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麦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新伦 吉万全 王长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4期38-40,63,共4页
该文综述了燕麦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的方式,燕麦与普通小麦,小麦近缘属、种的杂交研究及其在普通小麦遗传育种应用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并介绍了小麦遗传背景下燕麦基因的主要鉴定方法,展望了燕麦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发展前景。
关键词 燕麦 有益基因 小麦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黑麦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红 王万新 刘丽云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2期107-108,共2页
本文总结概述了小黑麦的来源和分类、小黑麦的特性、黑麦中的有益基因及小黑麦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小黑麦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小黑麦 有益基因 小麦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五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简讯
3
作者 何中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小麦遗传育种 学术研讨会 改良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六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纪要
4
作者 何中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4-395,共2页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国家小麦产业体系遗传育种研究室、中国作物学会小麦产业分会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国家小麦产业体系遗传育种研究室、中国作物学会小麦产业分会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3月28日至31日在扬州举行。参加这次盛会的有来自20多个省市的代表约600人,主要领导和专家有中国农业科学院翟虎渠院长、江苏省曹卫星副省长、李振声院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遗传育种 改良中心 江苏里下河地区 中国农业科学院 遗传育种研究 翟虎渠 中国作物学会 曹卫星 研讨会纪要 日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遗传资源的抗性鉴定
5
作者 李兴普 孙凤瑞 +2 位作者 郭北海 刘连茹 庞春明 《河北农业科学》 1995年第2期1-2,13,共3页
通过7年5个地点的抗性鉴定,共筛选耐盐小麦品种资源397份;抗旱资源56份;抗寒材料228份;对条锈、叶锈均免疫的材料299份;对白粉病抗或轻感的材料66份。
关键词 小麦遗传资源 耐盐性 抗旱性 抗寒性 抗病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6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始建于1949年,程顺和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高德荣研究员为团队负责人,现有科技人员4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8人、副高9人。先后育成扬麦品种46个,常年...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始建于1949年,程顺和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高德荣研究员为团队负责人,现有科技人员4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8人、副高9人。先后育成扬麦品种46个,常年推广面积占长江中下游麦区1/2左右,累计推广7.5亿亩,增产粮食250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430多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苏里下河地区 创新团队 正高职称 团队负责人 小麦遗传育种 社会经济效益 长江中下游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普通小麦遗传资源收集材料的培育——遗传学和育种学各论继续发展的基础
7
作者 О.П.Митрофанова 董家璞 《麦类文摘》 1996年第6期5-10,共6页
普通小麦遗传学能够顺利地发展,与建立在很好地研究和有效、广泛地利用遗传资源收集品基础上的育种学有紧密联系。本文涉及目前世界上关于普通小麦遗传资源收集品的报道,叙述了作者关于俄罗斯培育遗传资源收集品问题的观点,介绍了其在... 普通小麦遗传学能够顺利地发展,与建立在很好地研究和有效、广泛地利用遗传资源收集品基础上的育种学有紧密联系。本文涉及目前世界上关于普通小麦遗传资源收集品的报道,叙述了作者关于俄罗斯培育遗传资源收集品问题的观点,介绍了其在形态性状遗传分析方面的研究结果,并在广适性品种基因型的基础上,获得了具有已鉴定的控制形态性状等位基因的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品种基因型 细胞遗传 小麦遗传资源 等位基因 资源收集 染色休 收集品 俄罗斯 形态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再版)
8
作者 李振声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2,共2页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4年9月签署主席令,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根据主席令,授予李振声...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4年9月签署主席令,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根据主席令,授予李振声院士“共和国勋章”。李振声院士是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培育的“小偃”系列品种开创了我国小麦远缘杂交新纪元,其中“小偃6号”最为突出,同时抗8个条锈菌生理小种,且产量高、品质好,收获了老百姓的最高评价——“要吃面,种小偃”。截至2003年,作为中国小麦骨干亲本的“小偃6号”及其衍生出的80多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2 000万hm^(2)以上,增产小麦超过75亿kg。2005年在博鳌论坛上,李振声对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1995年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逐一进行批驳,并且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为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以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本期专刊再版了李振声院士于1986年在《山西农业科学》发表的“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这篇文章,以此形式向李振声院士及其在小麦遗传育种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致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6号 骨干亲本 条锈菌 小麦远缘杂交 生理小种 主席令 国家荣誉称号 小麦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异代换系的产生和利用(再版)
9
作者 张学勇 陈漱阳 李振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0-905,共6页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4年9月13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根据主席令,授...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4年9月13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根据主席令,授予李振声院士“共和国勋章”。为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以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本期再版了李振声院士于1990年在《遗传》发表的这篇“普通小麦异代换系的产生和利用”文章,以此形式向李振声院士及其在小麦遗传育种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致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异代换系 主席令 国家荣誉称号 小麦遗传育种 勋章 再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花粉管通道及子房注射法转化Anti-TrxS基因 被引量:20
10
作者 尹钧 余桂荣 +2 位作者 任江萍 李磊 宋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76-780,共5页
为了获得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材料,以13个小麦品种 品系 为受体材料,用花粉管通道及子房注射法进行了硫氧还蛋白反义基因 Anti-TrxS 的遗传转化.花粉管通道法共转化小花2036朵,收获T0代种子1616粒,结实率为79.4%,将T0代种子大田点播,获T... 为了获得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材料,以13个小麦品种 品系 为受体材料,用花粉管通道及子房注射法进行了硫氧还蛋白反义基因 Anti-TrxS 的遗传转化.花粉管通道法共转化小花2036朵,收获T0代种子1616粒,结实率为79.4%,将T0代种子大田点播,获T1代苗1424株,出苗率为88.1%.对T1代株系叶片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31个株系中有16个株系呈阳性反应.子房注射法共转化小花1206朵,收获种子89粒,结实率为7.4%,T1代共出苗41株,出苗率为46.1%,对郑新991T1代株系进行PCR检测,电泳结果呈阳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管通道法 子房注射法 Anti-TrxS基因 小麦遗传转化 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赤霉病细胞突变体筛选
11
作者 刘思衡 《福建稻麦科技》 1993年第4期5-10,共6页
1973年Carlson首次采用离体选择技术筛选出烟草抗野火病的再生植株,国内外许多学者相继在马铃薯、玉米、苜蓿、燕麦、小麦、水稻等作物上获得了成功,表明采用组织细胞培养筛选抗病突变体,可能是一种很有希望的育种途径。八十年代以来,... 1973年Carlson首次采用离体选择技术筛选出烟草抗野火病的再生植株,国内外许多学者相继在马铃薯、玉米、苜蓿、燕麦、小麦、水稻等作物上获得了成功,表明采用组织细胞培养筛选抗病突变体,可能是一种很有希望的育种途径。八十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湖北、河北、陕西等省市的小麦遗传育种和植物病理工作者研究结果,应用赤霉菌粗毒素作为选择剂,在细胞水平上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亦获可喜进展。张炎等(1990)自1983年以来,通过这一育种体系育成抗赤霉病性接近于苏麦3号、综合性状较好的核质杂种新品系VDKP和CAMA。陆维忠等(1991)筛选出两个无性系894013和894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突变体筛选 小麦遗传育种 核质杂种 愈伤组织 粗毒素 幼穗 育种体系 组织细胞培养 培养基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高效转基因受体品系CB037的抗条锈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燕燕 黄德华 +4 位作者 李金龙 张会飞 鲍印广 倪飞 吴佳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43-1749,共7页
小麦遗传转化是开展小麦基因克隆、基因编辑及基因工程等研究的重要基础。获得易于转化及遗传背景纯合的受体材料是高效开展小麦遗传转化的关键。近年来,小麦品系CB037作为受体材料被广泛利用,并获得了较高的转化效率,在小麦研究中发挥... 小麦遗传转化是开展小麦基因克隆、基因编辑及基因工程等研究的重要基础。获得易于转化及遗传背景纯合的受体材料是高效开展小麦遗传转化的关键。近年来,小麦品系CB037作为受体材料被广泛利用,并获得了较高的转化效率,在小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野生型CB037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但遗传背景并不纯合,对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表现高感和高抗两种不同反应。本研究分离了抗病株系CB037-PstR及感病株系CB037-PstS,并创建了F2分离群体。遗传分析表明,CB037-PstR携带单个显性抗病基因。利用BSR-Seq测序分析及分子标记检测,将抗病位点定位于1B染色体短臂。进一步荧光原位杂交表明,CB037-PstR为1BL/1RS易位系,可能携带抗条锈病基因Yr9。本研究明确了CB037的遗传背景及其抗条锈性,并分离了抗病及感病株系,为有效利用CB037作为受体材料开展小麦转基因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遗传转化 1BL/1RS易位系 条锈病抗性 BSR-Seq Yr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粉管通道法介导辣椒总DNA获得转基因小麦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向萌 周晓君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36-38,共3页
提取辣椒(洛椒9号)幼苗总DNA,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小麦(兰考906),共导入500个小花,收获397粒种子,T_0代种子(T_1)发芽率为55.9%。T_1代材料受粉5 d后观察其表型性状变异情况,主要变异类型:不分蘖,变异率为2.0%(对照为0.8%);畸形穗,变异率... 提取辣椒(洛椒9号)幼苗总DNA,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小麦(兰考906),共导入500个小花,收获397粒种子,T_0代种子(T_1)发芽率为55.9%。T_1代材料受粉5 d后观察其表型性状变异情况,主要变异类型:不分蘖,变异率为2.0%(对照为0.8%);畸形穗,变异率为6.1%(对照为2.4%);畸形旗叶,变异率为7.6%(对照为0.8%);育性降低(花药发育异常),变异率为1.0%(对照为0);黄条斑叶,变异率为2.0%(对照为0);植株变高,变异率为1.0%(对照为0);穗无蜡质,变异率为4.1%(对照为0);主次分蘖不同步,变异率为1.0%(对照为0)。总体而言,对照材料主要表现为畸形穗、畸形旗叶和不分蘖,总变异率为4.0%,而处理材料T_1代的总变异率为21.3%。无论在变异谱还是变异率上,经辣椒总DNA转化的小麦材料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辣椒总DNA导入小麦能够引起较大的变异谱,产生对照组没有出现的表型变异类型,为丰富小麦种质资源提供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总DNA 花粉管通道法 遗传转化小麦 表型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 育种
14
《麦类文摘》 2000年第4期1-11,共11页
Z000804 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Ⅲ.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的研究/崔国惠,倪中涵…(中国农大小麦遗传育种室)∥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7(4).-333~338选用15份我国不同生态区的普通小麦品种(系)及9份不同国家的斯... Z000804 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Ⅲ.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的研究/崔国惠,倪中涵…(中国农大小麦遗传育种室)∥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7(4).-333~338选用15份我国不同生态区的普通小麦品种(系)及9份不同国家的斯卑尔脱小麦品种(系),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小麦种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小麦品种 小麦新品种 斯卑尔脱小麦 微卫星分子标记 染色体 易位系 簇毛麦 小麦遗传育种 遗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专家
15
《村委主任》 2009年第8期54-54,共1页
小麦专家张定一所长,研究员,博士,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山西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作物栽培研究学会理事、山西省作物学会理事、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西省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小麦专家张定一所长,研究员,博士,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山西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作物栽培研究学会理事、山西省作物学会理事、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西省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小麦 栽培研究 小麦遗传育种 小麦育种 研究员 新品种选育 高级专家 农业大学 技术体系 小麦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年《麦类文摘》收录文献的统计分析
16
作者 朱云香 段韶芬 徐丽敏 《麦类文摘》 1997年第1期1-5,共5页
1996年《麦类文摘》刊载外文综述性译文文献16篇,中文一次文献及品种介绍15篇,共约18万字。收录中文文摘1231条,外文题录3637条,共计4868条,中文文献占世界麦作文献的三分之一。其中,小麦文献3090篇,大麦文献1293篇,黑麦、小黑麦、燕麦... 1996年《麦类文摘》刊载外文综述性译文文献16篇,中文一次文献及品种介绍15篇,共约18万字。收录中文文摘1231条,外文题录3637条,共计4868条,中文文献占世界麦作文献的三分之一。其中,小麦文献3090篇,大麦文献1293篇,黑麦、小黑麦、燕麦有关文献485篇;小麦遗传育种类文献1055篇,栽培理论与技术类文献1228篇,植物保护类文献611篇,加工利用类文献156篇;大麦遗传育种类文献427篇,栽培理论与技术类文献498篇,植物保护类文献245篇,加工利用类文献90篇。从整体上看,中文有关加工利用方面的文献数量有限,仅占中文文献的3.41%;外文有关加工利用方面的文献占外文文献量的7.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利用 文献数量 统计分析 中文文献 植物保护 栽培理论 小麦遗传育种 中国农科院 麦类作物 品种介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巧生:种麦100年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小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育成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小麦品种,引入可在高海拔区域种植的品种,把小麦种植海拔高度提升了700m……用近百年时光守望中国麦田,庄巧生只为国人吃好中国粮。如今,我国的小麦育种,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小麦品种100%完全自主。这一切,离... 育成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小麦品种,引入可在高海拔区域种植的品种,把小麦种植海拔高度提升了700m……用近百年时光守望中国麦田,庄巧生只为国人吃好中国粮。如今,我国的小麦育种,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小麦品种100%完全自主。这一切,离不开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庄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巧生 小麦育种 小麦种植 海拔高度 种麦 中科院院士 高海拔区域 小麦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7年《麦类文摘》收录文献的统计分析
18
作者 朱云香 段韶芬 +1 位作者 徐丽敏 张红伟 《麦类文摘》 1998年第1期1-5,共5页
1997年(麦类文摘)刊载外文综述性译文文献7篇,中文综述性文献5篇,品种介绍6篇,约计8万字。收录中文文摘1576条,外文题录3750条,共计5326条。小麦文献收录量占本刊年报道量的64.9%,大麦文献次之,约占21.8%。中文文摘中,小麦文献有1415篇,... 1997年(麦类文摘)刊载外文综述性译文文献7篇,中文综述性文献5篇,品种介绍6篇,约计8万字。收录中文文摘1576条,外文题录3750条,共计5326条。小麦文献收录量占本刊年报道量的64.9%,大麦文献次之,约占21.8%。中文文摘中,小麦文献有1415篇,占90%,而大麦、黑麦、小黑麦和燕麦文献仅占10%。外文题录中,小麦文献2043篇,占54.5%;大麦文献1000篇,占26.7%;黑麦、小黑麦和燕麦文献占18.8%。从文献专业来看,小麦遗传育种类文献886篇,占收录小麦文献量的25.6%;栽培理论与技术类文献1329篇,占38.4%;植物保护类文献574篇,占16.6%;加工利用类文献238篇,占6.9%。大麦遗传育种类文献346篇,占大麦收录量的29.6%;栽培理论与技术类文献433篇,占37.1%;植物保护类文献170篇,占14.6%;加工利用类文献96篇,占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文献 加工利用 统计分析 小麦遗传育种 植物保护 大麦 栽培理论 小黑麦 收录 中文文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
19
作者 吴晓斌 何一哲 +1 位作者 翟惠平 邢旭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李振声(1931年2月-),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育... 李振声(1931年2月-),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育成了‘小偃4号’‘小偃5号’‘小偃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系统,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缘杂交育种 优质小麦品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农业发展战略 小麦遗传 系列品种 营养高效 蓝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
20
作者 吴晓斌 何一哲 +1 位作者 翟慧萍 邢旭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李振声(1931-),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莫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科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成了‘小偃4号'、’小偃5号&#... 李振声(1931-),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莫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科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成了‘小偃4号'、’小偃5号'、‘小偃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偃”系列小麦品种;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缘杂交育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农业发展战略 小麦遗传 小偃6号 氮营养 偃麦草 莫基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