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自然感染调查以及人工感染小鼠试验 被引量:2
1
作者 袁文 张钰 +6 位作者 黄碧洪 罗银珠 王静 潘金春 吴瑞可 郭鹏举 黄韧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5-81,共7页
目的了解小鼠脑脊髓炎病毒(TMEV)自然感染情况,探究人工感染TMEV小鼠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病毒分布及血清抗体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qRT-PCR)检测方法对2010年~2015年广东地区采集的SPF级小鼠、开放环境... 目的了解小鼠脑脊髓炎病毒(TMEV)自然感染情况,探究人工感染TMEV小鼠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病毒分布及血清抗体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qRT-PCR)检测方法对2010年~2015年广东地区采集的SPF级小鼠、开放环境饲养的小鼠以及野生褐家鼠临床样本进行TMEV检测。36只ICR小鼠经脑内接种TMEV BeAn病毒,每天观察动物的临床症状,在接种第0、3、7、10、17、21、31、39、46天每个时间点分别对3只动物安乐死,剖检并取血清和组织脏器样本进行TMEV检测。结果 SPF级小鼠TMEV抗体阳性率为5.29%(n=2834),核酸阳性率为27.27%(n=457);开放环境饲养的小鼠的抗体和核酸阳性率分别为71.95%(n=82)和53.66%(n=82);野生褐家鼠中核酸阳性率为25.93%(n=27)。TMEV阳性小鼠中仅有两只小鼠表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盲肠内容物、粪便和脑是qRT-PCR检测的最佳选择样本。ICR小鼠脑内接种TMEV BeAn病毒后第3 d可在脑、心脏、肝脏、肺脏和胃中检测到病毒核酸,脾脏、肾脏和盲肠中未检测到病毒核酸。肝脏、心脏、肺脏和胃中的病毒在接种后第10天已完全清除,脑中的病毒一直持续存在到第46天试验结束。小鼠感染后第7天可以检测到抗体,随后抗体水平逐渐升高,接种后17 d抗体阳性率达100%,并一直到46 d都可以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人工感染小鼠呈隐性感染,临床上并未表现明显症状和眼观病理变化。结论广东地区实验小鼠和野生褐家鼠均存在TMEV感染,且感染率较高。小鼠接种TMEV BeAn毒株后呈隐性感染,感染小鼠第7天可以产生抗体且持续存在。病毒在感染小鼠肝脏、心脏、肺脏和胃中短时间存在,而在脑中长期存在。qRT-PCR与ELISA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qRT-PCR检测方法可作为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有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脊髓炎病毒(tmev) 感染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标准血清制备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军芳 佟巍 +5 位作者 侯丽波 乔红伟 丛喆 王卫 蒋虹 魏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5-9,共5页
目的制备小鼠脑脊髓炎病毒(TMEV)标准血清,建立ELISA检测方法,实现一种病毒多种检测方法的比对研究。方法用TMEV感染3周龄SPF级BALB/c小鼠,制备免疫用抗原。分别在0、7、14d以腹腔注射的方式免疫SPF级6-8周龄BALB/c小鼠,免疫血... 目的制备小鼠脑脊髓炎病毒(TMEV)标准血清,建立ELISA检测方法,实现一种病毒多种检测方法的比对研究。方法用TMEV感染3周龄SPF级BALB/c小鼠,制备免疫用抗原。分别在0、7、14d以腹腔注射的方式免疫SPF级6-8周龄BALB/c小鼠,免疫血清用IFA、IEA法进行鉴定;TMEV感染BHK-21细胞,制备EHSA抗原,确定酶结合物、抗原和标准阳性血清的最佳工作浓度,建立TMEVEHSA检测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制备TMEV免疫血清,以IFA、IEA测定血清效价分别为1:640和1:320,与痘苗病毒、小鼠肺炎病毒、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和呼肠孤病毒-Ⅲ型均无交叉反应;建立了ELISA检测方法,确立了各种试剂的最佳工作浓度,其中酶结合物最佳工作浓度为1:10000,抗原为2.5μg/mL,阳性参考血清为1:200;EHSA检测灵敏度为1:3200。板内特异抗原、正常抗原平均变异系数为4.67%和5.7%,板间为4.39%和7.61%。稳定性实验相对偏差均小于20%。结论本研究制备的TMEV免疫血清可作为血清学检测方法中的标准质控血清;建立的ELISA方法重复性、稳定性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强,可用于小鼠脑脊髓炎病毒血清抗体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脊髓炎病毒(tmev) 标准血清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小鼠白血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初步应用
3
作者 贺争鸣 卫礼 吴惠英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96年第1期39-42,共4页
用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小鼠白血病病毒(MurineLeukemiaVirus,MuLv)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获得6株分泌抗MuL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经检测,它们所分泌的抗体类型分别为IgM(F10... 用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小鼠白血病病毒(MurineLeukemiaVirus,MuLv)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获得6株分泌抗MuL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经检测,它们所分泌的抗体类型分别为IgM(F10,D6,C12,A8)和IgG1(A9.B6)。腹水效价为10-3~10-5。相对亲和力分别为1.25ug/ml(F10),1.30μg/ml(D6),1.20μg/ml(C12),1.0μg/ml(A8),0.07μg/ml(A9),0.001μg/ml(B6).F10,D6,C12,和A8能识别相同或相近的抗原表位,A9和B6识别不同的抗原位点。特异性测定结果表明:6株McAb与11种鼠源性病毒抗原脑膜炎病毒(LCM);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鼠痘病毒(Ect.);鼠肝炎病毒(MHV);仙台病毒(Sendai),呼肠孤病毒(Reo3);鼠肺炎病毒(PVM);细小病毒(MVM);鼠腺病毒(MAd);多瘤病毒(Polyoma),脑脊髓炎病毒(GDVII)均无反应。将MuLv McAb标记荧光素应用于实际检测,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病毒 小鼠 单克隆抗体 分泌 多瘤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鼠肝 脊髓炎 鼠痘病毒 细小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PR1基因慢病毒转染对EAE小鼠调节性T细胞及IL-17、IFN-γ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瑶 李作孝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05-1309,共5页
目的:观察经外周转染S1PR1基因慢病毒(LV-S1PR1)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IL-17、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EAE模型组、LV-S1PR1转染组,后两组建立EAE模型,LV... 目的:观察经外周转染S1PR1基因慢病毒(LV-S1PR1)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IL-17、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EAE模型组、LV-S1PR1转染组,后两组建立EAE模型,LV-S1PR1转染组经尾静脉注射LV-S1PR1。每日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外周血S1PR1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外周血1-磷酸鞘氨醇(S1P)水平以及脊髓组织IL-17、IFN-γ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结果:与EAE模型组相比较,LV-S1PR1转染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外周血S1PR1表达增加( P <0.05);外周血S1P水平、脾脏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脊髓组织中IL-17和IFN-γ水平降低( P <0.05)。结论:经外周转染LV-S1PR1可以改善EAE小鼠的发病,其防治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外周S1PR1的表达,降低外周S1P水平,使T细胞迁移受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PR1慢病毒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脊髓炎 1-磷酸鞘氨醇 鞘氨醇-1-磷酸1型受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症免疫缺陷鼠的中枢神经炎症反应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碧洪 丛锋 +3 位作者 朱余军 练月晓 潘金春 罗银珠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第12期113-117,共5页
脑脊髓脱髓鞘是多发性硬化症(MS)的主要病理特征。为了建立病毒性脑脊髓脱髓鞘免疫缺陷小鼠模型,探索其神经炎症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NOD-SCID小鼠12只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脑部注射小鼠脑脊髓炎病毒和PBS。每天观察临... 脑脊髓脱髓鞘是多发性硬化症(MS)的主要病理特征。为了建立病毒性脑脊髓脱髓鞘免疫缺陷小鼠模型,探索其神经炎症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NOD-SCID小鼠12只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脑部注射小鼠脑脊髓炎病毒和PBS。每天观察临床病症,第25天处死小鼠。采用HE染色观察脑部病理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检测标记物的表达。结果表明小鼠脑脊髓炎病毒在患鼠脑中明显复制并引起了神经损伤,以后肢麻痹为主要表型的神经障碍发生率为100%(6/6),小鼠脑部主要病理变化为神经元损伤、坏死,较多小胶质细胞浸润,海马锥体细胞明显减少。荧光定量PCR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和β(IL-α,IL-1β),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mRNA水平均呈现显著上升(P=0.0101,P=0.0121和P=0.0056)。Western blot发现小鼠海马区STAT3表达显著升高(P<0.0395)。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区显著活化。TMEV成功诱发了免疫缺陷鼠脑脊髓炎脱髓鞘病,TMEV感染提高了免疫缺陷鼠脑部促炎因子如TNF-α、IL-1α和IL-1β的表达及海马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化,激发了脑部炎症,从而引起了免疫缺陷小鼠中神经系统疾病。此外,研究发现在病毒性脑脊髓脱髓鞘免疫缺陷小鼠模型中,海马体的STAT3信号通路与脑部炎症密切相关,以上为多发性硬化症及病毒诱发脱髓鞘机制研究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脊髓炎病毒 多发性硬化症 免疫缺陷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