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为例 被引量:20
1
作者 罗香妹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81,共3页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资源上存在竞争关系,在发展中体现交叉关系。二者的协同发展对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文化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民族节日,通过顶层设计、品牌传播、区内外协...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资源上存在竞争关系,在发展中体现交叉关系。二者的协同发展对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文化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民族节日,通过顶层设计、品牌传播、区内外协同等策略,成功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三月三 民族文化产业 少数民族乡村旅游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与失衡:现代传媒在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困境 被引量:8
2
作者 谭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58-62,共5页
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现代传媒的积极参与。现代传媒在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文化趋同的推手角色。并借用孙立平教授研究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时所使用的"断裂"与"失衡&q... 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现代传媒的积极参与。现代传媒在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文化趋同的推手角色。并借用孙立平教授研究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时所使用的"断裂"与"失衡"两个概念,分析了全球传播时代产业化运作逻辑下的现代传媒在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设中凸显出来的结构性失衡及内容与需求断裂等功能性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传媒 乡村文化 少数民族乡村文化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传播视野下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基于湖南省通道县独坡八寨的多点民族志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斌 张昆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6-137,共2页
无传播不社会,无传播不政治。全球传播的今天,日益普及的现代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乡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未来发展走向何方?围绕这些问题,笔者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俗称独坡八寨)的上岩、坪... 无传播不社会,无传播不政治。全球传播的今天,日益普及的现代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乡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未来发展走向何方?围绕这些问题,笔者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俗称独坡八寨)的上岩、坪寨两个侗族村寨和孟冲苗寨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多点民族志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乡村 多点民族 政治生活 全球传播 湖南省 调查 通道侗族自治县 通道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乡村政治传播出版策略思考——基于湘黔桂毗邻边区民族村寨的民族志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斌 李娟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2-65,共4页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一要求表明,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一要求表明,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和谐发展的新的农村社会。其中,“管理民主”体现了对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乡村 政治传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民族村寨 出版策略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民族 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乡村传统社会资本及其对基层政治参与的影响——以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G村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丽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沧源佤族自治县 基层政治参与 社会资本 少数民族乡村 传统 云南省 少数民族农村 村民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示范样本——“景宁模式”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何义珠 蓝雪华 熊家乐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2年第12期53-57,共5页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是自然生态资源、民族特色文化、生态农产品的富集区,少数民族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多依托这些优势资源禀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和源于德国德贝里的“共生理论”都体现了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共生...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是自然生态资源、民族特色文化、生态农产品的富集区,少数民族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多依托这些优势资源禀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和源于德国德贝里的“共生理论”都体现了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共生与转化关系,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基于“两山理论”和“共生理论”分析了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景宁模式”的成功经验,从构建有限的政府主导、打破资源和制度依赖路径、协调社会发展与公民利益的平衡等方面提炼了“景宁模式”的启示价值,供大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宁模式” “两山理论” “共生理论” 少数民族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乡村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以杭州市为例
7
作者 康保苓 吴元欣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年第6期137-141,共5页
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杭州市乡村少数民族群众的现状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杭州市少数民族乡村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政府财政扶植力度、完善民族... 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杭州市乡村少数民族群众的现状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杭州市少数民族乡村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政府财政扶植力度、完善民族优惠政策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乡村 发展 对策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乡村节庆视角下的地方品牌建构——以林芝嘎拉村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桑森垚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9-140,共2页
节庆是地方品牌传播,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少数民族乡村节庆旅游则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助力民族乡村地区脱贫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林芝嘎拉村桃花节为例,梳理了节庆影响地方品牌化形成的框架。研究结果发现桃花节作为... 节庆是地方品牌传播,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少数民族乡村节庆旅游则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助力民族乡村地区脱贫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林芝嘎拉村桃花节为例,梳理了节庆影响地方品牌化形成的框架。研究结果发现桃花节作为社会符号载体具有传播地方品牌意义的作用,同时其在地方文化、形象和认同三个维度对地方品牌化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地方品牌化理论以及为政府通过节庆手段助力乡村扶贫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品牌化 桃花节 少数民族乡村节庆 社会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再思考——兼谈小学语文教育的现实需求 被引量:6
9
作者 袁伟 陈雪彤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3-26,共4页
少数民族乡村地区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短板地区,存在着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重大意义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学前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偏低、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资源短板依然存在、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 少数民族乡村地区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短板地区,存在着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重大意义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学前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偏低、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资源短板依然存在、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不完善等实践难题。本文以小学语文教育要求为参照,从学前教师教育培训、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培养、教育教学资源供给、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推动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乡村地区 学前儿童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阔克麦西莱甫变迁看西北少数民族乡村社区文化的发展--以一个维吾尔族村庄的田野调查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冰 王金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31-38,共8页
阔克麦西莱甫是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乡村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取新疆哈密市陶家宫镇的一个维吾尔族村庄为田野调查点,把该村庄中阔克麦西莱甫的变迁与传承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探讨了少数民族乡村社区文化发生的变迁。在此基础... 阔克麦西莱甫是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乡村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取新疆哈密市陶家宫镇的一个维吾尔族村庄为田野调查点,把该村庄中阔克麦西莱甫的变迁与传承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探讨了少数民族乡村社区文化发生的变迁。在此基础上,更为深入地从保护层面和发展层面分析,提出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民族乡村社区文化发展思路,并在社区参与的视域中分析了政府、文化传承人、社区居民多元主体在社区文化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克麦西莱甫 文化变迁 西北少数民族乡村社区文化 新疆维吾尔族村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现代化:近期少数民族乡村叙事的三个新维度
11
作者 李晓峰 杨永勤 《当代作家评论》 2025年第5期67-74,共8页
乡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乡土中国农耕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持续8年的脱贫攻坚解决了7000多万农民的贫困问题,打通了“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堵点,奠定了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全面现代化... 乡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乡土中国农耕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持续8年的脱贫攻坚解决了7000多万农民的贫困问题,打通了“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堵点,奠定了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全面现代化的基石。这一系列重塑乡土中国的重大国家战略中,少数民族乡村因特有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正因如此,少数民族脱贫攻坚成为新时代乡村叙事的重要主题之一。范稳的《太阳转身》、季栋梁的《西海固笔记》、罗伟章的《凉山叙事》等小说,都聚焦这一堪称世界壮举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同样,这一主题也是少数民族作家关注的焦点,红日的《驻村笔记》、李传锋的《白虎寨》、王华的《大娄山》等,都曾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 脱贫攻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族际通婚——以大理州白塔村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继萍 张锦松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2期135-137,共3页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增加.族际通婚现象的增加尤为显著.婚姻迁移成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族际通婚或人口流动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不多。从现有资料看.白族...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增加.族际通婚现象的增加尤为显著.婚姻迁移成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族际通婚或人口流动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不多。从现有资料看.白族的族际通婚与人口流动的关系相当密切.人口流动与族际通婚的共同作用.使原来较封闭的少数民族乡村变为具有接受新事物能力的新农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白塔村位于大理州洱源县东北部.现有农户338户.有乡村人口1426人,白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1.5%,至今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民俗、语言、服饰、建筑等文化传统,是一个典型的白族聚居村落。选择这种社会经济文化内涵相对单一的村落.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大变革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族际通婚与人口流动对其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影响会表现得更为典型.从而使我们的研究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乡村 人口流动 族际通婚 大理州 白塔 20世纪90年代 西部 社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