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易位系V染色体RAPD标记筛选 被引量:5
1
作者 洪敬欣 彭永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3-105,共3页
利用105条S系列和100条Operon随机引物,对小麦-簇毛麦代换系(6V/6A)、两个易位系(6VS/6AL,6VS/6DL)及亲本簇毛麦(VV)、硬粒小麦(AABB)、栽培小麦(AABBDD)的多态性进行了筛选分析。80.95%的S系列引物扩增出了结果,且条带较清晰;在100... 利用105条S系列和100条Operon随机引物,对小麦-簇毛麦代换系(6V/6A)、两个易位系(6VS/6AL,6VS/6DL)及亲本簇毛麦(VV)、硬粒小麦(AABB)、栽培小麦(AABBDD)的多态性进行了筛选分析。80.95%的S系列引物扩增出了结果,且条带较清晰;在100条OP系列引物中均扩增出结果,条带清晰可见。从205个随机引物中发现,只有1个引物OPW03在含有簇毛麦V染色体的4个材料中均扩增出1条约570 bp的谱带,而在栽培小麦和硬粒小麦中没有发现。因此,可以推测这个分子标记(OPW03-570)是位于簇毛麦V染色体短臂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代换 易位 染色体 RAPD标记 白粉病 抗病基因 Pm2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易位系特异蛋白组分的双向电泳比较分析(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范宝莉 李纯正 彭永康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7-301,共5页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栽培小麦(AABBDD)、染色体代换系(6V/6A)、易位系(6VS/6AL)、(6VS/6DL)和簇毛麦(VV)的叶片全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栽培小麦、代换系和两个易位系中检测到超过350个蛋白组分,它们的分子量范围是10-110 KD,等电点在4...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栽培小麦(AABBDD)、染色体代换系(6V/6A)、易位系(6VS/6AL)、(6VS/6DL)和簇毛麦(VV)的叶片全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栽培小麦、代换系和两个易位系中检测到超过350个蛋白组分,它们的分子量范围是10-110 KD,等电点在4.5-8.6之间。栽培小麦、6V/6A、6VS/6AL、与6VS/6DL之间的双向电泳谱型极为相似,但与簇毛麦不同。在代换系、两个易位系和簇毛麦中检测到了特异蛋白组分16 KD/pI5.0,而在栽培小麦中未检测到该组分,这些结果表明16 KD/pI5.0蛋白可能定位于簇毛麦V染色体短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代换 双向电泳 毛麦 白粉病 特异蛋白 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属间染色体易位系的高效诱导 被引量:3
3
作者 曹亚萍 别同德 +3 位作者 陈佩度 范绍强 周元成 张姝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7-441,共5页
利用60Coγ射线以不同剂量照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即将成熟的花粉,将其授于母本中国春,创造出一批包含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用中国春进行连续回交或自交,可有效保留簇毛麦染色体片段,实现外源基因的转移。研究... 利用60Coγ射线以不同剂量照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即将成熟的花粉,将其授于母本中国春,创造出一批包含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用中国春进行连续回交或自交,可有效保留簇毛麦染色体片段,实现外源基因的转移。研究结果表明,60Coγ射线照射花粉后产生易位染色体的频率因剂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12 Gy和8 Gy剂量照射后杂交的M1群体中,产生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单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6.7%和50.0%,均显著高于用其他方法创造易位的频率,并且12 Gy较8 Gy产生了更优的易位类型;创制的易位染色体有67.6%可以从M1传递到BC1,BC1的易位染色体有96.4%可传递到BC2;在回交后代中,加以人为选择,整条簇毛麦染色体很快丢失,至BC2F2即有纯合易位株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毛麦 花粉辐射 易位染色体 传递率 纯合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45S rDNA和5S rDNA位点的FISH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杨学明 姚金保 +1 位作者 马鸿翔 陈佩度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4-467,472,共5页
采用顺序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K0736的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代换系2n=42,有1对簇毛麦6V染色体,为6V/6A代换系,45S rDNA位点有8对,位于7对染色体上。5S rDNA位点... 采用顺序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K0736的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代换系2n=42,有1对簇毛麦6V染色体,为6V/6A代换系,45S rDNA位点有8对,位于7对染色体上。5S rDNA位点有6对,分别位于6对染色体上。在1AS、1BS、5DS的端部同时存在45S rDNA和5S rDNA位点,并在物理位置上紧密相邻。同时讨论了rDNA位点的数目和分布位置存在变异的可能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毛麦6V代换 RDNA 顺序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川麦60-簇毛麦3V(3D)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洁 蒋云 +4 位作者 郭元林 王颖 邓光兵 宣朴 龙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一年生二倍体簇毛麦携带多种抗性基因,被认为是小麦抗性改良的重要基因源。本研究前期创制了一个高抗小麦条锈病的普通小麦(中国春,CS)-簇毛麦3V(3D)代换系CD-3,并将该条锈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于簇毛麦3V染色体上。本研究以川麦60作为父... 一年生二倍体簇毛麦携带多种抗性基因,被认为是小麦抗性改良的重要基因源。本研究前期创制了一个高抗小麦条锈病的普通小麦(中国春,CS)-簇毛麦3V(3D)代换系CD-3,并将该条锈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于簇毛麦3V染色体上。本研究以川麦60作为父本,以CD-3为母本,在回交自交系BC,F2群体中筛选到一个高抗条锈病的株系,命名为1901-245,并进一步对该株系进行分子标记、焚光原位杂交(FISH)及田间条绣病抗性鉴定。分子标记和熒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1901-245携带一对簇毛麦3V染色体,丢失了一对小麦3D染色体;1901-245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正常,单价体出现频率较低,且3V染色体未出现单价体。田间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1901-245及其亲本CD-3均表现为高抗小麦条锈病,而亲本川麦60则表现为高感小麦条锈病。以上结果表明,簇毛麦3V染色体上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在1901-245的遗传背景下能正常表达;1901-245为普通小麦-簇毛麦3V(3D)代换系材料,高抗小麦条锈病且遗传稳定,可进一步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加以应用。另外,FISH鉴定及植株形态观察结果显示,1901-245仍含有较多亲本CD-3(CS背景)的遗传背景,因此后期可继续将1901-245与川麦60进行回交,并在后代中加大簇毛麦3V染色体的追踪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麦 3V染色体 川麦60 小麦-毛麦3V(3D)代换 抗条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T-PCR的簇毛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曹亚萍 曹爱忠 +1 位作者 王秀娥 陈佩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通过花粉辐射,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对STS引物,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 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通过花粉辐射,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对STS引物,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态性;进一步对亲本及簇毛麦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扩增分析,标记CINAU32-300可追踪簇毛麦1V染色体,标记CINAU33-280、CINAU34-510、CINAU35-1100、CINAU36-380和CINAU37-400可追踪簇毛麦2V染色体,标记CINAU38-250可追踪簇毛麦3V染色体,标记CINAU39-950和CINAU40-800可追踪簇毛麦4V染色体,标记CINAU41-745和CINAU42-1050可追踪簇毛麦5V染色体,标记CINAU44-765和CINAU45-495可追踪簇毛麦7V染色体。加上本室已开发的2个6V染色体特异标记,用这些簇毛麦特异分子标记鉴定辐射诱导材料的部分回交后代,选育出小麦背景中只包含单条簇毛麦染色体的整套1V至7V染色体系,同时有18条易位染色体的簇毛麦身份得到确定,表明这些标记可以用来快速检测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EST-STS标记 小麦-毛麦染色体 小麦-毛麦易位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簇毛麦6V染色体小麦抗白粉病NIL培育与抗病遗传特性分析
7
作者 李委潞 孙英龙 +2 位作者 孙中洁 刘晓颖 王振英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期5-7,共3页
以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6A/6V为Pm21抗病基因供体,农艺性状优良的京411为轮回亲本,经杂交和连续7代回交、自交后培育了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京411♀/6A/6V♂//京4117),白粉病抗性遗传和抗病性检测表明,Pm21呈显性单基因遗传,近等... 以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6A/6V为Pm21抗病基因供体,农艺性状优良的京411为轮回亲本,经杂交和连续7代回交、自交后培育了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京411♀/6A/6V♂//京4117),白粉病抗性遗传和抗病性检测表明,Pm21呈显性单基因遗传,近等基因系强抗白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等基因 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 白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簇毛麦6V染色体缺失系的鉴定和RFLP标图
8
作者 刘大钧 齐莉莉 +2 位作者 王苏玲 周波 陈佩度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27-127,共1页
簇毛麦6V染色体缺失系的鉴定和RFLP标图①刘大钧齐莉莉王苏玲周波陈佩度(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细胞遗传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所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将亲缘物种的有用基因导入到... 簇毛麦6V染色体缺失系的鉴定和RFLP标图①刘大钧齐莉莉王苏玲周波陈佩度(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细胞遗传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所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将亲缘物种的有用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的研究,先后选育出高抗白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缺失 毛麦 普通小麦 多态性 缺失 RFLP 染色体代换 杀配子染色体 异附加 细胞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簇毛麦染色体的形态学及Gie msa-C带的多态性研究Ⅱ.簇毛麦染色体在人工双二倍体中的C-带变化
9
作者 傅体华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405-405,422,共2页
对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纯系的簇毛麦染色体C -显带研究表明 ,纯系中每一条簇毛麦染色体的带型及分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为簇毛麦染色体导入小麦后进行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双二倍体纯系中的簇毛麦与自然群体中簇毛麦染色体的带... 对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纯系的簇毛麦染色体C -显带研究表明 ,纯系中每一条簇毛麦染色体的带型及分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为簇毛麦染色体导入小麦后进行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双二倍体纯系中的簇毛麦与自然群体中簇毛麦染色体的带型比较发现 ,尽管带型有一定的可比性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自然群体的簇毛麦染色体带型多态性远大于纯系 ,特别是 3V和 7V染色体 ,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该结果表明 ,把簇毛麦种质导入小麦后 ,为了对导入的簇毛麦染色体或片段进行准确的鉴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毛麦 双二倍体 C- 多态性 染色体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异代换系的选育
10
作者 王秋英 吉万全 +1 位作者 薛秀庄 王长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7-29,共3页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对白粉病免疫,抗条锈。以部分阿勃小麦缺体系与其杂交、回交,杂交结实率为0~81.25%,回交率为6.67%~14.42%,F1植株存活率为0~80%;所用缺体系不同,杂交结实率和F1植株存活率存在差异。F1存活植...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对白粉病免疫,抗条锈。以部分阿勃小麦缺体系与其杂交、回交,杂交结实率为0~81.25%,回交率为6.67%~14.42%,F1植株存活率为0~80%;所用缺体系不同,杂交结实率和F1植株存活率存在差异。F1存活植株大多花粉改育或花药不开裂,自交结实能力差,只能得到极少量种子。在阿勃6B缺体系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的回交后代中选育出普通小麦─簇毛麦异代换系,该代换系对白粉病免疫,生长良好,结实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毛麦 代换 白粉病 小麦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黑麦易位系的创制和利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文俊 胡含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1-5,共5页
关键词 易位 小麦染色体 小麦-黑麦 普通小麦 代换 异源附加 染色体交换 山羊草 部分同源配对 染色体配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