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新趋势研究
1
作者 张金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29-133,共5页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一次较大的创作转向,具体表现在:在描述少数民族创伤体验这个宏观问题的同时,更聚焦于少数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家庭发展问题,及微观层面少数民族个体的情感困惑与内心挣扎现象,彰显出重构之后的美学新变。...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一次较大的创作转向,具体表现在:在描述少数民族创伤体验这个宏观问题的同时,更聚焦于少数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家庭发展问题,及微观层面少数民族个体的情感困惑与内心挣扎现象,彰显出重构之后的美学新变。从猎奇、短浅的风景式电影,到彰显宏大命题的符号性电影,到如今自觉表达普世价值,对少数民族文化予以深描的民族志电影,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发展演变才真正昭然若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创作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性的隐性承续及开拓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旭光 郝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23,共11页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颇为"边缘另类"但又无法忽视的独特存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效地发挥了教化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营造、民族...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颇为"边缘另类"但又无法忽视的独特存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效地发挥了教化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营造、民族政策的宣传普及、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想象性建构;另一方面,"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绚丽的视听风格、多样杂糅的类型融合、直白热烈的情感表达为新中国电影原本单调的主流版图增添了诸多艳丽的色调。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家国观念的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化的隐性承续及开拓也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谋与和谐。相较于汉族主流电影类型性的不够丰富多元,类型性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有难能可贵的继承和发展,因而也成为我们今天很有价值的电影艺术与文化的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意识形态 类型性 类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娱乐效果与意识形态策略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帆 李骥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0-135,183,共6页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娱乐效果 意识形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命名与修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元问题” 被引量:9
4
作者 胡谱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112,共11页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电影准类型,其概念的合理性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遭遇了质疑。同时,一系列新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被生产出来,分析其背后的知识转型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电影准类型,其概念的合理性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遭遇了质疑。同时,一系列新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被生产出来,分析其背后的知识转型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十分重要。当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发展正以"去历史化"的惯性经历着话语嬗变,但现实政治将重新激活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传统,并对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母语电影 民族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 被引量:25
5
作者 邹华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15,共2页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电影类型,它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巧妙宣扬了当时的民族政策。这些影片用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等符号构筑指认性的身份场...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电影类型,它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巧妙宣扬了当时的民族政策。这些影片用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等符号构筑指认性的身份场景,以阶级认同重构他者阵营,在强调各兄弟民族情谊的基础上,顺利地将各族人民团结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来,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身份认同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与自我:商业大片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解读 被引量:8
6
作者 高卫华 梁春晴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3-67,共5页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受到商业大片的强烈冲击,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如何在市场夹缝中生存的考验。本文聚焦于近五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运用拉康镜像理论,从模糊的女性自我、女性面具下的镜像、女性的真实存在三种类型,...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受到商业大片的强烈冲击,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如何在市场夹缝中生存的考验。本文聚焦于近五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运用拉康镜像理论,从模糊的女性自我、女性面具下的镜像、女性的真实存在三种类型,分析影片中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符号意义,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女性形象 镜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影化生存之思——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淼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66-71,共6页
在大众传媒日益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今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电影这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广泛传播,同时,电影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但电影的文化消费属性和奇观审美性... 在大众传媒日益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今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电影这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广泛传播,同时,电影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但电影的文化消费属性和奇观审美性追求,又极易破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原生性。因此,只有电影工作者与民族文化工作者、文化遗产传承人三者的深入交流和紧密协作,才有助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影 保护和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国构想与民族仪式的交合同构——“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互动仪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高力 张爱坤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2-126,共5页
传统习惯中,研究者通常将"十七年"时期电影作品当做中国电影发展史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来看待,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历史遭遇总是显现出了极度相似的特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这一时期一道别样的文化景观... 传统习惯中,研究者通常将"十七年"时期电影作品当做中国电影发展史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来看待,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历史遭遇总是显现出了极度相似的特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这一时期一道别样的文化景观,显示出了家国构想与民族仪式的双向交合特征,文章引入"互动仪式"这一社会学用语,具体从叙述者、叙述文本与叙述接受三个角度考察研究对象的整体叙述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述活动从总体上也是一场柯林斯笔下的"互动仪式","仪式"通过微观的互动情境和人物的个体际遇塑造了一场家国神话,借助社会情感的力量起到了维系群体内部稳定和团结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 “十七年”时期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互动仪式 叙述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性音乐表达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23-124,共2页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首首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影音乐作品,使得作品的民族风情更为浓郁,情感抒发更为炽热,成为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呈现出了突出的美感特征,不但有力地配合当时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首首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影音乐作品,使得作品的民族风情更为浓郁,情感抒发更为炽热,成为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呈现出了突出的美感特征,不但有力地配合当时电影的发展,也给当前的电影音乐创作以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本文正是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总结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电影音乐作品,并进行了美感特征上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民族音乐 美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70年:以守正促创新,倚融合增团结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静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5-38,共4页
电影艺术理论家陈剑雨曾指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具有的三种属性:“一是少数民族导演拍摄的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影片;二是少数民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其他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三是汉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1]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电影艺术理论家陈剑雨曾指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具有的三种属性:“一是少数民族导演拍摄的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影片;二是少数民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其他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三是汉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1]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即是以展现除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剑雨 汉族 电影艺术理论 影片 拍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风格、文化转场与潜藏的女性表达——谢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逻辑透视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明凯 朱旭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0,共5页
按照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谢飞常被归为第四代,但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叱咤风云的时期,他并未推出最具代表性的个人作品,而且此期创作多是与他人合作,影片特质也体现出较为浓重的革命叙事特征。反倒是从80年代末期开始,伴随... 按照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谢飞常被归为第四代,但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叱咤风云的时期,他并未推出最具代表性的个人作品,而且此期创作多是与他人合作,影片特质也体现出较为浓重的革命叙事特征。反倒是从80年代末期开始,伴随《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等一批作品的相继问世,谢飞才开始获得国际盛誉,同时其诗性和哲思并重的导演风格也日渐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诗意风格 谢飞 创作 20世纪80年代 逻辑 女性 转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视觉造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12,共4页
在"十七年"主流革命电影普遍"重叙事、轻造型"的情况下,作为"艺术探索"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却呈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电影造型意识"。影片中边疆地区的山川风貌、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视觉造型元素的运用,使"十七年"云南少... 在"十七年"主流革命电影普遍"重叙事、轻造型"的情况下,作为"艺术探索"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却呈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电影造型意识"。影片中边疆地区的山川风貌、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视觉造型元素的运用,使"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产生了一种"陌生化"和"奇观性"的审美效应,并以其新鲜的美感引起全国亿万电影观众的极大兴趣,从而风靡一时,成为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发展中的一道亮丽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视觉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东升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0期9-11,共3页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道独特风景。从1961年的《刘三姐》到2010年的《碧罗雪山》,广西电影制片厂总共拍摄了10部反映壮、瑶、侗、彝、蒙古、傈僳等民族历史与生活的影片。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鲜为人知的民族风俗风情展现...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道独特风景。从1961年的《刘三姐》到2010年的《碧罗雪山》,广西电影制片厂总共拍摄了10部反映壮、瑶、侗、彝、蒙古、傈僳等民族历史与生活的影片。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鲜为人知的民族风俗风情展现在人们面前,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为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民族历史传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知识型女劳模形象
14
作者 赵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4,共2页
新中国成立后,刚刚摆脱了旧社会生存困境的女性,迫不及待地在新社会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存在价值。而电影作为承担为新中国阐释社会政治、经济走向,建构大众身份认同的重要使命的艺术载体,正是通过塑造众多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迎合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刚刚摆脱了旧社会生存困境的女性,迫不及待地在新社会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存在价值。而电影作为承担为新中国阐释社会政治、经济走向,建构大众身份认同的重要使命的艺术载体,正是通过塑造众多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迎合政治/意识形态对新社会劳模型女性的诉求,其中,《萨里玛珂》和《草原雄鹰》两部电影所塑造的以知识求进步的女劳模形象,极具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知识 进步 女劳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劳模形象的类型化特征
15
作者 赵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0-22,共3页
新中国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推出了一群极具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的奉献品质投身生产建设的女劳模。其中,以《草原上的人们》中萨仁格娃、《天山的红花》中阿依古丽、《沙漠的春天》中娜仁花为代表的... 新中国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推出了一群极具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的奉献品质投身生产建设的女劳模。其中,以《草原上的人们》中萨仁格娃、《天山的红花》中阿依古丽、《沙漠的春天》中娜仁花为代表的这一类女性形象,因在电影中被建构了相似的政治身份,被设置了相似的矛盾冲突,被运用了相似的叙事策略,而突出表现出类型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女劳模 类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英雄叙事与认同理路 被引量:2
16
作者 岳燊超 唐忠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48,共7页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塑“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以英雄叙事角度切入,拟廓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英雄叙事打造“...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塑“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以英雄叙事角度切入,拟廓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英雄叙事打造“集体记忆”、营造“共同情感”,进而促进国内外受众对其产生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以期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与研究提供新的着眼点和借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共同体”意识 英雄叙事 文化认同 情感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敬武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隐喻与民族寓言 被引量:2
17
作者 毕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5-20,共6页
作为"第六代"导演,宁敬武是独特的。在电影学院的"大师教育"背景下,他与很多"立志要做大师"的导演不同,"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平民是他对电影对象的定位,草根性是他对电影艺术的要求,而怀着平等... 作为"第六代"导演,宁敬武是独特的。在电影学院的"大师教育"背景下,他与很多"立志要做大师"的导演不同,"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平民是他对电影对象的定位,草根性是他对电影艺术的要求,而怀着平等乃至敬畏的"沟通"姿态是他始终坚持的创作立场。^([1])他关注儿童、妇女、平凡的中国人,甚而更加关注那些普通群体中的次级"边缘"人物——留守儿童、残障儿童,弱势妇女群体,底层民众、少数民族,他也因此被媒体称为具有"鲜明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导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民族寓言 文化隐喻 残障儿童 第六代 妇女群体 底层民众 草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影历程与时代激流——改革开放40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述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一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143-149,共7页
在中国电影谱系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历经沉浮、意义丰富的一个门类。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题材电影的产业与文化几经变革。它们在银幕上绘制着不同时代的样貌;同时,其在生产、传播和批评等层面所呈现的话语和显示的特征,亦成为反观时代... 在中国电影谱系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历经沉浮、意义丰富的一个门类。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题材电影的产业与文化几经变革。它们在银幕上绘制着不同时代的样貌;同时,其在生产、传播和批评等层面所呈现的话语和显示的特征,亦成为反观时代中国的一种角度。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考察影像与时代的互动关系,探索光影世界背后的时代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改革开放 产业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呈现与文化想象——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38-40,共3页
在由时间转向空间的学术语境下,电影区域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部分,以其鲜明的空间特征独树一帜,是中国区域电影创作与发展的重要代表。而以电影学研究为主体,引入媒介地理学研究视点,建构... 在由时间转向空间的学术语境下,电影区域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部分,以其鲜明的空间特征独树一帜,是中国区域电影创作与发展的重要代表。而以电影学研究为主体,引入媒介地理学研究视点,建构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地理理论及研究框架,对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作品、作者、产业等内容进行梳理与系统研究,是一种寻求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新方法与新思路的有效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区域转向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元素处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瞿文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7-9,共3页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入2004年以来,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大环境和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多方的探索。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中最核心且难以调和的宗教元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者或主动或自觉地放弃了宗教原本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用象征代替了还原,...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入2004年以来,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大环境和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多方的探索。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中最核心且难以调和的宗教元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者或主动或自觉地放弃了宗教原本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用象征代替了还原,降低了观影门槛;让宗教元素为叙事技巧服务,增加了可看性;让宗教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无限接近,做出了商业与多元文化语境下该有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宗教元素 商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