他林龄的,而土壤表层的N含量以7年生人工林最大,1年生的最小。凋落物的P含量除1年生人工林显著大于3年生外,其他林龄间均无显著差异,土壤的P含量在不同林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凋落物C∶N随林龄呈逐渐增大趋势,且显著大于土壤层。凋落物的C∶P和N∶P在不同林龄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土壤层。凋落物的N含量与表层土壤的C、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凋落物的C∶N与表层土壤的C∶P,N∶P呈显著正相关,表层土壤C、N积累受到凋落物N的制约。因此,在桉树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降低凋落物分解的N限制性、提高养分传递效率及合理施肥显得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凋落物 土壤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尾巨桉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许宇星 王志超 +2 位作者 张丽丽 竹万宽 杜阿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8-174,共7页
[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 [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3个库间差异显著;土壤的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C∶N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的C∶N为54. 07 92. 18 (> 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的C∶N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的N∶P为10. 80 12. 98,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明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尾巨桉中、幼林龄时期土壤有机质及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受N限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叶片 凋落物 土壤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巨尾桉人工林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纪杰 张友育 +3 位作者 俞元春 崔晓晓 陈瑜 舒洪岚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52,共7页
对福建省漳州市不同林龄的巨尾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土壤的持水性、渗透性、抗蚀性等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0.3 a<1 a<2 a<3、4、6 a);6年生... 对福建省漳州市不同林龄的巨尾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土壤的持水性、渗透性、抗蚀性等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0.3 a<1 a<2 a<3、4、6 a);6年生桉树林持水量最大(3064.13 t.hm-2);排水能力、初渗率、稳渗率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土壤颗粒在静水中的崩解过程符合y=alnx+b,R2为0.85-0.99;10 min累积崩解率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水稳性指数随林龄的增加显著增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持水能力、渗透能力、抗蚀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和粘粒含量.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排序为:0.3 a<2 a<3 a<4 a<1 a<6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持水性 渗透性 抗蚀性 水土保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尾桉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 被引量:47
9
作者 李跃林 李志辉 谢耀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734-1740,共7页
对湘南低山丘岗区密度为 90 0、1 1 2 5和 1 5 0 0株 /hm2 的 6年生巨尾桉 (Eucalyptusgrandis× urophglla)丰产示范林营养元素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组分的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 ,以树叶营养元素含量最... 对湘南低山丘岗区密度为 90 0、1 1 2 5和 1 5 0 0株 /hm2 的 6年生巨尾桉 (Eucalyptusgrandis× urophglla)丰产示范林营养元素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组分的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 ,以树叶营养元素含量最高 ,树干最低。各组分中大量元素以 K和 N的含量最高 ,P的含量最低。微量元素以 Mn、Fe的含量高 ,Cu最低。单株林木营养元素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 ,低密度林分是高密度林分的 1 .44倍 ,不同组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多少不受林分密度制约 ,单株林木各种营养元素积累量依次为 :Ca>K>N>Mg>P>Mn>Fe>Zn>Cu;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占整个林分养分总积累量的 75 .3 %以上。在草本层各种不同密度林分均以 N素积累量最高 ,K、Ca较高 ,Cu的积累量最低。年净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3种密度林分年净积累量分别达到 2 3 9.45 48、2 64 .1 1 48和 2 70 .2 64 8kg/(hm2 · a) ,大量元素占总量的 95 .2 0 %以上。各种元素的年净积累量以 Ca为最大 ,占 41 .0 8%~ 41 .42 % ;Cu的年净积累量最小 ,仅占 0 .66%。林分大量元素的吸收量达 3 5 1 .1 961~ 3 73 .7767kg/(km2·a) ;微量元素的吸收量达 1 5 .95 49~ 1 8.9697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营养元素 生物循环 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对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竹万宽 许宇星 +1 位作者 王志超 杜阿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4-175,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对雷州半岛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为准确评估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实施物理和化学(施用除草剂)... 【目的】探究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对雷州半岛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为准确评估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实施物理和化学(施用除草剂)方式去除林下植被,并以未去除为对照。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土壤总呼吸及其组分速率、土壤温度和湿度(5 cm深处)进行为期1 a的连续监测。【结果】物理和化学去除林下植被极显著降低了土壤总呼吸及其组分(化学去除的根系呼吸除外)(P<0.01),且物理去除的土壤总呼吸速率(3.45μmol·m^(−2)·s^(−1))显著低于化学去除(4.15μmol·m^(−2)·s^(−1))(P<0.01)。2种方式的矿质土壤呼吸速率和凋落物层呼吸速率无显著差异(P>0.05),根系呼吸速率表现为物理去除(1.02μmol·m^(−2)·s^(−1))显著低于化学去除(1.37μmol·m^(−2)·s^(−1))(P<0.05)。凋落物层呼吸、矿质土壤呼吸、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分别为36.45%~39.40%、26.34%~31.29%、30.10%~39.40%。土壤总呼吸速率及其组分最高值出现在雨季(4—10月),根系呼吸速率最低值出现在7—8月。土壤总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湿度双因子拟合模型最优,能解释土壤总呼吸速率变异的75.1%(物理去除)、60.9%(化学去除)、57.1%(对照);凋落物呼吸速率时间变异主要由土壤湿度调控;根系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无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总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从大到小依次为物理去除(2.12)、化学去除(1.95)、对照(1.93)。【结论】林下植被去除通过改变林内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于土壤呼吸,且物理去除林下植被相比于化学去除能更大程度降低桉树人工林土壤总呼吸速率,降低森林土壤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植被去除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的水土流失规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黄承标 杨瑶青 +2 位作者 温远光 杨健基 梁宏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46,52,共5页
在桂南沿海地区选择巨尾桉植苗林及其萌芽林以及采伐迹地灌草坡3种植被类型,分别建立径流小区进行连续6年水土流失量的观测,探讨不同更新方式桉树人工林的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1)年均地表径流量为植苗林(65.17mm)〈萌芽林... 在桂南沿海地区选择巨尾桉植苗林及其萌芽林以及采伐迹地灌草坡3种植被类型,分别建立径流小区进行连续6年水土流失量的观测,探讨不同更新方式桉树人工林的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1)年均地表径流量为植苗林(65.17mm)〈萌芽林(73.67mm)〈灌草坡(85.26mm);年均土壤侵蚀量为萌芽林(2.79kg/hm2)〈植苗林(2.90kg/hm2)〈灌草坡(3.89kg/hm2);3种植被类型的年均养分(N、P、K)流失量为3.72~3.76kg/hm2。(2)各植被类型的水土流失量均随着植被恢复年龄的增加以40.4%~98.5%递减率下降;当植被恢复至6年时,其水土流失量仅占造林开始2年的6.8%~8.8%。(3)水土流失量的季节变化为夏季(78.9%)〉春季(11.5%)〉秋季(9.6%)〉冬季(O),与降雨量的季节分配相吻合;一次产流过程的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呈多项式模型,因此,可以根据当地降雨量来预测地表径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更新方式 水土流失 桂南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竹万宽 王志超 +1 位作者 许宇星 杜阿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6-354,共9页
为探讨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雷州半岛北部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 为探讨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雷州半岛北部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表现为单峰曲线型变化趋势,2016年5月和翌年2月分别达到最高值[(3.17±0.12)μmol m–2s–1]和最低值[(1.18±0.16)μmol m–2s–1],年均值为(2.34±0.70)μmol m–2s–1。根据相关系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因子以土壤温度>气温>气压>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土壤湿度。主成分分析表明,温度、光合有效辐射等引起的热能量变异和土壤湿度等引起的水分变异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回归分析表明,气象因子综合模型能解释土壤呼吸速率94.0%的变异情况,模型可靠性较高。尾巨桉林土壤表面全年CO2通量为893.31 g C m–2a–1。气象因子的综合作用能更全面地解释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温度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巨桉人工林小流域降水产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世奇 陈健波 +3 位作者 朱原立 苏福聪 韦振道 伍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5-312,共8页
研究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生长阶段(林龄3.5—5.5 a)所处小流域的降水产流特征,有助于了解桉树生长过程的生态水文效应,对修订桉树人工林经营方案中注重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有重要参考意义。以广西南宁桉树森林生... 研究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生长阶段(林龄3.5—5.5 a)所处小流域的降水产流特征,有助于了解桉树生长过程的生态水文效应,对修订桉树人工林经营方案中注重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有重要参考意义。以广西南宁桉树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南宁桉树生态站)的闭合尾巨桉林小流域为试验区,在小流域出水口建设1个测流堰,在测流堰附属房的测定池安放1个自动水位计,定位观测小流域2013年5月—2015年4月的地表径流,使用生态站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观测降水量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建立降水、土壤含水量和径流的函数关系,分析土壤前期含水量对径流形成和持续的影响。小流域年均降水量1300 mm,以小雨为主,两个年度小雨共计191场,占降水强度等级总场数74%;降水年内分布不均,雨季集中在季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冬季降水最少,属于干旱季节;降水产流现象在降水集中的月份才可能出现,2013年5月—2014年4月的径流深为81 mm,径流系数6%,2014年5月—2015年4月的径流深只有9 mm,径流系数仅为0.7%;径流初始时间明显滞后于降水初始,滞后时间与前期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径流递增率与降水历时呈线性函数关系,径流递减率与径流消退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降水产流过程经历径流递增期、稳定期和递减期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 小流域 人工 地表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栽对尾巨桉短轮伐期人工林生长量和生产力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梁宏温 温远光 +3 位作者 吴国喜 黄锡泽 周国福 陈东林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8,共5页
以定位监测和时空互代相结合的方法,于1998--2005年对广西国有东门林场不同连栽代次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生长量、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动态进行了连续8a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轮伐期内.尾巨桉林木胸... 以定位监测和时空互代相结合的方法,于1998--2005年对广西国有东门林场不同连栽代次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生长量、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动态进行了连续8a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轮伐期内.尾巨桉林木胸径和树高生长量以1~5a较快、5a以后则减缓,呈现早期强速生特性,连栽会使这一特性更加明显;连栽林分(第2代)乔木层3.6a、5.8a和7.3a的总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43.531t·hm^-2、84.127t·hm^-2和94.289t·hm^-2,除3.6a的平均值比对照林分(第1代)的低5.36%外,其5.8a和7.3a的平均值则分别比对照林分的高7.79%和6.0%,但差异不显著;连栽林分和对照林分的干材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率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干皮、枝、叶和根所占的百分率则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小,其乔木层定期平均净生产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短轮伐期 连栽 生长量 生物量 净生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贮水能力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杜阿朋 韦东艳 +1 位作者 张婧 谢耀坚 《桉树科技》 2012年第3期9-14,共6页
对比分析了5个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贮水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各层土壤容重均呈现随林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孔隙度随林龄增加有所增大,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现随林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 对比分析了5个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贮水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各层土壤容重均呈现随林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孔隙度随林龄增加有所增大,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现随林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0-100cm土层的土壤最大贮水力排序为:7年生(585.39 t·hm^-2)〉3年生(582.93 t·hm^-2)〉5年生(580.41 t·hm^-2)〉1.5年生(570.99 t·hm^-2)〉1年生(570.63t·hm^-2),土壤有效贮水力排序为:1.5年生(59.50 t·hm^-2)〉7年生(46.96 t·hm^-2)〉1年生(22.47 t·hm^-2)〉5年生(22.46 t·hm^-2)〉3年生(13.82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贮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尾桉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分布和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李志辉 李跃林 谢耀坚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11-19,共9页
对湘南低山丘岗区密度为 90 0 ,112 5 ,15 0 0株·hm- 2的 6年生巨尾桉 Eucalyptusgrandis× urophglla丰产林营养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各不同组分的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 ,以树叶营养元素含量最高 ,树干最低 .... 对湘南低山丘岗区密度为 90 0 ,112 5 ,15 0 0株·hm- 2的 6年生巨尾桉 Eucalyptusgrandis× urophglla丰产林营养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各不同组分的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 ,以树叶营养元素含量最高 ,树干最低 .各组分中大量元素 K和 N的含量最高 ,P的含量最低 .微量元素中 Mn和 Fe的含量最高 ,Cu最低 .单株林木营养元素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低密度林分是高密度林分的 1.44倍 ,不同组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高低不受林分密度制约 ,单株林木各种营养元素积累量依次为 :Ca>K>N>Mg>P>Mn>Fe>Zn>Cu;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占整个林分养分总积累量的 75 .3 %以上 .各种不同密度林分均以 N素积累量最高 ,K和 Ca较高 ,Cu的积累量最低 .年净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3种密度林分年净积累量分别达到 2 3 9.45 48,2 64 .1148,2 70 .2 64 8kg· hm- 2 a- 1 ,大量元素占总量的 95 .2 0 %以上 .各种元素的年净积累量以 Ca为最大 ,占 41.0 8%~ 41.42 %;Cu的年净积累量最小 ,仅占 0 .66%.林分大量元素的吸收量达 3 5 1.1961~ 3 73 .7767kg· hm- 2 a- 1 ;微量元素的吸收量达 15 .95 49~ 18.9697kg· hm- 2 a- 1 .以中等密度林分为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营养元素 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山与未炼山清理对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木生长量及其群落灌草层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永刚 胡光辉 +6 位作者 闫争亮 刘云彩 韩明跃 杨德军 冯志伟 陈勇 槐可跃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9年第4期63-69,共7页
依据所设固定样地的观测资料,研究了炼山与未炼山两种林地清理方式对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木生长量及其林下灌草层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林地清理方式的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木生长量差异不显著;林分郁闭前,2年生巨尾桉... 依据所设固定样地的观测资料,研究了炼山与未炼山两种林地清理方式对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木生长量及其林下灌草层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林地清理方式的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木生长量差异不显著;林分郁闭前,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群落的灌草层植物物种丰富度炼山清理的低于未炼山清理的,但炼山清理有利于灌草类植物在巨尾桉人工林幼林期的迁入与定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山与未炼山清理 人工 木生长量 灌草层植物 种类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巨尾桉林地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潘辉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2-316,共5页
通过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的巨尾桉林分生长量、林下植被多样性和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6a定位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炼山对巨尾桉林分早期树高生长(1~3a)有促进作用,但对3a后的生长量指标产生负效应,炼山后6年生巨尾桉林分的蓄积量和生物量... 通过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的巨尾桉林分生长量、林下植被多样性和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6a定位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炼山对巨尾桉林分早期树高生长(1~3a)有促进作用,但对3a后的生长量指标产生负效应,炼山后6年生巨尾桉林分的蓄积量和生物量低于不炼山林分;炼山不利于巨尾桉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稳定;炼山影响巨尾桉林分生长量的主要原因在于炼山导致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降低土壤肥力,并进而影响林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从维护地力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要求来看,应该尽快变革炼山这种传统的林地清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理方式 生产力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下植物群落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盛慧 杨宇明 +1 位作者 赵一鹤 李昊民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197,共6页
基于群落调查方法,对巨尾桉林下植物进行群落学分析。结果表明:巨尾桉林下植物共有维管束植物57科、124属、154种及变种,以禾本科和菊科的种类占优势;林下植物物种组成较为分散,优势属不明显;种子植物53科划分为6个分布区类型和2个变型... 基于群落调查方法,对巨尾桉林下植物进行群落学分析。结果表明:巨尾桉林下植物共有维管束植物57科、124属、154种及变种,以禾本科和菊科的种类占优势;林下植物物种组成较为分散,优势属不明显;种子植物53科划分为6个分布区类型和2个变型,以热带分布科为主;种子植物120个属有14个分布区类型和7个变型,以热带分布属为主,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林下植被可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但是分层现象不明显,草本层植物占优势,偶见有少量的层间植物分布。林下物种丰富度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而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则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生境空间异质性及人为干扰活动影响了巨尾桉林下植物组成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植物 区系分析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短周期巨尾桉工业原料人工林与其原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呈鑫卓 杜凡 +1 位作者 赵一鹤 徐高峰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0年第2期95-100,共6页
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选取7块3年生短周期巨尾桉工业原料人工林样地和7块其原生林对照样地,对其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了调查,依此对其多样性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短周期巨尾桉工业原料人工林林下,共有植物94种,隶属46科,主要... 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选取7块3年生短周期巨尾桉工业原料人工林样地和7块其原生林对照样地,对其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了调查,依此对其多样性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短周期巨尾桉工业原料人工林林下,共有植物94种,隶属46科,主要以一些阳性和半阳性植物为主,其中菊科和禾本科植物较为普遍。对照样地所反映的原生林林下,共有植物167种,隶属49科。短周期巨尾桉工业原料人工林林下生长的植物在其原生林林下几乎都有分布,但不是优势种。短周期巨尾桉工业原料人工林林下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及均匀度指数3个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其原生林。短周期巨尾桉工业原料人工林林下各植物物种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匀,优势物种较突出,而原生林林下各物种株数分布比较均匀,优势物种并不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 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 原生 下植物 多样性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