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生为大,就业为要:中国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1
作者 余泳泽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32,215,共14页
在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构建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成为平衡产业升级与民生保障的关键路径。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就业规模上,产业升级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替代效应;在就业结构上,... 在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构建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成为平衡产业升级与民生保障的关键路径。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就业规模上,产业升级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替代效应;在就业结构上,促进多层次就业是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的应有之义;在就业质量上,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注重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就业公平上,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有助于实现社会平等。我国目前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面临四重约束:第一,人力资本结构性错配,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稳定难以协调;第二,技术性失业与就业替代存在短期压力,技术创新的就业替代效应凸显,短期内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第三,制度环境与治理措施亟待优化,现有法律法规与新经济形态的适应性不够;第四,区域与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梯度落差加剧就业空间失衡。针对上述约束,本文提出推进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形成的系统性路径:一是实施技能重塑与终身学习战略,完善技能需求预测与响应机制,深化教育改革与产教融合;二是健全技术创新与就业协同的保障机制,实施就业影响前置评估与协同治理,强化就业服务与兜底保障;三是优化制度供给与创新生态,优化政府支持政策,强化就业友好导向;四是促进区域协调与产业梯度发展,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区域互助与产业转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 产业转型 就业质量 高质量发展 职业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丁元 周树高 贾功祥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9-143,共5页
文章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检验我国28个省市14年间,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变动间的影响力度,互相对对方的冲击情况。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两者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第一、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扩大造成了我... 文章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检验我国28个省市14年间,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变动间的影响力度,互相对对方的冲击情况。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两者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第一、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扩大造成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扩大则可以起到反向作用。就东部和西部地区而言,则与全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在下一期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增加将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别形成正向、负向和负向的作用,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在未来引导更多的劳动者流向第三产业,而减少流向第一、二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产业结构 收入差距 面板VAR模型 脉冲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区域差异研究——对上海、安徽、重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肖昕茹 《西部论坛》 2013年第3期83-90,共8页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越低;上海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趋近饱和,而安徽和重庆第二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上海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有限,而安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东部地区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中西部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接纳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性 就业弹性 结构偏离度 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M的韶关市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杨蕾 杜鹏 夏斌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49-153,共5页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产业结构的演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能力。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韶关产业结构演进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了1949—2005年韶关产业结构演进状况,找出结构转变的关键节点,总结演进过...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产业结构的演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能力。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韶关产业结构演进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了1949—2005年韶关产业结构演进状况,找出结构转变的关键节点,总结演进过程中3个阶段的特征。重点分析20世纪90年代哒来就业产业结构动态演进过程,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分剐以全国及广东省为标准区域分析“八五”、“九五”、“十五”期间韶关产业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针对性提出“立足生态城市、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演进 就业产业结构 偏离-份额分析法 韶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居民收入分配——基于耗尽性分配定理的研究
5
作者 谢芳明 丁元 +1 位作者 吴程彧 周树高 《南方金融》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9-52,18,共5页
本文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并从耗尽性分配定理的角度对珠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对于拥有资本和技术要素的所有者来说,其收入增长幅度大,收入将产生"乘数效应"。特... 本文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并从耗尽性分配定理的角度对珠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对于拥有资本和技术要素的所有者来说,其收入增长幅度大,收入将产生"乘数效应"。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收入差距将会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才能较好地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本文就如何调控珠三角地区就业的产业结构及居民收入分配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参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尽性分配定理 就业产业结构 收入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娜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101-102,共2页
本文主要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以及产业结构的内部协调角度来考察吉林省就业问题。根据1997-2004年统计数据,分别对吉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就业吸纳弹性、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要优化三次... 本文主要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以及产业结构的内部协调角度来考察吉林省就业问题。根据1997-2004年统计数据,分别对吉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就业吸纳弹性、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要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就业吸纳弹性大的行业,以解决吉林省的就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就业吸纳弹性 偏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劳动力就业产业构成的特点及其分析
7
作者 王桂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79-82,共4页
本文主要分析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的发展状况、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分布特点以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并且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因素作了深入分析。最后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发展提出了... 本文主要分析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的发展状况、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分布特点以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并且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因素作了深入分析。最后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发展提出了一般分析和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就业产业结构 就业 产值结构 典型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8
作者 朱卫东 贾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1期78-80,共3页
关键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就业结构 我国就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方式转变 要素生产率 非国有经济 就业产业结构 小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安置企业富余人员
9
作者 陈长民 《统计与信息论坛》 1997年第1期25-28,共4页
企业富余人员的产生,是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素质结构、经济体制、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将安置企业富余人员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大盘子中... 企业富余人员的产生,是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素质结构、经济体制、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将安置企业富余人员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大盘子中综合考虑,纳入国家宏观调控总目标,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合理分流安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余人员 宏观调控 就业产业结构 分类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