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合成结冷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郑丽圆 李宛莹 +3 位作者 喻林兵 夏永军 艾连中 熊智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结冷胶是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产生的一种细菌胞外多糖,耐热、耐酸性良好,具有优越的凝胶性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通过代谢调控可使结冷胶改性并提高产量,但目前关于结冷胶在生物合成和代谢调... 结冷胶是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产生的一种细菌胞外多糖,耐热、耐酸性良好,具有优越的凝胶性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通过代谢调控可使结冷胶改性并提高产量,但目前关于结冷胶在生物合成和代谢调控方面的研究较少。该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结冷胶研究现状,总结了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产结冷胶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控,期望为结冷胶生产菌株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冷胶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生物合成途径 代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ZX4儿茶酚2,3-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德平 吴淑杭 +1 位作者 闵航 姜震方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7-10,共4页
应用PCR方法克隆了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ZX4菌株的儿茶酚2,3-双加氧酶基因(c230-ZX4)。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全长924 bp且具有一个完整的阅读框,编码306个氨基酸残基。该基因与已报道的来自菌株S... 应用PCR方法克隆了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ZX4菌株的儿茶酚2,3-双加氧酶基因(c230-ZX4)。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全长924 bp且具有一个完整的阅读框,编码306个氨基酸残基。该基因与已报道的来自菌株S.yanoikuyae B1和Sphingomonas sp.KMG425的xylE基因(编码产物均为C230)具有较高的核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37%和94.05%。通过HindⅢ和XhoⅠ两个限制性酶切位点将该基因连接到质粒pET30(a)+上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ET-S3,并在E.coli BL21进行了表达,得到了42.3 kD的融合蛋白。酶活测定发现该基因工程菌株的发酵产酶活力明显高于出发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降解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儿茶酚2 3-双加氧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酒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并发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感染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孟凡堰 张佳 +2 位作者 候贻魁 晏晨 陈兴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4-286,共3页
1病历摘要患者男,76岁。因右上肢红斑与水疱伴疼痛、瘙痒1 d于2021年3月27日入院。患者自诉1 d前因右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新鲜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图1A)和牛耳大黄(Rumex crispus L.)(图1B)的地上部分各约1 kg加约5... 1病历摘要患者男,76岁。因右上肢红斑与水疱伴疼痛、瘙痒1 d于2021年3月27日入院。患者自诉1 d前因右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新鲜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图1A)和牛耳大黄(Rumex crispus L.)(图1B)的地上部分各约1 kg加约50 g甜米酒捣烂外敷于右上肢体疼痛处并包裹。外敷后局部立即出现明显刺激性灼热感,约4 h后因局部红肿伴疼痛加剧而除去外敷药物,至入院时已经形成多个水疱。另诉凡接触到药液的皮肤均感明显灼热,以躯干右侧往上至腋窝处最明显。既往史:右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9个月,否认其他疾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龙芮 原白头翁素 接触性皮炎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头孢曲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角犀鸟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病的诊断与控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农汝 《畜牧兽医杂志》 2007年第3期107-107,109,共2页
关键词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犀鸟 控制 诊断 急性死亡 流行病学 药物预防 动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神舟十号飞船分离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徐绸 谢琼 +1 位作者 辛冰牧 刘长庭 《载人航天》 CSCD 2016年第5期651-654,共4页
在神舟十号飞船中检测出一株下行菌,16 S r DNA鉴定后命名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LCTSP1。通过对该菌基因组进行二代测序及基因注释,发现该菌包含3884个蛋白编码基因、3个rRNA编码基因和47个tRNA编码基因。通过对该菌基因组进行COG、GO分析... 在神舟十号飞船中检测出一株下行菌,16 S r DNA鉴定后命名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LCTSP1。通过对该菌基因组进行二代测序及基因注释,发现该菌包含3884个蛋白编码基因、3个rRNA编码基因和47个tRNA编码基因。通过对该菌基因组进行COG、GO分析及注释,完善了该菌的遗传信息,并建立了该菌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该菌包含腐蚀相关基因并可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通过基因注释发现该菌包含574个毒力相关基因以及57个耐药相关基因,提示该菌存在潜在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基因测序 腐蚀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临床易感因素分析及药物治疗策略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焕 袁晶晶 +1 位作者 屈健 鲁琼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8期944-947,共4页
目的:了解医院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易感因素及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原学检查提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患者的基础疾病、标本来源、抗菌药物用药史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及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较好,对... 目的:了解医院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易感因素及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原学检查提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患者的基础疾病、标本来源、抗菌药物用药史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及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较好,对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有一定敏感性,对氨曲南和三代头孢敏感性差。结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宿主易感因素除了以往报道的免疫缺陷、肺部感染、广谱抗生素用药史,还可能存在低蛋白血症及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等因素。治疗用药应避免选择氨曲南及三代头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易感因素 药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房炎牛乳中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被引量:3
7
作者 金剑 尹峥 +2 位作者 张琪 丛日华 许信刚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44,共3页
为了对陕西省某奶牛养殖场出现乳房炎的病例进行确诊,无菌采集患病奶牛的乳汁对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动物致病性试验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细菌,其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结果与少动鞘氨... 为了对陕西省某奶牛养殖场出现乳房炎的病例进行确诊,无菌采集患病奶牛的乳汁对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动物致病性试验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细菌,其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结果与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相吻合;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同源性为98%;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该菌株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耐药,对多黏菌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曲松等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分离鉴定 16S RRNA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致脓气胸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程艳慧 王保健 +3 位作者 李丽娟 刘颖梅 黎斌斌 曹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3-205,共3页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为需氧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其药敏结果与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其他不发酵糖菌不同,目前无药物敏感试验的折点值判断标准,故在脓胸的患者,需要警惕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感染的可能...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为需氧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其药敏结果与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其他不发酵糖菌不同,目前无药物敏感试验的折点值判断标准,故在脓胸的患者,需要警惕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感染的可能性,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调整抗感染治疗。1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2016年9月23日因“间歇右侧胸痛1个月,加重伴发热2 d”以“肺部感染、肺部阴影待查、胸腔积液性质待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7年,现遗留饮食吞咽呛咳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脓气胸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伴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性脑脓肿、肺脓肿1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孙菡 夏琳 +1 位作者 尹芳 周新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807-808,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5岁,因纳差、乏力、腹胀20 d,皮肤巩膜黄染5 d,于2012年6月15日入院。病史:4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体检确诊“慢性乙型肝炎”,口服中成药治疗。20 d前出现纳差、乏力、腹部胀痛,5d 前发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5岁,因纳差、乏力、腹胀20 d,皮肤巩膜黄染5 d,于2012年6月15日入院。病史:4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体检确诊“慢性乙型肝炎”,口服中成药治疗。20 d前出现纳差、乏力、腹部胀痛,5d 前发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遂来本院诊治。化验乙型肝炎5项提示 HBsAg 阳性,抗-HBs 阴性, HBeAg阴性,抗-HBe 阳性,HBcAg阳性;肝功能示:AST 872 U/L,ALT 1649 U/L,ALP 199 IU/L,GGT 71 IU/L,TBil 248.6μmol/L,DBil 175.8μmol/L,IBil 72.8μmol/L;血凝示:凝血酶原时间(PT)20.9 s,凝血酶时间(TT)22.5 s,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8%;以“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收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脓肿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产高水溶性结冷胶的分子特征与制备平台 被引量:1
10
作者 纪宇菲 周若男 +3 位作者 艾连中 张汇 赖凤羲 吴昊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0-152,I0001,I0002,共15页
探讨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ATCC 31461 GL-1变异株发酵生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结冷胶)的单糖组成、分子参数及热水溶解速率受豆粕粉氮源与沉淀方式的影响,确定制备高水溶性结冷胶的流程。该菌以... 探讨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ATCC 31461 GL-1变异株发酵生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结冷胶)的单糖组成、分子参数及热水溶解速率受豆粕粉氮源与沉淀方式的影响,确定制备高水溶性结冷胶的流程。该菌以豆粕粉(和蔗糖)为培养基,发酵所得胞外多糖(EPS-Sw)产量为29.1 g/L、可溶性总糖含量为80%,乙酰基含量为4.0%,皆显著高于以酵母膏和蛋白胨发酵并醇沉收集的样品(分別为EPS-Ye和EPS-Pe)。EPS-Sw、EPS-Ye、EPS-Pe与结冷胶商品Gellan-F(参考组)共同含有4种主要单糖:鼠李糖(rhamnose,Rha)、葡萄糖(glucose,Glc)、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GlcA)及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GalA)。EPS-Sw的糖摩尔比为M(Rha)∶M(Glc)∶M(GlcA)∶M(GalA)=1∶0.9∶2.3∶1.7,与EPS-Ye和EPS-Pe的糖比例相近。EPS-Sw的结冷胶相对纯度(共同糖组成总和)为62.8%。经微过滤后,上述醇沉的EPS样品和Gellan-F皆呈三分子尖峰分布。针对豆粕粉发酵得的上清液,添加5 mmol/L Ca^(2+)复合乙醇的沉淀处理可提高制备物(EPS-CaEt)的产量、可溶性总糖含量、乙酰基含量、结冷胶相对纯度、热水既溶性以及溶解速率常数(k_(s1))。超大分子组分(F1)为重要的分子因素,F1含量与结冷胶相关的糖组成含量呈高度正相关,与热水既溶性和速率常数k_(s1)呈高度负相关。该研究阐明了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以豆粕粉氮源发酵所产结冷胶的关键糖组成与分子参数,并建立了一个有效富集具有高结冷胶纯度与高水溶性的EPS的Ca^(2+)-乙醇复合沉淀的制备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结冷胶 胞外多糖 分子参数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混合感染对猪大肠杆菌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子亨 张晓光 +3 位作者 鲍春彤 朱日宁 李娜 雷连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2-258,共7页
本研究首次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死猪肺脏样品中同时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E. coli)和1株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为探究大肠杆菌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混合感染的致病作用,本研究比较了大肠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混合... 本研究首次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死猪肺脏样品中同时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E. coli)和1株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为探究大肠杆菌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混合感染的致病作用,本研究比较了大肠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混合感染组、大肠杆菌单独感染组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单独感染组小鼠的临床症状,结果显示混合感染组小鼠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进一步利用平板菌落计数的方法测定了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各组小鼠肝、脾、肺脏组织菌载量以及体外对猪肺泡巨噬细胞(PAM)的粘附、侵袭能力,结果显示尽管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在临床未显示致病作用,但混合感染组小鼠肺脏和肝脏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却显著多于大肠杆菌单独感染组;体外感染PAM试验发现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促进了大肠杆菌对PAM的侵袭作用。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PAM中IL-1β、IL-6、IL-10和TNF-α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或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单独感染PAM均可引起IL-1β和IL-10的转录水平升高;混合感染则会进一步上调促炎因子IL-1β的转录水平,降低抑炎因子IL-10的转录水平,而IL-6和TNF-α则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增强了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病性,且混合感染在体外能够诱导PAM强烈的炎症反应。本研究首次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死猪肺脏样品中同时分离到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并发现二者的混合感染促进了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病性,同时初步探究了混合感染对PAM天然免疫功能的影响,这一发现提示应加强对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混合感染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混合感染 致病性 猪肺泡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软骨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和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万顺 付静芸 +2 位作者 常菁 杨艳 韩宝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39,53,共6页
通过透明圈法从土样中初筛到2株产硫酸软骨素酶能力较高的菌株,经复筛,28号菌株产酶能力更强,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考察,初步鉴定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该菌株的发酵产酶条件研究表明,其产酶最... 通过透明圈法从土样中初筛到2株产硫酸软骨素酶能力较高的菌株,经复筛,28号菌株产酶能力更强,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考察,初步鉴定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该菌株的发酵产酶条件研究表明,其产酶最适培养基组分为(%,w/v):酵母粉1.0,硫酸软骨素0.5,NaCl 0.5,KH2PO40.03,MgSO4.7H2O0.5,起始pH=8.5,其余为水。其最适产酶条件为:250mL三角瓶装液量40mL,1%(v/v)接种量,25℃,100r/min培养36h。在最适产酶培养条件下,菌株发酵液中硫酸软骨素酶的活力可达1.2U/mL。本研究筛选出产硫酸软骨素酶高的菌株,并为发酵法制备硫酸软骨素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软骨素酶 菌株鉴定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筛选 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锦鲤致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毛海涛 王淑雯 +2 位作者 周颖 孙学亮 陈程勋 《水产科技情报》 2015年第1期36-41,共6页
天津市西青区某观赏鱼养殖基地的锦鲤于2012年6~7月突发传染病。为确诊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对病鱼进行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经过纯化培养,共分离出3株疑似病原菌M1、M2和M3。人工感染试验发现,M3菌株96h可致锦鲤... 天津市西青区某观赏鱼养殖基地的锦鲤于2012年6~7月突发传染病。为确诊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对病鱼进行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经过纯化培养,共分离出3株疑似病原菌M1、M2和M3。人工感染试验发现,M3菌株96h可致锦鲤全部死亡,具有高致病性,LD50为1.26×10^9 cells。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初步鉴定该致病菌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其最适生长pH值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32℃。在32℃和200r/min条件下的生长周期:0~4h为生长延迟期,4~10h为对数生长期,10~16h为稳定期,16—40h为衰亡期。药敏试验表明,M3菌株对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甲氨苄啶等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鲤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疾病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鳗鲡的二株益生菌适宜培养基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煜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3,共6页
用正交试验法,通过研究培养基基础成分、主要添加成分和无机盐对养殖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肠道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A40209CDC4)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A31009NA)的生长影响,确定了优化的培养基。菌株A31009NA的优化配方为:蛋白胨1.0%,... 用正交试验法,通过研究培养基基础成分、主要添加成分和无机盐对养殖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肠道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A40209CDC4)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A31009NA)的生长影响,确定了优化的培养基。菌株A31009NA的优化配方为:蛋白胨1.0%,牛肉膏0.1%,食盐0.5%,酵母膏0.5%,葡萄糖1.0%,硫酸铵0.05%,MgSO4.7H2O 0.1 g/L,CuSO4.5 H2O 0.15 mg/L,MnSO4.H2O 1.5 mg/L,CoCl.H2O 0.15 mg/L;A40209CDC4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0%,牛肉膏0.1%,食盐1.0%,酵母膏0.5%,硫酸铵0.05%,MgSO4.7 H2O 0.1 g/L,MnSO4.H2O 1.5 mg/L,CoCl.H2O 0.15 mg/L,CaCl20.02 g/L。优化培养基与普通营养肉汤(蛋白胨1.0%,牛肉膏0.3%,食盐0.5%)培养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培养基有效地提高了细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鲡(Anguilla japonica) 益生菌 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9年第1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15
作者 叶莺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关键词 Diseases 人兽共患病 论文摘译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美国 血液传播 静脉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解系统构建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及诱变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菲莉 方呈祥 张甲耀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5,13,共3页
对根际微生物耦合降解系统的两种构建菌株的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取对数期前期的生长细胞 ,在溶菌酶终浓度为 1mg/mL ,酶解时间为 0 .5h制备的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均高。在此基础上进行Co6 0 辐射诱变 ,筛选到... 对根际微生物耦合降解系统的两种构建菌株的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取对数期前期的生长细胞 ,在溶菌酶终浓度为 1mg/mL ,酶解时间为 0 .5h制备的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均高。在此基础上进行Co6 0 辐射诱变 ,筛选到抗性或营养缺陷型标记菌株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系统 构建菌 制备 诱变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原生质体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低酰基结冷胶重组菌株的构建及发酵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佳园 张艳敏 +5 位作者 徐淑科 刘元涛 张永刚 刘洋 王伟 董学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3-209,共7页
为获得产低酰基结冷胶的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重组菌株,该研究以少动鞘氨醇单胞菌ATCC31461为出发菌株,采用RedET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乙酰基转移酶缺失重组菌株,并以产胶率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其... 为获得产低酰基结冷胶的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重组菌株,该研究以少动鞘氨醇单胞菌ATCC31461为出发菌株,采用RedET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乙酰基转移酶缺失重组菌株,并以产胶率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乙酰基转移酶缺失重组菌株LY126,与出发菌株相比,其合成的结冷胶中乙酰基含量(1.66%)降低32.79%,产胶率(1.53%)提高8.65%。重组菌株LY126产低酰基结冷胶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50.0 g/L、豆粕8.0 g/L、K2HPO45.0 g/L、KH2PO45.0 g/L、MgSO40.9 g/L,在此条件下,低酰基结冷胶产率可达2.38%,比优化前提高5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低酰基结冷胶 同源重组 发酵培养基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复合涂层对空间下行微生物杀菌性能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随欣 杨宇 +6 位作者 秦利锋 杨军 高龙成 吴志强 谢琼 马玉飞 刘长庭 《载人航天》 CSCD 2016年第4期520-524,共5页
针对长期空间环境影响下微生物腐蚀的问题,提出纳米银复合含氟高分子涂层抗腐蚀杀菌策略。将不同含量的纳米银引入含氟高分子中得到纳米银复合涂层材料,以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作为杀菌对象,测试了银纳米复合材料的杀菌性能... 针对长期空间环境影响下微生物腐蚀的问题,提出纳米银复合含氟高分子涂层抗腐蚀杀菌策略。将不同含量的纳米银引入含氟高分子中得到纳米银复合涂层材料,以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作为杀菌对象,测试了银纳米复合材料的杀菌性能,证实了复合材料涂层对该菌的杀菌效果,且随着纳米银含量的提高,对空间下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杀菌能力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纳米银 含氟高分子 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