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0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浸渍改性提高速生材尺寸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永贵 于凡钧 +2 位作者 赵怡杰 肖泽芳 谢延军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共12页
利用木材改性技术提升速生材的材质是缓解木材短缺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浸渍改性技术通过改变木材细胞壁结构和/或填充细胞腔,不仅能有效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耐久性和力学性能,还赋予木材阻燃、耐腐防虫等功能。常用的改性剂包括热... 利用木材改性技术提升速生材的材质是缓解木材短缺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浸渍改性技术通过改变木材细胞壁结构和/或填充细胞腔,不仅能有效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耐久性和力学性能,还赋予木材阻燃、耐腐防虫等功能。常用的改性剂包括热固性树脂、有机单体、生物质基改性剂和有机/无机复合改性剂等。改性剂提升木材尺寸稳定性的机理主要包括改性剂充胀细胞壁、降低水分吸附并阻止水分子进入木材,从而提升抗干缩湿胀的能力。生物质基改性剂,如糠醇树脂、小分子糖和木质素因其环保性和可降解性受到关注,提升木材性能,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为进一步提升改性效果,建议未来的发展方向聚焦于新型改性剂的合成和改性工艺的优化,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改性过程优化、性能预测和参数调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生材 浸渍改性 尺寸稳定性 改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M-DEM耦合模型喷丸铝合金薄壁件尺寸稳定性仿真研究
2
作者 汪帆星 汪舟 +6 位作者 曾思明 孙文革 段芳芳 葛久志 陈艳华 日孜完古丽 甘进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181,共11页
目的探究喷丸对铝合金薄壁件残余应力场的影响和应力释放后尺寸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多弹丸随机撞击薄壁件模型和喷丸薄壁件残余应力释放模型,并对模型预测7075铝合金薄壁件残余应力场的准确性进行验证。通过FEM-... 目的探究喷丸对铝合金薄壁件残余应力场的影响和应力释放后尺寸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多弹丸随机撞击薄壁件模型和喷丸薄壁件残余应力释放模型,并对模型预测7075铝合金薄壁件残余应力场的准确性进行验证。通过FEM-DEM耦合薄壁件喷丸+残余应力释放一体化模型,探究喷丸速度、喷丸直径、喷丸质量流工艺参数对7075铝合金薄壁件残余应力场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沿层深分布的残余应力试验值和仿真值最大误差在±16%以内,平均误差为6%,证实了模型良好的残余应力预测准确性。随弹丸速度增大,铝合金薄壁件表面残余应力和约束释放后的变形增大,速度为100m/s时最大残余压应力约为‒323 MPa。随弹丸直径增大,表面残余应力缓慢增大,残余压应力层深增加,弹丸直径为0.8 mm时残余压应力层深约为0.42 mm。随弹丸质量流增大,表面残余应力和约束释放后的形变也会小幅增加。增大弹丸质量流对增大最大残余应力和约束释放后的变形的增大效率小于增大弹丸速度和弹丸直径。根据仿真结果建立了喷丸效能评估参数和喷丸工艺参数相联系的预测模型。结论研究验证了多弹丸随机撞击薄壁件模型和喷丸薄壁件应力释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喷丸薄壁件残余应力场和约束释放后变形的能力,为铝合金薄壁件喷丸强化工艺和成形工艺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研究思路和实际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薄壁件喷丸 FEM-DEM耦合模型 喷丸成形 残余应力分布 尺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级配对55%SiC/Al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崔岩 李硕 +2 位作者 曹雷刚 杨越 刘园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3-219,共7页
采用热等静压法制备不同颗粒粒度的55%SiC/Al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粒度方案及冷热循环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单一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颗粒级配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更优异的尺寸稳定性。针对T6... 采用热等静压法制备不同颗粒粒度的55%SiC/Al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粒度方案及冷热循环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单一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颗粒级配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更优异的尺寸稳定性。针对T6态颗粒级配复合材料进行冷热循环处理,可进一步实现其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协同优化,其弯曲强度达到633.55 MPa,提升7.0%,微屈服强度达到491.94 MPa,提升10.6%,累计体积变化率下降30.7%。颗粒级配是可同时获得SiC/Al复合材料优异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最佳粒度方案,冷热循环处理在保证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升其在力、热双重载荷作用下的尺寸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AL复合材料 颗粒级配 尺寸稳定性 冷热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尺寸稳定性55%SiC_(P)/2024Al复合材料的颗粒级配及热处理工艺
4
作者 崔岩 吕雪榕 +2 位作者 蔡长宏 杨越 曹雷刚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171,共10页
基于中位粒径分别为76μm和14μm的粗细两种SiC颗粒,按不同配比设计6种颗粒级配方案,并通过热等静压烧结成型制备体积分数为55%的SiC_(P)/2024Al复合材料,设计“冷热循环”和“固溶+冷热循环”两种稳定化热处理工艺,研究了颗粒级配及热... 基于中位粒径分别为76μm和14μm的粗细两种SiC颗粒,按不同配比设计6种颗粒级配方案,并通过热等静压烧结成型制备体积分数为55%的SiC_(P)/2024Al复合材料,设计“冷热循环”和“固溶+冷热循环”两种稳定化热处理工艺,研究了颗粒级配及热处理对55%SiC_(P)/2024Al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级配对铝合金基体中的Al_(2)Cu相含量有显著影响,当细SiC颗粒占比为40%时有利于Al_(2)Cu相的析出,而固溶+冷热循环稳定化热处理提高了Al_(2)Cu相的尺寸均匀性和分布均匀性,进一步提高相稳定性;在真实模型及标准模型中,稳定化热处理过程所产生的热错配应力水平,随着细SiC颗粒占比的提高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占比为40%时Mises应力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95 MPa和3.52 MPa),有利于复合材料内部残余应力的释放,提高应力状态稳定性;采用14μm细SiC颗粒占比为40%的颗粒级配方案并进行固溶+冷热循环稳定化热处理时,55%SiC_(P)/2024Al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尺寸稳定性,在5次180℃热载荷测试中的尺寸变化率保持在±0.07%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_(P)/Al复合材料 颗粒级配 尺寸稳定性 冷热循环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速生林木材尺寸稳定性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晓玲 何林韩 罗玉芬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0,118,共7页
高效、高质地利用人工速生材是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人工速生林木材生长周期短,幼龄材比例较高,导致其通常存在尺寸稳定性差的缺陷,严重限制了人工林速生木材的实际应用。因此,提高人工速生林木材的尺寸稳定... 高效、高质地利用人工速生材是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人工速生林木材生长周期短,幼龄材比例较高,导致其通常存在尺寸稳定性差的缺陷,严重限制了人工林速生木材的实际应用。因此,提高人工速生林木材的尺寸稳定性是确保其在建筑、家具和其他工业应用中持久耐用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主要的木材尺寸稳定性改良方法,包括高温热改性、表面涂层改性、化学改性和浸渍改性等;分析了现有木材尺寸稳定性改良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人工林速生材资源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速生林木材 尺寸稳定性 改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改良人工林马尾松尺寸稳定性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晓玲 陈松武 +3 位作者 何林韩 黄海英 王浏浏 罗玉芬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0,共7页
马尾松是广西地区重要的人工林资源之一,但其尺寸稳定性较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木材工业中的使用。本研究选用基于SiO_(2)的溶胶-凝胶法对马尾松进行改良,探讨了浸渍时间对马尾松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 马尾松是广西地区重要的人工林资源之一,但其尺寸稳定性较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木材工业中的使用。本研究选用基于SiO_(2)的溶胶-凝胶法对马尾松进行改良,探讨了浸渍时间对马尾松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揭示了溶胶-凝胶法对马尾松的改良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 h溶胶浸渍处理的改性马尾松尺寸稳定性最好,相较于未处理的马尾松,浸渍6 h的改性马尾松的浸渍率为5%,60 h吸水质量增加率由34.7%降低至28.2%,60 h吸湿体积膨胀率由16.5%降低至11.1%,72 h抗老化性能由18.02的色差值降低为11.9。溶胶-凝胶法对马尾松尺寸稳定性的改善机理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形成玻璃层状及膨胀结构可以阻挡水分的进入;其二,通过氢键及化学键的形式与细胞壁进行结合,以起到永久的润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尺寸稳定性 溶胶-凝胶法 Si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辊压树脂浸胶法对桉木重组木尺寸稳定性影响机理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婕妤 张亚梅 于文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目的】为解决重组木制备过程中重组单元施胶不均匀导致的尺寸稳定性差的问题,通过辊压树脂浸胶工艺制备重组木,探究辊压树脂浸胶工艺对桉木重组木尺寸稳定性的影响机理。【方法】分别通过吊笼式浸胶法和辊压树脂浸胶法制备桉木重组木... 【目的】为解决重组木制备过程中重组单元施胶不均匀导致的尺寸稳定性差的问题,通过辊压树脂浸胶工艺制备重组木,探究辊压树脂浸胶工艺对桉木重组木尺寸稳定性的影响机理。【方法】分别通过吊笼式浸胶法和辊压树脂浸胶法制备桉木重组木,采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微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重组单元和重组木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和胶液分布情况,并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粗糙度仪、接触角测定仪以及63℃水泡24 h和28 h循环法(沸水煮4 h,63℃烘20 h,沸水煮4 h)研究重组木表面化学成分、表面粗糙度、表面润湿性和耐水性能。【结果】与吊笼式浸胶法制备的重组木(CWS)相比,辊压树脂浸胶法制备的重组木(RWS)表面裂隙减少,粗糙度降低,表面润湿性减弱,耐水性能显著增强。RWS表面粗糙度R_(a)和R_(z)相比CWS分别下降了34.38%和72.75%。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第20 s时RWS的表面接触角相对于CWS增大幅度为283.95%。63℃水泡24 h测试结果显示:RWS的吸水厚度膨胀率和吸水宽度膨胀率分别为5.47%和1.11%,与CWS相比降低幅度分别达到52.16%和50.09%。28 h循环测试结果显示:RWS的吸水厚度膨胀率和吸水宽度膨胀率分别为6.24%和1.17%,与CWS相比降低幅度分别为51.45%和58.51%。辊压浸胶过程对重组单元产生了二次破坏,增加了胶液进入的通道;同时,辊压使细胞在被压缩到恢复原貌的过程中产生的负压,增加了胶液的渗透深度,形成网状胶合结构,加强了重组木的胶合性能,抑制了木材细胞在吸水后的回弹。【结论】辊压树脂浸胶法提高了重组木内部胶液分布的均匀性,降低了桉木重组木表面的粗糙度和润湿性,显著提高了重组木的耐水性能,改善了重组木的尺寸稳定性,对重组木的工艺优化和连续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笼式浸胶 辊压树脂浸胶 桉木重组木 表面性能 耐水性能 尺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锌浸渍处理对樟子松热处理材尺寸稳定性和处理能耗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博 何正斌 +1 位作者 王振宇 伊松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1,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弱酸性氯化锌溶液浸渍对热处理材的尺寸稳定性以及处理能耗的影响。【方法】采用质量分数5%的氯化锌溶液浸渍樟子松试样,并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通过试样吸湿后的尺寸和质量变化分析,评价浸渍–热处理樟子松试...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弱酸性氯化锌溶液浸渍对热处理材的尺寸稳定性以及处理能耗的影响。【方法】采用质量分数5%的氯化锌溶液浸渍樟子松试样,并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通过试样吸湿后的尺寸和质量变化分析,评价浸渍–热处理樟子松试样的尺寸稳定性和吸湿性,并结合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能耗计算,阐明浸渍–热处理对试样尺寸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和能量消耗情况。【结果】氯化锌浸渍–热处理组的性能提升效果比热处理组更明显;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木材的吸湿性降低,尺寸稳定性提高,热处理组和浸渍–热处理组的体积湿胀率分别从3.5%、3.4%下降到2.6%、2.1%;两种处理方式下的处理材红外吸收光谱图中均没有产生新的官能团特征峰,但羟基数量均随着温度升高而明显降低;处理材的相对结晶度呈上升趋势,热处理组和浸渍–热处理组分别由36.05%、38.77%提升到48.51%、53.04%;浸渍–热处理组试材在160℃达到的处理效果比仅进行180℃热处理达到的处理效果更好,同时因为前者的处理温度更低,所以能够减少处理过程中的能耗,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最高可减少10%的能耗。【结论】相比樟子松热处理改性,氯化锌浸渍–热处理联合改性可以通过更低的热处理温度使樟子松达到相同的尺寸稳定性,有助于热处理工序的节能减排,对于力学性能方面的影响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木材热处理 氯化锌浸渍 尺寸稳定性 能耗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对稻壳/聚氯乙烯发泡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邢志栋 徐俊杰 +3 位作者 欧荣贤 黄剑飞 易欣 郝笑龙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3,77,共9页
针对传统木塑复合材料(wood plastic composites,WPCs)密度大、尺寸稳定性差等问题,以稻壳和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为原料制备三种密度的稻壳/聚氯乙烯发泡复合材料(rice husk/polyvinyl chloride foamed composites,RHPC),... 针对传统木塑复合材料(wood plastic composites,WPCs)密度大、尺寸稳定性差等问题,以稻壳和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为原料制备三种密度的稻壳/聚氯乙烯发泡复合材料(rice husk/polyvinyl chloride foamed composites,RHPC),分别标记为RHPC-Ⅰ、RHPCⅡ、RHPC-Ⅲ,探究密度变化对RHPC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发泡程度的增加及密度的减小,RHPC的泡孔均匀程度有所降低。RHPC的线性热膨胀系数(coefficient of linear thermal expansion,CLTE)及吸水膨胀率均逐渐升高,且长度、宽度和厚度三个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均表现出各向异性;不同湿度和温度作用下的尺寸变化率表明湿度对RHPC尺寸的影响大于温度。RHPC-Ⅰ、RHPCⅡ、RHPC-Ⅲ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抗蠕变性能呈下降趋势;RHPC-Ⅱ由于均匀的泡孔结构呈现出最高的冲击强度和比冲击强度,分别为14.3 kJ/m2和19.9(k J·m^(-2))/(g·cm^(-3))。本研究为轻质高强WPCs的开发和拓宽其应用领域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聚氯乙烯发泡复合材料 发泡 力学性能 尺寸稳定性 蠕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打印全口义齿树脂基托尺寸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恺 张燕 +3 位作者 艾林 赵艳芳 吴玉禄 王璀蕾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量化评价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技术打印的上颌全口义齿树脂基托组织面及各功能区在14 d内的形变。方法:基于上颌无牙颌标准石膏模型设计并用DLP技术打印6副上颌全口义齿树脂基托。在基托打印完成第1、7、14天... 目的:量化评价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技术打印的上颌全口义齿树脂基托组织面及各功能区在14 d内的形变。方法:基于上颌无牙颌标准石膏模型设计并用DLP技术打印6副上颌全口义齿树脂基托。在基托打印完成第1、7、14天分别对其组织面进行扫描。将扫描所得数据和基托设计文件导入Geomagic 2014软件中进行最佳拟合对齐与三维形态偏差分析。进一步,在软件中将上颌基托组织面细分成主承托区、副承托区、边缘封闭区、缓冲区与上颌后堤区,量化分析各功能区在14 d内的形变。结果:三维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基托组织面在双侧上颌结节区域与上颌后堤区形变最大且方向相反。对各功能区的分析显示形变从小到大依次是缓冲区、副承托区、主承托区、边缘封闭区和上颌后堤区。结论:三维打印上颌全口义齿基托会随着时间发生一定的形变,各功能分区变形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全口义齿 组织面 数字化 偏差分析 尺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蜡热处理对木材物理性能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金成 李璟 +2 位作者 张镜元 王秉泉 战剑锋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为探究植物油蜡热处理对不同树种木材的物理性能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以臭冷杉、落叶松和条纹乌木为研究对象,自主配置的植物油蜡溶液为加热介质,分别在不同温度(140、170、200℃)下对木材进行4 h的高温热处理,再通过充分的冷却确保植物... 为探究植物油蜡热处理对不同树种木材的物理性能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以臭冷杉、落叶松和条纹乌木为研究对象,自主配置的植物油蜡溶液为加热介质,分别在不同温度(140、170、200℃)下对木材进行4 h的高温热处理,再通过充分的冷却确保植物油蜡完全进入木材内部,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室温冷却阶段是木材油蜡热处理的关键,该阶段植物油蜡大量进入木材内部,这主要表现为木材试件增重百分比(Weight Percentage Gain,WPG)的变化。经植物油蜡联合热处理后,3种木材最大颜色变化(ΔE^(*))分别为48.24、40.67、5.95;表面疏水性均有稳定提高,接触角(Water Contact Angle,WCA)稳定提升至70°左右;不同树种的弦向、径向线湿胀率及体积膨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抗膨胀效率(Anti Swelling Efficiency,ASE)有效提高,3种木材最大提高49.64%、48.24%、38.86%,说明植物油蜡热处理可以提升木材尺寸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蜡 热处理 木材 物理性能 尺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循环下铝基复合材料构件尺寸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光 金延文 +1 位作者 张峻凡 王东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4,共8页
目的研究高精度仪器结构件在冷热变化过程中的尺寸变化原理和关键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25%(体积分数)SiC/2009Al复合材料锻件,并加工出典型零件。研究了退火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45~65℃的冷热循环过程对零... 目的研究高精度仪器结构件在冷热变化过程中的尺寸变化原理和关键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25%(体积分数)SiC/2009Al复合材料锻件,并加工出典型零件。研究了退火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45~65℃的冷热循环过程对零件尺寸精度的影响,并采用代表性体积单元模型和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复合材料微区应力演化行为及其对材料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SiC颗粒与铝基体线膨胀系数的差异会导致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错配位错。退火过程会显著减少铝基体中的位错数量,有助于提升材料的尺寸稳定性,但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在−45~65℃下冷热循环720次,零件典型平面的平面度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冷热循环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颗粒与基体之间的应力分配,多次循环后复合材料微区应力-应变没有明显改变,因此零件的平面度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尺寸稳定性 仪器仪表结构件 有限元 代表性体积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冷处理对固溶时效后2A14铝合金残余应力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13
作者 谢刚 田平华 +4 位作者 文湘泉 韩泓屹 刘建华 彭金方 徐尧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6,共9页
对2A14铝合金依次进行(380±5)℃×120 min退火、498℃×2 h固溶、160℃×6 h时效以及不同温度(-70,-90,-110,-130℃)保温6 h深冷+160℃×3 h时效处理,研究了深冷处理对试样内部残余应力、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尺... 对2A14铝合金依次进行(380±5)℃×120 min退火、498℃×2 h固溶、160℃×6 h时效以及不同温度(-70,-90,-110,-130℃)保温6 h深冷+160℃×3 h时效处理,研究了深冷处理对试样内部残余应力、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后试样中心纵截面残余应力均呈内拉外压形式,深冷处理对残余拉应力的释放效果和对应力分布均匀化效果随深冷温度降低均先增后减,-90℃下深冷处理应力释放和均匀化效果最好;-130~90℃深冷处理可以细化晶粒、增加析出相数量、减小析出相尺寸、降低位错密度、提高析出相和位错分布弥散性;-130℃~70℃深冷处理可以提高2A14铝合金的尺寸稳定性、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但会降低断后伸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A14铝合金 深冷处理 残余应力 尺寸稳定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氧基硅烷处理对杨木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14
作者 刘雨晗 石江涛 +2 位作者 冷魏祺 黄琼涛 刘海良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6,共6页
为探究溶液体系对烷氧基硅烷处理后杨木尺寸稳定性的影响,采用5,10和15 g的丙基三甲氧基硅烷(PTMS)分别与15,10和5 g的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复配,然后通过气相辅助迁移法处理杨木,考察了密度、质量增加率、接触角和尺寸变化率的变化... 为探究溶液体系对烷氧基硅烷处理后杨木尺寸稳定性的影响,采用5,10和15 g的丙基三甲氧基硅烷(PTMS)分别与15,10和5 g的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复配,然后通过气相辅助迁移法处理杨木,考察了密度、质量增加率、接触角和尺寸变化率的变化。结果表明:PTMS质量分数为50%时,处理后木材常温下浸水7 d后的吸水率为27.3%,尺寸变化最小,水接触角为(125.3±1.3)°。此外,试验数据还显示出溶液体系中PTMS质量分数越高、MTMS质量分数越低,改性木材的质量增加率和密度增长越少,疏水性越好的趋势。溶液体系中的PTMS质量分数与改性木材疏水性呈正相关,而PTMS质量分数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尺寸稳定性降低。可能的原因是MTMS与PTMS对木材性质改善的机理不同,小分子的MTMS质量分数越高,越易渗透进木材细胞壁,从而形成交联网络支撑细胞壁结构,有利于提高改性木材的耐腐朽、尺寸稳定性等性质;而PTMS及其改性的烷氧基硅烷所形成的低表面能交联网络穿透细胞壁阻力较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壁外,对水分交换影响更大。研究表明,PTMS/MTMS气相辅助迁移法改性木材的性质与溶液体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体系 甲基三甲氧基硅烷 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尺寸稳定性 气相辅助迁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处理杉木力学性能与尺寸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4
15
作者 李延军 唐荣强 +1 位作者 鲍滨福 孙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2-236,共5页
以杉木为试材,采用9组热处理工艺对杉木进行了高温热处理试验。通过对热处理前后杉木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比较,探讨了热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试材的抗弯强度(MOR)和抗弯弹性... 以杉木为试材,采用9组热处理工艺对杉木进行了高温热处理试验。通过对热处理前后杉木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比较,探讨了热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试材的抗弯强度(MOR)和抗弯弹性模量(MOE)均呈下降趋势,但热处理温度影响更为显著;热处理对MOR的影响比MOE的要大;顺纹抗压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但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杉木热处理后,试材由绝干到气干和绝干到吸水尺寸稳定时2个阶段的径向线湿胀率、弦向线湿胀率、体积湿胀率均低于未处理材的,弦向线湿胀率大于径向线湿胀率;就整体而言,3个指标均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抗胀率均为负值,其绝对值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尺寸稳定性增强幅度逐渐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在210℃下降得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处理 杉木 力学性能 尺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蒸气处理法制作压缩整形木的研究(Ⅰ)──构造变化和尺寸稳定性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一星 李坚 +1 位作者 刘君良 沈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9,12,共2页
应用自行设计、制造的木材高温水蒸气处理成型设备和模具.实验制作了截面为正方形的压缩整形木,并对整形木材的构造变化和尺寸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其结果为:压缩整形木的某些部位的解剖分子可发生向内溃陷,细胞腔变小,纹孔膜... 应用自行设计、制造的木材高温水蒸气处理成型设备和模具.实验制作了截面为正方形的压缩整形木,并对整形木材的构造变化和尺寸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其结果为:压缩整形木的某些部位的解剖分子可发生向内溃陷,细胞腔变小,纹孔膜破裂,但细胞壁没有破坏;压缩整形木的变形回复率很低,吸湿、吸水膨胀率均明显低于素材,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蒸气处理 木材 压缩整形 尺寸稳定性 构造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圆盘豆木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史蔷 鲍甫成 +3 位作者 吕建雄 黄荣凤 赵有科 江京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4-28,共5页
以蒸汽为加热介质,在温度为160℃~220℃范围内,对圆盘豆木材进行4h的热处理,研究热处理温度对木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圆盘豆木材的干缩率、湿胀率、吸湿平衡含水率降低,抗干缩率、抗湿胀率、阻湿率... 以蒸汽为加热介质,在温度为160℃~220℃范围内,对圆盘豆木材进行4h的热处理,研究热处理温度对木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圆盘豆木材的干缩率、湿胀率、吸湿平衡含水率降低,抗干缩率、抗湿胀率、阻湿率提高。当热处理温度大于200℃时,圆盘豆木材的尺寸稳定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科学 圆盘豆 热处理 尺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处理对人工林杨木物理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泽君 王勇 +2 位作者 马芳 范友华 邓腊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2-145,共4页
以蒸汽为介质,采用高温热处理法对杨木木材进行热处理,研究了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杨木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均有较大影响。综合考虑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 以蒸汽为介质,采用高温热处理法对杨木木材进行热处理,研究了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杨木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均有较大影响。综合考虑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及成本等因素,较佳的热处理工艺参数为:温度180℃,时间3.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木木材 热处理 力学性能 尺寸稳定性 抗缩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七号卫星结构尺寸稳定性设计与验证 被引量:8
19
作者 钱志英 罗文波 +7 位作者 殷亚州 张玲 白刚 蔡铮 傅伟纯 卢清荣 张新伟 赵晨光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7,共8页
尺寸稳定性是高分七号卫星(GF-7)结构设计的重要使命。针对GF-7结构尺寸稳定性设计需求,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分解指标给出了适用于航天器结构的尺寸稳定性设计和验证流程。首先,在整星结构构型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 尺寸稳定性是高分七号卫星(GF-7)结构设计的重要使命。针对GF-7结构尺寸稳定性设计需求,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分解指标给出了适用于航天器结构的尺寸稳定性设计和验证流程。首先,在整星结构构型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结构选材方案。随后,针对尺寸稳定性关键件一体化支架,提出了热控设计和结构设计方案。最终,通过舱段级热稳定性试验获得了结构平均热膨胀系数等结构稳定性关键参数,利用经试验结果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开展了卫星在轨热变形分析并验证了指标的可实现性。结果表明,GF-7结构设计满足载荷安装面指向变化亚角秒级的尺寸稳定性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七号 卫星结构 尺寸稳定性 热变形 设计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环境对光学成像遥感器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丁延卫 刘剑 卢锷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现代科技和军事的发展 ,对空间光学成像遥感器的分辨力要求不断提高 ,遥感器在空间环境下的尺寸稳定性显得更加重要。从所经历的空间环境入手 ,详细分析了遥感器在运载阶段和空间在轨运行阶段经历的动力干扰源及其加载方式和响应情况 ,... 现代科技和军事的发展 ,对空间光学成像遥感器的分辨力要求不断提高 ,遥感器在空间环境下的尺寸稳定性显得更加重要。从所经历的空间环境入手 ,详细分析了遥感器在运载阶段和空间在轨运行阶段经历的动力干扰源及其加载方式和响应情况 ,空间在轨运行阶段经历的热环境和响应 ;阐述了遥感器动态成像质量评价方法和热光学分析等问题。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是空间动力干扰源的定量化和TSO一体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遥感器 尺寸稳定性 空间环境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