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多重视角的苏南乡村多维城镇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胡亮 王兴平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4-100,共7页
基于对苏南典型乡村地区居民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城镇化的社会调查,结合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苏南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多维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异步现象催生了大量乡村"居民"。高水平的就业城镇化和低... 基于对苏南典型乡村地区居民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城镇化的社会调查,结合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苏南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多维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异步现象催生了大量乡村"居民"。高水平的就业城镇化和低水平的居住城镇化是苏南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外来人口在乡村的集聚是制约居住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公共服务层面,乡村居民具有较强的主动城镇化意愿,极大地推动了苏南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居住-公共服务视角 多维城镇化 乡村城镇化 苏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就业距离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童抗抗 马克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975-2984,共10页
城市扩张过程使交通需求量增加,导致来自交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紧凑型城市发展有助于减少交通需求从而降低交通部门的碳排放量。基于一个问卷调查利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定量探讨居住-就业距离变化对通勤碳排放量的影响,为科学规划城市... 城市扩张过程使交通需求量增加,导致来自交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紧凑型城市发展有助于减少交通需求从而降低交通部门的碳排放量。基于一个问卷调查利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定量探讨居住-就业距离变化对通勤碳排放量的影响,为科学规划城市格局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居住-就业距离不超过15 km(适宜公共交通出行距离)的情景中居住-就业距离缩短21.3%,交通碳排放量减小28.2%,费用节省21.2%;在居住-就业距离不超过5 km(适宜非机动车出行距离)的情景中居住-就业距离缩短56.3%,碳排放量减小53.1%,费用节省34.6%。两种情景下不同出行方式中,公交系统对行驶里程缩短的影响最大,私家车对碳排放量减小和花费降低的影响最大。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应该力求实现功能多元化的扩张格局,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应为低碳出行提供最大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就业距离 交通碳排放 通勤活动 城市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超大城市常住外来和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的空间错位——基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实证 被引量:18
3
作者 孙铁山 刘霄泉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34,共12页
以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超大城市的代表,探讨中国超大城市常住外来和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总体而言,常住外来人口的居住-就业空间错位要高于常住户籍人口,且不同户籍属性人口的错位形态存在差异。分... 以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超大城市的代表,探讨中国超大城市常住外来和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总体而言,常住外来人口的居住-就业空间错位要高于常住户籍人口,且不同户籍属性人口的错位形态存在差异。分行业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公共服务业常住外来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程度相对较高,而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程度相对较高。由计量分析发现,住房价格水平、就业集聚规模、高端产业比重和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对不同户籍属性人口就业-居住空间分布差异均产生相似的影响;而租赁户数比重和低端产业比重对不同户籍属性人口的就业-居住空间分布则产生差异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住外来人口 常住户籍人口 居住-就业空间错位 超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行业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及路网交通需求分异——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7
4
作者 时振钦 周素红 陈颖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94,共8页
基于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和恩格尔系数分析广州市不同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性,继而采用引力模型测度不同行业就业-居住的相互作用关系,解释其居住-就业相互吸引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基于该相互吸引强度的城市交通需... 基于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和恩格尔系数分析广州市不同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性,继而采用引力模型测度不同行业就业-居住的相互作用关系,解释其居住-就业相互吸引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基于该相互吸引强度的城市交通需求在路网上的分配情况。分析表明,五大类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工业行业均衡性最强,建筑行业均衡性最弱;不同行业的路网交通需求差异较明显,工业行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围;消费性服务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和核心区;其他行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分布在中心城区。就业-居住均衡水平与路网交通需求格局的形成与不同产业用地空间布局和不同行业人口住房选择偏好有关,也受到历史上体制因素的惯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居住 交通需求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农民工就业迁移轨迹研究——基于“时间-空间-社会”三维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慧 吴晓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42,共12页
职业流动及其相伴的就业迁移是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或改变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时间、空间和社会多维互动的过程,从“时间-空间-社会”多维视角研究农民工的就业迁移有助于更系统性地探寻其城市生活轨迹和市民化进程。本文借鉴... 职业流动及其相伴的就业迁移是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或改变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时间、空间和社会多维互动的过程,从“时间-空间-社会”多维视角研究农民工的就业迁移有助于更系统性地探寻其城市生活轨迹和市民化进程。本文借鉴个体行为轨迹分析的相关研究,将农民工就业迁移的空间、时间和社会三要素相结合,构建了“时间-空间-社会”路径分析方法;并进一步以2015年南京市主城农民工问卷调查所获取的回溯数据为基础,分维度探讨了农民工的就业迁移轨迹。结果显示,南京市农民工就业迁移的社会流动过程具备若干生命历程特征和空间依赖特征。这一结论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进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定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空间-社会”视角 就业迁移轨迹 农民工 生命历程 空间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就业平衡与城市通勤——以上海普陀区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钟喆 孙斌栋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8-92,共5页
居住—就业平衡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规划学界对于能否解决居住—就业平衡问题以及是否有必要解决有着争论。通过对上海市普陀区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出上海市普陀区居民的通勤物理距离、时间距离和费用距离都在... 居住—就业平衡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规划学界对于能否解决居住—就业平衡问题以及是否有必要解决有着争论。通过对上海市普陀区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出上海市普陀区居民的通勤物理距离、时间距离和费用距离都在加大以及居住—就业匹配失衡情况较严重等结论。这种失衡加剧的可能原因是级差地租、市场经济下的政策和高房价,同时在市场机制下人们的选择较为复杂,通过规划实现居住和就业的就地平衡较为困难。因此,现阶段的重点仍应放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上,同时减少高峰时段私家车和非必要公务用车的使用,中远期应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交通 居住-就业平衡 上海普陀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市外围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丽 顾宇 《森林工程》 2015年第1期107-111,共5页
随着城市外围近郊的通勤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研究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以及探讨优化就业居住平衡的方法对于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十分必要。本文基于2012年南京市居民出行数据,通过构造平衡职住指数,对南京外围各片区职住平衡程度进行测度... 随着城市外围近郊的通勤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研究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以及探讨优化就业居住平衡的方法对于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十分必要。本文基于2012年南京市居民出行数据,通过构造平衡职住指数,对南京外围各片区职住平衡程度进行测度,并通过职住分离程度对不同片区进行分类划分,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通勤效率的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研究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系有密切关联,平衡度指数与通勤时间呈正相关,而自足型指数和就业独立指数与通勤时间呈负相关,同时出行距离等因素也对居民通勤效率有显著影响。因此,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有效调整不同片区居住单元数量和就业岗位数,可以有效提高居民通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规划 城市外围 就业-居住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