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标记 被引量:1
1
作者 毛越苹 陈明春 +1 位作者 黄咏菁 曾凡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3-757,共5页
【目的】分离、纯化新生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mdMSCs),在体外培养、鉴定并标记,为MSCs的细胞学治疗开拓实用、简便的纯化方法。【方法】采用低血清培养基,消化-贴壁-传代法体外培养mdMSCs,并对第3代mdMSCs从形态学、细胞生长曲线、流... 【目的】分离、纯化新生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mdMSCs),在体外培养、鉴定并标记,为MSCs的细胞学治疗开拓实用、简便的纯化方法。【方法】采用低血清培养基,消化-贴壁-传代法体外培养mdMSCs,并对第3代mdMSCs从形态学、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表面标记、细胞纯度等方面进行鉴定。CM-DiI红色荧光蛋白标记所获取的mdMSCs。【结果】培养的第3代mdMSCs细胞形态比较均一,主要为多角形、扯布状;生长曲线显示前5dmdMSCs细胞数呈指数递增,倍增时间约为22h,第7天后进入生长平台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部分mdMSCs处于静止期(G0/G1期:87.25%);第3代mdMSCs CD44+,CD29+双阳性细胞为92%;CM-DiI标记mdMSCs的细胞密度、大小与光镜下所见基本一致。【结论】组织消化-细胞贴壁-传代培养法能有效培养小鼠真皮MSCs,培养体系简便、稳定。红色荧光蛋白CM-DiI对mdMSCs细胞能进行有效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 充质干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对硬皮病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毛越苹 陈明春 +3 位作者 齐庆 郭庆 黄咏菁 曾凡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455-2459,共5页
目的:研究体外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mdMSCs)与硬皮病患者皮损区成纤维细胞(hsFb)共培养对其胶原成分分泌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MSCs对硬皮病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低血清培养基,消化-贴壁-传代法体外培养、鉴定m... 目的:研究体外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mdMSCs)与硬皮病患者皮损区成纤维细胞(hsFb)共培养对其胶原成分分泌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MSCs对硬皮病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低血清培养基,消化-贴壁-传代法体外培养、鉴定mdMSCs,并与体外分离培养的hsFb或正常人成纤维细胞(hnFb)于Transwell培养体系中共培养,样本碱水解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第4、8 d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Hyp)和TGF-β1的变化。结果:第8 d单独培养的hsFb上清液Hyp、TGF-β1含量较hnFb高(P<0.05);经各细胞密度mdMSCs处理的hsFb培养上清液中Hpy含量与单独培养时无显著差异;经mdMSCs 2.5×104处理的hsFb培养组,在共培养第4 d上清液TGF-β1含量较单独培养时明显增高(P<0.05),第8 d时与单独培养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共培养组Hyp含量与TGF-β1水平无明显相关(r=0.221,P>0.05);单独培养组Hyp含量与TGF-β1水平有正相关关系(r=0.682,P<0.01)。结论:体外mdMSCs与hsFb共培养未能有效减少Hyp和TGF-β1的分泌,提示mdMSCs不能通过对hsFb的作用达到治疗硬皮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 充质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 硬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与治疗小鼠药物性肝损伤
3
作者 冯锦涛 闫炎 +4 位作者 宗俊霖 胡宇晴 李晓蕊 关伟军 李耀坤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53-4064,共12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雷州山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LZG-UCMSCs)的分离培养体系,并探讨其治疗小鼠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效果。选用9日龄的雷州山羊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分离培养,并开展生长曲线检测、细胞克隆、RT-PCR、免疫荧光和诱... 本研究旨在建立雷州山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LZG-UCMSCs)的分离培养体系,并探讨其治疗小鼠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效果。选用9日龄的雷州山羊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分离培养,并开展生长曲线检测、细胞克隆、RT-PCR、免疫荧光和诱导试验,检验分离的细胞是否为UCMSCs。将36只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损伤组、干细胞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治疗组按照15 mg·kg^(-1)的剂量对小鼠进行异烟肼灌胃,持续4周,然后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LZG-UCMSCs的细胞形态正常,具有UCMSCs的特性,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ALT、AST和ALP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损伤组相比,治疗组ALT、AST和ALP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结果提示,可以从雷州山羊脐带中分离出正常的UCMSCs,LZG-UCMSCs对小鼠DILI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对LZG-UCMSCs进一步治疗山羊同源DILI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脐带 充质干细胞 小鼠 肝损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未成熟小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
4
作者 张含 宋娟 +5 位作者 王军 李文冬 彭茜瑞 杨禄祥 张新玲 曹洋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对未成熟小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方法:5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7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不切断颈总动脉,模型组和MSC移植组通过切断颈总动脉诱导脑白质损伤模型,MSC... 目的: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对未成熟小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方法:5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7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不切断颈总动脉,模型组和MSC移植组通过切断颈总动脉诱导脑白质损伤模型,MSC移植组造模后侧脑室注射5×10~5个hUC-MSC,模型组给予等体积PBS。术后第7天,每组随机抽取7只,采用核磁共振评估脑梗死情况,之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MAP-2)、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术后第24天起,剩余20只小鼠开始通过新物体识别、Y迷宫实验、转棒疲劳实验、CatWalk步态分析进行神经行为学分析;术后第120天,每组取7只,采用DTI评估海马区脑白质发育情况,计算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与模型组相比,MSC移植组脑梗死体积、白质及灰质损失体积比降低(P<0.05)。与模型组[(15.7±1.3)%]相比,MSC移植组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所占面积百分比[(10.3±1.4)%]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MSC移植组自发交替率升高,认知指数升高,转棒运动时间增加(P<0.05)。与模型组(0.191±0.002)相比,MSC移植组海马区脑白质FA值(0.224±0.004)升高(P<0.05)。结论:hUC-MSC可减轻未成熟小鼠脑白质损伤程度,促进脑白质的发育,改善远期学习记忆及运动功能缺陷,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充质干细胞 未成熟脑 脑白质损伤 缺氧缺血 行为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姜黄素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皮肤损伤愈合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5
作者 王苗 伏庭书 +4 位作者 陈梦炜 周宏达 柏小楠 马保华 彭莎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42-4052,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负载姜黄素(curcumin,CUR)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cADMSC-EXO)对皮肤损伤修复的效果及可行性。将小鼠和犬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ON)、外泌体治疗组(EXO... 本研究旨在探讨负载姜黄素(curcumin,CUR)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cADMSC-EXO)对皮肤损伤修复的效果及可行性。将小鼠和犬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ON)、外泌体治疗组(EXO)、姜黄素治疗组(CUR)和负载姜黄素的外泌体组(EXO-CUR)。制作直径1 cm(小鼠)和1.5 cm(犬)的背部全层皮肤损伤模型,并在第1、3、5、7、9天进行皮下注射。结果发现,相较于CON组和其他单独治疗组,负载CUR的cADMSC-EXO能够加速小鼠和犬皮肤损伤模型的伤口愈合,显著促进皮肤组织结构的恢复。其通过上调皮肤愈合相关基因(VEGFA、FGF 2)和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促进损伤修复;同时下调疤痕相关基因(SOX9、TGF-β1、Twist 1)并上调TGF-β3的表达,减少瘢痕形成。此外,小鼠血清中皮肤愈合因子(VEGF、FGF2)水平升高,氧化应激相关因子ROS减少,GSH水平增加;炎症因子(IL-1β、TNF-α)含量降低。负载CUR的cADMSC-EXO能够有效促进皮肤损伤的修复,且相较于单独使用CUR或者EXO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损伤 脂肪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姜黄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与分化能力的影响
6
作者 石玉莲 刘文清 +3 位作者 樊庭宇 刘家瑄 欧阳钧 戴景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方法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假手术组只去除卵巢周围脂肪,手术组去除卵巢。手术后8周分别取小鼠股骨和胫骨,...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方法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假手术组只去除卵巢周围脂肪,手术组去除卵巢。手术后8周分别取小鼠股骨和胫骨,分离培养mBMSCs,观察其增殖、分化的变化。结果骨质疏松小鼠的mBMSCs的增殖、迁移能力下降。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显示骨质疏松小鼠的mBMSCs成骨分化能力下降。结论骨质疏松模型小鼠mBMSCs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小鼠骨髓充质干细胞(mBMSCs) 增殖 迁移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平箕 姚黎超 +3 位作者 胡雪 王铮 熊芷玉 江应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7-532,共6页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肝纤维化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18只SPF级6周龄C57BL/6小鼠,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Cl_(4)模型组(CCl_(4)组)和h UC-MSC治疗组(MSC组),每组6只。CCl_(4)组和MS...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肝纤维化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18只SPF级6周龄C57BL/6小鼠,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Cl_(4)模型组(CCl_(4)组)和h UC-MSC治疗组(MSC组),每组6只。CCl_(4)组和MSC组腹腔注射CCl_(4)溶液构建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同时注射相同剂量玉米油,MSC组在注射CCl_(4)的过程经尾静脉注射hUC-MSC。于第8周末采取小鼠血清,处死小鼠,取小鼠肝脏固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症因子水平,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及α-SMA免疫荧光用于评估肝纤维化情况;TGF-β刺激的肝星状细胞(HSC)分别在有无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添加的培养基中与hUC-MSC共培养,Western Blot试验检测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 Masson染色、天狼星红染色提示CCl_(4)组小鼠纤维化较对照组明显(P值均<0.05),MSC组小鼠纤维化较CCl_(4)组减轻(P值均<0.05)。CCl_(4)组IL-1β、IL-6、AST、ALT和AL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值均<0.05),MSC组IL-6、AST、ALT及ALP水平较CCl_(4)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CCl_(4)组CHI3L1和α-SM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和MSC组(P值均<0.05)。细胞培养实验显示,MSC+HSC组Bax表达高于HSC组和MSC+CHI3L1组(P值均<0.05),提示CHI3L1逆转了MSC对活化的HSC的促凋亡作用。结论 hUC-MSC治疗可以改善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HI3L1从而促进HSC的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充质干细胞 壳多糖酶3样蛋白质1 小鼠 近交C57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x Ⅱ缺失的真皮间充质干细胞提前衰老加速皮肤老化进程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于楠楠 毛莹莹 +2 位作者 冯琳 刘军 韩英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98-102,107,共6页
通过比较野生型和Prx Ⅱ(Peroxiredoxin Ⅱ)基因敲除型小鼠皮肤老化情况,阐明皮肤老化过程中Prx Ⅱ对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保护作用。体内试验采用病理组织切片,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两种129/SvJ小鼠皮肤组织及生理功能的差异;体外试验... 通过比较野生型和Prx Ⅱ(Peroxiredoxin Ⅱ)基因敲除型小鼠皮肤老化情况,阐明皮肤老化过程中Prx Ⅱ对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保护作用。体内试验采用病理组织切片,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两种129/SvJ小鼠皮肤组织及生理功能的差异;体外试验采用SA-β-gal染色对比两种真皮间充质干细胞衰老情况。结果表明同月龄的PrxⅡ基因敲除型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真皮厚度层变薄,伤口愈合速度减慢,皮肤组织中P16、p21表达水平增加,PCNA表达水平降低;同代数的PrxⅡ基因敲除型的真皮间充质干细胞与野生型相比衰老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综合分析,Prx Ⅱ基因敲除小鼠皮肤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表达上升,皮肤发生提前老化,与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衰老存在相关性,为通过Prx Ⅱ延缓皮肤老化,减少因皮肤老化而引发的多种疾病提供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 PEROXIREDOXIN 皮肤老化 细胞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纯化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仝识非 宋治远 +2 位作者 姚青 万瑛 邹丽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07-910,共4页
目的探索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纯化培养方法。方法先采用直接贴壁法培养的小鼠股、胫骨髓细胞,再用免疫磁珠法分选第3代中的CD11b-细胞。取分选纯化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检测细胞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的分化能... 目的探索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纯化培养方法。方法先采用直接贴壁法培养的小鼠股、胫骨髓细胞,再用免疫磁珠法分选第3代中的CD11b-细胞。取分选纯化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检测细胞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的分化能力。结果①原代及传代培养的小鼠骨髓贴壁细胞多呈梭形,部分呈不规则型,其中含有较多的CD11b+细胞;磁珠分离后的纯化细胞呈现纺锤型、星型及不规则型等多种形态,细胞质丰富,核仁明显,细胞平行排列或漩涡状生长;②成骨诱导3周后m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茜素红S染色有橘红色磷酸盐胞外基质沉积;③随着成脂化诱导时间的延长,细胞逐渐增大,油红O染色可见胞质内大量橙红色脂肪空泡。结论单纯的贴壁及传代培养不能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与免疫磁珠分离相结合才是一种有效的mMSCs体外分离和纯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小鼠 免疫磁珠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被引量:47
10
作者 史春梦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068-1079,共12页
目的 探讨发育成熟高等动物真皮组织中是否存在多能间充质干细胞 ,对其进行分离培养并初步研究其基本生物学性状。方法 以新生大鼠为研究对象 ,依据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特性采用酶消化法对其分离 ,通过传代培养进行筛选 ;流式细胞技术... 目的 探讨发育成熟高等动物真皮组织中是否存在多能间充质干细胞 ,对其进行分离培养并初步研究其基本生物学性状。方法 以新生大鼠为研究对象 ,依据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特性采用酶消化法对其分离 ,通过传代培养进行筛选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 ,MTT法检测细胞对生长因子的反应性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 早期贴壁的大鼠真皮细胞经过连续传代培养至第 3代 ,细胞形态较为均一 ,超过 88%的细胞处于G0 /G1期 ,细胞表面波形蛋白表达阳性 ,但Ⅷ因子和角蛋白表达阴性 ;体外培养细胞增殖旺盛 ,对bFGF有良好反应性 ,但对EGF和KGF反应不明显 ;地塞米松诱导分化实验证实该细胞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 本实验证实发育成熟大鼠真皮组织中存在多能干细胞 ,成功地分离得到真皮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上述结果提示真皮有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的又一重要来源途径。这为深入研究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与再生中的意义与应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离 大鼠 细胞培养 皮肤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在肝内归巢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文秀 张磊 +2 位作者 刘建明 尹震宇 王效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51-1154,共4页
目的建立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分离培养的方法,并将ADSCs移植于体内,观察其致瘤性及肝脏归巢情况。方法取皮下脂肪用0.075%Ⅰ型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获取小鼠ADSCs,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表面分子、细胞周期;并将ADSCs注射到小... 目的建立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分离培养的方法,并将ADSCs移植于体内,观察其致瘤性及肝脏归巢情况。方法取皮下脂肪用0.075%Ⅰ型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获取小鼠ADSCs,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表面分子、细胞周期;并将ADSCs注射到小鼠皮下观察其致瘤性,及尾静脉注射观察其肝脏的归巢。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高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34、CD45、CD11b、CD14;细胞周期显示G0/G1、S、G2/M的细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0.1%、7.9%、12%;ADSCs具有低免疫原性,不表达CD40、CD80、CD86、MHCI、MHCII以及PDL-1。在IFN-γ作用下,可轻度上调CD40、CD80以及PDL-1。ADSCs移植后未见成瘤,且可在肝脏实质内多处定居。结论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可以从小鼠脂肪中分离出高纯度的间充质干细胞,且ADSCs移植后能在肝内定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脂肪 小鼠 细胞归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高速离心及ExoQuick-TC法提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比较及鉴定 被引量:9
12
作者 韩金秀 李宏远 +2 位作者 撒亚莲 严丹 贺继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1-614,共4页
比较及鉴定超高速离心法及ExoQuick-TC法提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采用BCA蛋白检测可见ExoQuick-TC法提取的外泌体蛋白含量高于超高速离心法提取的蛋白含量。Exosome Antibodies,Array&ELISA Kits检测可见ExoQuick-TC... 比较及鉴定超高速离心法及ExoQuick-TC法提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采用BCA蛋白检测可见ExoQuick-TC法提取的外泌体蛋白含量高于超高速离心法提取的蛋白含量。Exosome Antibodies,Array&ELISA Kits检测可见ExoQuick-TC法提取外泌体的纯度优于超高速离心法提取的纯度。两种方法提取的外泌体电镜下形状无差异,随机选取3个电镜视野进行计数可见ExoQuick-TC法提取外泌体数量多于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ExoQuick-TC法提取的外泌体具有更高的产量及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小鼠骨髓充质干细胞 超高速离心 ExoQuick-TC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b1对体外条件下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粒-巨噬系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大良 黄畅 +1 位作者 郭少三 周希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6期1192-1193,共2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生长的影响。方法:设不同终浓度人参皂苷Rb1的细胞培养体系与对照,检测MSC集落生成率,M竹比色法测定MSC集落培养体系细胞的活力。结果:在培养体系中人参皂苷Rb...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生长的影响。方法:设不同终浓度人参皂苷Rb1的细胞培养体系与对照,检测MSC集落生成率,M竹比色法测定MSC集落培养体系细胞的活力。结果:在培养体系中人参皂苷Rb1浓度为10μg/mL时,MSC集落产率和MTT吸光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5~100p.g/mL的范围内,MSC集落培养体系细胞集落产率和MTT吸光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浓度为50μ/mL时效应最明显(P〈0.01);在200μg/mL时,相应检测指标减低,但并未显示抑制作用(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条件下的小鼠骨髓MSC具有生长促进作用,但在高浓度时,其促进作用反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充质干细胞 增殖 骨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ERK1/2和NF-κB信号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武俊芳 牛杰 +4 位作者 李晓鹏 张芬熙 范文艳 李颖虹 郭志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5-468,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10-8、10-7、10-6和10-5mol/L AngⅡ体外诱导培养bmMSC 12 h,然后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TNF-α和IL-6的分泌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TNF-α和IL...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10-8、10-7、10-6和10-5mol/L AngⅡ体外诱导培养bmMSC 12 h,然后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TNF-α和IL-6的分泌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ERK1/2和NF-κBP65蛋白磷酸化程度。结果:5组bmMSC TNF-α和IL-6分泌水平、mRNA表达水平,ERK1、ERK2和NF-κB-P65蛋白磷酸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562、53.940、24.622、30.208、96.129、106.293和24.752,P<0.001)。与0 mol/L AngⅡ组比较,10-8、10-7、10-6和10-5mol/L AngⅡ组细胞TNF-α和IL-6分泌水平升高(P<0.05),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ERK1/2和NF-κB-P65磷酸化程度升高(P<0.05),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AngⅡ可通过活化ERK1/2和NF-κB信号途径介导bmMSC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骨髓充质干细胞 ERK1 2 NF-ΚB 炎症反应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BMP-7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国栋 吴少云 +2 位作者 韩金祥 王世立 李萍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25-1028,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成蛋白-7(rhBMP-7)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体外培养扩增,获得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培养至第3代,向培养液中加入rhBMP-7,培养5 d后进行碱性磷酸...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成蛋白-7(rhBMP-7)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体外培养扩增,获得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培养至第3代,向培养液中加入rhBMP-7,培养5 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ALP活性与骨钙素(OC)含量检测,并用RT-PCR法分析成骨细胞标志基因骨钙素(OC)与Ⅰ型胶原(Col-Ⅰ)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Ⅰ型胶原(Col-Ⅰ)蛋白的分泌量。结果:rhBMP-7诱导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ALP染色强度、ALP活性及OC含量明显升高,OC与Col-Ⅰ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Col-Ⅰ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提高。结论:rhBMP-7可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7 小鼠 骨髓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皮肤创面愈合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化超 李茂 黄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6-462,共7页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UCMSCs)对小鼠全层皮肤切除创面愈合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h UC-MS...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UCMSCs)对小鼠全层皮肤切除创面愈合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h UC-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做向成骨、成脂细胞方向分化。48只雄性BALB/c小鼠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h UC-MSCs组和PBS组,每组24只,在其背部形成一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别于创周注射h UC-MSCs悬液和PBS液。于3、7、14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所培养的细胞为h UC-MSCs,体外诱导其能向成骨、成脂细胞方向分化。h UC-MSCs组创面愈合率在各时间点均较PBS组显著增高(P<0.05)。HE染色显示h UCMSCs组创面愈合质量优于PBS组。免疫组化显示h UC-MSCs组VEGF在3 d时表达最多,7、14 d逐渐减少,但均较PBS组增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 UC-MSCs组3、7、14 d创面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PBS组(P<0.05)。结论 h UC-MSCs可增强皮肤创面VEGF的表达,促进皮肤创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充质干细胞 皮肤损伤 伤口愈合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慧 叶莉 +6 位作者 何洁 余璞 王金祥 王强 赵晶 庞荣清 白杰英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2-627,共6页
目的分离扩增小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ouse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 UCMSCs)探讨其是否可诱导成软骨、脂肪和成骨细胞。方法通过贴壁培养法将m UCMSCs体外分离、扩增、纯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运用流式细... 目的分离扩增小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ouse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 UCMSCs)探讨其是否可诱导成软骨、脂肪和成骨细胞。方法通过贴壁培养法将m UCMSCs体外分离、扩增、纯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细胞的抗原标志表达进行鉴定。运用诱导培养液对分离的m UCMSCs分别定向诱导培养为软骨、脂肪和成骨细胞。结果运用组织贴块培养法可从新鲜脐带中分离到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这些细胞高表达CD29、CD90和CD105,低表达CD34。成软骨诱导后阿新兰染色呈蓝色;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出现红色脂滴;茜红素染色成骨诱导的m UCMSC,可见红色结节。结论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所获得的m UCMSCs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软骨、脂肪和成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脐带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成软骨诱导 成脂诱导 成骨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4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中的甲基化状态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菊 符毓豪 +2 位作者 王维山 王端明 周宗瑶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5-280,共6页
目的研究Oct-4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诱导分化中的甲基化状态。方法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培养小鼠BMSCs,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细胞化学进行鉴定。骨块接种培养法培养小鼠成骨细胞,采用碱性磷酸酶(AKP)及茜素红进行鉴定。诱导小... 目的研究Oct-4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诱导分化中的甲基化状态。方法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培养小鼠BMSCs,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细胞化学进行鉴定。骨块接种培养法培养小鼠成骨细胞,采用碱性磷酸酶(AKP)及茜素红进行鉴定。诱导小鼠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法观察Oct-4在小鼠BMSCs诱导分化前后的表达情况,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Oct-4在小鼠BMSCs诱导分化前后的甲基化状态。结果分离培养的小鼠BMSCs在体外能大量增殖,形成形态均一的细胞集落,培养细胞的CD29、c-Kit和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诱导10d后的细胞及从小鼠颅骨中分离、培养出的成骨细胞,AKP及茜素红染色呈阳性。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结果显示,Oct-4在小鼠BMSCs定向诱导分化中表达下调。小鼠BMSCs定向诱导分化中Oct-4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出现了甲基化。结论成功在体外培养了小鼠BMSCs及小鼠成骨细胞,Oct-4基因可能参与了成体干细胞多潜能性的维持,Oct-4基因在小鼠BMSCs定向诱导分化中的表达下调可能是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4 小鼠骨髓充质干细胞 分化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新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燕美 李红 +10 位作者 张雷 党瑞杰 李萍 王晓燕 朱恒 郭希民 张毅 刘元林 毛宁 江小霞 温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63-1567,共5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方便、快捷、有效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股骨、胫骨,分别用全骨髓贴壁法、骨片消化法、骨髓加骨片法分离小鼠MSC,比较MSC集落出现时间、大小及数...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方便、快捷、有效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股骨、胫骨,分别用全骨髓贴壁法、骨片消化法、骨髓加骨片法分离小鼠MSC,比较MSC集落出现时间、大小及数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进行MSC成骨、成脂分化鉴定。结果表明,骨髓加骨片法出现的集落时间最早,集落数量最多,第4天集落数为20±4个;骨片消化法为11.5±2.5个;全骨髓贴壁法最少,为9.5±1.5个;到第3代时,骨髓加骨片法获得细胞数量最多,是全骨髓贴壁法和骨片消化法的2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获得的细胞高表达干细胞标志之一Sca-1,高表达CD44、CD29,不表达白细胞表面抗原CD45和内皮细胞标志CD31等;所分离的MSC在成骨诱导体系和成脂诱导体系中能分别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具有典型的MSC特性。结论:骨髓加骨片法是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小鼠骨髓MSC分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骨髓加骨片法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CA-1^+/CD45^+/CD31^+亚群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贺继刚 沈振亚 +4 位作者 滕小梅 余云生 叶文学 黄浩岳 丁英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706-3708,共3页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亚群SCA-1+/CD45+/CD31+在心肌修复中作用。方法:以小鼠心脏干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检测mBMSCs后以CD45、CD31为标准分选得到四个亚群。各亚群及未分选群和心肌细胞共培养后检测α-actin、Cx43、Desmi...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亚群SCA-1+/CD45+/CD31+在心肌修复中作用。方法:以小鼠心脏干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检测mBMSCs后以CD45、CD31为标准分选得到四个亚群。各亚群及未分选群和心肌细胞共培养后检测α-actin、Cx43、Desmin、cTnI的表达。将SCA-1+/CD45+/CD31+注入心梗小鼠体内完成心功能测定及心脏DIR成像检查。结果:各组均表达心肌特异性分化抗原。SCA-1+/CD45+/CD31+表达的量更多。心脏彩超及心脏DIR成像提示SCA-1+/CD45+/CD31+改善心功能方面优于其他亚群及未分选群。结论:mBMSCs为一多克隆的细胞群体。SCA-1+/CD45+/CD31+向心肌定向分化及改善心功能方面优于其他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小鼠骨髓充质干细胞 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