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谁影响了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 被引量:52
1
作者 郝楠 江永红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85,共11页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对外贸易和离岸外包增加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则对劳动力技能需求具有"U"型的非线性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抑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了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弱化了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更多需求。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讨论了促进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推动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极化 高技能 低技能 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 贸易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业极化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爱 盖骁敏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共7页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研究就业极化通过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作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并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来综合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证分析了就业极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等经济变量对产业结...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研究就业极化通过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作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并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来综合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证分析了就业极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等经济变量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就业极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逆向作用。并提出,可以通过扩大教育与培训加快我国就业极化进程。通过自主研发技术使用和创新作用,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改善贸易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极化 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业极化、职业分割与流动人口性别工资差距 被引量:5
3
作者 朱峰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85-88,共4页
技术进步使我国流动人口分别流向工资较低的非常规操作型职业和工资较高的非常规认知型职业中,导致就业极化现象。女性向上述职业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这理论上会缩小性别工资差距,但现实中该差距却保持稳定。文章基于Brown分解法探讨了... 技术进步使我国流动人口分别流向工资较低的非常规操作型职业和工资较高的非常规认知型职业中,导致就业极化现象。女性向上述职业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这理论上会缩小性别工资差距,但现实中该差距却保持稳定。文章基于Brown分解法探讨了这一矛盾现象。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流动人口转移到非常规职业后,降低了职业分割引致的就业性别歧视,提升了职业内部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因此性别工资差距保持稳定;第二,流动人口的职业转移缓解了非常规认知型、常规型职业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第三,劳动力流向非常规职业提升了其职业内工资歧视的解释力度,加剧了就业市场上的职业内工资歧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极化 职业分割 性别工资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农就业群体的极化问题研究
4
作者 彭竞 何毓桃 徐宇航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0,共3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劳动力逐步被高新科技所替代的就业极化现象。受就业极化的影响,我国非农就业群体逐渐成了最大的潜在受损者。本文首先对非农就业群体的极化现象进行描述,并从受教育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劳动力逐步被高新科技所替代的就业极化现象。受就业极化的影响,我国非农就业群体逐渐成了最大的潜在受损者。本文首先对非农就业群体的极化现象进行描述,并从受教育程度、技能培训、性别、年龄等角度分析了该群体出现就业极化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需要逐步提高非农就业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推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全通道模式和提高非农就业群体女性的技能培训参与度来缓解该群体的就业极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群体 就业极化 教育 技能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市场新形态及其规范发展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杨希 李波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116,共9页
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新就业与新关系,其发展对劳动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冲击,进而影响到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形成就业市场新形态。研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就业市场新形态——规范发展路径”这一逻辑思路,探析未来就业市场规范发展的可行... 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新就业与新关系,其发展对劳动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冲击,进而影响到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形成就业市场新形态。研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就业市场新形态——规范发展路径”这一逻辑思路,探析未来就业市场规范发展的可行路径。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进步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就业极化,并且呈现出就业技术极化、就业收入极化、就业产业极化、就业空间极化等特征。人工智能时代新增大量非标准就业,平台经济引致了新就业形态,对相关社会管理制度提出新的挑战。由此提出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放大就业创造效应、优化就业服务提升劳动者与就业市场适配度、发挥制度调控作用引导人工智能行业规范发展等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就业极化 偏向型技术进步 就业形态 规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来自劳动者工作任务视角的经验验证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艳华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7,共15页
基于工作任务理论,使用劳动者调研微观数据,估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劳动者就业替代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服务业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会使劳动者工作被替代的可能性显著增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内... 基于工作任务理论,使用劳动者调研微观数据,估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劳动者就业替代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服务业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会使劳动者工作被替代的可能性显著增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内生性检验,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同时,这种替代效应具有明显的工作任务异质性和企业所有制性质异质性。工作任务异质性表现为非常规认知类工作被智能化技术替代的风险最小,常规体力类工作任务被替代的风险最大,非常规体力类工作任务与常规认知类工作任务被替代的可能性居中。企业所有制性质异质性体现为国有企业劳动者工作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的风险最小,股份制企业劳动者的替代性风险居中,私营企业劳动者的替代性风险最大。当下人工智能技术仍然具有较强的技术偏向,对中等技能人群没有明显的替代性,在我国尚未显示出“就业极化”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不断推进的情境下,工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替代人工的可能性,通过推动签订劳动合同显著降低了劳动者被替代的风险。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总量、技能结构、工作任务重塑等领域的影响,既深刻全面又复杂多变。因此,人社部门需加强对从事常规体力类工作任务人群的就业动态监测,谨防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大规模失业问题。劳动执法部门要重点关注私营企业的灵活用工问题,加强劳动督察,发挥社保的兜底保障功能,平衡就业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增强劳动者抵御技术失业风险的能力。教育、人社、工会等部门应加强协同,联合建立健全旨在提高劳动者终身就业能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帮助劳动者提高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就业替代风险的能力。各级工会需加强对就业市场信息的分析,实现就业市场供需两端的精准链接。教育部门需考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注重培养人机协作、人机互动的复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工作任务 替代效应 就业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机器人应用、劳动保护与异质性技能劳动力就业 被引量:21
7
作者 明娟 胡嘉琪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21,共16页
工业机器人应用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其可能带来的“机器替代劳动”问题也引发广泛讨论。在机器人应用带来生产率提升的同时,如何发挥劳动保护政策的缓冲作用,帮助技术变革脆弱群体实现技能提升和就业转移,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的... 工业机器人应用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其可能带来的“机器替代劳动”问题也引发广泛讨论。在机器人应用带来生产率提升的同时,如何发挥劳动保护政策的缓冲作用,帮助技术变革脆弱群体实现技能提升和就业转移,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的持续平衡,便成为政策制定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基于2012—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并考察劳动保护在“机器换人”中的缓冲作用。估计结果证实:工业机器人应用导致就业技能结构呈现单极化特征,即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挤出中等技能劳动力,但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利用工具变量法和PSM-DID处理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呈现偏向高技能型的单极化趋势,西部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在增加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挤压中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对中等技能劳动力产生更为明显的替代效应,就业技能结构呈现偏向低技能型的单极化特征。劳动保护的调节效应分析进一步显示,随着工会力量的加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逐渐增强,而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逐渐减弱。职业培训在强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高技能劳动力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加剧了工业机器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因此,在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的过程中,要考虑劳动保护的作用,发挥工会组织和职业培训的调节器角色,提高不同技能劳动力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适应能力,引导劳动力与工业机器人的互补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就业极化 劳动保护 就业技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本秀 吴福象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0,共20页
本文基于竞争成功函数和共容利益假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互动理论模型,从资本积累和就业极化两方面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使用中国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 本文基于竞争成功函数和共容利益假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互动理论模型,从资本积累和就业极化两方面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使用中国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主要作用机制包括资本积累效应和就业极化效应;进一步地,在积极应用机器人、就业政策完善的欠发达地区和创新基础薄弱的行业中,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大,且以不同规模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均受到机器人应用的促进。本文主要揭示了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影响,可为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提供经验支撑与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应用 产业链 创新链 资本积累 就业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职业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旨归 被引量:27
9
作者 董世华 侯长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5-192,共8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职业形态产生了强烈冲击。社会劳动分工正由细化向极化方向转型,中技术技能需求类职业正被人工智能广泛替代。同时,新兴职业既围绕人类生活服务向低技能方向集聚,又循着智能机器操作与研发向高端展开,就业岗位...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职业形态产生了强烈冲击。社会劳动分工正由细化向极化方向转型,中技术技能需求类职业正被人工智能广泛替代。同时,新兴职业既围绕人类生活服务向低技能方向集聚,又循着智能机器操作与研发向高端展开,就业岗位呈现中部压缩、两极增长的哑铃型分布状态。职业领域去技能化给职业技术院校素质教育带来契机,职业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本真条件日益成熟。为此,职业院校应建立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动态调适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层次整体上移,聚焦现代职业人综合素质提升,提高专业与人工智能产业契合度,构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现代职业人的价值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职业教育 就业极化 现代职业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技能异质性与劳动收入 被引量:32
10
作者 李飚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113,共10页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使用已经逐渐成为劳动者的日常行为,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2sls等模型,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与劳...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使用已经逐渐成为劳动者的日常行为,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2sls等模型,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与劳动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个体有互联网使用行为可以使个体劳动收入增加45.5%,加入就业身份、户口性质等变量后,结果依然稳健。(2)通过技能异质性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技能群体的收入补偿效应更大,互联网使用使得低技能群体劳动收入显著增加53.6%,但是对中高技能群体的影响不显著。(3)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高总体和低技能群体的工作效率,以及降低总体和中高技能群体的工作搜寻成本的方式影响劳动收入。有鉴于此,政府应当降低数字化门槛,更大规模普及互联网的使用;利用互联网搭建更好的就业信息平台,把数字技能纳入就业培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劳动收入 中高技能劳动者 低技能劳动者 就业极化 收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新职业青年群体的特征、困境与应对 被引量:13
11
作者 人民论坛杂志社课题组 徐保军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6-110,共5页
新职业青年群体是新经济新业态的劳动力保障,他们的群体特征植根于独特的社会存在:受教育程度普遍更高,自我学习能力更强;普遍具备更强的数字化能力;更注重自我意愿表达,群体诉求高度分化;职业选择更为灵活多元。但现实中,新职业青年群... 新职业青年群体是新经济新业态的劳动力保障,他们的群体特征植根于独特的社会存在:受教育程度普遍更高,自我学习能力更强;普遍具备更强的数字化能力;更注重自我意愿表达,群体诉求高度分化;职业选择更为灵活多元。但现实中,新职业青年群体存在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认同路径欠缺、就业极化、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融入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社会治理、制度安排提出了新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职业青年 数字化 就业极化 社会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