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昌燕
仲建锋
万正煌
李莉
陈宏伟
机构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5期10307-10308,10312,共3页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ARS-09)
文摘
[目的]筛选防治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最佳药剂及方案。[方法]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4种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43%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喷雾、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43%戊唑醇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43%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喷雾、25%嘧菌酯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处理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明显,第3次施药后28 d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结论]为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绿豆
尾孢菌叶斑病
化学药剂
田间防效
Keywords
Mung bean
Cercospora leaf spot
Chemical agents
Control efficiency in the field
分类号
S435.2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被引量:9
2
作者
邢宝龙
冯高
郭新文
张旭丽
刘支平
郑敏娜
机构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出处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3期264-266,279,共4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ycytx-18-Z4)
文摘
试验研究了3种杀菌剂10种处理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用25%嘧菌酯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25%嘧菌酯悬浮剂600倍液喷雾、25%多.霉威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25%多.霉威悬浮剂600倍液喷雾、25%戊唑醇乳油500倍液浸种2 h+25%戊唑醇乳油600倍液喷雾,相对防效分别为87.23%,84.85%,82.29%,防治效果较好,是防治绿豆尾孢菌叶斑病较理想的药剂,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建议生产上配合其他药剂交替使用。
关键词
绿豆
尾孢菌叶斑病
杀菌 剂
药效试验
Keywords
mung bean
tail spore fungus leaf spot
fungicides
pesticide effect experiment
分类号
S435.2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安
杜成章
张晓春
陈红
王萍
皮竟
张继君
机构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3期163-165,共3页
基金
重庆市级农发资金项目(NKY2015AC008)
重庆市级农发资金项目(NKY2016AB009)
+1 种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08)
重庆市科委的社会民生科技创新专项(cstc2016shmszx80116)
文摘
综述了近年来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病害症状、侵染循环、生长特性、病害防治和互作关系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绿豆尾孢菌病今后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的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及培育绿豆抗病品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
病害症状
生长特性
病害防治
Keywords
The mung bean Cercospora leaf spot
Disease symptoms
Growth characteristic
Disease control
分类号
S435.2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及其抗性育种研究现状
被引量:2
4
作者
芦连勇
机构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3,共3页
基金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项目
文摘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Daniels)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已成为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为此,综述了玉米尾孢菌叶斑病的症状、发生规律以及病原菌特征,并对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在我国玉米种质资源中,PA类群的自交系大多对尾孢菌叶斑病表现感病,而PB类群的自交系则表现抗病。在今后的玉米育种工作中,应加强对玉米尾孢菌叶斑病抗性基因种质的创新研究以及挖掘利用。
关键词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措施
抗性育种
Keywords
Maize cercospora leaf spot disease
Occurrence law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Resistance breeding
分类号
S435.131.49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被引量:35
5
作者
陈刚
张铁一
机构
辽宁省丹东市农科所
出处
《辽宁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9-31,共3页
文摘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是一种新发生的玉米病害。丹东地区发生严重,东沟、凤城地区的主栽品种沈单7号、5003×凤自101等发病严重地块达4级以上。其发病速度之快、危害程度之重、减产幅度之大,甚于玉米大斑病严重发生的年份。
关键词
玉米
尾孢菌叶斑病
发生
危害
分类号
S435.13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玉米抗尾孢菌叶斑病鉴定与抗病材料利用
被引量:45
6
作者
吴纪昌
马丽君
王作英
机构
丹东市农科院玉米所
出处
《辽宁农业科学》
1997年第5期25-28,共4页
文摘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1991~1996年对1448份次玉米自交系及杂系组合进行了抗病鉴定,其中鉴定自交系915份,0.5~1级材料有157份,占17.1%,这些抗病材料多数具有热带、亚热带血缘,如沈137、丹黄19等,另外掖107、OH43Ht3、81515等也是抗病的。在鉴定的533份杂交中0.5~1级有84份,占19.8%,其中5003、7922系统与旅系统配出的组合多数感病,而沈137、丹黄19等抗病系配出的组合都是抗病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介于双亲抗性之间,多数趋向于抗病强的亲本,其抗性属于多基因显性遗传。
关键词
玉米
尾孢菌叶斑病
鉴定
抗病性
分类号
S513.034
[农业科学—作物学]
题名 全国小豆种质资源抗尾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魏淑红
机构
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
出处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0年第3期20-21,共2页
文摘
对全国小豆资源 2 0 4 0份进行田间成株期人工接种抗叶斑病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 ,无免疫和高抗品种 ,筛选出 1个抗病品种 ,3个中抗品种及 1
关键词
小豆
尾孢菌叶斑病
抗病性
种质鉴定
育种
Keywords
adzuki bean
leaf spot
cerocospora canescens
resistance
分类号
S521.024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21.034
[农业科学—作物学]
题名 小豆种质资源抗尾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良弼
魏淑红
机构
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
出处
《作物品种资源》
1992年第1期28-29,共2页
基金
"七五"国家攻关项目
文摘
1987~1990年对1000余份小豆品种进行田间成株期人工接种抗叶斑病鉴定,结果表明,无免疫和高抗品种,筛选出1个抗病品种、2个中抗品种及6个抗性较好品种,其中以云南的红小豆抗性表现最好,其次为北京红小豆和陕西的绿小豆。
关键词
种质资源
小豆
尾孢菌叶斑病
分类号
S435.2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南阳盆地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综合防控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袁延乐
马吉坡
朱旭
机构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农技推广中心
南阳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中国种业》
2015年第1期61-61,共1页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
文摘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由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引起,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侵染茎和荚,在生长季碰到高湿天气尤为盛行。绿豆尾孢菌叶斑病发病较晚,在生产上重视不够,一旦发生能迅速引起绿豆早衰,严重影响绿豆后期荚果产量,是绿豆生长后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南阳盆地气候十分有利于绿豆尾孢菌叶斑病发生。笔者根据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以选用抗病新品种、减少田间初侵染源、控制尾孢菌叶斑病的再侵染、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科学使用化学药剂为核心的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综合防控技术,为南阳盆地绿豆实现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尾孢菌叶斑病
综合防控技术
南阳盆地
绿豆
初侵染源
生长后期
抗病能力
毁灭性病害
分类号
S435.2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小豆种质资源抗尾孢菌叶斑病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淑红
机构
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
出处
《作物品种资源》
1998年第3期40-40,共1页
基金
国家"八五"攻关子专题
文摘
小豆种质资源抗尾孢菌叶斑病鉴定*魏淑红(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哈尔滨150086小豆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小豆生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尤以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发病较重。小豆叶斑病菌为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canescens),主要侵害叶片,...
关键词
小豆
种质资源
抗尾孢菌叶斑病
鉴定
分类号
S521.02
[农业科学—作物学]
题名 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对两种果树病原菌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22
11
作者
凌金锋
周娟
彭埃天
宋晓兵
程保平
陈霞
机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出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6-250,共5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33-07)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粤财教[2014]371号)
文摘
为了明确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混配对荔枝霜疫霉病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和香蕉尾孢叶斑病菌(Pseudocercospora musae)的联合毒力,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干重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荔枝霜疫霉病菌和香蕉尾孢叶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质量比为1.35∶35的混剂对荔枝霜疫霉病菌表现为相加作用,增效系数为1.286 3;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质量比为8∶66、6∶77和4∶88的混剂对香蕉尾孢叶斑病菌同样表现出较好的相加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299 9、1.378 0和1.390 7;综合考虑混配经济效益和降低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产生抗性风险等因素,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以质量比1.35∶35~8∶66进行混配较为合理。
关键词
吡唑醚菌 酯
代森锰锌
荔枝霜疫霉病菌
香蕉尾 孢 叶斑病 菌
联合毒力
Keywords
pyraclostrobin
mancozeb
Peronophythora litchii
Pseudocercospora musae
synergic toxicity
分类号
S482.299
[农业科学—农药学]
题名 玉米新品种抚玉8号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2
作者
金宝昌
郭昱财
王淑玲
赵淑杰
机构
辽宁省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新宾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抚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出处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玉米新品种
高产栽培技术
品种审定委员会
农业科学研究院
弯孢 菌 叶斑病
尾孢菌叶斑病
玉米品种
抚顺市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题名 南涧县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5
13
作者
石权
机构
南涧县植保植检站
出处
《云南农业科技》
2008年第5期51-51,共1页
文摘
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近年来已上升为南涧县玉米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以发病早、危害重、损失大为特点,特别是在玉米成株期暴发流行,使玉米产量、品质大幅下降,重病地块叶片大部分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一般减产达10%~40%。为摸清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2005年至2007年对其发生消长规律进行调查及防治研究。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南涧县
发生规律
防治
尾孢菌叶斑病
发生消长规律
玉米产量
暴发流行
分类号
S435.1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玉米灰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太华
机构
楚雄市植保植检站
出处
《云南农业》
2007年第5期18-18,共1页
文摘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为害性很大的病害。重病地块叶片大部分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1991年该病首先在辽宁丹东、庄河等地突然大发生,现已成为东北三省玉米的重要病害。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防治
识别
尾孢菌叶斑病
东北三省
为害性
百粒重
病害
分类号
S435.131.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15
作者
杨文
机构
楚雄市八角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出处
《云南农业》
2018年第2期85-85,共1页
文摘
1发生规律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对玉米生产为害较大的一种病害。重病时地块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1.1症状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这些褐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病斑大小为0.5~20 mm×0.5~2 mm,呈矩形,对光透视更为明显。有时病斑连片,使叶片枯死。病斑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发生灰黑色霉层,即病斑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最先侵染下部叶片引起发病,气候条件适宜时可扩展到整株叶片,使之过早干枯。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防治
尾孢菌叶斑病
分生孢 子
发生规律
玉米生产
气候条件
叶片
分类号
S435.131.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16
作者
王秀梅
谢丽英
机构
柳河县三源浦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柳河县向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出处
《农村科学实验》
2011年第9期12-12,共1页
文摘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吉林省玉米上发病最普遍的叶部病害,重病时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发生与防治
尾孢菌叶斑病
叶部病害
玉米产量
吉林省
百粒重
发病
分类号
S435.131.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玉米灰斑病综合防治技术
17
作者
华玲芝
姜少武
机构
禄丰县中村乡农技中心
出处
《云南农业》
2011年第9期17-17,共1页
文摘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目前中村乡发病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重病时叶片大部分变黄焦枯,破坏叶片光合作用和植株的组织,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积累,造成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千瘪,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一般损失产量10%一20%,严重田块损失30%~50%,少数日{块可造成绝收。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综合防治技术
叶片光合作用
尾孢菌叶斑病
营养物质
千粒重
产量
损失
分类号
S435.131.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题名 玉米灰斑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18
作者
谷勇
尹鑫
饶孝武
温权州
李维群
机构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植物保护站
出处
《湖北植保》
2015年第1期18-19,15,共3页
文摘
玉米灰斑病(Cecrosporazeae-maydis Tehon&Paniels)又叫玉米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恩施自治州位于鄂西南山区,常年种植玉米10万hm2以上,为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药剂筛选试验
防治
尾孢菌叶斑病
恩施自治州
西南山区
粮食作物
病害
分类号
S481.9
[农业科学—农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