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聚糖酶和果胶酶对小麦-玉米-豆粕型日粮的体外酶解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马文锋 毛培 +4 位作者 刘芦鹏 王占彬 朱艳芝 张邦 郭亮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45,共5页
该试验旨在通过透析袋体外酶解的方法,研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对小麦-玉米-豆粕型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干物质和粗蛋白体外酶解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木聚糖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0、30、50、70、90 U/g,果胶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 该试验旨在通过透析袋体外酶解的方法,研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对小麦-玉米-豆粕型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干物质和粗蛋白体外酶解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木聚糖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0、30、50、70、90 U/g,果胶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3、6、9、12、15 U/g,每个添加水平分别设5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当木聚糖酶添加量为50、70、90 U/g时,还原糖生成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低剂量添加组(P<0.05);果胶酶添加量为12 U/g时,还原糖生成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 U/g添加组(P<0.05);木聚糖酶添加浓度由10 U/g提高至90 U/g时,提高了还原糖生成量(线性和二次,P<0.05)和粗蛋白质酶解率(线性和二次,P<0.05);果胶酶添加浓度由3 U/g提高至15 U/g时,提高了还原糖生成量(二次,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聚糖酶 果胶酶 小麦-玉米-豆粕型日粮 体外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工艺
2
作者 李月 钱周泽 +5 位作者 袁宇婷 庾浩洋 孙佳磊 陈国信 刘洁 郭云霞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05-111,共7页
研究旨在对复合益生菌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产生酸溶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为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的应用提供参考。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酸溶蛋白含量为响应值,以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为自变量,通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优... 研究旨在对复合益生菌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产生酸溶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为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的应用提供参考。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酸溶蛋白含量为响应值,以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为自变量,通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乳酸杆菌RSG-1∶枯草芽孢杆菌B-1∶地衣芽孢杆菌Y5-39为1∶1∶4时,酸溶蛋白含量最高为5.30%;响应面优化后复合益生菌最佳发酵工艺为:含水量48%,接种量10%,发酵温度48℃,发酵时间10 d,酸溶蛋白含量为13.31%,在考虑生产实际的情况下,将发酵温度调整为37℃。综上,研究确定了多菌种组合固态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的最佳工艺条件:含水量为48%、接种量(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1∶1∶4)10%、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10 d,酸溶蛋白含量达到1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复合益生菌 玉米- 发酵工艺 酸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季节小麦-豆粕型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林花 代兴红 +3 位作者 李龙兴 杨学东 张雪姣 粟绍媛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3-127,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高温季节未添加NSP酶的小麦-豆粕型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2021年7月至10月在长顺县汇农种养殖基地选取92日龄平均初始体重为(45±2)kg的育肥猪48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 试验旨在研究高温季节未添加NSP酶的小麦-豆粕型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2021年7月至10月在长顺县汇农种养殖基地选取92日龄平均初始体重为(45±2)kg的育肥猪48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试验组饲喂小麦-豆粕型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为育肥四阶段饲养结束。结果表明: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育肥期料重比(F/G)无显著变化(P>0.05),但育肥二阶段、育肥三阶段及育肥期的头均饲料成本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高温季节小麦-豆粕型饲粮对育肥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及育肥期料重比(F/G)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降低育肥猪头均饲料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季节 小麦- 育肥猪 生长性能 饲料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仔猪玉米-豆粕型饲粮发酵工艺及其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耿彦超 原雪峰 +7 位作者 王馨 包鑫禹 李梦婷 高宇萌 杨华 洪亮 蒲蕾 张建斌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320-7334,共15页
本试验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仔猪玉米-豆粕型饲粮的菌酶协同发酵工艺,同时对其蛋白质二级结构特性进行研究,为发酵技术在畜禽饲粮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影响因素,而后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条... 本试验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仔猪玉米-豆粕型饲粮的菌酶协同发酵工艺,同时对其蛋白质二级结构特性进行研究,为发酵技术在畜禽饲粮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影响因素,而后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条件,最后将玉米-豆粕型饲粮按照不同处理方法分为4组,即基础饲粮组(CK组)、乳酸菌组(B组)、酶组(E组)、菌酶协同组(BE组),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发酵前后玉米-豆粕型饲粮的蛋白质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玉米-豆粕型饲粮的最佳发酵工艺为菌液接种量6.0%,酶添加量0.036%,发酵温度33.0℃,发酵时间45.0 h,料水比1∶1,蔗糖添加量2.0%。2)在此条件下进行发酵,B组、E组和BE组的粗蛋白质含量相较于发酵前分别提高了12.91%、13.42%和17.28%,酸溶蛋白含量从发酵前的1.97%分别提升到3.28%、3.39%和3.83%。3)玉米-豆粕型饲粮经过菌酶协同发酵后分子结构与发酵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BE组酰胺Ⅰ区峰面积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BE组酰胺Ⅰ区峰面积/酰胺Ⅱ区峰面积以及酰胺Ⅰ区峰高/酰胺Ⅱ区峰高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BE组α-螺旋峰面积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且β-折叠峰面积/α-螺旋峰面积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综上所述,菌酶协同发酵提高了玉米-豆粕型饲粮的营养价值,且使其蛋白质更容易被畜禽消化利用;菌酶协同发酵的效果优于单独菌株发酵或单独酶制剂酶解。本试验为从分子结构评价菌酶协同发酵饲料营养价值丰富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玉米- 发酵工艺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蛋白质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对仔猪生长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黄怡 李贤刚 +2 位作者 李兴芳 王士长 蒋治国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19-21,共3页
选用72头胎次一致,体重约20kg的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处理Ⅰ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处理Ⅱ、Ⅲ和Ⅳ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0.2%,0.3%... 选用72头胎次一致,体重约20kg的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处理Ⅰ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处理Ⅱ、Ⅲ和Ⅳ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0.2%,0.3%植酸酶和纤维素酶的复合酶制剂,研究复合酶制剂对仔猪生长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以及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处理Ⅲ的效果最好,但各组的采食量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植酸酶 纤维素酶 生长性能 养分消化率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α-半乳糖苷酶对生长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尧兴 许少春 +3 位作者 李艳丽 柳永 王洪斌 顾其根 《饲料工业》 2008年第4期9-11,共3页
试验研究了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α-半乳糖苷酶对生长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128头平均体重为26kg左右的杜大长三元杂交仔猪,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每处理4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5%含250... 试验研究了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α-半乳糖苷酶对生长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128头平均体重为26kg左右的杜大长三元杂交仔猪,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每处理4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5%含250U/g的α-半乳糖苷酶复合酶的日粮,进行为期66d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α-半乳糖苷酶的试验组,日增重提高9.59%,料重比降低9.03%,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降低0.45元,经济效益提高8.06%。说明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α-半乳糖苷酶可显著提高生长猪的生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半乳糖苷酶 生长猪 玉米——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淀粉多糖酶在家禽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赵敏 李长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269-3270,3273,共3页
对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NSP)酶的理论依据、NSP酶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非淀粉多糖 非淀粉多糖酶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豆粕型日粮添加戊聚糖酶对肉仔鸡生长和氮利用率的影响
8
作者 徐建雄 崔立 +1 位作者 叶陈梁 陈鲁勇 《养殖与饲料》 2004年第1期4-6,共3页
选用180羽黄羽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重复12羽,研究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戊聚糖酶对仔鸡养分利用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和1000mg/kg戊聚糖酶,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戊聚糖酶可有效... 选用180羽黄羽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重复12羽,研究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戊聚糖酶对仔鸡养分利用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和1000mg/kg戊聚糖酶,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戊聚糖酶可有效地降低非淀粉多糖(NSP)的抗营养怍用,添加剂量以1000mg/kg为宜,此时,氮利用率提高7.0%(P<0.05),肉仔鸡的日增重提高7.3%(p<0.05),饲料转化率改善3.6%(P>0.05),成活率提高3.4%(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仔鸡 生长 氮利用率 玉米- 戊聚糖酶 饲料添加剂 增重 饲料转化率 非淀粉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纤维素复合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养分表观代谢率和肠道食糜黏度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王秋凡 赵国先 +6 位作者 李茜 冯志华 刘观忠 张东远 杨博文 赵前程 常丹萍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138-7148,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纤维素复合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在蛋鸡玉米-小麦-豆粕型饲粮中的应用效果。选取53周龄海兰褐蛋鸡288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小麦-豆粕型饲粮,试... 本试验旨在研究纤维素复合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在蛋鸡玉米-小麦-豆粕型饲粮中的应用效果。选取53周龄海兰褐蛋鸡288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小麦-豆粕型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对照组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00、400和600 mg/kg的纤维素复合酶。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84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200、400、600 mg/kg组蛋鸡的产蛋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72%、3.28%、5.39%(P<0.05);400和600 mg/kg组蛋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及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2)400和600 mg/kg组鸡蛋蛋黄颜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600 mg/kg组蛋鸡的能量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0和600 mg/kg组蛋鸡的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0 mg/kg组蛋鸡的能量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200和400 mg/kg组(P<0.05),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与对照组相比,400和600 mg/kg组蛋鸡十二指肠食糜黏度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蛋鸡回肠食糜黏度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400 mg/kg组比对照组降低15.79%。5)200、400、600 mg/kg组的利润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1.01%、19.74%、16.64%,其中400 mg/kg组蛋鸡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好。6)通过建立料蛋比(y)与纤维素复合酶添加量(x)之间的回归方程y=11.072×10^(-7)x^(2)-0.001x+2.331,计算出获得最小料蛋比时的纤维素复合酶添加量为451.59 mg/kg。结合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在本试验条件下,蛋鸡玉米-小麦-豆粕型饲粮中纤维素复合酶的适宜添加量为40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麦- 蛋鸡 纤维素复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淀粉多糖酶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蒋小红 高凤仙 张宏福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共3页
本文综述了玉米-豆粕型日粮的非淀粉多糖(NSP)种类与含量,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的理论依据以及非淀粉多糖酶对玉米-豆粕日粮养分消化率和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酶能不同程... 本文综述了玉米-豆粕型日粮的非淀粉多糖(NSP)种类与含量,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的理论依据以及非淀粉多糖酶对玉米-豆粕日粮养分消化率和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酶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养分消化率和畜禽生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淀粉多糖酶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添加复合酶制剂对内源消化酶活性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周传凤 薛梅 +2 位作者 张廷荣 史雪萍 王述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881-4894,共14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复合酶制剂(含木聚糖酶850 U/g、纤维素酶750 U/g、β-葡聚糖酶50 U/g、植酸酶2000 U/kg)对肉鸡消化器官内源消化酶活性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选用336只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公雏,随机...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复合酶制剂(含木聚糖酶850 U/g、纤维素酶750 U/g、β-葡聚糖酶50 U/g、植酸酶2000 U/kg)对肉鸡消化器官内源消化酶活性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选用336只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公雏,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Ⅰ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对照组Ⅱ饲喂小麦-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Ⅳ、Ⅴ组在小麦-豆粕型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0、1500、2000、2500、3000 mg/kg复合酶制剂。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21和42日龄时,试验Ⅲ组肉鸡腺胃和肌胃胃蛋白酶活性略低于对照组Ⅰ(P>0.05),其他试验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Ⅰ(P<0.01)。2)42日龄时试验Ⅲ组肉鸡胰腺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21和42日龄时其他试验组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Ⅰ(P<0.05或P<0.01);21日龄时试验Ⅰ~Ⅴ组和42日龄时试验Ⅲ组肉鸡胰腺脂肪酶活性与对照组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42日龄时试验Ⅲ组肉鸡十二指肠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试验Ⅳ组肉鸡十二指肠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21日龄时试验Ⅱ~Ⅴ组和42日龄时试验Ⅲ~Ⅳ组肉鸡十二指肠糜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试验组上述指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Ⅰ(P<0.05或P<0.01)。4)21日龄时试验Ⅲ组肉鸡空肠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肉鸡空肠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略低于对照组Ⅰ(P>0.05),42日龄时试验Ⅲ~Ⅳ组肉鸡空肠淀粉酶活性、试验Ⅱ~Ⅲ组肉鸡空肠脂肪酶活性以及试验Ⅲ组肉鸡空肠糜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试验组上述指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Ⅰ(P<0.05或P<0.01)。5)21日龄时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以及42日龄时试验Ⅲ组肉鸡回肠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均略低于对照组Ⅰ(P>0.05),其他各试验组(21日龄时试验Ⅳ组除外)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Ⅰ(P<0.01)。6)与对照组Ⅱ比较,试验Ⅱ~Ⅴ组肉鸡腺胃、肌胃、胰腺和小肠各段内源消化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7)21日龄时试验Ⅲ~Ⅴ组和42日龄时试验Ⅳ~Ⅴ组肉鸡饲粮总能、粗脂肪、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和真利用率与对照组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试验组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Ⅰ(P<0.05或P<0.01),21和42日龄时试验Ⅲ~Ⅴ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Ⅱ(P<0.05或P<0.01);21日龄时试验Ⅳ~Ⅴ组肉鸡钙表观利用率和试验Ⅴ组肉鸡钙真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P<0.05或P<0.01),42日龄时试验Ⅳ~Ⅴ组肉鸡钙表观利用率和真利用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Ⅱ(P<0.01);42日龄时试验Ⅲ~Ⅴ组肉鸡磷表观利用率和真利用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Ⅰ(P<0.01),21和42日龄时试验Ⅱ~Ⅴ组肉鸡磷表观利用率和真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Ⅱ(P<0.05或P<0.01)。综上所述,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2000~2500 mg/kg外源复合酶制剂可使消化器官内源消化酶活性提高至与玉米-豆粕型饲粮接近,添加2000~3000 mg/kg外源复合酶制剂可使肉鸡对小麦-豆粕型饲粮养分利用率提高至接近或优于玉米-豆粕型饲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肉鸡 复合酶制剂 消化酶活性 养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豆粕日粮中添加外源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养分代谢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忠珂 汪儆 +2 位作者 雷祖玉 张铁鹰 王建华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45,共5页
选用288羽AA肉仔鸡,随机分成Ⅰ、Ⅱ、Ⅲ、Ⅳ组,每组72羽,6个重复,每个重复12羽(公母各半),Ⅰ组(对照组)为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组,Ⅱ、Ⅲ、Ⅳ组分别为基础日粮添加低、中、高酶活外源酶试验组,以研究外源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养分表观代... 选用288羽AA肉仔鸡,随机分成Ⅰ、Ⅱ、Ⅲ、Ⅳ组,每组72羽,6个重复,每个重复12羽(公母各半),Ⅰ组(对照组)为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组,Ⅱ、Ⅲ、Ⅳ组分别为基础日粮添加低、中、高酶活外源酶试验组,以研究外源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酶,前期(0~3周)Ⅱ、Ⅲ和Ⅳ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76%(P<0.05)、3.84%(P<0.05)和2.77%(P<0.05),饲料利用率分别改善6.85%(P<0.05)、8.22%(P<0.05)和8.22%(P<0.05);全期(0~6周)Ⅱ、Ⅲ、Ⅳ组饲料利用率分别比对照组改善4.64%(P<0.05)、6.70%(P<0.05)和8.25%(P<0.05);提高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21日龄Ⅱ、Ⅲ和Ⅳ组的法氏囊相对重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30.77%(P<0.05)、19.62%(P<0.05)和27.69%(P<0.05),42日龄Ⅱ、Ⅲ和Ⅳ组的胸腺相对重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23.82%(P<0.05)、43.16%(P<0.05)和29.01%(P<0.05);21日龄Ⅱ、Ⅲ和Ⅳ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总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1.32%(P<0.05)、17.58%(P<0.05)和13.19%(P<0.05),血清球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4.11%(P<0.05)、21.86%(P<0.05)和10.54%(P<0.05)。肉仔鸡能量、养分表观代谢率和血清抗体IgG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肉仔鸡 外源酶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非淀粉多糖复合酶在肉鸡玉米-豆粕型饲粮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冬群 丁雪梅 +4 位作者 白世平 罗玉衡 王建萍 曾秋凤 张克英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59-2473,共15页
本文旨在研究低能量水平的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非淀粉多糖(NSP)复合酶对肉鸡生长性能、消化道生理、屠宰性能、肠道微生物数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NSP复合酶.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900只1日龄的科宝肉公鸡... 本文旨在研究低能量水平的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非淀粉多糖(NSP)复合酶对肉鸡生长性能、消化道生理、屠宰性能、肠道微生物数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NSP复合酶.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900只1日龄的科宝肉公鸡,按体重无差异原则随机分为5个组,正对照组(PC组)饲喂正常能量水平的基础饲粮;负对照组(NC组)饲喂在PC组饲粮的基础上降低270 kJ/kg能量水平的饲粮;NSP复合酶组饲喂在NC组饲粮中分别添加NSP复合酶1(300 g/t)、NSP复合酶2(300 g/t)、NSP复合酶3(500 g/t)的饲粮,每个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试验分为前期(1 ~21 d)、后期(22 ~42 d)2阶段进行.结果表明:1)与PC组相比,NC组第21天平均体重与1~21 d平均体增重均显著降低(P<0.05),与NC组相比,NSP复合酶组第21天的平均体重与1~21 d的平均体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与PC组相比,NC组1~21 d和1~42 d的料重比均显著提高(P<0.05),与NC组相比,NSP复合酶组1 ~21 d和1~42 d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2)各组间第21和42天的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相对重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PC组相比,NC组第21天的肌胃相对重量显著提高(P<0.05),第42天的肌胃相对重量有提高的趋势(P>0.05),添加NSP复合酶后肌胃相对重量均有降低.与PC组相比,NC组第21天的空肠、回肠、盲肠相对长度都有所提高,但只有盲肠相对长度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各组间第42天各肠段相对长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PC组相比,NC组第21天的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均有增加,其中回肠绒毛高度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与PC组相比,NC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肌层厚度均有增加,NSP复合酶3组的十二指肠肌层厚度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第42天各段肠道形态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4)与PC组相比,NC组的屠宰性能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NC组相比,NSP复合酶1组和NSP复合酶2组的胸肌率显著增加(P<0.05).5)各组间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差异均不显著(P >0.05);NSP复合酶2组第7天的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低于PC组和NC组(P<0.05).6)以PC组利润为100%,与之相比NSP复合酶1组提高的利润幅度最大.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低能量水平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NSP复合酶可显著提高肉鸡前期生长性能,对后期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对肉鸡肠道形态具有改善作用,但对屠宰性能和肠道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影响,另外添加不同的NSP复合酶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综合考虑,本试验中NSP复合酶1的应用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非淀粉多糖复合酶 肉鸡 生长性能 消化道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豆粕型饲粮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肉鸡生长和屠宰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薛梅 史雪萍 +2 位作者 徐玉 姜建阳 王述柏 《饲料研究》 CAS 2015年第4期12-17,31,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在小麦一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复合酶制剂(含木聚糖酶8.5×10^5、纤维素酶7.5×10^5、β-葡聚糖酶5万和植酸酶2000U/kg)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84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 试验旨在研究在小麦一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复合酶制剂(含木聚糖酶8.5×10^5、纤维素酶7.5×10^5、β-葡聚糖酶5万和植酸酶2000U/kg)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84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20只鸡。对照组I饲喂玉米一豆粕型饲粮,对照组Ⅱ饲喂小麦一豆粕型饲粮,试验I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和试验V组在小麦一豆粕型饲粮中分别添加1000、1500、2000、2500和3000mg/kg复合酶制剂。试验结果表明:1—21和22~42d,各组间平均日采食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1~21d,复合酶制剂的添加水平达1500~2500mg/kg可显著提高肉鸡日增质量(P〈0.05),2000~3000mg/kg添加量可显著降低肉鸡料重比(P〈0.05);22~42d,1000~3000mg/kg添加量可显著提高肉鸡日增质量(P〈0.05),1500和2000mg/kg组效果最显著(P〈0.05),添加水平达1500~3000mg/kg可显著降低肉鸡料重比(P〈0.05)。不同水平复合酶制剂对肉鸡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水平复合酶制剂对血清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影响,对肉鸡血清钙、总胆固醇、总蛋白和尿素氮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提高血清磷含量,21d时2000—3000mg/kg的添加量效果显著(P〈0.05),42d时2000和2500mg/kg添加量效果显著(P〈0.05),均以2500mg/kg添加量血清磷水平最高;可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21和42d时,均以2000~3000mg/kg的添加量效果显著(P〈0.05或0.01),以2500mg/kg添加量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低;可提高血清三酰甘油水平,21d时2500mg/kg添加量效果显著(P〈0.05);可提高血糖含量,2l和42日龄时均以20t30~3000mg/kg的添加量效果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肉鸡 复合酶制剂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NSP酶饲喂黄羽肉鸡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兴 何仁春 +5 位作者 夏中生 王金伟 黄连莹 李志双 黄桂花 蒋志新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30,共5页
试验研究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NSP酶对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养分代谢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5周龄广西三黄鸡1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饲喂玉米一豆粕型基础饲粮、基础饲粮+0... 试验研究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NSP酶对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养分代谢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5周龄广西三黄鸡1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饲喂玉米一豆粕型基础饲粮、基础饲粮+0.0l%木聚糖酶和基础饲粮+0.01%木聚糖酶+0.01%β-甘露聚糖酶。结果表明:6~9周龄,试验A、B组肉鸡平均日增重和日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6—13周龄,试验B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试验B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提高黄羽肉鸡饲粮能量、干物质和钙的表观代谢率(P〈0.05),同时能显著提高血清中白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f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一豆粕型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和β-甘露聚糖酶能够提高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以及饲粮养分和能量的代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NSP酶 黄羽肉鸡 生产性能 养分代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菜粕型日粮中添加钠化合物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兆正 宣士荣 潘根长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9-102,共4页
在含硫氨基酸和赖氨酸水平较低的玉米 -菜粕型日粮中分别添加 0 .3%硫酸钠、0 .3%碳酸氢钠、0 .3%硫酸钠 +0 .3%碳酸氢钠 ,能提高伊莎褐蛋鸡产蛋率、蛋重及饲料利用率 ,使产蛋饲料成本下降 ,盈利值明显增加 ,对存活率则无影响 .其中尤... 在含硫氨基酸和赖氨酸水平较低的玉米 -菜粕型日粮中分别添加 0 .3%硫酸钠、0 .3%碳酸氢钠、0 .3%硫酸钠 +0 .3%碳酸氢钠 ,能提高伊莎褐蛋鸡产蛋率、蛋重及饲料利用率 ,使产蛋饲料成本下降 ,盈利值明显增加 ,对存活率则无影响 .其中尤以混合添加组效果最佳 ,其次分别为碳酸氢钠组和硫酸钠组 .研究还发现 ,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 ,能明显增加蛋鸡的蛋壳厚度 ( P<0 .0 5) ,蛋壳强度也有显著提高 (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硫酸钠 碳酸氢钠 产蛋率 饲料利用率 蛋壳品质 钠化合物 蛋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周龄北京鸭玉米-豆粕型饲粮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
17
作者 康萍 刘福柱 +1 位作者 侯水生 黄苇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北京鸭 玉米- 氨基酸消化率 TME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器官相对重量和肉品质的影响
18
作者 Zhang Z F Zhou T X +1 位作者 Ao X Kim I H 《饲料博览》 2013年第3期27-27,共1页
研究旨在探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器官相对重量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将480只肉鸡(体重为46.3±0.5g)随机分配到4个处理组(β-葡聚糖添加量分别为0和1g... 研究旨在探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器官相对重量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将480只肉鸡(体重为46.3±0.5g)随机分配到4个处理组(β-葡聚糖添加量分别为0和1g·kg^(-1),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分别为0和10~8cfu·kg^(-1)。试验共进行5周,每处理组6个重复,每重复20只鸡(均进行生长性能的测定),每重复随机选取5只鸡测定肉品质和血液指标。试验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22~25d和整个试验期肉鸡的体增重(分别提高5.3%和3.3%,P<0.05),但对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可提高肉鸡脾的相对重量(分别提高3.9%和3.8%,P<0.05),其中,添加β-葡聚糖还可使肉鸡腹脂相对重降低16.0%。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可使肉鸡胸肌肉b*值(黄色度)降低26.2%(P<0.05),研究还发现,β-葡聚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对b*值的影响存在互作效应(P<0.05)。试验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10~8cfu·kg^(-1)可提高肉鸡平均增重和脾的相对重;添加β-葡聚糖1g·kg^(-1)可降低肉鸡腹脂相对重和胸肌b*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枯草芽孢杆菌 Β-葡聚糖 生长性能 血液指标 相对重量 肉品质 肉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P酶在单胃动物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应用
19
作者 林广宇 《现代畜牧兽医》 2010年第10期36-37,共2页
非淀粉多糖(NSP)酶包括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其中,半纤维素酶主要包括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阿拉伯聚糖酶和半乳糖酶;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β-葡聚糖酶。近年来,动物营养研究表明,NSP酶具有降低食糜黏度、破碎细胞壁、... 非淀粉多糖(NSP)酶包括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其中,半纤维素酶主要包括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阿拉伯聚糖酶和半乳糖酶;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β-葡聚糖酶。近年来,动物营养研究表明,NSP酶具有降低食糜黏度、破碎细胞壁、调节代谢激素的分泌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P酶 玉米- 单胃动物 半纤维素酶 应用 Β-葡聚糖酶 木聚糖酶 非淀粉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外仿生消化法筛选适用于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的非淀粉多糖复合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胜利 刘示杰 +6 位作者 王述柏 刘文龙 马传兴 郭庆文 王兴吉 张明超 陈洪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62-1381,共20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响应面法优化筛选6种非淀粉多糖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果胶酶)添加于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最优组合酶谱。采用第3代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进行模拟胃肠液体... 本试验旨在探究响应面法优化筛选6种非淀粉多糖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果胶酶)添加于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最优组合酶谱。采用第3代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进行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个水平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每个水平设5个重复,以还原糖释放量(RS)和干物质消化率提高值(IDMD)为评价指标,确定单酶的最佳添加量;据此结果,进一步利用软件Design-Expert 8.06 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6因子3水平L 54(36)试验,对6种单酶进行复配组合,以RS和IDMD为响应值,确定6种单酶的最佳组合酶谱。结果表明:在1~3周龄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优选出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酶谱为木聚糖酶11.40 U/g、β-葡聚糖酶3.76 U/g、纤维素酶8.52 U/g、β-甘露聚糖酶8.19 U/g、α-半乳糖苷酶6.24 U/g、果胶酶1.60 U/g,该酶谱催化反应的RS和IDMD分别为9.71 mg/g和2.86%;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RS和IDMD分别为9.59 mg/g和2.81%,与理论最优值的误差分别为1.24%和1.75%,表明所得酶谱能反映出对RS和IDMD的较好结果。在4~6周龄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优选出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酶谱为木聚糖酶11.90 U/g、β-葡聚糖酶5.26 U/g、纤维素酶8.32 U/g、β-甘露聚糖酶7.96 U/g、α-半乳糖苷酶6.29 U/g、果胶酶6.17 U/g,该酶谱催化反应的RS和IDMD分别为10.45 mg/g和2.95%;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RS和IDMD分别为10.34 mg/g和2.92%,与理论最优值的误差分别为1.05%和1.02%,表明所得酶谱能反映出对RS和IDMD的较好结果。综上所述,1~3周龄肉鸡饲粮6种非淀粉多糖酶最佳酶谱是木聚糖酶11.40 U/g、β-葡聚糖酶3.76 U/g、纤维素酶8.52 U/g、β-甘露聚糖酶8.19 U/g、α-半乳糖苷酶6.24 U/g、果胶酶1.60 U/g;4~6周龄肉鸡饲粮6种非淀粉多糖酶最佳酶谱是木聚糖酶11.90 U/g、β-葡聚糖酶5.26 U/g、纤维素酶8.32 U/g、β-甘露聚糖酶7.96 U/g、α-半乳糖苷酶6.29 U/g、果胶酶6.17 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 玉米-- 非淀粉多糖酶 还原糖 干物质消化率 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