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成藏条件与机制 被引量:11
1
作者 段毅 彭德华 +3 位作者 张辉 吴保祥 郑朝阳 王传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0-155,共6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为盐湖相未成熟—低成熟原油,属于典型的原油成因类型。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西部最大的油田。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诸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该油田中E13 油藏的形成条件,动态地探讨了油藏的形成机制,为该油...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为盐湖相未成熟—低成熟原油,属于典型的原油成因类型。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西部最大的油田。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诸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该油田中E13 油藏的形成条件,动态地探讨了油藏的形成机制,为该油藏的成因认识和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3^1油藏 尕斯库勒油田 成藏条件 柴达木盆地 原油成因类型 勘探开发 湖相 油气生成 形成条件 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尕斯库勒油田周期注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小林 王杰祥 +2 位作者 王德林 黎宁 巩永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0-52,共3页
尕斯库勒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差异大,层间、层内非均质严重。针对该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采现状,利用周期注水技术改善开发效果。现场试验表明:周期注水技术在该油田矿场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为油田进行大规模周期注水展... 尕斯库勒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差异大,层间、层内非均质严重。针对该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采现状,利用周期注水技术改善开发效果。现场试验表明:周期注水技术在该油田矿场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为油田进行大规模周期注水展示了良好的前景。同时,该技术在尕斯库勒油田的成功应用,也为低渗透砂岩油藏周期注水开发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注水 试验 机理 提高开发效果 尕斯库勒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测井资料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以尕斯库勒油田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胡景双 邵先杰 +2 位作者 马平华 王萍 单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64,共5页
依据尕斯库勒油田实际资料,分析了粒度中值、泥质体积分数、灰质体积分数、孔隙度与渗透率以及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套直接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的技术方法,实现了流动单元纵向上的连续自动划分。采用聚类分析方法... 依据尕斯库勒油田实际资料,分析了粒度中值、泥质体积分数、灰质体积分数、孔隙度与渗透率以及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套直接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的技术方法,实现了流动单元纵向上的连续自动划分。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储层划分为E、G、M和P 4类,平面上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E、G类流动单元主要沿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流线分布,G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河口砂坝和河道侧缘,M类流动单元分布在席状砂部位,P类流动单元零星分布在砂体尖灭的边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储集层 渗透率 流动单元 声波时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油气运移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春林 高先志 +1 位作者 李彦霏 马达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1-307,共7页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地区,发育了E31油藏和N1—N21油藏。对这两个油藏48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常规柱色谱分离,应用含氮化合物参数并结合其复杂背斜构造的地质背景、E31和N1—N21油藏砂体展布及E31油藏解剖研究,系统分析了...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地区,发育了E31油藏和N1—N21油藏。对这两个油藏48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常规柱色谱分离,应用含氮化合物参数并结合其复杂背斜构造的地质背景、E31和N1—N21油藏砂体展布及E31油藏解剖研究,系统分析了该区深、浅油藏原油的运移方向和油气充注点。E31油藏Ⅰ+Ⅱ和Ⅲ+Ⅳ油层组油气运移方向为从背斜中北部向南北两侧运移,其油源区为茫崖凹陷和尕斯断陷;Ⅰ+Ⅱ油层组的油气注入点为背斜中部的9-7井的两侧,而Ⅲ+Ⅳ油层组油气注入点为8-34井和9-38井的位置;N1—N21油藏中的油气沿着整个断层面向上运移到储集层内并聚集成藏,油源区主要为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的主要运移通道为断层和砂岩储集体,形成以背斜为主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尕斯库勒油田 含氮化合物 原油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尕斯库勒油田原油含氮化合物油气运移效应 被引量:7
5
作者 段毅 郑朝阳 +1 位作者 张辉 吴保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6-28,共3页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其中包含深层E31油藏和浅层N1-N21油藏。利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油藏中的油气运移,对于认识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两个油藏的16个原油中含氮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和GC-MS分析,研究了中性含氮化合...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其中包含深层E31油藏和浅层N1-N21油藏。利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油藏中的油气运移,对于认识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两个油藏的16个原油中含氮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和GC-MS分析,研究了中性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效应,探讨了油气运移问题。结果表明,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效应显著,其运移分馏特征指示了E31油藏油气充注点位于构造中北部的东、西两翼,并向南、北两端方向运移;N1-N21油藏北区油气从东部和南部注入,并向西部和北部方向运移。根据油气运移方向认为,两个油藏的原油都来自茫崖凹陷和尕斯断陷;但是,由中性含氯化合物总丰度在两个油藏之间的差异可知,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含氮化合物 E3^1油藏 原油 油气运移 尕斯库勒油田 油藏地球化学 油气充注 点位 藏北 分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尕斯库勒油田老井综合利用及实施效果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保吉成 宋建虎 +3 位作者 魏风玲 朱立林 王志亮 马红卫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3期50-52,共3页
为了充分利用尕斯库勒油田的“三类井”减缓老油田的产量递减,在资料复查和二次解释的基础上找出了潜力层,并根据实际井况,通过更新、侧钻、大修、试油等配套措施进行了老井综合利用。“三类井”的综合利用对于完善注采井网、改善油田... 为了充分利用尕斯库勒油田的“三类井”减缓老油田的产量递减,在资料复查和二次解释的基础上找出了潜力层,并根据实际井况,通过更新、侧钻、大修、试油等配套措施进行了老井综合利用。“三类井”的综合利用对于完善注采井网、改善油田开发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油田开发过程中老井综合利用的具体方法和原则,为今后老油田“三类井”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挖潜增效的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老井综合利用 产量 潜力层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尕斯库勒油田跃灰1井区E3^2灰层裂缝预测 被引量:8
7
作者 彭立才 邵文斌 +1 位作者 张林 宋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1-395,共5页
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 ,在建立地质模型、反演标准和力学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跃灰 1井区干柴沟组油藏进行了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和裂缝预测。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共轭剪破裂的方位在不同构造... 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 ,在建立地质模型、反演标准和力学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跃灰 1井区干柴沟组油藏进行了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和裂缝预测。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共轭剪破裂的方位在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的埋深有一定的差别 ,剪切缝主要为NEE向和NWW向。纵张裂缝和横张裂缝的方位差别不大 ,横张裂缝主要为近EW向 ,纵张裂缝主要为近SN向。构造轴部和高部位裂缝比翼部和低部位发育 ,随着构造埋深的增加 ,裂缝发育程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跃灰1井区 地质模型 反演标准 力学模型 储集层 E3^2灰层 裂缝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尕斯库勒油田原油成因类型与油源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力 金强 彭德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关于其油源一直存在多种说法。通过密集采样和系统分析,运用获取的大量生物标志物指标,深入剖析了尕斯库勒油田深层和浅层油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认为两个油藏内部原油特征非常相似,均...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关于其油源一直存在多种说法。通过密集采样和系统分析,运用获取的大量生物标志物指标,深入剖析了尕斯库勒油田深层和浅层油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认为两个油藏内部原油特征非常相似,均属于盐湖相低成熟原油;但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应该来自于不同的油源。根据油源对比分析,结合烃源灶的研究成果,查明了尕斯库勒油田的油气来源。指出深层原油主要源自茫崖凹陷的E3烃源灶,浅层原油则由茫崖凹陷E3和N1烃源灶混合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原油 生物标志物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高压变形介质油藏的开发动态特征研究——以尕斯库勒油田E3油藏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付国民 李荣西 李永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异常高压变形介质油藏的开发动态特征,探讨该类油藏的开发模式。方法以尕斯库勒油田E3异常高压变形介质油藏为例,应用变形介质渗流理论,结合渗透率地层条件下模拟试验及典型井组生产动态数据分析,研究异常高压下变形介质油... 目的通过研究异常高压变形介质油藏的开发动态特征,探讨该类油藏的开发模式。方法以尕斯库勒油田E3异常高压变形介质油藏为例,应用变形介质渗流理论,结合渗透率地层条件下模拟试验及典型井组生产动态数据分析,研究异常高压下变形介质油藏开发特征及合理开发模式。结果异常高压变形介质油藏表现出不同于常规油藏的开发动态特征,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介质弹塑性形变,渗透率大幅度下降,不同结构的岩石发生不同程度的弹塑性形变;当关井恢复压力时油藏渗透率有所恢复,但随地层压力的进一步下降,介质发生不可逆形变,渗透率将逐渐下降,从而使油井产能降低;变形介质油藏具有特殊的弹塑性驱动渗流指示曲线特征,油井产量随压差增加到一定极限后,再增加压差产量随之下降。结论变形介质油藏的开发应尽可能在原始地层压力下开采,在合理生产压差下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介质 弹塑性形变 渗透率 合理生产压差 尕斯库勒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隔夹层特征、成因及分布 被引量:8
10
作者 于慧敏 宋彦辰 +3 位作者 彭渝婷 刘波 李童 石开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87,共9页
储层中隔夹层发育情况制约着剩余油的分布,针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面临长期水驱开发后注气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难题,以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Ⅳ-3—Ⅳ-5小层为例,通过对岩心、测井和测试分析等综合研究,明确隔夹层... 储层中隔夹层发育情况制约着剩余油的分布,针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面临长期水驱开发后注气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难题,以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Ⅳ-3—Ⅳ-5小层为例,通过对岩心、测井和测试分析等综合研究,明确隔夹层类型特征及成因,建立隔夹层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刻画了隔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尕斯库勒E_(3)^(1)油藏主要发育泥质和钙质2类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其成因主要受高频旋回所控,钙质夹层分布相对较少,多形成于胶结作用。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尕斯库勒E_(3)^(1)油藏隔夹层可划分为小层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3个层级。在对GR、SP、AC、R_(LLD)等测井曲线归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泥质隔夹层和钙质夹层的定量识别标准。小层间隔层连续性好,基本在全区均有分布,厚度大;单砂体间夹层连续性较差,仅在局部地区连续分布;单砂体内夹层零星分布,厚度最薄。该研究成果可为尕斯库勒E_(3)^(1)油藏气驱开发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 层次结构分析 测井识别 展布规律 下干柴沟组 尕斯库勒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双高”阶段测井精细解释方法
11
作者 龙安林 马宏宇 +4 位作者 鲁珊珊 丁继伟 蒋文博 曾雪梅 熊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7-144,共8页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经过多期调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早期勘探阶段建立的测井解释模型的精度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油藏三维精细表征需求。为了满足研究需求,进一步改善高含水油田的开发效果...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经过多期调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早期勘探阶段建立的测井解释模型的精度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油藏三维精细表征需求。为了满足研究需求,进一步改善高含水油田的开发效果,需开展测井精细解释评价研究。针对E_(3)^(1)油藏储层岩性变化大,粗、中、细砂岩发育及部分层段发育砂砾岩、砾岩的岩性复杂特点,采用多参数图形聚类分析算法,实现了该油藏岩性剖面连续处理解释,可以有效的识别岩性;针对开发历程长、测井系列多样、主力层电性特征差异大等问题,采用细分手段建立储层参数模型及解释标准,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基于自然电位影响因素分析校正及室内渗流理论,建立了水淹层定量评价方法,实现了储层水淹级别的划分。研究成果为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潜力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岩性划分 参数解释 油水识别 水淹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N21储集层弱胶结砂岩应力敏感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盛军 黄生远 +3 位作者 徐立 丁晓军 易德彬 张彩燕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0-915,共6页
油藏应力敏感性是储集层敏感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正确认识储集层的应力敏感性,合理认识、开发油藏具重要意义。通过选取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N2^1储集层不同胶结程度的10块样品进行覆压测试,确定上覆地层压力、储集层孔隙压缩系数,... 油藏应力敏感性是储集层敏感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正确认识储集层的应力敏感性,合理认识、开发油藏具重要意义。通过选取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N2^1储集层不同胶结程度的10块样品进行覆压测试,确定上覆地层压力、储集层孔隙压缩系数,并分析了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与上覆地层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层上覆地层压力为26.63~29.14MPa,孔隙度、渗透率与上覆地层压力呈良好的幂关系,随着上覆地层压力的增大,孔隙度与渗透率下降明显。将地面孔隙度与渗透率校正到真实地层条件下,孔隙度校正量介于2.21%~12.41%,平均为4.43%。校正前后孔隙度最大相差32.28%。渗透率校正量最大为24.03×10^-3μm^2,校正前后渗透率差异比例最高为85.29%。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N2^1储集层应力敏感损害率为23.53%-80.17%,整体呈中等-强应力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新近系 弱胶结砂岩 应力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上干柴沟组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盛军 李纲 +5 位作者 杨晓菁 王靖茹 李雅楠 鲁姗姗 徐立 张彩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发现大段非正常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该地区的构造研究,确定该非正常沉积属于震积岩。借助岩心观察与对比,最终确定出该区6种震积岩的识别标志:负荷构造、砂球砂枕构造、振动液化卷曲... 柴达木盆地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发现大段非正常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该地区的构造研究,确定该非正常沉积属于震积岩。借助岩心观察与对比,最终确定出该区6种震积岩的识别标志:负荷构造、砂球砂枕构造、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微同沉积断裂、环状层理、液化岩脉。同时,确定出研究区震积岩的垂向序列,由下至上,分别为下伏未震层、液化变形层、微断裂层、液化岩脉层、震塌角砾层、液化均一层、上覆未震层。震积岩的发现为该地区古地震、构造运动史提供了研究依据。同时,震积岩形成的层内微断裂,可以有效地改善渗流条件,为油气成藏提供重要渗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新近系 上干柴沟组 震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地层对比技术在油藏挖潜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4
作者 王光付 战春光 +1 位作者 刘显太 朱玉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6-57,62,共3页
尕斯库勒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内 ,其中N1 —N2 1 油藏位于上第三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 (N2 1 )和中新统上干柴沟组 (N1 )。由于该油藏含油井段长(12 0 0m)、沉积相类型多、对比标志层少 ,加之区内存在逆断层、同一油砂体油水界面... 尕斯库勒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内 ,其中N1 —N2 1 油藏位于上第三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 (N2 1 )和中新统上干柴沟组 (N1 )。由于该油藏含油井段长(12 0 0m)、沉积相类型多、对比标志层少 ,加之区内存在逆断层、同一油砂体油水界面不一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导致地层对比工作复杂、构造形态不落实、油砂体分布规律不清楚。通过运用精细地层对比技术和计算机三维地质模型演示技术相结合 ,对N1 —N2 1 油藏进行研究 ,落实了断裂系统和构造形态、油砂体分布规律、油藏类型及控制因素 ,为方案调整提供了可靠的油藏模型 ;同时预测了有利的含油气区块 ,增加含油面积1.0km2 ,石油探明地质储量 110× 10 4 t。图 1参 3(王光付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精细地层对比 含油气区块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乳化酸选择性酸化技术 被引量:14
15
作者 熊春明 周福建 +4 位作者 马金绪 石阳 杨贤友 丛生伟 何启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0-744,共5页
常规酸化过程中,酸液优先进入含水饱和度高的孔道,常使含水孔道增大,而对含油孔道酸化效果较差,因此,设计了一种新型选择性乳化酸体系,使酸液能够优先进入含油饱和度高的层段并对其改造。新型选择性乳化酸体系进入储集层与水相遇时黏度... 常规酸化过程中,酸液优先进入含水饱和度高的孔道,常使含水孔道增大,而对含油孔道酸化效果较差,因此,设计了一种新型选择性乳化酸体系,使酸液能够优先进入含油饱和度高的层段并对其改造。新型选择性乳化酸体系进入储集层与水相遇时黏度增大,而与原油相遇时黏度降低;岩心流动实验表明,经该酸液体系酸化后,含油岩心渗透率平均提高96.1%,而含水岩心渗透率仅提高10.1%。实验表明,新型乳化酸对储集层岩心具有良好的缓速性能和保护储集层性能。经青海尕斯库勒油田3口井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新型乳化酸改造后平均单井日增油8.5 t,含水率下降3.5%。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效果表明,新型乳化酸体系对储集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酸化改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乳化酸 选择性酸化 非均质储集层 岩心实验 尕斯库勒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盐可动凝胶配方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云 罗文利 +1 位作者 王强 刘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9-154,共6页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浓度、交联剂用量及pH值等因素对耐高温有机交联剂HT-2008与高分子量星形抗温耐盐聚合物CA-2588形成的凝胶黏度和成胶时间的影响,确定了尕斯库勒E_3~1油藏高温高盐可动凝胶调驱体系的基本配方...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浓度、交联剂用量及pH值等因素对耐高温有机交联剂HT-2008与高分子量星形抗温耐盐聚合物CA-2588形成的凝胶黏度和成胶时间的影响,确定了尕斯库勒E_3~1油藏高温高盐可动凝胶调驱体系的基本配方及性能;环境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高分子量星形抗温耐盐聚合物CA-2588和耐高温有机交联剂HT-2008能够形成稳定的互穿网络体型结构,该可动凝胶体系,在矿化度为117 000 mg/L(且钙镁离子含量高达3 340 mg/L)、pH值为7.80、实验温度为126℃条件下,5 d时的黏度达到最高值43 900mPa·s,180 d时凝胶黏度为43 500 mPa·s,耐温耐盐性能好,稳定性好;在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进行深部调驱现场应用后,取得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 星形抗温耐盐聚合物 耐高温有机交联剂 可动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9
17
作者 魏学斌 沙威 +4 位作者 沈晓双 司丹 张国卿 任世霞 杨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2-311,共10页
回顾1954年至今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艰苦曲折的历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复杂性。20世纪50—60年代,在技术手段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勘探基本以地面地质调查和浅层勘探为主,发现了冷湖等十余个浅层油田;20世纪70—80年代,开展模拟地震勘探。... 回顾1954年至今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艰苦曲折的历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复杂性。20世纪50—60年代,在技术手段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勘探基本以地面地质调查和浅层勘探为主,发现了冷湖等十余个浅层油田;20世纪70—80年代,开展模拟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促使勘探向中深层和东部扩展,不仅发现亿吨级尕斯库勒油田,还揭开了盆地东部大气田勘探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勘探进入瓶颈期,主要依靠深化地质研究和精细评价增储上产;进入21世纪,勘探向多领域、多类型发展,逐步形成了青藏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实现了油气勘探持续突破和储量快速增长,整个勘探过程可归纳为浅层发现、深层突破、坚持探索和快速发展4个勘探阶段。重点剖析了昆北、英东、东坪—尖北、扎哈泉和英西5个油气田的勘探成功实例,科技理论的创新、勘探思路的转变和勘探技术的进步对勘探突破具有指导意义,以期对以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有一定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昆北油田 英东油田 扎哈泉油田 英西油田 尕斯库勒油田 咸化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盐油藏二次开发深部调驱技术与矿场试验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中建 贾锁刚 +5 位作者 张立会 窦红梅 曾立军 朱秀雨 何佳 杨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1-687,共7页
以青海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二次开发为背景,针对油藏开发后期开发矛盾凸显和剩余油高度分散的问题,开展高温高盐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在油藏精细化研究基础上,优选试验层位,以"15注30采"部署调驱井网,结合水流优... 以青海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二次开发为背景,针对油藏开发后期开发矛盾凸显和剩余油高度分散的问题,开展高温高盐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在油藏精细化研究基础上,优选试验层位,以"15注30采"部署调驱井网,结合水流优势通道研究,建立"堵、调"相结合的深部调驱工艺技术路线。通过丙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实施调驱后试验区提高采收率2.1%,取得了较好的调驱效果,在试验过程中加强调驱机理认识和注入参数调整,通过调驱前后吸水剖面、产液剖面对比分析,试验区调后层间、层内矛盾得到改善,主力层驱油效率提高、次、非主力层得到动用,表明深部调驱是一项既有提高油藏驱油效率又能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对处于开发后期的同类型油藏深部调驱技术运用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开发 深部调驱 提高原油采收率 尕斯库勒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时间单元的单砂体研究
19
作者 盛军 牟中海 +2 位作者 蒲勇 吴涛 王军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共13页
以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Ⅱ号断层上盘Ⅶ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例,探讨了基于小层规模的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单砂体的含义与识别标志及构型模式。研究表明,根据自然伽马半幅点可以将小层细分为储层沉积时间单元、隔层沉... 以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Ⅱ号断层上盘Ⅶ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例,探讨了基于小层规模的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单砂体的含义与识别标志及构型模式。研究表明,根据自然伽马半幅点可以将小层细分为储层沉积时间单元、隔层沉积时间单元,并在储层沉积时间单元中识别出区域夹层。区域夹层与隔层沉积时间单元为泥岩沉积,储层沉积时间单元在横向上为砂泥岩间互沉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砂体的完整概念,认为单砂体就是在三维空间被周围非渗透性的封隔层所包围的独立砂体。并指出了单砂体受沉积、构造及成岩三大因素控制,明确了在这三大因素控制下单砂体的识别标志,同时总结出了单砂体的基本构型模式。笔者成功地将这套研究方法应用于尕斯库勒油田Ⅶ5小层,把原来小层级别的两个单砂体划分为沉积时间单元级别的17个单砂体,大大提高了单砂体的研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沉积时间单元 单砂体 构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